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

2024-01-26 17:02张喆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思政

【摘要】本文阐释生态美育的内涵,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分析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的特征与现实价值,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的思路、项目流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方法,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美育 环境艺术设计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47-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是一门对空间环境进行艺术性创造设计的实用性专业,与环境和生态的联系比较密切。生态美育实践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形式之一,也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传统美育方面的新延伸。高校应该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培养具备新时代美育精神、美育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生态美育的内涵阐释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对“生态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探究有机体之间、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由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序幕。随着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也越发凸显,当代生态学的研究逐步向着“泛化”演进,更加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所延伸出的思想与方法也更广泛地渗透到科学与人文研究等多个领域,生态美学由此诞生。

生态美育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存在于“教学”与“美学”之间。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将美育理解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提出了“现代人性改造”这一重大课题,且在研究过程中尝试通过美育实现人性的改造。随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研究命题,即“审美的生活”,由此美育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关联,美育也从美学的次要分支走向美学研究的前沿,超脱“美、审美、艺术”等纯理论研究。“生态”概念引入我国源于20世纪末,学者更多将其与“美学”“文艺”进行关联研究。直到2000年徐恒醇出版《生态美学》一书,我國拥有了首部全面探究生态美学的学术论著,自此之后我国生态美学研究得到更多关注与逐步拓展,生态美育也逐渐成为美学研究的新“生长点”。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的特征与价值体现

生态美学与艺术美学是两种不同的美学基调,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美育在兼顾上述两种美学基调的同时向“回归自然”理念延伸,把美学、艺术设计、“自然语言”等要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从而突出生态美育的核心思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开展生态美育实践,有利于凸显生态美育对学生的精神、价值观、设计理念、艺术思想等正向引领,使所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满足当前市场与行业的需求。以下围绕特色性、完整性、生态性三方面分析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的特征。

(一)特征

特色性体现在具体的显性设计与隐性思想的融合表达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显性的设计特征,在设计过程中融入隐性的思想观念,更能凸显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特征。譬如室内设计实务、景观设计实务、建筑设计等课程,与当前环境设计需求吻合,体现特定环境的设计特色,在这些课程的基础造型、雕塑技法、照明设计、空间设计、视觉传达等教学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生态艺术等思政元素,从而彰显课程育人价值,使学生设计出具有生态艺术理念且体现个人思想、素养的环境艺术作品。

整体性主要指综合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艺术设计,使最终形成的作品呈现美观、和谐的特征。我国古籍《释名》中提出“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美育主题的作品要包含完整的美学要素,如形式美、色彩美、空间美、情感美、思想美(包含生态文明思想、追求自由等)等,使各要素协调均衡;还要从区域布局、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多方面体现设计者在环境整体性方面独特的设计语言与精神追求,再结合生态设计理念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灵魂。

生态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特征,在课程思政要求下,这种特征进一步凸显。生态美育实践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模块之一,其以生态美学作为理论基础。与单纯强调自然美学设计而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设计理念不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美育,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凸显“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设计理念。

(二)价值体现

高校中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通常是围绕设计案例展开,注重专业性培养,缺乏思想价值引领。新时代高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可以增强专业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向着环境艺术设计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生态美育实践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拓展部分,教师在生态美育实践教学中突出环保理念、生态文明思想、生态艺术理论等思政元素,将专业能力培养与政治素养提升、道德品质塑造同步进行,既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设计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培养高尚的品德、工匠精神,使学生实现个人能力、思想、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探索

生态美育的核心思想即“回归自然”。因此,本文综合考量课程思政、生态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等多元要素,遂选取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模块四——“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案例,进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美育实践路径探索。

(一)明确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的思路

一是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美学紧密联系起来,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领悟生态美育的内涵,同时让学生在生态美育实践中领悟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生态美学观。

二是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素融入整体教学设计,再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村域资源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创意性、生态性的设计主题,最终使学生在调研、设计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三是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一方面要遵循与自然融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展现生态美育回归自然的基本要义,凸显与自然共生的追求持续发掘设计元素。另一方面要考虑乡村居民的诉求、审美需求,并结合艺术、自然、生态、地理等跨学科资源,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美学多元化功能的展现、融合与共进。

