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2024-02-18 04:46匡立波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

匡立波

[摘要]爱国主义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非常丰富。从知—情—意—行的逻辑理路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不同方面着手:彰显知国之明,要深入了解爱国传统,广泛开展“四史”教育;涵养爱国之情,要厚植爱国情怀,坚持理性爱国;砥砺强国之志,要传承五四精神,勇担强国使命,共筑中国梦;实践报国之行,要保持艰苦奋斗,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目前学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既有成果研究题材广泛、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元,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爱国主义的微观心理研究、国别比较研究上进一步深入,并加强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爱国主义;“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14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22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历经无数艰险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鼓舞华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鲜艳旗帜。爱国主义作为融贯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与价值规范,传递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目标方向和路径指引。《纲要》指出,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响应党中央号召,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热潮,开设了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课程和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界也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实践探讨和理论分析。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本文将按照“知—情—意—行”的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述评。

一、彰显知国之明: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国史国情教育

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上来看,是指拥有共同领土、语言、文化、种族、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共同体。爱国,首先要有知国之明,即深入了解本国的国史国情,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系统地认知和理解。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缺少对国家认知的教育,它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2]。对爱国主义国史国情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深入了解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苦难和艰险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极其深厚的感情。”[3]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与国家地理条件有关: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诞生的过程中,先民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临太平洋,北接戈壁,西有青藏高原,处在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中。杨豹认为,地域环境的“隔离机制”形成了强烈的向心力,化为一种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形成强烈的民族至上性心理[4]。杨林香则认为,爱国主义传统与社会结构休戚相关,古代中国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业社会,聚族而居、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强化了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纽带,国是扩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爱国是对同胞朴素情感的自然延展,“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家作为一个由同胞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建构个人安全和发展的屏障[5]。因而,中华民族非常注重“公天下”的整体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经过历史的积淀在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忠报国的英雄层出不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大学思政课程中以爱国志士及其道德人格为切入点,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致剖析,将为大学生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系统认知奠定坚实而厚重的史学基础。

(二)广泛开展“四史”教育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合称为“四史”,它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逻辑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袁秉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历史,是开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辉煌篇章;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辉煌篇章[6]。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本质特征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7]。劉佳认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以“四史”为依托,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8]。在“四史”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先烈遗迹,讲好革命故事,它们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和力量源泉。胡振荣指出,党史部门要认真把好陈列展览的史实关,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9]。

二、涵养爱国之情: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情怀教育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人们对故土家国的依恋感、对骨肉同胞的亲近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进步的自豪感的统一。它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滋养中逐渐形成的。涵养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厚植爱国之情,也要坚持理性爱国。

(一)厚植爱国情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怀要深”。蒋雪莲认为,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要求教育者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对国家深沉持久的热爱、强烈的社会担当和对受教育者诚挚的关爱;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真挚感人[10]。单文鹏认为,新时代要重视爱国主义的隐性教育,创新爱国主义话语柔性表达方式,以物质、空间、时间、理念塑造民族—国家的“记忆之场”,构建孕育爱国之心的情感场域[11]。曹佳音认为,高校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功能和手段,促使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零距离接触,以亲身体验、体会升华爱国之情[12]。于京东、 秦在东等指出,在创设爱国主义情境时,要选取声形色突出、夸张,且感染性强的爱国主义元素;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赋予爱国主义“情感场域”多种展现方式,可以让受教育者沉浸其中获得情感熏陶[13-14]。

(二)坚持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国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但这种情感不仅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满腔激情,还要有冷静温情的理智作支撑。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理性爱国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探讨较多的问题,主要落脚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辨别。历史虚无主义常常用“揭秘真相”“秉笔直書”的名义进行包装,让好奇心强、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真假难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大挑战。刘书林、关锋等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类型,如:打着学术探索的旗号,以所谓“考证”“还原”虚无历史,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的一切成就;以重新认识为名,诋毁、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15-16]。骆郁廷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把中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用以片面遮蔽整体、以臆造取代现实等手段伤害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17]。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从而树立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认同。

