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未来10年发病预测

2024-02-22 04:58王文星戴江红高发水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标化患病率死亡率

王文星, 王 璐, 邬 超, 戴江红, 蒋 红 ,高发水

(1新疆医科大学, 乌鲁木齐 83001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乌鲁木齐 83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又称慢阻肺,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以持续性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既可预防又可治疗的疾病,主要病因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或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气管或肺泡异常[1]。Wang等[2]的研究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13.7%。据估计,到2030年COPD将从全球第四位死亡原因上升到第三位死亡原因[3]。研究显示,我国每年约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慢阻肺,并有大约500万人因慢阻肺致残[4]。本研究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为平台,提取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人数、死亡人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等数据,分别从性别、年龄和年份等方面描述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分析研究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损失情况,并通过构建数据模型预测2020-2030年发病率,为中国未来评估和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预防治疗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GBD 2019利用更为科学、系统的方法全面统计和评估了全球204个国家(地区)的369种疾病或伤害的疾病负担,同时对87种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进行了系统梳理[5]。本研究对GBD数据库进行数据筛选,选择地区为“China”,死亡原因为“COPD”。

1.2 指标选取本研究采用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描述患病、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寿命损失年(YLD)评估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其中DALY=YLL+YLD。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方法,基于GBD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未来标准化人口采用2019年GBD数据库的人群数。贝叶斯模型可将未知参数的先验信息与样本信息综合估计后得出后验分布,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采用二阶随机游走先验估计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假设时期效应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2 结果

2.1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发病及死亡情况通过提取GBD数据库的数据可以得出,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粗患病率从2 344.40/10万增至3 175.37/10万,增长35.44%;标化患病率从3 300.94/10万降至2 404.42/10万,减少27.16%;粗发病率从201.54/10万增至278.75/10万,增长38.31%;标化发病率从288.05/10万降至205.89/10万,减少28.52%;粗死亡率从105.09/10万降至72.94/10万,减少30.59%;标化死亡率从217.94/10万降至65.20/10万,减少70.08%(表1)。

表1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发病及死亡情况(1/10万)

按性别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 237.75/10万、204.86/10万和93.41/10万,与1990年相比,分别减少27.37%、29.43%、和64.26%。2019年中国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 534.26/10万、 208.01/10万和48.41/10万, 与1990年相比, 分别减少26.57%、27.98%和74.75%。1990-2019年男、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患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女性标化患病率高于男性;1990-2019年男、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2019年女性标化发病率高于男性;1990-2019年男、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死亡率总体呈现斜线式下降趋势,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图1)。

图1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图

2.2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情况1990-2019年,我国全人群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YLL率由3 281.48/10万降至862.37/10万,YLD率由330.33/10万降至240.40/10万,DALY率由3 611.81/10万降至1 102.77/10万(表2)。按性别结果显示:2019年男性YLL率、YLD率和DALY率分别为1 199.14/10万、186.42/10万和1 385.56/10万,与1990年相比,分别降低69.14%、27.59%、66.56%;女性YLL率、YLD率和DALY率分别为621.12/10万、286.03/10万和907.15/10万,与1990年相比,分别降低78.08%、26.78%和71.87%。经人口标化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无论全人群还是男性、女性都是有所下降的。

表2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情况(1/10万)

2.3 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情况预测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数据模型,对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表3),我国全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由196.50/10万(95%CI:158.27/10万~240.87/10万)下降至167.76 /10万(95%CI:62.98/10万~748.12/10万)。其中,男性标化发病率从2020年的194.02/10万(95%CI:184.36/10万~203.68/10万)下降至2030年的161.05/10万(95%CI:115.65/10万~206.45/10万),下降31.97%;女性标化发病率从2020年的198.53/10万(95%CI:188.59/10万~208.48/10万)下降至2030年的170.84/10万(95%CI:125.23/10万~216.46/10万),下降27.69%。根据预测的数据,男性标化发病率低于女性,下降幅度大于女性(图2)。

表3 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情况预测值(1/10万)

图2 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标化发病率预测值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经人口标准化后,无论全人群还是男性、女性患病率和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可能与我国社会快速步入老龄化进程有关,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与赵创艺[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调查研究显示[7],1990-2017年,我国慢阻肺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66.4%(95CI:61.2%~68.4%),但仍然是造成过早死亡生命损失年的第四大病因,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青海、四川、台北、新疆和云南省因慢阻肺造成的过早死亡生命损失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YLLs、YLDs和DALYs都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全人群还是男性、女性也都是下降的,可能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向好、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公平可及性增加有关,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对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的提倡和促动。从结果也可以看出,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YLDs占DALYs为21.78 %(240.40/10万与1 102.77/10万之比),相较于1990年的9.15%(330.33/10万与/3 611.81/10万之比)上升12.63个百分点;2019年YLLs占DALYs的比为78.20%(862.37/10万与1 102.77/10万之比),相较于1990年的90.85%(3 281.48 /10万与3 611.81/10万之比)下降12.83个百分点。有研究[8]基于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负担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并预测205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慢病负担,研究发现年龄结构变化使DALY增加的慢病中,排名前三的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

本文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数据模型,对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可能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呈递增趋势,尤其是2020-2030年期间的增长速度最快,为老龄化高速发展期[9],也进一步说明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和COPD诊疗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2030年COPD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女性在2030的发病率预测为170.84/10万,略高于男性的发病率预测(161.05/10万),可能与近年来女性吸烟率呈上升的趋势[10]有一定的关系,大量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吸烟会加重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另有研究[11]通过ARIMA模型预测2020-204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人群、男性、女性发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本研究预测的结果不一致,因此对ARIMA模型和BAPC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作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1)未对危险因素进行研究;(2)未按年龄段对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进行分析;(3)BAPC模型较为单一,缺少多个模型之间的对比与验证研究。本研究中通过该模型计算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会有偏差,且预测结果准确度会随着预测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需要进一步完善BAPC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标化患病率死亡率
1990至2019年中国与全球甲状腺癌疾病负担比较分析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2005—2016年中国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黄岩长潭水电厂
无锡地区孕中期孕妇血清AFP、free β-HCG、uE3中位数标化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