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究

2024-01-26 13:52王自立赖丽莉谭庆明王军正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王自立 赖丽莉 谭庆明 王军正

【摘要】本文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进行解构,基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需的结构要素、非正式制度要素、自然条件要素对此困境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文化地位低于普通教育、产教融合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生态需求等情况,并提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教融合生态需求、创新院校评价机制提升企业主体地位、多方共建提高职业教育文化地位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14-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共生互动,是助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胡丽霞,2016)。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同样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当前,产教融合经过多年实践仍面临诸多瓶颈。因此,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角度突破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解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部门和职业教育之间深度有效、持续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与融合机制(徐红勤,2021)。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达成了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在宏观层面产教融合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微观层面存在产教融合程度较低的问题。

(一)宏观:产教融合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产教融合生态环境主要指促进产教融合政策高速发展的资源配套与政策制度条件。资源配套条件主要按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投入的资金数量、人力资源、固定资产数量来计量。由于资源要素比较稀缺,产教融合过程中资源要素供给对象的供给量比例如何分配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企业追求短期内快速获利的本质与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相冲突,虽然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政策作为指引,但是从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融合现状来看,仍需更详细的政策保驾护航。

除與资源配置、顶层设计相关的正式制度条件外,道德文化、企业精神等价值观教育更为欠缺,不少家长与学生对学校产教融合的建设情况并不了解,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偏见,一些家长不希望孩子走进车间、走进一线。同时,企业对产教融合的理解更偏向于合作过程中短期生产成本减少带来的更大收益,仍然对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方面存疑,所以企业在单位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仍倾向于雇佣学历层次更高的学生。

(二)微观:产教融合程度偏低

产教融合实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将企业资源引进日常教学,部分职业院校采用“联合培养”的形式,将企业人才资源以外聘教师的形式引入课堂,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由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共同授课。第二,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顶岗实习等形式,将深入企业实践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

上述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分工模糊、技术含量偏低、沟通渠道不顺畅等问题,体现出当前产教融合程度偏低的特点。在分工方面,职业院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角色,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各自负责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或能力”“运用什么方式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价”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在教学内容方面,企业压缩时间成本的生产模式与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难以耦合,因此,产教融合教学过程涉及的多为难度较低的基础性知识,校企间开展高端技术与创新研发的合作较少。在交流沟通方面,校企双方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别,沟通渠道较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推诿、难以衔接的情况。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溯源

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存在的原因,去除职业院校较难推动的资本要素、区间贸易要素、劳动力资源要素,以及短期内很难改变的技术要素,还要从结构要素、制度要素、自然条件要素三方面进行溯源。

(一)结构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被定义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标准、方法,并具有预测性(彭泽春,2021)。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针对产教融合现状,做出结构上的调整,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过程中充分给予企业话语权。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并未同步进行,呈现出相互分离的状态,人才培养模式与开展产教融合前并无太大差异,只是简单地将产教融合作为实现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新方法,甚至消极地将其看作是一项新任务。职业院校抱持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很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补充,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不少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享受短期优惠政策、获得短期利润上,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了解,只追求在不伤害经济利益的前提下配合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实际上,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发言权,产教融合需要企业从源头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测性功能落到实处,帮助职业院校确立更切合实际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透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标准与方法来审视产教融合现状也可发现,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检验标准不够具体,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出现了结构上的差距。在时间上,产教融合本应是弥补职业教育滞后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策,但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入职后的工作满意度仍低于普通本科毕业生(刘海燕,2021),同时高职院校仍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空间上,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位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校所在经济区域工作的意愿不高。同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企业、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从实际需求出发制订产教融合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素质。而当前的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往往会优先考虑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情况,根据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寻找对口合作企业,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当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匹配度不高,不同院校间的产教融合内容相似,院校特色不明显。

(二)非正式制度要素:职业教育文化地位低于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地位分为四层:一是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受尊重程度的综合反映;二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三是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四是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王辉珠,2015)。文化作为一种经由历史传承,被区域活动内成员普遍接受和遵循的行为指导体系,恰恰能反映出一定区域内人们心中对某一事物的尊重程度,因此用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程度反映职业教育文化地位,当文化氛围有利于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时称为职业教育文化地位较高,反之亦然。职业教育文化地位的高低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紧密相关,受职称评聘制度、工资待遇、工人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是在正式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长期非正式制度,整体表现出低于普通教育的倾向。当前,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些正式制度的出台并不能完全改变非正式制度中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的现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同步发展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推进。职业教育文化地位对产教融合的实施有直接影响,有学者曾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撬动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刘军,2022)。當前职业教育文化地位低于普通教育是制约产教融合发展进程的非正式制度要素之一。

除区域文化对产教融合的影响外,企业文化中显示出来的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也将影响产教融合成效。企业活动受区域内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引导,同时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企业内文化。当前,企业文化中缺少育人理念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企业以短期获利为目标,更关注自身的人才需求,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倾向于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环节提出要求,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意愿较低。同时,企业文化也将影响企业对技术发展的看法,技术密集型企业对技术研发有较大的投资意向,其依托产教融合模式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的倾向更明显,更有利于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从改变企业文化入手促进职业院校文化地位提升,与创新区域文化一样,都对优化产教融合非制度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三)自然条件要素:产教融合脱离区域经济生态需求

当前,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存在融合程度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各种产教融合方式与区域经济生态需求匹配度偏低。