二是民族精神与世界视野的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人员的跨国流动对人们的国家身份和归属感产生了冲击,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体对民族国家的强烈情感。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能过度膨胀从而转向为狭隘民族主义。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两种不同思潮,理性爱国?崔聪、胡树祥、 钟佩君等认为,一方面,当今的国际架构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今世界西方国家妄图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并未改变,青年大学生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有世界视野,既要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也要致力于对世界公平正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反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煽风点火,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盲目排外,更反对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打砸抢等违法活动,在道德和法律的引领下推动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18-20]。

三、砥砺强国之志: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不只是一种内在热爱的情感,而且是一种由该情感所引发的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21]。这种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可以说是一种信念,信念与情感不同,情感可以炽热奔放,但不稳定,而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情感,还要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传承五四精神,激扬青春梦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22]学界将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赵亭亭指出,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使青年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强权对中国的欺辱和掠夺,激发了青年的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充分彰显了五四青年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时代担当[23]。二是传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左文琦认为,五四运用的创新体现在3个层面:在思想上,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最先接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将其指导中国革命;在文化上,五四青年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青年的思想觉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治上,五四青年首次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救国运动提供了强大动力[24]。五四精神昭示青年人,新时代要成长为新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敏锐的洞察和开放的视野努力走在世界创新的前沿[25]。

(二)勇担强国使命,共筑中国梦

一是教育大学生要坚定强国志向。张忠臣、陈进华、蔡毅强等指出,中国梦实现了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价值统一,“得其大者兼其小”,只有站在国家发展的整体视角审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个人才能找到准确的价值定位。当代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不断磨砺自己的坚强意志,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而努力奋斗[26-28]。

二是教育大学生要练就强国本领。孙来斌指出,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青年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不仅能铁肩担道义,更能妙手著文章,掌握科学理论,提高专业素养,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29]。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比拼,青年稍有懈怠国家就会落伍,青年要用文化强国,以科技报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三是教育大学生要锤炼高尚品格。朱善璐强调,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的道德水平上,在新时期,高校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重任,服务祖国发展大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0]。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守正道,以德立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实践报国之行: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报国行动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内在的精神,还是外在的行为,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高校爱国主义要将精神与行为、内化与外化统一起来,引导青年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刘建军认为,报国行为具有多样性,它并不神秘,也不总是面临血与火的考验[31]。对于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教育他们实践报国之行?学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保持艰苦奋斗

青年如旭日朝阳,无论何时都代表着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积极进取的有为青年,然而,由于社会大潮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部分精致利己主义奋斗者、假装努力的“伪”奋斗者、无所谓奋斗的“佛系”者出现了,他们与党和人民的希望严重背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勇敢担当相去甚远。因此,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仍然要高擎艰苦奋斗的大旗,激励年轻人接力奋斗。

一是用劳模精神激励大学生奋斗。李珂认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高校可以建立劳模精神引领机制,举办劳模讲堂,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劳模情怀,以劳模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感召大学生刻苦学习,勤奋做事,勤勉为人,掌握过硬报国本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2]。

二是以科学創新激励大学生奋斗。张戈认为,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我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尊崇。在新时代,知识分子报国的最好方式是掌握科学技术,发扬“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断切磋琢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要在吸收前人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敢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善于继承他人知识、借鉴他人知识,举一反三,创新自己的研究[33]。

三是为大学生努力奋斗提供实践机会。刘志山指出,引导大学生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就要知行合一,不仅重视他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34]。高校、企业、政府应协同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奥运会、世博会、地震救灾、抗击疫情、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奔赴一线,增长服务人民的本领与才干,用汗水与智慧展现对国家和人民最深沉、最朴实、最真挚的大爱。

