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务地方”理念下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2024-01-26 17:02伍丽萍张晓梅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伍丽萍 张晓梅

【摘要】本文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振兴地方文化的号召,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的原则以及创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联系、显性隐性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三维立体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大学英语小型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等层面探讨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地方资源挖掘、家乡情怀培养为基础,将思政工作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实现元素润人、知识树人、师德育人和实践砺人。

【关键词】“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务地方”理念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42-05

2021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指出,要实施教育开放合作提升计划和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其中包括:立足广西独特优势和地方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具备区域影响力的人文交流品牌;加强广西特色在线课程建设,丰富和拓展讲好廣西故事的形式和渠道,不断扩大国内国际受众面;提升教育服务产业振兴能力,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区域吸引力和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广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强调,广西民族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然而广西民族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开展不够广泛等。众所周知,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厚养分。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入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性文化教育,进一步凸显民族文化育人功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奋力开创“十四五”时期广西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立足地方,挖掘、宣传和介绍地方的特色资源,并适时、适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付诸服务当地社会的行动之中,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桂林某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研究团队提出“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引下,该研究团队创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资源体系、三维教学体系以及育人体系,并着力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团队教师将大学英语讲授与广西地方文化英语学习相融合,引导学生宣传广西区域文化,并进行社会实践服务,最终达到在语言知识传授中“育其知”、在职业技能培养中“育其能”、在地方实践中“育其行”和在地方文化熏陶中“育其根”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理论基础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从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课程思政资源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文化、中西方语言对比、文化对比等宏观方面。资源库的建设比较缺乏区域特色和地方风情。因此,有必要结合省情、市貌和校本文化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为全面全程并循序渐进地宣介地方文化,加深学生对区域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理解而储备教学能量。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应当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的原则(徐锦芬,2021)。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思政内容应切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可见,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立足本校,依托和挖掘创校强校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融入校本文化是可行之道。以学校特色为依托指建设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时能够结合学校的特色,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所在地区的资源。可见,学校所在的区域文化圈也能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的“教材”和支撑。

与此同时,高校通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中具备着独特的优势,包括课程设置灵活、课程多样,更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张海军,2021)。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之一,也可利用这些优势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尝试。改革策略包括重视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的挖掘等。

(二)三维教学体系创建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学资源缺乏多样性、课堂内教师掌握的学生信息缺乏全面性及课堂外教师的影响力缺乏持续性等诸多问题,对实现“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非常不利。

可见,要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体系必然要覆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及校内校外各个方位。因此,有必要科学和精准构筑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志愿服务、实践锻炼和现场教学等)及第三课堂(网络课堂)和谐共进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三维立体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得以树立,思维品质得以磨炼,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小型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探索

近年来,研究团队启动了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和服务地方”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小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省市文化共校本文化一色,语言学习与思想育人齐飞,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又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

(一)小型资源库建设探索

资源库建设围绕着课程单元主题内容,主要从模块、资源使用路径和方法、目标等方面进行(如表1)。其中模块主要分为自治区区情、桂林市貌和校本三大块。每个模块还包括不同的主题:自治区级模块主要体现自治区级的人文知识和故事;市貌模块集中折射出市级的人文景观知识;校本模块旨在融入校级的人文知识和红色资源。每个主题之下又包括对该主题课程思政内容开发与应用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二)小型资源库应用探索

研究团队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选取资源库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指导方案。最后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形成覆盖大学英语(下)单元模块的教学内容體系,以此激活资源库,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系统,体现“元素润人”。

指导方案分为单元主题、单元核心价值、地方特色思政素材以及思政素材与教学内容融合点。下面以综合教程二中第二单元“love”为例予以说明。结合该单元“爱”的主题,研究团队将该单元的核心价值设定为从爱人、爱学校、爱家乡到爱民族。确定核心价值之后,再与地方特色资源库进行无缝链接。关于“爱”的主题,广西有不少经典的故事,资源库中的“绣球背后的爱情故事”课件就涵盖了包括阿秀与阿弟、刘三姐与阿牛哥等经典爱情故事。此外,可以融入一些关于桂林山水或者高校校训的人文知识内容(如下页表2)。最后结合语言教学目标和内容,将这些思政素材巧妙地融入教学中。该指导方案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感知周围的一人一事和感受附近的一山一水感悟家乡的温情和文化,引导其意识到爱不仅包括爱别人,还包括爱学校、爱家乡等,从而拓宽其博爱乐群的胸怀,增强其思乡恋家的情感。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三维教学体系探索

研究团队厘清了显性课堂、隐性课堂和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内在关系,探索创建了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和服务地方”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显性课堂+隐性课堂+网络课堂”三维教学体系。即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主阵地,发挥第二课堂(志愿服务、实践锻炼和现场教学等)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网络课堂的思政教育内涵。依据三个课堂的关系和每个课堂的特点精心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联系、显性隐性相融合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三维教学体系(如图1)。

(一)借助网络云平台,构建课程思政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实现“知识树人”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受时空的限制,教学育人的效果受到影响。研究团队借助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因势利导,实现以抢答、主题讨论、作业互评互纠、互动社区等为主要形式,以图集、声音、视频、微课为主要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资源为支撑,以中国文化为主兼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具有一定温度和深度的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为期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的选课人数累计达到3 547人次,互动次数累计达到7 550次,页面浏览量高达169万次。可见,网络云平台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英语基础知识体系,提升英语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广西故事、说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

