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4-03-13 09:10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宋立卫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 宋立卫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和开阔视野,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要坚持趣味性、生活化和多样化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丰富优秀文化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带领学生表演历史剧,通过学习技艺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智慧,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渗透。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不能正确分辨对错,对事物的判断普遍带有主观情绪。如果采用纯理论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形象生动且富有趣味的道德故事,这些道德故事包含丰富的人文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天文地理都有所涉猎,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后必定会被其魅力吸引,从而增进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比如,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这样才能持续发展。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守护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再如,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席位,要求大家尊敬师长和长辈,爱护孩童晚辈,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古人讲人无信不立,诚信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非常重要,要把诚信的思想内化于心。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文化会让学生获得更高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催化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将其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坚持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快速融入,首先就要坚持趣味性原则,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文化要素,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新颖欢乐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坚持生活化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优秀道德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时也要紧靠实际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案例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连接的纽带,融入生活化元素,打造生活化文化课堂,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坚持多样化原则

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切入点以及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是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欲望和动力,增强学生文化学习意识。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面临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文化教育的正常开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挖掘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而为开展文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互联网中包含许多教材课本中没有的文化资源内容,比如,民间艺术、传统乐曲、名人故事和经典著作等,要根据教学主题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渲染浓厚的文化气息,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视频、动画和微课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推动文化教育顺利开展。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档节目,其中的感人事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美德和精神。然后将其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带领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学习优秀品质美德,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虚拟场景丰富学生文化体验,比如,参观虚拟博物馆和体验文化展览等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自发地探究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节课时,课前通过互联网途径搜集了许多介绍民间艺术和各民族艺术的视频、图片资源,课上带领学生感受民间艺术和各民族艺术的风采和魅力,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与民间艺术的工作人员连线交流,为学生讲解民间艺术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的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习乐趣,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教育体验。再如,在教学《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节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介绍那个年代为中华崛起而拼搏奋斗的爱国主义者们的英勇事迹,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者们顽强拼搏、不畏牺牲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小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精准解读传统文化要义,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小组合作创造的学习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此外,合作学习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势,让学生自发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中来,更好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要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精心筛选学习内容,科学分配学习小组,引导每位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个单元时,由于学生对“家”并不陌生,那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每个学生对“家”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而在传统文化中“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采取互动的方式激励学生思考交流:“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在大家心中,“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们对“家”的理解是什么?家庭带给大家哪些感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家庭其他成员表达情感?随后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整理大家的观点,有的学生负责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言,各抒己见,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带领学生表演历史剧,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多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可以带领学生将文化故事改编成历史剧,通过亲身演绎分析文化故事中包含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动力。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主题引入经典的文化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下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得到升华,实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节课时,分三个过程将传统文化融入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中。第一,引出爱国情怀的话题,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有的学生说道:“爱国情怀是一种盼望祖国越来越好的美好情感。”也有的学生认为:“爱国情怀是一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还有的学生认为:“爱国情怀就是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第二,鼓励学生列举一些历史上爱国人士的经典故事,比如,戚继光抗击倭寇、苏武持节放羊、岳飞精忠报国等。第三,选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成历史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故事进行改编,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编剧本、分配故事角色、组织彩排等,通过历史剧表演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历史人物浓烈的爱国之心,被人物的爱国情怀感染,立志也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四)积极学习技艺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智慧

想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从内心接受传统文化,主动去探究学习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点、观念认知以及思维方式,渲染浓厚的文化气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各方面能够和融入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也包含手工制作、器乐演奏和书法绘画等技艺文化。技艺传承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文化,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技艺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智慧,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多元技艺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传承技艺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布置的预习要求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技艺文化相关信息,加深对技艺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课堂上可以将技艺文化中使用的工具和器物拿给学生观察,教授学生使用方法,让学生对传统技艺有更深的认知。比如,乐器弹奏、国画、面塑和剪纸等,让学生为民族智慧自豪,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节课时,为学生详细介绍笔墨纸砚的用途和用法,带领学生观摩实物,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书写毛笔字,对书法技艺形成初步的认识。课后学生自由安排时间练习书法,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技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智慧,坚定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念。

(五)开展丰富文化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题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参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对道德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究学习,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水平。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这节课时,要让学生明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感知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此,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活动感知父母之爱。首先,开展学习讲座。讲座主题为“传统文化之孝亲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的重要性。其次,开展诵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恩父母的古诗词或精美文章,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理解人伦亲情的含义,明白以人伦亲情为基础构建而成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人文关怀的集大成体现,要代代传承和弘扬。此外,学生可以亲手制作感恩贺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很多学生虽有孝心但不善表达,这时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感恩贺卡,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祝福和想说的话以贺卡的形式讲给父母听。最后,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关于亲情的故事。通过交流互动进一步了解亲情的可贵,在聆听其他同学发言中获得教育和启发,同时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讲给其他同学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此外,书法和绘画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也是内化知识、启迪心灵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比如,给父母泡一壶热茶,给父母揉揉肩膀,帮助父母一起做家务,时常跟父母说一些表达关心的话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丰富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也能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好地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