(二)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可以项目设计为任务主线。在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各流程设计(见图1)中自然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落实课程思政,发挥生态美育实践的育人作用。以下对项目的主要流程设计进行简述。

1.项目任务解读与基本情况调研

在项目前期,主要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任务解读、村域基本情况调研及任务总结分析。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调查研究乡村的历史背景、人文风貌、文化资源等情况,了解当地村民的群体特点、生产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娱乐方式,从多种视角挖掘与村民需求契合的艺术要素、生态美学要素,为创设具有艺术生态审美特点的物质与精神空间提供现实基础。前期调研主要采取入户走访、实地考察、驻村访问等形式,深入挖掘乡村的基础设计资源与了解村民设计诉求。在入户走访与实地考察中带领学生熟悉村文化用地、景观用地、交通系统、公共设施、水文体系、居住布局等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从生态美学层面审视乡村生态现状,明确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实际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需求,由此培育学生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高度,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自觉与奉献情怀。

2.项目功能设计与结构布局

通过前期走访调查得知,目前村中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老龄化问题严重,乡村缺乏活力;同时,调研结果显示村域内特色产业发展滞后,村域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不及时,道路绿化不足、活动空间匮乏,存在乡村生态资源与周边村落资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迫切需要科学的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与空间重新布局,从而打造科学、美观、环保的乡村居住环境。在此阶段的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明确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从而在环境规划的功能区分与结构布局设计中做到以村民需求为先、以服务人民为准。

3.景观设计要素细化与平面绘制

细化景观设计要素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项目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要以保护村原有生态区域与人文活动空间为目标,对生态空间进行整体性设计、识别、规划、分类。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是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要素,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挖掘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是为下一步的乡村景观生态语言应用设计奠定基础。在挖掘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过程中,要对可利用的生态设计资源进行实地勘察整理,以进一步明确村域内可利用的生态文化资源(如本项目中的特色生态文化资源有水稻产品、水库、红松林景观、景观稻田、米酒工艺等),提炼较具特色的生态要素。通过对村域内各种设计要素进行整合,利用各种绘图工具绘制平面图,便能形成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图示。在此阶段的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要以提升学生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为主线,通过项目的设计要素细化与平面绘制实践,重点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4.方案汇报与检查总结

在方案汇报与检查总结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方案成果指导其自审自查。围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汇报活动,重点阐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美育的融合理念与其中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形成阶段性总结报告递交专业教师审核。针对学生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方案成果,组织多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设计方案。在此阶段的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重在通过方案的汇报与评选引领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分三阶段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教学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可以分为课前预习探索、课中案例分析、课后練习巩固三个阶段(见图2),由此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流程。

1.课前阶段——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知识自学探索

课前的自学探索是学生提前了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知识,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奠基的阶段。与传统的单纯自学环境艺术设计知识不同,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引导学生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知识的自学探索,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知识育人为核心,围绕项目流程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如:在实地调研中,向学生讲清楚调研中团队协作、扎根基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抢扎基层的品质,使学生在合作调研中既分工合作又紧密联系,较好地开展方案的设计、描述、汇报;进行方案优化时,主要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兢兢业业的职业态度等为思政目标,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优水平。

2.课中阶段——融入IDER策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主要围绕调研、设计、提升、汇报等流程开展,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也应遵循此流程。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课中,笔者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岗位职业技能为导向,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平台承接的项目任务要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工作中体悟生态美育思想、形成创新设计思维。结合设计项目的调研(Investigate)、设计(Design)、提升(Elevate)、汇报(Report)流程,笔者总结形成了IDER教学策略(见图3),每个策略中都相应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求。