下面以综合教程第一单元“Idols and heroes”为例展示说明研究团队所采用的多模态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第一课堂以图片展示、中英文结合讲解,视频播放等手段介绍和传播壮乡英雄儿女的事迹。在学习了本单元的重要语法知识定语从句之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布置了用定语从句描述广西英雄人物的作文任务,并选择了作业互评的功能引领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评阅同伴的作文。经过学生同伴互评互纠环节后,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并将点评之后的作业拍照上传到每名学生都能共享及参与互动的主题讨论云平台。教师再次布置盘点总结作业,包括请学生思考哪种类型的定语从句运用得最多、哪种类型的定语从句错误最多,以及哪位广西英雄人物最受欢迎及其原因等。在该教学模式下,全班近100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互评互纠互助,共同鉴赏大家的作品,学生在完成个人作业的同时也肩负起了评点同伴作业的责任,在习得语言规则的同时享受到了一场关于认识广西英雄人物的盛宴。可见,借助网络多模态的形式能够更高效地实现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传承地方红色基因,打造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做到“师德育人”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之举。研究团队将地方文化素养的提升视为大学英语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要构建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首先要努力打造具有热爱祖国、情系地方、服务区域理念的教师团队。

一方面,研究团队坚持“育人先育己,正己后正人”的育人理念,非常重视增强教师传承地方红色基因的意识和提升教师的能力。根植团队的家乡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具有“广西情、中国心、世界眼”的教师团队,形成“地方文化小核心,中国情怀大外围”的团队文化。研究团队先后到桂林红色教育基地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灵川县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等参观学习。此外,团队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研讨分享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心得,以此实现“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非常重视将地方红色文化或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授课计划中。陈法春(2020)提出,外语类专业现行教材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挖掘,其广度、深度有很大的空间可拓展。团队教师认真研读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结合单元主题积极探索,以多维度的课程设计彰显课堂的思政价值属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教师在讲授第一单元“Hero”(英雄)的主题时,紧扣英雄和偶像的教材内容,通过课堂和学习通平台传播文化名人陈宏谋的清廉思想、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报国故事以及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奉献故事等。这些具有地域特点、体现校本文化的思政元素的融入既使得教学更有温度,又能够打动学生的内心。

(三)深化三全育人,构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服务社会的平台,达成“实践砺人”

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参与社会调研和躬行实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团队教师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授课内容,指导学生积极进行社区文化调研、现场学习和社会实践,以此助推学生实现“立德、立学、立行和立心”。

首先,立足地方一线,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社会调研。在学习了“Food”(食物)单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校园和当地社区调研、整理和制作关于广西地方美食的视频。其中,调研的项目包括广西美食的名称、历史来源、制作方法、功效等方面。根据调研结果,在课堂上开展“广西美食分享会”的活动,分享每一组在调研中所得到的最受欢迎的广西美食。最后,全班共分为“壮乡的诱惑”组、“广西知食分子”组以及“food强民主”组等八个组别,发掘和介绍的广西美食包括“steamed pork with sweet taro”(香芋扣肉)、“luosifen”(螺蛳粉)、“guiling paste”(龟苓膏)等十余种。该活动采用虚实场景结合、同伴互学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分组开展活动,较好地提升了学生发掘和用英语介绍传播广西美食的能力。

其次,立足校本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学习。“红色桂师”是学校的底色和底蕴,“清廉风尚”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在学习了“Hero”(英雄)单元之后,团队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在桂师红色文化广场英烈纪念碑前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单元主题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来临之际,再次组织学生在学校红色文化广场桂师英烈纪念碑前举行“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正气清风”的主题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以最庄重的形式追忆红色桂师历史、缅怀桂师英烈、弘扬清风正气。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引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进行现场学习,能够提振学生“正气”“清气”“硬气”,擦亮无私、无畏、无悔的英雄本色,爭做新时代的英雄模范。

最后,紧扣时代脉搏,鼓励学生进行服务地方的社会实践环节。结合非英语学生的专业特色,构筑“满足社会需求、突出学科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成立多个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如表3),并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实践帮扶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贡献语言、人文和经济知识等智慧,又能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乡村、爱农民、爱儿童的情怀,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在振兴广西、振兴乡村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还能使学生强化担当,乐于和敢于发掘自身的专业优势,把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及乡村实践紧密结合,用眼、用手、用情、用心为地方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本课题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紧扣广西最新颁布的高职院校发展的规划要求,积极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振兴地方文化和经济行业的号召,与服务和繁荣区域教育事业的时代呼唤一脉相承。研究的视角不是停留在常见的国策、国情、国风等宏观层面,而是落脚于省级、市区以及校容校貌等学生能切身体会、触手可及的区域性真实情景,并将英语学习作为民族团结的桥梁,彰显“广西壮族风情”,突出“桂林山水画卷”和体现“校本红色基因”。团队教师尝试打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显性课堂+隐性课堂+网络课堂”三维教学体系并进行教学实践。在课程思政三维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不断夯实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教育和引领青年学生成为英语语言和地方文化传播的使者。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及育人体系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地方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传播也并非一己一人的责任。只有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及全方位覆盖,才能达到更理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法春.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9(4).

[2]曹进,赵宝巾.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育人体系建设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4).

[3]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6).

注:本文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务地方理念下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改革与实践”(JGA202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伍丽萍(1985— ),广西贵港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张晓梅(1969— ),广西荔浦人,文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