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

2024-03-13 09:10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兰祺实验小学贺敬磊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姚纯玲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德育生态课程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兰祺实验小学 贺敬磊□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姚纯玲

基于生态课程观的德育课程建设,要考虑到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质课程,尊重学生学习时的个体感受,营造完整的教育氛围、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给学生提供可深度思考、认真探究的优质学习体验,打造生本化课堂,并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因此,教师要深度分析生态课程观的内涵,探索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路径,打造德育新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生态课程观的内涵

生态课程观既是一种课程的构建理念,也是一种课程的实施策略。从本质上讲,生态课程观更强调学科社会、自然与人在课程体系内的协调发展。生态课程观理念认为,基于生态的课程建设,要从学校的内部环境入手,打造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程生态系统,而该生态系统内的主要构成为环境、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科课程的各要素间应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挥出多课程要素的优势与特征,构成紧密、完整的融合型生态,达成更好的育人效果。而在此背景下,学生将作为课堂主体,也就是说,整个课程生态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服务,打造可提高学生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优质课程。

而生态德育是基于生态课程观、生态世界观打造的一种全面性的德育课程,旨在跟上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浪潮,创新教育生态,构建学生成长新样态。塑造生态德育,应基于生态课程观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观察当前德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并尝试解决现有德育课程中的问题,是德育课程建设指向德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与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的目标。因此,立足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出学科特征,明确德育课程要素,关注生命个体在教育生态中的获得感,给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同时,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丰富课程的内容及具体表现形式,协调德育学科及其他课程的要素和实际内容,使多学科课程内容在同一教育生态内发挥出更强劲的协同育人价值。

二、生态课程观视角下德育课程建设的创新方向

(一)解决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弊端

生态课程观的出现,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方向。该理念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从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一致的角度出发,分析德育课程建设的现有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课程学习时的需求自然也不同,而生态视角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所以,解决当前德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弊端,是生态课程观视角下德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有部分教师在构建德育课程、开展德育教学时,仅会使用教材已有的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较为单一,面对各年龄层、不同特征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手段、设置的课程内容是相同的,而且在德育课上,教师更关注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固然可以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的德育意义。加上学生个体能力、学习能力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有较大差异,又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极为有限的。教师设置的课程并未与学生生活关联,无法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德育相关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也是片面的,或会产生“德育无用论”的消极态度。

综上所述,生态课程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摆脱单一化教育的弊端,要在教学时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表现、学生的个性需求,针对学生的个体优势,设置分层式的教育计划,让因材施教与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落到实处。同时,在德育课中,引入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多要素的整合,基于教材已有的内容,完成教育资源的整体性优化,让德育更人性化。

(二)打造高效率的互动性德育课程

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及教育环境是构建教育生态的四大要素。在生态课程观视角下,创新德育课程建设思路,促使上述四要素充分整合,各自彰显其育人价值,使其协同发挥出教育合力作用。因此,教师与学生基于教材内容的互动,构成互动性的教育环境是新时期基于生态课程视角下建设新型德育课程的新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严重,部分德育教师仍然会使用满堂灌或讲学式的教育手段。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以被动形式听讲,记忆、背诵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下的师生互动性低、效率差,也完全不符合生态课程观的生本化教育要求。如许多教师在设置德育课程时,会将同类型的知识合并为一个单元,开设理论知识的专题教育或主题讲座,而专题课与主题讲座中的内容均来源于教材。过于照本宣科的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的学习行为过于被动,便很难理解德育课程的内在含义,更遑论以德育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效果。且单一的师生互动也无须教师引入课外教育资源或构建融合式课程,过于单调的课堂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构成完整的教育生态。

综上所述,生态课程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新方向,要从构建高效率的互动性德育课程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师生间高效交流,以合作的形式分享个人经验、讲述对现行德育课程的建议,并在客观与整体性的评价之中,调整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教学计划,并逐渐完善课程建设,使其更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及学生的学习诉求。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上所讲述的内容,摆脱教材对课程建设的桎梏,在德育教学中引入多样性的教育资源,整合其他课程要素、生活要素,将德育课程置于整个生态之中,打破教育壁垒,构建回归本真,更生动、更灵活的德育课程。

