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

2024-02-18 17:19顾俊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期
关键词:粟裕

顾俊

摘 要:倡导创造性执行、创造性落实上级指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在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的指挥和统一部署下,粟裕根据苏中战役的形势变化,灵活处理华中野战军主力调度方向,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的经典案例。这启示各项工作在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基础上,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客观规律、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以确保最终效果符合上级决策意图。

关键词:苏中战役;粟裕;党的组织原则;华中野战军

面对党中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到实处,实现两者辩证统一。倡导创造性执行、创造性落实上级指示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毛泽东对此有明确的阐释:盲目地、无任何异议地执行上级指示,实际上是反对上级指示或是对上级指示消极怠工。[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造性执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开动脑筋、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让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决克服空喊口号、机械执行、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 [2]粟裕是创造性执行上级指示的典范,有关档案文献表明,苏中战役是他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的经典案例。

1 苏中战役的复杂决策过程

据粟裕回忆,1945年10月,新四军和地方组织进行部署调整: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向山东转移,华中局奉命改组成华东局,负责华中、山东地区的工作;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设立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和苏皖边区政府,并组建华中野战军。[3]1946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华中野战军在军队建制上属华中军区,由粟裕任司令,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根据这一指示要求,华中野战军的战略性行动,必须得到陈毅的同意并上报军委。[4]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华中野战军同时受华中军区、新四军军部、中央军委的指挥,关系较为复杂,上下沟通的电报往来穿梭,嘀嗒之声不绝于途。苏中战役,就是在这样的组织架构和军事指挥模式下,由部分华中野战军主力执行华中军区、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军委下达的作战任务,在苏中解放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苏中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7月中旬,国民党调集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如何有效应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毛泽东、陈毅、粟裕等人殚精竭虑,反复研究商讨,切磋琢磨。

1.1 外线打还是内线打

1946年6月,毛泽东鉴于敌人大举进攻在即,制定了一个南线作战计划。这个战略计划的意图是,在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同后来我军实施的内线歼敌的防御方针是不同的。6月26日,中央指示华中分局以一部分兵力吸引牵制南通、扬州地区的敌人,命令粟裕率领不少于15个团的主力部队向淮南进发。[5]陈毅接到指示后,立即执行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并作出具体部署。6月27日,陈毅给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发了一份电报,命令华中野战军除留一个纵队坚守苏中地区以牵制敌人外,陶勇、王必成两个纵队和五旅、十纵到六合、天长一带集中整训,准备于淮南津浦铁路蚌埠、浦口段作战。[6]

这一部署事关未来战局。粟裕从敌情我情、社情民情出发,综合各方信息,在对未来战局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后,于6月27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发电,建议由五旅等部的8至11个团担负淮南方面作战任务,华中主力则“以扬、泰为进攻目标,以钳制顽军西移”[7]。29日,粟裕同华中分局其他领导联名再次向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华中野战军陶勇、王必成纵队先留在苏中相机消灭敌人,尔后再到外线作战,并说明了具体理由。对这一意见,陈毅并不认同。6月30日,他致电中央军委,“我们认为七月间非打不可,则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8]。

大敌当前,中央军委对陈粟二人的不同意见极为重视,当日迭发两电。在给陈毅的电报分析道:华中野战军主力留在苏中,财源可以保证,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用九个团破路阻敌,这个意见似乎有道理。发给华中分局的电报则指示: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毅军长商量后再通知你们。[9]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慎重决策,以及对建设性意见的高度重视。经过对粟裕的意见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认真考虑后,陈毅态度有所改变,7月1日致电华中野战军并报中央军委:“同意王陶纵留苏中地区待机,但五旅应开至六合、天长间整训。”[10]7月13日,军委一锤定音,即在国民党军向苏中、苏北开展进攻时,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力争打几个胜仗,同时看一看敌人的弱点,然后再让鲁南、豫北部队加入战斗,这样就可以形成最有利于我方的局面。[11]

以上可以看出,苏中战役是中央军委根据形势变化和客观实际,将“外线作战”计划调整为“先在内线打起来”的背景下发起的,对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起到重要的战略侦察作用。

1.2 五旅东调还是主力西移

如皋南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继续向苏中增兵,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越发紧张。7月25日,粟裕向陈毅、华中军区和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12]这个提议,看似仅是一个旅的调动,实质上关涉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即是在苏中还是在淮南,是继续在苏中歼敌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南段。这是苏中战役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陈毅接到粟裕的电报感到问题重大,不同意五旅东调,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移师淮南。7月28日,陈毅指示华中野战军、华中军区:津浦线是主要战线,五旅不宜东调。对此粟裕并不认同,8月1日,他在电报中坦言,各战略區在战略上应相互配合,在战役上不应要求配合,否则会影响彼此机动。根据目前华中兵力的实际情况,实在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而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对今后战局不会产生太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向东转移至苏中参加战斗。[13] 同日,华中军区亦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报告决定除留一个团继续配合地方武装游击外,五旅等部均北撤到淮安、宝应地区待机。

此时双方意见大相径庭,陈毅当即报告中央:“我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舍不得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 [14]关于“西移”还是“东调”,毛泽东经过冷静思考后,并未明确同意陈毅的意见,也没有放弃西移淮南的计划,而是提出华中野战军如能在8月内歼灭两个旅,就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然后再转至淮南作战。

8月5日,粟裕电复中央军委询问并告陈毅等:“在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八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 “坚决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以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15]同日,陈毅致张、鄧、谭、粟并报中共中央电,认为全军战略仍应“西移”,而不宜在东面贪恋。