(二)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年来西方国家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通过思想蛊惑、经济诱惑和文化侵蚀加快了对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青年人的渗透,对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35]。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思想可塑性强,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被分裂势力煽动。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加强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民族团结知识教育,推动各民族尊重了解。高校可以开展民族团结的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交往交融交流,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国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6]。

二是开展民族发展考察活动,宣传少数民族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巨大心血,那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资源。陈晓林认为,对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民族团结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政策宣讲和理论宣传上,还要针对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大学生实地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与支持[37]。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多开展面向基层的实践考察活动,让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的美好图景促进大学生坚定捍卫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鼓励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实习就业,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因地处偏远,发展相对落后,亟须有知识技能、懂管理会营销的知识精英贡献智慧。江传月认为,高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到不同民族地区进行人才交流,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支边、东西互助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做好事、办实事[38]。何佳洁等建议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社会事务管理,大学生无论是做“村官”还是一名普通居民,都要关心民生疾苦,加强民族道德伦理宣传和普及,开展专项社会关爱活动和实践[39]。

(三)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在当代,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其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因而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成了境外敌对势力青睐的对象,被境外情报机构和分裂势力策反、拉拢的案件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高校接触到的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部分资料具有情报价值,而他们又缺乏对国家安全的基本认识,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利用和讹诈。所以,对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加大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刻不容缓。

一是加强国家安全的宣传教育。董晓辉认为,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高校除了思政课、军事理论课的常规国家安全教育之外,还要定期举办有关国家安全的学术会议和讲座,建立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的案例库,线上线下相互配合,使国家安全观教育入脑、入心、入耳[40]。覃小林指出,高校要加强国家安全的基础理论教育、历史与形势教育、战略教育,可以利用节假日、征兵日等时机,用板报宣传、视频制作、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方式传播国家安全知识,组织防空演练,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41]。

二是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曹晓飞认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缺乏与他们的法制意识不强有关[42]。我国有完备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高校要将这些法律的学习纳入大学通识教育和课程考核中去,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思政体系,将安全法治素养与专业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让大学生熟练掌握国家安全体系的法制法规,增强其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同时,还要进行国家安全的警示教育,观看国家安全题材的专题影视,开展“大学生危害国家安全案件”警示宣传,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三是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国家安全除了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领域安全外,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逐渐显现。彭舸珺、刘飞燕指出,大学生一方面要重视国家传统领域的安全,如依法服兵役、保守国家秘密、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等等;另一方面可以为解决和防范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为目标,刻苦钻研,参与项目研究,如生态保护、安全生产、传染病预防等,为解决此类与学术、技术相关的安全问题立志长远,贡献力量,建言献策[43]。于欢认为,守好网络媒体,以明确的“阵地意识”强化网络平台的组织与管理[44]。

五、结束语:回顾与前瞻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春的心跳要与爱国主义情怀同频共振,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综上所述,其研究成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题材非常广泛。学界分别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梦、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五四精神、艰苦奋斗、创新创造、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多个视角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面阐述,其研究视野广阔,成果非常扎实,使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二是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落脚点主要在于廓清爱国主义内涵和本质,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抓住青少年主体、利用网络载体、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内容等,成果丰硕,为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夯实了基础。三是研究方法多元化。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既有对爱国主义理论的逻辑思辨,也不乏对爱国主义教育个案的实证分析;既有大量的定性研究阐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机理,也有部分的量化研究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从理论工具来看,有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进行论述,也有很多研究是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层面,各种研究工具综合糅杂,呈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多种面相,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有力基础。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既有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取得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但也应克服以下不足:一是基于大学生心理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较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针对特定主体的思想教育,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过程要遵从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因而,探索大学生爱国心理的基本特点、爱国情感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阶段、内化机制以及异化逻辑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从目前成果来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的微观实然研究较少,大多数论述都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爱国主义进行宏观的应然研究。在国际竞争激烈、各种思潮泛滥的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心理状态更微妙难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应该更多地探索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和成长规律,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对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力度不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传统,都在实践中创造了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并借鉴其教育经验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增加,但总体而言研究還不深入,主要是就事论事的一般性经验陈述,而对经验背后的宗教信仰、社会特点和历史积淀分析不够,因而其经验的适用性大打折扣。未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别比较研究还应深入不同国家的历史深处,分析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特点和结构体系。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理论性不强。正如学者刘建军所言,思想理论领域的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宣传研究,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更多是倾向宣传研究,学术性不强[45]。宣传研究是以宣传为导向的理论性研究,有理论性成分,但遵循的是宣传导向逻辑而非纯粹的学术规范,所以重复性研究很多,缺乏创新性,总体来说研究成果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缺乏坚实有力的学术支撑。因此,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要突破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瓶颈,加强基础研究,多开展概念辨析、理论剖析,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学科化和学术化。

