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同劳手脑共创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程学生创造方法

2024-03-18 08:44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数学

姜 艳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199)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这一改革的背景下,“心力同劳手脑共创”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与手工的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这意味着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和创造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1 小学数学新课程学生创造方法的实施意义

1.1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促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通过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1].或者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

1.2 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心力同劳手脑共创”的教学模式正是响应新课程改革呼声,通过创造性学习活动和实践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且这种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设计更具探索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创新促进者”,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创造,而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新课程标准还倡导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的元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多样,如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这些都是“心力同劳手脑共创”模式的体现.

1.3 增强理论实践的结合能力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改革方向,在数学教学中尤为关键,这种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关,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通过设计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项目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数学理论,这种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预算规划、测量和建模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学生也会发展批判性思维,不仅接受知识,还要质疑和探索,进而促进创新思维.

1.4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和素养

教师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且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2].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师需要进行专业发展和持续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如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进修课程.“心力同劳手脑共创”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和艺术,以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也要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和整合能力.

2 小学数学新课程学生创造方法的实施策略

2.1 积极开展项目学习,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项目学习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数学,这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项目学习还会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学生还能学习到沟通、协作和解决冲突的重要技能[3].

在学习“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并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需要运用创新的方法来测量不规则形状或难以直接测量的物体,进而激发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考.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并计算其面积.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材料,展示其对形状和面积概念的理解.教师接着让学生通过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观察并记录面积如何变化,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究面积变化的规律,促进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2.2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积极、开放和鼓励探索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焦虑和恐惧感,使学生更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鼓励创造和创新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培养出自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尝试和创新,避免因错误或失败而进行批评,以维持学生的自信和兴趣.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仅能激发创新思维,还能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如讨论、游戏、实验等,以保持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

在带领学生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活动,如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出现的多边形,激发他们对主题的兴趣.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他们对多边形内角和的初步理解和假设.接着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如,通过剪纸、拼图或使用计算工具进行实验.小组合作能增加互动性,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和共享创意.教师也要提供多种资源,如视频、模型、互动软件等辅助教学,这些资源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当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考和尝试,鼓励学生享受探究的过程,减少对正确答案的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欲.课程结束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其发现和学习体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2.3 有效借助问题引导,强化学生创造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问题引导教学还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记忆和重复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知识迈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立[4].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同时也应确保问题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还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需要为一个圆形的花园设计地毯,该如何计算所需地毯的面积?让学生初步讨论他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的可能方法,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可能不完全正确.接着教师提供各种大小的圆形物品,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面积.学生可以尝试使用绳子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尝试找出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来的,可以通过剪圆形纸片成小片,重新排列成近似的矩形来直观展示这一点.接着进一步探讨公式的应用,如比较不同半径的圆的面积,或探究改变半径对面积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圆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4 重视课后作业改革,拓宽学生创造渠道

传统作业通常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改革后的作业,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思维,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通过拓宽学生的创造渠道,课后作业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另外改革后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继续进行创新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设计涉及创造、探究和实践的作业任务,如项目研究、实验探究等.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确保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多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兴趣爱好.

在学习“分数除法”后,设计的课后作业应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创新渠道.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找到日常生活中涉及分数除法的实例,如在烹饪时分配食材、在购物时计算价格等.通过将数学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或者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关于购物、配料或空间分配的问题,要求学生使用分数除法来找到解决方案.这类问题能够鼓励学生思考分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一些包含分数除法的数学题目,并解答这些题目.自创题目的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通过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课后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对分数除法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究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心力同劳手脑共创”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体系的改进以及如何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学校也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供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可以共同创建支持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环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