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2024-03-13 09:10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储丽华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设法治道德

□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储丽华

课堂情境教学作为核心素养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具有形象、有趣、直观等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和复杂的生活原则简单地呈现给学生,符合小学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本文主要在新课改、“双减”政策下展开探讨情境教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以及融入策略,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道德与法治比起小学其他学科来说,教学更加偏向思想方面。这种方面对于形象思维、感性认知的小学生来说,学习与理解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加之,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针为“立德树人”,教育原则为“以生为本”,教育目标为“能力培养”。结合上述三点,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调动学习主动性。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轻松、开放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融入课堂的价值

(一)利于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

传统的课堂和内容是脱离生活、社会实际的,教师一味地“立足课本”,只顾着知识记忆背诵,忽视了知识的运用,无法满足“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而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落实“以生为本”教学原则,联系生活社会,从多个角度全面培养价值观。换句话来说就是教学方式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相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生活乃至社会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所以,将情境教学融入课堂中,促使学习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关注,与学生曾经已有的经验产生联系,激活其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促进深层次的思考。

(二)利于让学生规范自我行为

小学阶段是知识学习与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部分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停留在了解和死记硬背的层面。但课本上的内容是依据生活而形成的,简单来说有生活才有法治,有人格才有道德,换句话来说就是法治与生活密切相关,学道德与法治是为了规范学生自身行为和习惯,帮助学生成为“五育俱全”“德才兼备”的新人才。而情境教学方法就是从生活、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品行为主,这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情境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与品德,还有利于学生规范自我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也会用法律知识来指导自身行为,真正实现知法、懂法、守法。

(三)落实“三贴近”教学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由之前的“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变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从这一变化可以明确看出我们的德法教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际。情境教学的目标是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现实生活出发,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解决现实问题,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要融入情境教学,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对法治的理解,增强法治崇敬意识,落实“三贴近”教学原则,实现指导道德与法治行为的目的。

二、合理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有趣游戏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模拟游戏是结合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实际生活现状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典型的“活动教学法”。游戏情境分很多种,最受学生喜欢的莫过于角色扮演游戏。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下《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模拟游戏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教室视为地球村,自己是地球上任何一个生命、元素。有的学生说自己想成为一片森林,有的学生说自己想成为美丽的花草,有的学生说想成为飞禽猛兽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来为学生介绍“之前与现在”。如一名学生想成为一片森林,教师先给学生出具此对比图,如:之后将所有学生的角色连串起来,进行游戏情境设定:如从前你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开满了鲜花绿草,是小动物美好的家园,清澈奔腾的江河是你的血脉。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的破坏砍伐让你变成荒凉的土地,草木凋零,小动物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让学生根据图片去创编故事情节、去完成角色扮演游戏。在模拟地球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抑或者去询问家长、长辈有关地球污染、被破坏的真实故事,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畅想未来环境保护等,借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扮演角色的过程,学生参与爱护地球的过程、了解生活的过程,解读相关知识的过程,以及通过学生感知感官过程等活动,能实际感受到情境氛围,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爱护地球,人人有责的意义,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玩”。

(二)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树立正确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法治、生活常识,并且了解法律和做人的作用和意义,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基。无论是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方法、氛围、情境去养成,在众多教学情境中,生活情境教学是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能够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回归到真正生活中。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来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制度自信,实现意识根植内心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节课时,本节课所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了解宪法规定,其养成懂得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在遇到别人权利遭受侵犯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根据学习内容和情感价值观来创设生活情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和家里人一日生活情况。学生A:“我已经好久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了,他们每天很早就上班,晚上我都睡下了他们才回来,有一次听他们说公司要求996。”学生B:“我爷爷去年刚退休,今年就拿到了政府给的退休金,昨天还带着我去游乐园玩了呢!”学生C:“我们每天上学时间就八个小时,其中还有休息的时间,放学后父母还给我报了补习班,每天学到晚上十点多,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教师从学生说的一日生活中找出本节课的关键词“权利”,并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一日生活说出自己或家人的哪种基本权利被侵犯或体现了。通过这种方法,教师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识能动作用,由知导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认知,其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增强法治认同。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法治情景活动和社会法治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思辨、情境模拟,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应情况,该如何做出正确判断的问题,提升选择正确行为的能力。在有条件情况下,教师在教学完可以带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权利,如在“寻找”权利途中看到一名小学生在陪着自己的奶奶买菜,这个行为也可以称作为权利和义务——孝敬长辈、尊重长辈;又如在寻找“权利”过程中,看到一家饭店老板将环卫工人赶出饭店,这个行为侵犯了环卫工人的人身权利和尊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三)创设有趣信息情境,掌握学习难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今后初中、高中、大学思想政治学习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说既重要又困难,其困难的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形象化,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认知,这导致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困难。但小学道德与法治难度不高,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学习抱有美好,这时如果能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有效性针对教学,那么学生的各项能力就可以“一日千里”,基础也会打扎实。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师为了改变这一问题,会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运用高科技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铺垫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下《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时,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一些民间艺术的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非遗》《东方遗韵》等等,这些视频里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风情、民间艺术工艺,通过创设信息视频情境,“打通”了本节课学习的隧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多媒体信息情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智慧课堂、八桂通等教学设备,精选导入内容,设计交互性强、有效、有趣的学习互动,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学完之后,教师可以创设云交流信息情境,利用微信、QQ、微博来布置作业、交流作业、云课外实践等,如利用视频拍下自己家乡民间艺术,剪辑成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一起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成长为新型“技术”人才。

(四)创设开放作业情境,落实“减负增效”

作业是学好道德与法治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也是教师非常重视的一项,但由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过于抽象和复杂,远远超出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加之,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始终围绕教材,作业模式通常是让学生自己背诵知识点、默写知识点等。这种范围狭小,任务模式单一的预习活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增加了学生作业负担。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双减”政策的出现“拯救”了作业现状,减轻了作业压力。为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遵守“减负增效”原则,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改变学生对作业的传统印象。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学习能力、了解自己的学习特长和不足,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完四上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一课时后,教师可以创设开放作业情境,布置开放作业。作业的名字就是课时名,贡献与责任分很多种,具体有哪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就让学生去寻找并完成自己在家庭里的贡献与责任,用作文、画画、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有的学生在家中发现了定期清理自己的房间是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在家中发现替妈妈买菜是自己的责任,妈妈照顾一家子饮食起居是贡献也是责任等等,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落实“双减”政策,让作业更加精准,提高学生作业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遵守“双减”政策,实现“减负增效”,积极将情境教学融入课堂,让课堂服务于生活实际、通过认知,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让“三贴近”教学原则落实。教师要牢记融入情境不能只喊口号,还要有合理行动,因为合理开展情境教学能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活政治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有趣游戏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依据学生实际生活、生活经验来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创设有趣信息情境,帮助掌握学习难点。响应“双减”号召,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创设开放作业情境,落实“减负增效”。

猜你喜欢
创设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