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路径

2024-01-26 13:52赵波黎典明朱睿覃舒曼高崇敏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赵波 黎典明 朱睿 覃舒曼 高崇敏

【摘要】本文以我国三所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为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现实意义、动因、困境和机遇,认为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应从改变刻板印象、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寻求创新改革四个方面入手创造条件,使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更顺畅。

【关键词】高职院校 老挝分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09-0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体系构建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难以满足合作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提升区域人力资源素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政府和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在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有效模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产教融合等方式,积极为东盟国家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

一、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现实意义与动因

(一)现实意义

我国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是职业教育合作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增进双方在教育、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可以为双方提供更多的教育交流平台和渠道,加强师生互访、学历互认、课程共建等的合作,提高双方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校开展文化体验、语言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增进双方的文化理解和互信,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二是有利于搭建职业教育领域长期、稳固的结对合作平台,推动更多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提升双方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可以促进中外高职院校的长期对接和互动,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和合作模式,实现双方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共同提升和创新。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如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社会服务等项目),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分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三是有利于满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开办分校可以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开设适应性强、就业率高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校与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合作,为企业输送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中外企业间的产能合作和技术交流。

(二)动因

我国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多方面的动因。首先,有我国政府的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并将其纳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为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指明了工作方向。其次,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东盟国家普遍认可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和经验,并希望借鉴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理念提升本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同时,东盟国家的高职院校也期待通过与中国高职院校的合作,培养更多适应当地市场和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最后,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是高职院校“走出去”开放办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拓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合作空间,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二、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的实践探索历程

作为东盟成员国之一的老挝,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我国与老挝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双方积极探索符合各自国情和需求的合作模式,为推动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农业高职院校与老挝相关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老挝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农业人才,也提升了我国农业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影响力。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中国农业高职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且与老挝的农业需求和发展契合度较高,能为老挝培养农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值得关注和研究。下面,笔者以这三所大学为例,介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的实践探索历程。

(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老挝分校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四川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该校自2015年开始与老挝开展教育对话,走过了一个从短期培训、教育互访到中长期学生交換、定向培养的由浅入深的合作过程。该校于2020年与老挝北部农林学院签订《“中国—老挝琅勃拉邦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国际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研发应用平台项目合作协议》,挂牌启动老挝琅勃拉邦海外产业学院项目建设。该合作项目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老挝北部农林学院及新希望集团老挝公司三方共同参与建构。

该项目在学制上采用“2.5+0.5”(国内学校2.5年,境外学校0.5年)、“1.5+1.5”(国内与境外学习各1.5年)等多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架构为“三中心一平台”,即“神农课堂”专业优化中心、天府农耕文化推广中心、国际人才本土化培育中心和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研发应用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各司其职,其中,天府农耕文化推广中心旨在将中老双方的农耕文化与老挝琅勃拉邦古城文化相结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神农课堂”专业优化中心重在通过校企合作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国际人才本土化培育中心的职责集中于学生的实习就业,通过企业人才定制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化。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研发应用平台则聚焦于以中老双方的合作项目为基础,发挥人才吸纳作用,让农业专家齐聚一处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老挝分校的建设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典型案例,也是中老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该分校不仅为老挝培养了适应当地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农耕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

(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老挝分校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该校主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展示与输出工作,选派专业人员为肯尼亚、老挝等国家进行农业栽培技术指导。该校于2017年与老挝乌多姆赛省中老友谊学校签订合作备忘录,2018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老挝分校挂牌成立,2020年与老挝川赛红木加工厂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办校。

一方面,该校积极吸收老撾优秀学生来校长期留学,根据该校2021年度的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20年,该校共有24名老挝留学生。分校还长期开办老挝茶叶种植与加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227人次。另一方面,分校以当地农业人才需要为指向,开展农机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园林园艺、茶叶种植、木材加工等技能培训,并打通中老两国优秀师资的流动通道,派遣专任教师前往老挝进行实地指导。同时该校致力于制订境内外共同认可的专业标准,其中,制订的园林技术、茶叶与茶艺营销专业标准已被老挝、肯尼亚、柬埔寨等国家的职业院校采用。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老挝分校的建设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成功实践,也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化办学发展、展示中国农业教育成果、传播中国农耕文明、促进中老友好合作的重要举措。