中央军委权衡再三,于8月6日再次致电陈毅,认为华中主力在苏中再打一仗后西调,是比较有利的。因为如果过早西调粟裕部,会造成苏中地区群众人心不顺,国民党军也会提早进行西调。到那时如果西面仗没有打好,怨言就会增多。所以不如先让华中主力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这一仗胜负如何,再将主力西调,这样各个方面就都无话可说。[16]最高统帅部如此绵绵用力,协调功夫可谓灵活娴熟。

8月7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电,提出两种方案供其选择:一是率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方案二则是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西移。[17]当日,粟裕给陈毅和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电报,“本应遵令不调五旅东来,但华中兵力过于分散,形成钳制方向之兵力多于突击方向”,现在“歼敌良机已到”,“五旅仍东调,明后日即可参加此间作战” [18]。

毛泽东综合考虑敌我双方态势和各方意见,次日复电粟裕并告陈毅、张鼎丞等,“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19]陈毅当日致粟裕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于东(台)海(安)间待机歼敌,充分准备勿浪战,战后再行西进。”[20]8月12日,毛泽东在复陈毅的电报中再次做起说服工作:“粟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津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21]

8月13日,中央军委电告粟裕,由于苏中敌军较为分散,利于各个击破,所以希望他借机多部署几次作战,尽可能消灭敌军。同日,陈毅电示粟裕、谭震林:“你部继续胜利,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而不必忙于西调,军委亦有此指示,望照办。”[22]8月14日,粟裕与谭震林(此时已率领第五旅、特务团到达苏中前线)联名复电:“我们意见认为在苏中打仗为有利”,“拟于周内以一部攻占南通、海门,吸引敌人南援而歼灭之。估计能再歼敌两个旅,则苏中局势将更好转”。中央军委于8月15日复电,对他们的作战建议表示赞同。[23] 8月20日,中央军委最终决定:华中部队主力继续留在苏中作战,等到苏中作战任务全部完成,而淮南方面又确有需要时,再行考虑转移。同日,陈毅复电:同意向南行动计划。至此,有关华中野战军主力使用方向的讨论结束,苏中战役的复杂决策渐臻完善。

2 苏中战役中创造性执行的特点

2.1 讲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接到赴外线作战命令后,粟裕等人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地学习研究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有关指示,自觉地把思考问题的立足点放在关照战略全局上,对重大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当时敌我情况和战争发展趋势作出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及时向上级和中央军委提出依托解放区先在苏中打几仗,然后再考虑外线作战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这一重要建议,充分体现了执行者求真务实、积极建言的工作作风,对上级完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2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苏中战役的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前设计好的,但每次战斗都坚持中央军委 “总以打胜仗为原则”,着眼于战争初期的作战要求和特点,灵活用兵、机动作战,确保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正是基于对中央策略方针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不失灵活性,创造性执行上级指示,才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战果。

2.3 锲而不舍,勇于攻坚克难

华中野战军“每打一个仗,中央总是来电说,你们好好休整部队,准备再战”。[24] 华中野战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气概,不怕困难,不怕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打得、饿得、跑得,3万余人采取大踏步进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法,在一个半月内,在如皋、泰兴、海安、邵伯地区、如(皋)黄(桥)路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

2.4 集思广益,善于探索规律

在苏中战役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中央军委充分发扬民主,重视听取吸纳前方指挥员的真知灼见,就重大问题主动征求意见,有意识地引导深入讨论,博采众长,形成共识,体现了中央军委根据战局演变的实际情况,反复研究战略方针,及时调整作战方案的严肃态度,充分展现出毛泽东高瞻远瞩,求真务实,善于从实际出发探索规律的领导风格。苏中战役中各级指挥员围绕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探讨乃至最终统一思想,正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寻求较佳决策的生动写照。

3 几点启示

3.1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创造性执行虽然强调执行过程和方式的灵活性,但根本上必须维护上级决策部署的严肃性。毛泽东倡导,在干部会议中和在工作中,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各地的具体情况,由此来决定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但同时毛泽东更强调,对于中央下达的一切政策,地方和下级党组织必须无保留地执行,不得随意自由修改。[25]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3.2 必须实事求是,勇于担当作为

创造性执行内在蕴含积极性、主动性,要求执行者具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勇气和正气,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千方百计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3.3 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心中有数,腹有良谋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创造性执行的前提。只有对实际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审微于未形,御变于将来”,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根本,提高把握规律的能力,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3.4 必须鼓励敢做善为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上级在决策时应注意倾听不同意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对于下级正确的意见,上级组织必须听,并且依照正确的意见去研究部署。党中央的领导之所以正确,就是综合各地意见的结果。如果各地不提合适的意见,中央就不可能正确地发号施令。[26]同时,要注重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善于调动基层创造性执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制定政策时要为创造性执行留有灵活空间,鼓励基层开拓创新,通过创造性执行把上级指示贯彻好、落实到位,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

注释和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2]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求是》2023年第1期,第12页。

[3][12][13][14][15][22][24]苏中七战七捷编写组:《苏中七战七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126、137、138、151、182、232页。

[4][6][8][10][16][18][20]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粟裕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56、156、158、166、167、167页。

[5]粟裕:《粟裕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页。

[7]粟裕军事文选编辑组:《粟裕軍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44页。

[9][11][17][19][21][23][25][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108、119、119、121、122、301、467页。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

猜你喜欢
粟裕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百战名将粟裕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
粟裕与军事科学研究
略论粟裕的胆与识——纪念粟裕大将诞辰95周年
粟裕谈黄桥战役
文韬武略 彪炳千秋——写在《粟裕传》出版之际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身经百战 屡建奇功——粟裕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