高职课堂管理社会网络中的优先连接现象研究

2024-01-22 10:01欧文仪王成成杨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优先节点高职

■欧文仪,王成成,杨晖

(1.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广东 清远 511500;2.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一、引言

现今我国职业教育已具备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贡献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比例高达70%[1],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表现在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欠佳、学习主动性较弱等方面[2],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总体处于一般水平,这已然成为掣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3]。广东省作为职业教育大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将不断加大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拔高对职业人才能力的要求,而职业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落实在课堂上。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与教学改革、课堂改革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虽有不少文章探讨网络技术影响下的高校课堂管理问题[4-5],但鲜有文章深入挖掘网络技术作用于课堂管理的本质属性。优先连接现象最早由英国统计学家George Udny Yule 于1925年开始研究。“优先连接”(preferential attachment)指的是进入一个网络的新节点倾向于与节点度高的节点相连接。也就是说,一个节点如果已经接受了很多连接,那么它就越容易被新来的节点所连接。后来科学计量之父Derek J.de Solla Price 在1976 年也研究了优先连接现象,并把它叫做积累优势,而描述优先连接最著名的模型是Albert-Laszlo Barabasi 和Reka Albert 共同提出,所以该模型也被叫做Barabási-Albert 模型或BA 模型。它的基本形式很简洁:即一个新的节点i 连接到网络里某个已有节点j 的概率,就是节点j 的度占全部已有节点的度之和的比重。虽然BA 模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因为无标度性是现实世界复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优先连接对于理解复杂网络的形成机制很有价值,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优先连接虽然较好地解释了无标度网络形成的动力机制,但这一机制仍然是抽象的,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网络形成过程的描述。在分析教育科学的具体问题如高职课堂管理时,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新的节点会偏好节点度高的节点,也就是说,在高职课堂管理社会网络中,优先连接意味着节点之间的连接越多,接收新连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那些具有较高程度的节点则具有更强的能力来捕获添加到网络的新连接(文章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故用连接、未用链接)。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职课堂管理问题犹存的背景下,课堂管理社会网络中的优先连接现象的特点、原因是什么,有着怎么样的独特机制,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基于参与式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探讨、分析高职课堂管理社会网络中的优先连接现象。

二、研究现状

为奠定研究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课堂管理及其相关研究、优先连接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国内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6]。本文所探讨的高职课堂管理,是专科层次的课堂管理,指的是在高职院校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课堂管理的相关研究方面,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课堂管理”为主题,且全文内容包含“高职”或含“高等职业院校”检索时得到1798 篇文章(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数据截至日期为2023 年2 月3日,下同),随着高职院的规模扩大和发展,关于高职的课堂管理相关研究呈现先上升并在2019 年以235 篇达到顶峰后下降的趋势。文章从检索文献综述析出10 个关于高职/高等职业院校课堂管理研究的主题词,排在前列的主题分别是:高职课堂管理、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等主题,关于课堂管理这一大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硕,与课堂管理相关的网络拓展内容丰富,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课堂管理作为专业术语引入国内,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且随着2000 年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理念不断强化,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课堂管理的内涵及其建设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课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国内学者指出高校课堂管理存在课程设置有偏差、教育方法陈旧、教学不能突显个性、考核评价不科学、教学内容落后、学生自律能力不足等问题[7-8],笔者在前导研究《华南地区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现状研究》中也做过一番阐述。针对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者认为可以从人际关系的柔性经营、班级群体的疏通引导、课堂纪律的刚性管理和良好习惯的自我养成等四方面提高课堂管理效能[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手段在教育的普及,学者开展了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课堂管理实践研究,如将超星学习通应用到高职英语课堂中,认为该方式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10]。此外,还有学者将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法融入课堂管理中,如翻转课堂理念的研究与应用、BOPPPS 教学模型的应用研究等[11-12]。关于高职课堂管理的对策研究及其他方面,多数学者就不同历史阶段课堂管理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应对策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范式,新的理念的出现,高职课堂管理的对策研究也在发生着改变,如结合了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移动学习APP 等进行课堂管理,在研究方法上,多运用定性分析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此外,笔者还在中国知网以“优先连接”或含“择优连接”作为主题词,且只搜索期刊来源为“SCI 来源期刊、EI 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时发现,近20 年以“优先连接”或“择优连接”作为主题词期刊发文量以2013 年最多(19 篇),而近5 年的发文量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研究主题上看,排名前5 的主题分别是:度分布(45),择优连接(38),优先连接(36),无标度网络(33),演化模型(24),从中可知,多数研究主题与网络相关,而且优先连接本身也是网络的词汇之一,从主题分布看,优先连接多用于网络相关领域研究。从研究层次看,多数研究集中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62),工程技术(自科)(40),基础研究(社科)(39),政策研究(社科)(8),行业指导(社科)(5),由此可见,基于优先连接探讨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甚少。