(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优秀职业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自2019年开始筹建,以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时任老挝教育体育部副部长孔习·萨曼尼一行到该校访问交流为契机,双方初步达成与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联合办事处的一致意见。2020年初,取得老挝教育体育部的官方批文,两校挂牌成立了联合办事处。2022年10月18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签署《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建设项目合作协议书》,同时举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云揭牌”仪式。

老挝分校的办学层次为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采用“2+1”合作模式,以2年在老挝学习、1年在中国实训的方式培养“汉语+职业技能”的农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老挝区域农业转型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分校建设初期,计划开设作物种植与畜牧兽医专业,以学校优势专业链对接东盟国家相应产业链需求,将“农职大课程”应用到老挝职业院校的课堂中,依托校企合作境外培训基地与当地企业开展实训课程,培养适应老挝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学历互认,成绩合格的分校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和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的毕业证,该毕业证分别得到中国教育部和老挝教育与体育部的认证,且分校协议中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后,双方共同做好就业引导教育、就业信息供给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荐学生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企业工作就业。”有“双证”的加持和学校的推荐,极大保障了分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中文+技能”的人才属于市场紧缺型人才,工作待遇和福利相对较好,能够进一步释放消费内驱力,形成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增长。

通过对以上三所在老挝办分校的高职院校的分析可以发现,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作为重要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在与老挝合作办学时多以“中方院校+相关企业+老方院校”三方合作办学的形式展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对生产实践有更多的了解,知晓一线生产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培训是中老双方合作办学的重点,双方通过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优质师资流动等手段助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双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致力于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为中老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三、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的经验总结及面临的挑战

(一)经验总结

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中国农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到老挝开办分校的有效方式,这一过程涉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机会和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为农业高职院校与老挝相关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首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的核心目标之一。这些院校在与老挝相关院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培养适应老挝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通过了解老挝农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获得与实际岗位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院校之间加强合作,开展师资培训,提供教学支持,帮助老挝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共同推动了人才培养工作。

其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农业高职院校与老挝相关院校共同构建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涵盖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配合课程教学,院校还提供了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农业高职院校通过在老挝开办分校的方式建立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生在真实的农业实践如农田作业、农产品加工等活动中与农业生产者产生互动,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挑战和机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农业高职院校与老挝相关院校合作开办分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课程管理等。只有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工作顺利推进。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求。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然而,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分校招生率较低。在老挝,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职业教育只能提供工作机会,并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在老挝开办的分校在招生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招生率普遍较低。加上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兴趣不高,导致招收到的学生数量有限,招生难度较大。二是老挝教师的实践经验普遍不足。虽然老挝采取了多种方式培养教师,但教师培养规模目前尚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缺乏相关领域的实践经历,因此,我国农业高职院校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扩大教师培训的规模和提高教师相关领域的实操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实训条件有待改善。职业教育的核心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老挝的职业院校实训条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校缺乏教学媒体、语言教材、实验车间和实验室,即便有实训设备也比较陈旧。我国农业高职院校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来改善实训条件,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到东盟各国开办分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缘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部分东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深和需求不足。由于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一些国家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质量保障体系,导致职业教育的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另外,由于东盟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差异性,部分东盟国家教师对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所提倡和使用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隔阂和误解,不易接受和适应。二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对东盟国家的了解不够深入。由于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历史较短,对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难以制订契合当地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由于我国农业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未形成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很难共享资源和经验,也很难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办分校受到资源和条件的限制。由于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办分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资源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给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在当地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不少困难。

四、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有效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改变刻板印象;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寻求创新改革。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是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有效路径。

(一)改变刻板印象

第一,高职院校可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发布我国职业教育相关信息,宣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突出我国职业教育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成果和互利共赢的关系,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例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发布与马来西亚吉隆坡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中马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相关信息,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就业前景等。同时,该校还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我国高职教育在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成就,受到很多马来西亚青年的关注。