首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选择与自己所处经济区域不同的企业开展合作。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区域经济生态现状。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核心要素不同,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能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因此根据区域经济生态需求探索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应充分重视区域比较优势要素,并将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产教融合过程的引领性因素。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核心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产教融合的核心也应如此,而这一核心正是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纽带,企业的逐利性与职业院校的育人性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应通过这一纽带解决。职业院校与企业如果处于相同区域经济生态下,双方对人才发展核心要素的判断往往也是相近的,这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此,当前出现的校企合作沟通渠道不畅通、校企合作热情不对等、产教融合内容浅显等问题,均能从一定程度上归因为产教融合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校企间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未能达成共识。

其次,产教融合过程中同一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中的边际可替代率较高。产教融合过程中常出现同一地区不同院校间合作内容相似性高的情况,单一经济形势的区域经济容易带来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因此,不同职业院校基于学科特征开展产教融合的做法是违背区域经济生态需求的。由于企业对经济利益的敏感性较高,因此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注重听取企业意见,配合企业深入挖掘区域经济生态需求点,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进程,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特色育人,降低同一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中的边际可替代率。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路径

(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教融合生态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存活在区域经济生态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当地乡村振兴的需求与实施情况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人才需求与产业需求,将产教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创新渠道,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生态需求。

政府部门是乡村振兴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背景下开展产教融合是适应经济生态发展需求的明智之举,为产教融合定下了基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不论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需求,还是农产品销售、生态旅游开发推广等乡村发展途径,均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发展思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与普通教育充分区分开来,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乡村基层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支持力度,完善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提高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丰富乡村振兴致富道路的多样性,规划并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景与轨道,为乡村职业教育基础提供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其次,政府部门应牵头搭建良好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整合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发展创新领域项目,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人才。再次,政府部门要完善乡村振兴发展制度建设与评估机制,创新激励措施,提供具有保障力度的乡村振兴发展就业岗位,为产教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院校应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方式,扩大到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引领,既要关注乡村事,又要关注乡村人。关注乡村事就是职业院校要关注乡村现有发展需求、创造乡村新发展机遇。以广西柑橘种植为例,职业院校以产教融合助力柑橘种植是基础,还可发展配套旅游、产品研发与销售、文艺作品创作等多条产业链,结合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产业链的需求,通过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设置扩大农产品销售,也可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扩大宣传规模,带动地方旅游经济,提高产教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关注乡村人就是职业院校要关注农村大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引导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同时,关注乡村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将区域内农村发展需求看作新的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涉农专业以外的产教融合项目,顺应乡村振兴对产教融合提出的新要求,与乡镇政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开展长期或短期培训服务、“村官”培训工程等项目,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生态创新发展。

(二)创新职业院校评价机制,提升企业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涉及政府、学校、企业、产业链、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主体,职业院校具有无可置疑的办学主体地位,在校企“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情况下,以评价促进产教融合过程创新、提升企业主体地位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

职业院校应建立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再到日常教学活动实施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每个环节都要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给予企业充分的参与权与发言权,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职业院校可以把专业设置环节作为起点,调查区域经济范围内的产业需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目标企业发展计划和对人才素质的发展需求,修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其次,职业院校要明确自身科研服务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主动走进企业调研企业的真实需求,也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平台完成对区域内数据的整合、分析、预测,进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再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且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产品特点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找准合作企业的特殊需求,將职业院校间的同质性竞争转移到企业特色发展需求上来,打造边际价值较高的产教融合特色专业。最后,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产业需求的专业建设基础上,学生培养计划制订和学生培养工作实施也要表现出企业需求导向性,将校企沟通顺畅程度考核、企业需求达成度考核纳入职业院校各环节评价机制中,将产教融合评价机制从以往围绕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工作收入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目标转移到以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体的评价目标上来,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工作的认识也将围绕这些评价目标的改变发生本质性改变。

(三)多方共建,提高职业教育文化地位

职业教育文化地位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其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多方参与共同构建。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需要通过完善职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政策、工资评定政策等提升职业教育文化地位。当前,我国大力推行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倡导开展多形式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口,能直观反映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满意程度,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文化地位。政府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弥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相关专业职称评聘差距,确保两者在职业发展上享受同等机遇与待遇是关键。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执行者应注重创新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承担提升职业教育文化地位的社会责任。首先,企业要形成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同样有责任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应积极主动地开展产教融合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进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其次,企业要形成创新技术的企业文化,提高对以技能助推企业发展的认识,扩大技术研发格局,在保护好商业机密的同时积极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加大校企合作研发力度;最后,企业应树立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通过攻克企业发展难题,凸显产教融合优势,客观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

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传授学生过硬本领,彰显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势,提升职业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地位。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该校是一所具有地方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是其优势专业,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深度对接大数据技术行业,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科技人才。该校创建大数据产业学院(该学院为首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试点的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建设产教融合项目),与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浩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创新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相关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对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划,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成果创新,最终建成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区域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多方位提升路径是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和地区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打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瓶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产教融合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推进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突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育人优势,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要从评价机制、合作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统筹。职业院校要从建设长期人才培养基地的角度,为合作企业考虑,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与企业一同开展技术攻关,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应积极与职业院校对接,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支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而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胡丽霞.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2]徐红勤.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5).

[3]彭泽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

[4]刘海燕.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5]王辉珠.现代职业教育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6]刘军.专家解读二十大报告职教新提法[N].中国新闻,2022-11-10(4).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22JGA217)、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机制创新研究”(2021ZJY1211,主持人:谭庆明)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自立(1993— ),广西崇左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赖丽莉(1998— ),福建龙岩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谭庆明(1991— ),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王军正(1984— ),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高职和本科教育。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