虽然基于优先连接探讨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优先连接现象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处处可见,优先连接机制也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所应用。本文也希望通过综述优先连接与其他层次主题的结合研究,为优先连接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优先连接应用于行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基于优先连接机制对微博用户评论行为进行了建模研究,并对BA 网络和节点批量到达的Poisson 网络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微博用户的评论行为模型,最终揭示了微博用户评论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13],还有学者同样以微博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节点威望及其相似性这两个潜在的驱动在线社交网络连接形成机制,调查了微博用户连接行为,进而提出了一个在线社交网络生成模型[14]。在其他在线社会网络生成方面,还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研究了在线社会网络中用户的优先连接行为,分析了结构网络中的用户交流网络,得知在线社会网络用户之间的平均交流强度在其度值超过邓巴数(Rule Of 150)后迅速减小[15]。科学合作网络属于社会网络的一种,TIAN Sheng-wen 等以行为程度作为优先连接的衡量标准,分析了网络生长机理并提出新的科学合作网络演化模型[16]。还有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管理科学领域中限定时间及期刊等级的学术论文合著关系,发现国内高校间的学术论文合著网络规模不断健康增加,网络新进节点具有优先连接性[17]。由此可见,优先连接机制可应用于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课堂管理行为属行为的一种,或能通过优先连接机制进一步揭示优化课堂管理的本质属性。

三、高职课堂管理社会网络中的优先连接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Wellman 在1988 年提出“社会关系网络是有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他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他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了社会结构。如今,社会关系网络一般是指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一群人之间的一组独特联系,它还包含两大分析要素: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

教师从进入课堂给学生授课时便产生了以教与学关系为要素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作为师生、生生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往往以教师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中心节点),在具体的一个课堂上将产生“一对多(教师对学生)、多对一(学生对教师)、多对多(学生对学生)”连接,并使得彼此间联结成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在如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群体(在这里暂不探讨班干部或其他积极分子所起的作用)往往为维系、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致力于通过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并参与其中,这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定的纽带关系,并将这种纽带关系编织成一张张关系与关系的社会网。本文认为,在高职课堂管理社会网络中,教师是网络的中心,如图1 所示,本文用该图中最大的中心圆圈表示教师在课堂中的社会网络地位,而学生则是网络结构里的一个个节点。需要解释的是,教师作为网络中心以最大的节点的形式呈现,而每个学生都是无差异的同大小节点,而节点a 与中心节点的连接是实线,这代表着这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强关系,如课程助教、班干团体、教师指导的社团、教师指导的参赛团队等,而节点b 与中心节点的连接是虚线,这代表着这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联系较稀疏,形成的是弱关系,这在高职课堂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当然本文探讨的是较理想状态下的高职课堂管理中的社会网络,在现实当中,课堂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会更复杂、更多元。

图1 课堂的社会网络简易图示

值得注意的是,节点a 和节点b 与中心节点的关系或随时间变化,见图2,节点b 与节点a 的连接转成强关系,那么在节点a 的影响带领下,节点b 大概率会与中心节点形成强关系。

图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节点连接简易示意

如图3 所示,在现实课堂管理过程中,a1节点或因人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等接收了来自其他节点的连接,加之a1节点主动或被动强化与中心节点的连接(如班长),其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强化提升,其他节点则更容易主动加强与a1节点的连接,随着接入a1节点的连接增多,中心节点则会加大输出,将该节点放在课堂更重要的位置,让该节点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进而管理好课堂。

图3 师生节点、生生节点优先连接示意

四、结论

如今,各种类别的网络层出不穷,而优先连接现象也无处不在。如在各种城市网络中,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越高,越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又如在高职院校中,为什么最受喜爱老师往往固定那么几个人?这些,或许都能用优先连接进行解释,优先连接机制被认为是最常用的节点连接机制。在现今的高职课堂中,一位老师越善于教学,越可能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从而教学效果越好;一位学生能力越突出,越可能吸引其他同学与他组队,从而小组成绩优异。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优先连接”来解释,在高职课堂管理的社会网络中,一个节点如果已经接受了很多其他节点的连接,那么该节点越容易吸引新来的节点连接,长期以往,则容易生成一个无标度网络,它呈现明显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特征。若在高职课堂管理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核心节点、重要节点,充分利用核心节点、重要节点的影响力来管理课堂,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管理者和引导者,学生则从被控制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真正回归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更有可能达成有效教学,从而助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本文认为,在课堂改革当中可以将优先连接机制应用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中,以改善课堂管理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调查和观察,收集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数据,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等数据,并使用优先连接机制来分析这些数据,教师则可参考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课堂管理对策,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选择与节点度数较低的学生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也可以鼓励节点度数较高的学生与节点度数较低的学生开展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可以针对性的提供资源支持,如教师辅导、学习材料等,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能的目标。课堂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关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优质的课堂管理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彼此的发展,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会尝试探讨优先连接机制在优化高职课堂管理的内在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优先节点高职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