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2024-01-26 20:40钟文基吴丽萍梁旭敏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校企融合

钟文基 吴丽萍 梁旭敏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不够紧密、校企合作较难落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存在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存在差异等问题,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开展“四维双融”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课证融通”的课程开发方法,构建四梯次全覆盖的“竞赛锤炼”实践能力训练机制,破解当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难题,以期为广西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融合 课证融通 竞赛锤炼 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94-05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给高职信息类专业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笔者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两个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单位为例,探讨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以求破解之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数字广西、智慧广西建设。

一、现实困境:在信息类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单位,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引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任。然而,现有的信息类专业建设存在诸多短板,比如人才培养存在滞后现象,无法较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出现脱节现象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有效举措,然而,由于区域内缺少规模大、技术强的现代化本土信息技术企业,因此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对接不紧密,职业院校得不到企业优质资源的支持,校企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没有对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对接不够紧密,与岗位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合作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精准,难以跟上产业发展步伐

当前,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专业与产业对接、与职业岗位接轨,但由于区域内信息技术基础条件薄弱,新技术新标准的更新滞后,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跟不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步伐。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的迭代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要求。二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行业涵盖范围广泛,就业岗位众多,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等要求都不同,出现需求多样化现象,因此旧有的单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培养需求。三是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部分课程仅采用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相距较大,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受限于实训条件和设备,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训条件和设备无法及时跟着技术发展更新。因此,存在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相距较大,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实践训练内容陈旧、分散、重复,与职业岗位贴近度不高。二是区域内缺少规模大、技术领先的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创新的土壤,部分学生信息化视野相对狭窄,对ICT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慢,职业核心能力不足,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也较难取得好成绩。三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忠诚度和专一性欠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岗位新需求。

二、模式构建: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突破路径

为了提高高职信息类专業人才培养质量,笔者针对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成果导向理论为依据,探索和构建信息类专业“校企融合、课证融通、赛教融合、德技融汇”的“四融”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信息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四融”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一)校企融合:强化顶层设计,校企融合互动打造双赢合作模式

专业建设改革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打通校企合作桥梁,在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面与ICT行业标杆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要对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引入先进技术标准,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转化和提炼项目资源,将产业先进元素融入教学改革中,融入课堂中,高质量和高标准地实现产教融合,使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标准引领相统一,校企实现合作双赢。

(二)课证融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评价方式

根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重组课程体系。引进信息技术行业权威认证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制度,以产业契合度高、用人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作为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试点证书考试内容修订课程标准,融合企业认证内容。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将证书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将其知识、技能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课证融通以证书成绩置换课程学分,通过不同等级证书置换不同的课程和学分。改变单一的课程考试评价方式,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三)赛教融合:建立大赛训练机制,赛教融合锤炼技能

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技能大赛为载体,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实施框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建立长效的“赛教融合”机制。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实现高技能的普及教育,让竞赛内容向项目课程转化。把大赛中运用的行业标准、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和训练中,使技能教学标准化、规范化。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职业素质、知识能力。将大赛资源进行碎片化、项目化改造,建设基于大赛项目的网络学习课程和一体化教学项目,将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使全员受益和成果導向相统一。

(四)德技融汇:课程思政贯穿育人过程,塑匠心练技能,提升核心职业素养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融汇与贯穿。将“德、智、体、美、劳”中的“德育”与“技能培养”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忠诚担当等课程思政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塑匠心、练技能,在“技能”和“德育”螺旋递进上升过程中养成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塑造“德技双馨”的匠心品格。

三、实践深耕: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校本实践

(一)构建“四维双融”的校企合作模式,破解校企合作难题

学校与华为、思科、红帽等ICT标杆企业共建创新网络学院、ICT产业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计开发、师资培养提高、学生考核评价等四个维度开展合作,双向融合。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教学过程饱含生产实践元素,从而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与行业标杆企业共建仿真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工作任务,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场景有机对接,教学实训与生产项目学做合一;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ICT行业生态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是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对接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转化和提炼项目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涵盖工程案例、商业项目的专业课程和教材,推行场景式、项目式教学改革,增强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的课程和教材既可用于校内学生培养又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双向受益。

三是校企互聘互培,提高“双师型”教学团队水平。双向互聘:学校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先进的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育人效果;企业聘用学校教师加入创新研发团队,利用院校较好的科研实训条件,形成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双向培养:学校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企业加强实践教师的技能锻炼与指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引入企业参与进行双向考核。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引入企业参与进行双向考核,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方式。对校内实践课程,教师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度实施考核,企业以行业企业认证等级标准实施考核;对校外实践课程,企业以学生每月工作项目完成度来考核,实施增值性考核评价。教师对标一学期完成工作项目的最终效果,实行结果性评价。“四维双融”校企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二)采取“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开发方法,及时同步对接企业岗位要求

学校引进思科网络、华为通信、红帽Linux、云计算等行业权威认证及国家“1+X”证书制度认定的证书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根据证书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证书中职业技能、知识、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夯实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

其一,分段推进课证融通,构建ICT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与ICT企业沟通合作,按照“理顺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分类进行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设计实施与管控、教学诊断与改进”五个阶段,对接行业企业标准,把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改造为课程教学项目,将证书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证书的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把证书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考核标准,以证书成绩置换课程学分。