第二,高职院校可通过展览、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分享我国高职教育的经验做法,展示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果,增进东盟国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了解和信任。例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国立健康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在老挝设立了“中老合作共建‘海外分校与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老挝政府官员、教育专家、社会组织代表、媒体人士等参与,展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在医学、农业、畜牧兽医等领域的办学成果和水平,分享了我国高职教育在“汉语+职业技能”“中文+技能+产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增进了老挝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了解和信任。

第三,高职院校可结合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开设适应性强、前沿性高、市场性好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例如,上海电机学院与越南河内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开设了联合培养专业,让双方学生在同一专业中获得两个国家的学位证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享受两国高水平的教育资源,能更好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加强师资建设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库、人才库、专家库等方式,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数字媒体、远程教育等方式,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为海外分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为东盟国家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四所院校达成培训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优质师资的合作意向,并设立了海外分院。此举不仅有效提高了海外分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国际化水平,而且还提升了海外分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第二,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东盟国家的短期或长期培训和交流项目,让教师学习和了解东盟国家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专业标准、行业需求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也可以邀请东盟国家的教育专家、企业家、技术人员等来华授课、开办讲座等,让教师接触和学习东盟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14份教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在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学生实习等方面达成协议,合计派出交流教师71人次。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教师的知識视野和思维方式,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第三,高职院校可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师合作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师资、实训设施等,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制订和完善教师评价标准、职称评审办法、奖惩制度等,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津贴补助、安排岗位晋升等,表彰和奖励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例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中老合作共建‘海外分校与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该项目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借鉴。

(三)改善实训条件

第一,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东盟国家的高校、企业、政府等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实验材料、教学资源等,为学生创设更丰富的实践场景。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开办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就是利用当地的物流、贸易等产业优势,与柬埔寨政府、企业和高校合作,开展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实训;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国家铁路局合作,在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校区内建设了占地约2 000平方米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配备了铁路信号、高铁运营、机车车辆等方面的先进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第二,高职院校可利用数字媒体、远程教育等方式,共享实训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在东盟国家的海外分校提供优质的实训服务。例如,数字孪生教学实践平台是一个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石化产业园区合作建设的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和设备状态实时映射到虚拟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也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提供了优质的实训服务。此外,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柬埔寨柏威年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柬石化工程技术学院”,通过该平台为柬埔寨学生提供石化工程技术的远程实训。

第三,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海外分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使实训更安全更规范。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海外分校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明确实训基地的管理职责、管理流程、安全措施、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的运行监督。例如,江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印度尼西亚建立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时,派出了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指导,同时定期进行实训基地的检查和评估。

(四)寻求创新改革

第一,高职院校应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东盟国家的教育需求和市场需求,提供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为此,高职院校可与东盟国家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双证书、双导师等特色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协同共育的就业保障。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共建“中泰轨道交通学院”,为学生提供铁路信号、高铁运营等方面的实训,并与泰国国家铁路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

第二,高职院校应丰富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院校可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或国际组织合作,制订国际化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国际化的教材和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在线开放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在线教育资源和服务。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7个东盟国家共建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为学生提供水利电力技术和汉语文化的双重教育。

第三,高职院校可创新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对海外分校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海外分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高职院校可与东盟国家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集团等多方沟通协调,制订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地法律法规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海外分校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对海外分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和柬埔寨所设立的学习中心,采用了与当地一致的课程体系和考试制度,并由当地政府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审核,后期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途径。希望本文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促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培养更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黄勇,覃海伦.老挝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2.

[2]苏适仪.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的困境和对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3]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李建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概览(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5]张旭,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概论[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8.

[6]罗萍.老挝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及其学士学位标准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8(5).

[7]李承先.高等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面向东盟高职园艺类专业‘三融通,八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A024)、2023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级课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XSK23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波(1984— ),广西北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黎典明(1986— ),广西河池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朱睿(1995— ),云南楚雄人,研究方向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覃舒曼(1996— ),广西武鸣人,研究方向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高崇敏(1966— ),通讯作者,广东梅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為农业职业教育。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