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构建

2024-03-07 04:00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数学知识

张 军

(酒泉市第二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

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找到契合的构建角度,这样才能确保构建的问题情境贴合学生的学情,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十足的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借助问题情境的构建,还可以让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具备有效的实施载体,能够让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常态化、规范化,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1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视角下问题情境的构建意义

1.1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初中后,许多学生因为数学难度的提升而不喜欢学习数学,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借助问题情境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进而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对探究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教师应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学生也会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活.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不应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或知识的基础应用层面上,而是需要做到对知识的深入运用,如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等.基于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锻炼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分析情境中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这样才能对问题作出有效的分析和解决,实现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

1.3 有助于实现单元教学常态化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能够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没有找到确切的教学载体,使整体教学过程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率也不高,从而影响单元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对此,为了帮助教师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常态化,笔者认为,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教学载体,以情境的构建过程为教学指引,从而使单元整体教学过程变得紧凑,实现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 基于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构建策略

2.1 构建实验型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构建实验型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度[1].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将通过构建实验型问题情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在情境中完成以下知识内容的掌握: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认识到立体图形可以由平面图形组合而成,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及如何将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首先,教师提出需要学生思考并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如果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可以展成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有的学生认为是6种,有的学生认为是8种.对此,教师让学生进行拆解实验,验证正方体表面可以展开多少种平面图形,并分析这些开展的平面图形有怎样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综合所有学生的答案,一共得到了正方体的11种不同表面展开图,具体展开图如图1所示.

图1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由图1可以发现,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一定的规律,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将其分为4类,分别是“1-4-1型”表面展开图有6种,“2-3-1型”表面展开图有3种,“2-2-2型”表面展开图有1种,“3-3型”的表面展开图有1种.在真实的展开体验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打开问题解决的思路,还能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实验型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问题完成实践操作,从而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2 构建游戏型问题情境

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的特征,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让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认知与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游戏型问题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数学游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索.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感受可能性》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将借助游戏型问题情境的构建,带领学生完成以下知识内容的掌握:认识并掌握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正确识别哪些事件必然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发生.首先,教师为学生构造了游戏背景,即在班级即将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中,为了让活动更有氛围感,教师可制作一个游戏抽奖箱,箱中的小球中分别装有不同的游戏内容,学生需要根据抽到的内容进行游戏表演.同时,为了让整体游戏过程更有神秘感,教师可以在小球中增加奖品、免于游戏表演的内容.在箱子中,一共有21个小球,其中装有中奖内容的小球有3个,装有免于游戏表演的小球有5个,其余小球中分别装有不同的游戏内容.借助游戏的开展,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如学生在抽取的小球中,每一个都是有具体内容的,这是必然事件,也必然发生;如学生抽取的小球中,可能会抽到装有中奖内容的球,这是随机事件;如学生抽取的小球中,出现除了中奖、免于表演、表演以外的情况,这是不可能事件,因为小球中没有装入其他内容.

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完成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转换问题思考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效率,有助于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高效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3 构建生活型问题情境

基于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型问题情境的方式,以生活现象、生活实际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引入数学课堂,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2].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轴对称现象》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有正确感知,探索出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首先,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为学生展示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事物,如天坛、双喜字、蝴蝶等.在展示上述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图形为什么可以被称为轴对称图形?以此引导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型情境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检测,引导学生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图2所示.

图2 轴对称图形组图判断

根据前面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可知,①③④⑤⑥是轴对称图形,②不是轴对称图形.在判断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找到相应图形的对称轴,便能够判断该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①图,有一个对称轴,沿着剪刀中间画出直线即可;如②图,没有对称轴,无论怎样画直线,对折后都无法完全重合,故不是轴对称图形.

因此,在构建生活型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合理选择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确保素材内容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这样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高效理解.

2.4 构建铺垫型问题情境

所谓铺垫型问题情境,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让教学内容具备一定连贯性,同时借助前面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为后续教学问题的引出,做好铺垫和准备.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会通过构建铺垫型问题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对以下知识内容的掌握: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首先,教师提出了较为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在思考中,学生可以回想以往学习过的三角形知识,并理解全等的含义.接着,教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全等三角形有怎样的性质?可以结合定义思考.根据定义可知,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便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在深入思考后,教师为学生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如“一个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三个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需要逐步探索,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通过构建铺垫型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上,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有效调动,促进学生知识思考能力、问题探索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通过构建实验型问题情境、游戏型问题情境、趣味型问题情境、生活型问题情境、铺垫型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丰富知识获取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情境应用问题的处理能力.

猜你喜欢
轴对称图形数学知识
说说轴对称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