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经筋理论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2024-02-27 07:35邱观来张宝鉴孙润芳张挺杰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筋中医药大学图谱

邱观来 张宝鉴 孙润芳 张挺杰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2;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北京 100000

经筋理论首见于《灵枢·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体系,以其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形式,循行于四肢、躯体、胸部以及腹壁,并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主司运动的功能。经筋与经脉循行相伴路径基本一致,二者虽然紧密联系但是属两类不同的系统。目前经筋理论在治疗慢性筋骨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相关研究颇多,效果显著。

CiteSpace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视化分析软件。本研究对经筋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该领域文献绘制成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知识图谱,全面展示经筋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研究应用和趋势,为后续经筋理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使用专业检索,检索式:SU=经筋理论+十二经筋,限制学科范围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时间年限从200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共获得相关文献2132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主题为经筋理论的学术期刊论文。排除标准:①学位论文(741篇);②无效类型文献:会议(168篇)、报纸(2篇)、成果(14篇);③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29篇);④综述文献(10篇)。

1.3 研究方法

所有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导入CiteSpace软件中。研究自2003—2023年的相关文献,节点类型选取为作者、机构、关键词。图谱中节点分别代表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节点圆圈大小代表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共现或共引频次,粗细代表共现或共引频次高低。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

从发文量年度特征来看,由2003年4篇增加至2017年86篇,发文量略呈增长趋势。2018年后发文量呈现迅速增长趋势,至2022年论文发表量为140篇。因搜索时间限制问题,2023年发文量较少。见图1。

图1 2003—2023年经筋理论研究的年发文量

2.2 作者分析

由作者共现图谱(图2)可以看出,作者体系形成以董宝强-宋杰-林星星-富昱、韦英才-王凤德-梁树勇、杨岚菲-廖军-黄于婷、韩清民-黄旭东-易志勇主要聚点研究团队,其他作者多以小范围独立聚集。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根据赖普斯定律[1],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Mmax(Mmax为 最 高 产 作 者 的 发 文 量),Mmax=88,计算出N≈7。在发表文献数目上,有22位作者发文数量>7篇,累计发文354篇,占比30.30%(<50%)。根据洛卡特定律规定,核心作者发文总量占总发文量50%以上,即表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作者合作群体。而核心作者发文总量占比<50%,说明经筋理论研究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

2.3 机构分析

由合作机构共现图谱(图3)可以看出,国内形成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中心的主要聚点。其中发文量最多的辽宁中医药大学,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

图3 合作机构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4.1 高频关键词 纳入文献构建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代表文章的核心内容及研究重点。通过计算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介中心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趋势[2]。表1为排名前十位高频词明细表。

表1 前十位经筋相关文献高频词

2.4.2 关键词聚类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上,按照LLR算法得到关键词聚类图(图4),模块聚类值(Q)=0.5613表明网络社团结构显著(>0.3),平均轮廓值(S)>0.8334表明聚类结果合理,S>0.7提示聚类可信[3],最终形成9个大小、颜色不同的聚类,重叠的部分表示其联系密切。聚类最大为#0经筋结点,含有58个关键词。其次是#1经筋病(54)、#2经筋(53)、#3经筋理论(53)、#4经筋疗法(48)、#5经筋推拿(44)、#6颈椎病(34)、#7肩周炎(33)、#8经筋刺法(28)。表2为各关键词聚类具体数值明细表。

表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2.4.3 关键词时间线图 对聚类后的关键词图谱进行时间线视图,得到关键词时间线图(图5)。结合关键词聚类图(图4),对主要聚类进行以下详细论述。

图5 关键词时间线图

聚类1:#0经筋结点。经筋结点是指在筋肉及关节处联合、聚集并影响局部气血运行的疼痛点,主要特征是结节状物、条索。《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解除筋结病灶点调整经筋所过之处气血、调和经筋平衡和疏解痉挛,从而改善功能。从关键词聚类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归属于中医“筋病”范畴。脑卒中后出现上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神经元自主失常及功能性运动单位减少等,以筋结点为针刺部位,激活运动神经元活性改善肌张力,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4]。

聚类2:#1经筋病。《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在病理变化上,因长期单一的工作方式,使部分筋长期处于挛缩的状态,感受了风寒湿外邪侵袭。早期阶段使某些筋出现了“沫”“瘀”等病理产物;中期阶段津液凝聚为沫,血脉凝涩为瘀,沫积而成痰,痰浊与瘀沫互阻经络;后期阶段痰瘀胶结,形成筋结点,表现为条索和结节状物[5-6]。筋结节状物、条索的存在造成经脉不通,阻滞气血运行,则“不通则通”。反过来不能濡养经筋,则“不荣则痛”。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蛰人提出[7],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遗症或慢性劳损形成的病变产生的化学性刺激是各类关节部位疼痛的主要发病机制,表现为无菌性炎症反应。疼痛引起肌痉挛,慢性劳损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肌肉感受疼痛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引发肌痉挛,造成关节活动受限,符合经筋病范畴。

聚类3:#2经筋。“凡筋之属皆从筋”,与筋有关的附属皆属于筋,将筋、筋之属及其分布规律统称为经筋。经筋在古代解剖学认知下是人体运动功能结构整体概括[8]。在经筋认知上,主要分为3类看法:①经筋是涵盖人体软组织结构[9];②有研究者[10]对比经筋和皮神经系统的走行特征,发现两者在头部、四肢部起止解剖位点,走行过程中周围相关解剖结构位置的描述都存在对应关系,表明经筋与神经可能是东西方医学对于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命名;③经筋实质是以筋膜连缀起来的运动功能单位,不是单一的解剖结构,与西医的肌筋膜理论的生理功能、分布具有相关性[11]。