其二,改革课程体系,支撑证书技能点。按照教育部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对照证书考核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证书中的职业素养、技能要求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逐项对比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如何测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研究,适度融入证书内容。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证书课程体系对比,将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等级证书内容整合,将证书课程体系完全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支撑证书技能点。

其三,模块化课程教学,提高学习获得感。根据信息技术行业标准、岗位需求与证书认证标准已紧密衔接的特点,对应信息类专业方向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将专业课程设置为多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融入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内容,每个模块的课程按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进行排列,构建“模块化、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将ICT企业三级国际化认证标准(初级、中级、高级)融入课程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三)打造四梯次全覆盖“竞赛锤炼”实践训练模式,提升复合创新的实践能力

在课证融通的基础上,研究技能大赛中人才评价标准。将大赛的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将大赛赛题转化融入课程学习任务,将大赛评分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评价,将大赛的训练方式融入课程实践教学,从而构建院、校、省、国家“四梯次全覆盖”实践训练模式,实现融赛入课。

其一,做大做实校内竞赛、做优做强校外竞赛,实现全员受益和成果导向相统一。按照“以赛促训,赛训结合,提升技能”的原则,以职业技能竞赛成果为导向,以常态化的“校赛”为抓手,积极构建院赛、校赛、省赛、国赛逐级递进、有效对接的“四梯次”技能竞赛培养体系,做大做实校院竞赛、做优做强校外竞赛。二级学院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实现专业学生全覆盖;校级技能竞赛所有专业全参与,实现校内专业全覆盖;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有赛项全参与,实现竞赛类型全覆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手采用PTDA训练方式进行考核训练,实现培训评价全覆盖。赛教融合,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系统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通“人人参加校赛、骨干参加省赛、英才参加国赛、翘楚参加世赛”分级进阶、梯度递进的通道。四梯次全覆盖“竞赛锤炼”的实践训练方式如图2。

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将技能竞赛项目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紧扣比赛关键知识点进行培训、考核,面向专业学生,实现全覆盖;二是竞赛选拔培养覆盖第一、第二课堂,遴选参赛团队,开展专项集训;三是培训评价各环节全覆盖,定期开展诊断性考核评价,按照目标计划(Plan)、集中训练(Train)、竞赛诊断(Diagnosis)、调整改革(Adjustment)的PTDA方式,进行多冲刺周期循环锤炼,形成竞争替补梯队,对学生进行排名淘汰;四是竞赛类型全覆盖,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华为ICT大赛等各类竞赛,实现技能大赛类型全覆盖,用競赛锤炼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其二,以赛提技、以证定标,多方位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将培养竞赛选手的训练内容转化应用到普通班级教学课程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教学中,把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和技能大赛项目融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引入技能大赛训练方式,融入“以赛提技,以证定标”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在赛中学、教师在赛中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写好一行代码、熔好一根光纤、装好一台设备、做好一个项目”的“四个一”要求落实于技能训练过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以比赛和考证的形式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实训任务,并结合企业需求学习实用的技能,掌握最新技术,打好扎实的技能基础,有效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四)“三堂—五匠”教学育人,打造核心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并非掌握一种技术就可以一劳永逸。在人才培养中,学校以教学课堂、生产课堂、创新课堂“三课堂”循环育人为平台,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连成线,将思政元素与工匠精神结合融入人才培养中,将“匠德、匠智、匠能、匠技、匠艺”的“五匠”渗透到人才培养中,构建“三堂—五匠”教学育人模式。

一是培育职业技能,通过开展四梯次全覆盖“竞赛锤炼”的实践训练,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提匠技练匠能,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厚植工匠文化,通过工匠进校园、朋辈做指引、课程有思政等方式,融入爱岗敬业、忠诚担当、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等匠德意识的培养。三是投身工匠实践,通过实习实训、认证提升、竞赛训练等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实践成效: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建议

(一)教改成效

经过研究与实践,高职信息类专业“四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一是率先实践了“四维双融”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共赢。二是创新“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开发方法,将社会普遍认可的ICT企业技术体系中先进的认证体系转化开发为专业课程和课程标准,丰富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及时同步吸纳产业发展的成果。三是构建了院、校、省、国家四梯次全覆盖的“竞赛锤炼”实践训练机制,以技能竞赛成果为导向,将竞赛训练质量与诊断性评测结合,实现竞赛参与学生全覆盖、一二课堂培养全覆盖、培训质量四环节全覆盖、参与竞赛类型全覆盖。四是创新了“三堂—五匠”教学育人模式,培育了学生核心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二)教改建议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探索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拓展赛、证资源,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开发活页式、任务工单式等新形态教材,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三是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研究课题,需要以党的二十大为指引,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国栋,奚茜,吴方.动态循环·校企双链:“嵌入式”培养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

[2]赵静,艾尔肯·艾则孜.“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实践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2(4).

[3]阮晓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今日财富,2021(10).

[4]房立丛,杨锐明,何虹,等.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1(2).

[5]王雅萍.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大数据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GXGZJG2022A038)、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扩招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基于‘1+X证书试点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GXGZJG2020B1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文基(1981— ),广西灵山人,硕士,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吴丽萍(1982— ),通讯作者,广西陆川人,硕士,讲师,现就职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校企融合
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公共英语正面反拨效应分析
网络专业“课证融通”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校企融合 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企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校企融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模式探究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