参考文献:

[1]胡华.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哲学意蕴[J].系统科学学报,2024(01):111-115.

[2][21][31][45]刘建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12-16.

[3]列宁.列宁选集(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79.

[4]杨豹.传统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J].天府新论,2010(04):24-30.

[5]杨林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解析爱国主义的结合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04):43-46.

[6]袁秉达.学习“四史”的深刻意蕴和战略意义[J].党政论坛,2020(07):11-14.

[7]王树荫.坚持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8):25-36,159.

[8]刘佳.强化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红旗文稿,2019(23):35-36.

[9]胡振荣.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更大担当和作为[J].湘潮,2020(05):198.

[10]蒋雪莲.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情”与“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94-98.

[11]单文鹏.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显”与“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89-93.

[12]曹佳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与发展路径探讨——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146.

[13]于京东.现代爱国主义的情感场域——基于“记忆之场”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0(05):131-139.

[14]秦在东、康锐.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策略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29-34.

[15]刘书林.理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三条主线[J].求是,2014(12):59-60.

[16]关锋.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点及其批判[J].山东社会科学,2019(03):156-164.

[17]骆郁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55-59.

[18]崔聪,张励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J].理论导刊,2020(01):112-117.

[19]胡树祥,毛娜.坚持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J].理论视野,2019(11):35-41.

[20]钟佩君.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大学生的责任担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6):83-88.

[2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23]赵亭亭.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9(03):33-38.

[24]左文琦.五四精神对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72-74.

[25]郝平.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传承五四精神,落实立德树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4-5,12.

[26]张忠臣.“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7):54-56.

[27]陈进华.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道德与文明,2016(06):41-44.

[2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107-109.

[29]孙来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11-14.

[30]朱善璐.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7-9.

[32]李珂.用劳模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51-53.

[33]张戈.新时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实践逻辑[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84-86.

[34]刘志山,周晓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蕴与践行[J].中国德育,2020(04),17-19.

[35]徐柏才,崔龙燕.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5(05):5-11.

[36]林均昌,杜洁,赵民.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J].黑龙江民族论丛,2020(01):151-160.

[37]陈晓林.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及其应对措施——基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调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0):70-75,92.

[38]江传月.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4):122-125.

[39]何佳洁,田淑卿.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法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8):112-115.

[40]董晓辉.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00-104.

[41]覃小林.民族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04):163-166.

[42]曹晓飞.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2):125-129.

[43]彭舸珺,刘飞燕.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J].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06):109-113.

[44]于欢.数智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109-117.

(责任编辑:王岚)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UANG Libo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higher education.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re have been rich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From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emotion, intention, and ac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approach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demonstrate the wisdom of knowing the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patriotic traditions and widely carry out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atriotism, one must cultivate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and adhere to rational patriotism; To forge the aspiration of becoming a strong country, we must inherit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ravely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becom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jointly build the Chinese Dream.To practice serving the country, we must maintain hard work,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 national security.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have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topics, 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diverse research methods.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micro psychology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nature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patriotism;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