聚类4:#3经筋理论。《黄帝内经》中形成了完整的经筋理论体系,《难经》从古代解剖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针灸甲乙经》也详细描述了经筋的循行与治则。唐宋医家论述了阿是穴的治疗作用。明代医家论述了经筋痹刺,明确筋性相关内科疾病的诊疗。清代医家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开始通过解剖学的角度认识经筋分布与治疗。现代医家通过现代医学发展,系统认识经筋理论,将经筋与肌筋膜在循行、病理、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虽有差异,但更具共性。将经筋理论与肌筋膜学说交叉借鉴与融合,有助于临床有效性的提升[12]。

聚类5:#4经筋疗法。根据经筋理论创立的特色诊疗,结合针刺、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作用于机体疾病反应筋结点,达到解结、松筋效果,恢复经筋体系的内外平衡。因该疗法的有效性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现广泛应用于慢性筋骨病的诊疗中[13]。现经筋疗法都为各家临床诊治经验,因此未来对经筋疗法的各家独到经验总结有待深入探究。

聚类6:#5经筋推拿。经筋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独特理筋推拿手法,其主要目的是舒筋活络、调畅气血。现代医学认为推拿理筋手法可以缓解肌肉挛缩、松解软组织粘连、恢复异常解剖位置,并达到镇痛和改善关节活动的目的。“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筋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应。经筋推拿既能应用于伤科经筋病,又有疾病诊察作用[14],对伤科疾病及筋性内脏疾病疗效显著,应继续深入治疗机制研究。

聚类7:#6颈椎病。颈椎病常表现为颈项部疼痛、活动障碍、上肢麻木,甚至出现头晕、下肢脚踩棉花感等症状。医学观念逐渐从退行性改变到筋骨失衡认知转变,以筋为先,运用经筋理论指导下诊疗方法对各型颈椎病都有确切疗效[15-16]。现研究多以临床观察为主,不同分型的颈椎病运用经筋疗法待深入研究。

聚类8:#7肩周炎。在《灵枢·经筋篇》中阐述了各经筋的病证,指出手三阳、手太阴、足太阳经筋病证都与肩周炎的病理结构有着密切联系[17]。从经筋的整体观角度出发,认为肩周炎表现的上肢活动受限。不仅是某一条经筋或某一肌肉孤立的问题,而是会牵及相关协同肌、辅助肌以及拮抗肌。肩周炎导致经筋力线上的多层次损伤,因此肩周炎的治疗除了解结外,也要对相关肌肉加以治疗,并注重与现代功能康复相结合[18],达到疗效最优化。

聚类9:#8经筋刺法。经筋刺法是在经脉理论的指导下,针至病所为原则的疗法。这是基于经筋与经脉处在不同层次,所治之法各有特点。针至病所是以针直达病所,主要治疗临床结聚性疾病。有别于传统经脉理论中“针之要,气至而有效”,但二者又紧密联系[19]。经筋病刺法实际包括针对筋痹的专用刺法和针刺痹证的通用刺法。以经筋病筋结点为主要矛盾的病症,首用解结法,针至病所,解除卡压,再用“气至病所”,提高疗效。这样的治疗理念也反映出中医的辨证观。经筋刺法在临床上对于面瘫、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及骨关节病都有较好的疗效[20-21]。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3年经筋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图等主要板块分析,可知经筋理论整体的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分析研究作者中,董宝强-宋杰-林星星-富昱团队重在研究经筋的理论探讨与经筋理论指导下对慢性筋骨病临床疗效观察;杨岚菲-廖军-黄于婷团队重在研究经筋结点的治病机制与发展;韩清民-黄旭东-易志勇团队重在研究经筋辨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核心作者发表文献量有待提高,该领域研究学者尚未形成广泛合作关系。分析研究机构,形成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要聚点的研究机构。由机构共现图谱及中介值可知各机构间合作较少。前三位聚点内机构在保持各自研究优势的情况下,应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分析关键词:①高频关键词,前三位为经筋、经筋理论、经筋刺法,其中经筋涉及范围广泛认知认识尚未统一,目前主流认为经筋是筋膜结缔组织复合体,与西医肌筋膜链理论有同质性;②关键词聚类显示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对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筋骨病运用针刺、推拿手段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经筋刺法针至病所的原则,与经脉“气至病所”有所不同,突出了整体辨证论治观。

4 总结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整理出2003—2023年经筋理论的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趋势。最终所得数据来源局限于中文。在数据处理中,考虑到学位论文内容与学术期刊存在重复的可能性,以至于影响最终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的整合分析,本研究只选取学术期刊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另外,由于软件的限制,分析内容不够全面。研究类型中主要分理论、临床研究两个方面,且对经筋的实质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肌筋膜理论在疼痛诊疗领域具有较好疗效,研究者应重视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相关性的内容。未来经筋理论运用于更多相关疾病治疗,除了要以临床疗效为核心,还需重视文献理论考究,发挥经筋理论对临床治疗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经筋中医药大学图谱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绘一张成长图谱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