一是调研(I)。对前期实地调研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剖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生态美学思想对优化乡村环境的影响,结合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主题和内容进行思考。各学生小组在组内梳理设计思路,通过实地拍照、采访、体验等方式展开实地调研。调研形式以走访勘察、村民访谈为主,教师结合学生调研情况随时介入指导。例如,在对乡村的道路景观布置、历史文化遗存展开调研时,学生需要在斑驳房屋、显隐文化、历史印记中发掘生态美育元素,而受限于对理论、实践转化的熟练度,学生较难自主完成此项任务。因此,教师灵活介入学生的调研,引导其发现调研过程中容易遗漏的生态美育可用载体、文化元素、设计要素等。又如,深入调研乡村民俗、经营场所、文化场所等实体空间,对相关负责人、受众群体等展开调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事先拟定访谈大纲及调查问卷,结合乡村文化特征确定访谈主题及问卷内容,帮助联系对接村委相关文化主体负责人及受众群体。在调研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相机进行影像记录,作为后期总结报告过程性内容。实地调研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思考乡村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不足,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态美育设计要素及乡村特色文化基础,为其进行创新设计做好铺垫。

二是设计(D)。在现有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并围绕现有案例、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景观平面设计构思,绘制初步的设计方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初步的方案进行优化,并完成平面规划图的制作。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不断加深对真实的设计岗位情境的了解,也能在丰富的乡村文化的探究过程中,激发灵感、形成创新设计思维,提高环境艺术创新设计能力。

三是提升(E)。教学中对各个小组的平面设计图进行分析评价,明确设计存在的问题后再进行优化,实现设计的提升。主要利用AutoCAD软件完成平面图的呈现,依据CAD图纸数据利用Sketchup草图大师、Lu-mion完成建模模型建模和渲染,最终完成项目模型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Photoshop设计软件对最终的效果图纸进行后期制作与处理,完成设计定稿。经过小组成员多次、反复修改,完成方案的展板与图景设计。提升指导训练有利于学生在设计方案的不断改进中培养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设计态度。

四是汇报(R)。邀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专家进课堂,安排学生小组代表完成各自方案汇报,以真实的设计汇报激发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兴趣。此外,在专家的现场点评与指导下,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使设计方案的落地性有所增强;在专家较具针对性的点拨下,促进学生的设计思维迸发出新的火花及促使学生对生态美育理解进一步深入,使学生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案,也为学生将来的创业需求、沟通交流、规划设计能力、组织管理等能力提升做好铺垫。

3.课后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课后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实地调研、初步设计、方案优化、方案汇报等主要工作流程,启发学生反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对当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形成新的认识。同时,在课后作业练习中强调作品的创新、设计细节追求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检查、反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追求创新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反思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美育实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提出对策,才能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果。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美育实践后,笔者对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美育实践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反思。

首先,自然融入思政教育,促進思想升华。由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关乎乡村,而部分学生对当前的乡村振兴政策了解不深入,未能在设计中自然融入乡村振兴元素。对此,在项目前期的任务解读与任务分析环节,就要明确项目定位,尤其要引导学生从时事、政策的角度提炼生态美育要素,自然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此外,在项目前期走访调研或专家评审等环节中,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项目方案设计中,应重点围绕村域文化资源,结合文化传承视角,构筑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项目方案提升过程中,应通过对方案细节的持续优化,实现方案的精益求精。只有做到课程思政“面面俱到”“自然贴合”,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获得升华。

其次,勤思勤练,在练习中提升素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实操性比较强的工作,学生多动手操作练习,才能加深体验,才能更熟悉环境艺术设计的流程。练习的过程是不断问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勤思勤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生态美育视域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研究[J].环境工程,2023(7).

[2]余菲菲.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硕课程的思政建设探讨: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4).

[3]高楚楚.当代自然美育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路径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2(2).

[4]许玄音.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以环境艺术设计课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

[5]尹红梅.高校花艺教学的生态美育实践探析: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绿色低碳理念幼儿园环境创设路径研究”(2023KY0990)、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本建设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乡镇幼儿园‘厕所革命研究”(2021ZJY1889)、2020—2021年度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基于美育视角下美术与设计学院育人环境优化的研究与实践”(2022GCCRC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喆(1989— ),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现任职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设计学院设计系,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景观设计发展思考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市场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革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