(三)引入多样性元素构建德育实践活动

立足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让德育融合渗透到整个生态环境中,给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德育学习环境,最终塑造成高质量的德育生态。因此,教师应在生态格局中引入各式各样的元素,包括生活化元素及社会性质的教育资源,打造更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将德育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关注理论知识的教授,加之过往的教学理念下,德育课程不受重视、课时有限。这种情况下,即便教师想设置德育实践活动往往也有心无力,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的德育课程教育效果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

所以,生态课程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基于教材已有的知识和内容,与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生态中的可用资源,给学生提供可真切体验、获得深层感知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构建在做中学、在做中悟的高质量课程。与此同时,完整生态课程中的德育实践活动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让生态德育联动社会环境,发挥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正向影响,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思路

(一)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使课程生态系统内多要素的协同形成合力,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为此,各学校应强化德育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聚焦新时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育,打造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因此,德育课程应贯穿中小学德育全过程,使课程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互相促进,解决当前德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与教师应明确德育的根本目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学到知识、升华品质、掌握技能,成长为具备较高思想水平、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各院校要深度解析《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其对中小学德育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养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品质;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愿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生成民族文化自信;愿意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当代社会规则、道德规范、法制规范,树立道德与法治观念,具备公民意识;生成自立自强、意志坚定、热爱劳动、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优秀品德。以此为德育课程建设核心,建立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深度结合、互相促进的德育大生态,即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开发校本课程,构造校内德育生态

各院校应在顶层设计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打造校内特有的教育生态,让德育融入校园文化,与校园办学理念深度结合,同时,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构建生态视野下的德育文化体系,打造生态特色文化环境、德育环境。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社会、学生、学科要求三大原则,即课程建设要符合社会层面当下人们的生活时代背景,符合学生当前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成长特征,符合学科知识的基础内容与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可设置纵向课程与横向课程。纵向课程要将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呈梯度排列,从学生已知的过渡到学生未知的,从相对简单的过渡到相对复杂的,突出前概念在学生综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完成新知学习。横向组织则基于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打破课程边界,设置主题类课程、大型专题类课程,构建多单元多学科的联动式课程。

如将德育课程划分为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这三大教育生态,再根据核心素养六大要素详细划分,在自然生态下并入自然共生与自然再生这两大单元,在类生态下设置社会责任与国家认同感这两方面的素养培育,在内生态上则突出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管理与完善人格发育。如此,便可构建出基于教育大生态下的完整课程体系。

例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教育,与二十四节气、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观等课程结合,并入地理、科学学科,构建讨论山东鲁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大课程,将其定为自然生态主题课程;将红色文化课程、革命文化课程整合,并入历史、语文学科,打造类生态课程;结合学生当前的身体发育规律,并入体育健康课程,再结合安全自护、快乐成长、文明礼仪、传统文化等主题,打造内生态课程,灵活运用校内现有的德育资源,打造全方位育人的综合体系,构成校内生态德育。

(三)构建融合课程,发挥学科协同作用

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机制,可以使德育课程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融合式课程,发挥出多学科的协同作用,让德育渗透在教育的各个角落,是健全教育生态的必要举措。学科融合式课程多以专题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为主,是生本化课堂的最佳体现。在此类课程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再并入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要素,塑造出更完整的教育生态,使学生身处其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如在自然生态类德育中并入美术学科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实现德育美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在实践中可与环境互动、与教师互动,在自然环境下获得积极的情感,最终达成对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培育目标。

(四)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生态融合成长

评价体系要基于课程建设情况,将评价融入教育全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新评价路径。在生态德育当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评价,再基于评价结果设置针对性的成长计划与教育方案,实现生态课程观视野下的个性化德育,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全面提高德育效果。如学校可基于校本课程与阶段专题主题类课程,开设校内大型德育主题活动,在植树节设置植树劳动,引导学生参与自然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等。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此类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能力成长德育发展作出系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册,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为每一名学生设置个人素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每年,校内设置大型德育主题晚会,既可用于检验教育成果,又能完善教育生态建设。

四、结语

生态课程观视角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要解决传统德育课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弊端,打造高质量的互动性课堂,并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使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校园环境中,构建完整的德育生态。为此,学校应优化顶层设计,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德育大生态的构建,打造融合课程,发挥出学科的协同作用,健全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融合性的大生态环境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猜你喜欢
德育生态课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