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经验:小规模学校教师抱团成长新探索

2024-03-19 14:34俞晓东章荣华
教育家 2024年8期
关键词:课例研修县域

俞晓东 章荣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势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强化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当下淳安的基础教育分布广,60%的学校地处农村,其中56%的学校属于小规模学校,县域1/3的教师分散在乡村各校,受环境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不强,教育教学水平比较传统,自身专业素养难以支撑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为突破困境,小规模学校教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主融合外力,强化同伴合作,推进自我修炼,在寻求差异中走向集群式发展。

追寻城区名师,树立远大理想

长久以来,小规模学校教师已经适应了“慢节奏”生活状态,他们在工作上易表现出安于常态、不愿改变等特点。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树立远大理想是重燃教师专业成长热情的首要抓手。因此,淳安县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教育共富的契机,通过建立《淳安县名优工作室引进制度》《淳安县名优教师聘请制度》《淳安县教共体建设制度》等,鼓励学校积极开拓资源,建立有结构的教育帮扶机制。

名校联盟,认清自己的不足。2023年5月,杭州市钱塘区、西湖区、上城区等城区学校与淳安县乡村学校建立了22对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通过“上杭城”与“下基层”相结合的方式,淳安教师在与杭城教师交流中看清了自身的教学问题。同年9月,淳安县教育局委派30位乡村教师驻扎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学习两年,在具身参与中领略杭城名优教师的风采。海亮教育集团派驻管理团队深入淳安县大墅镇初级中学,实施委托管理,全体乡村教师在新思想、新理念的催化下重塑教育习惯。

追随名师,发现另一个自己。在杭州市教育局的帮扶下,杭城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与淳安教师建立合作关系,深入乡村学校设立32个名师乡村工作室,涉及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4个学段,包括语文、数学、美术等10个学科,受益乡村骨干教师达480多名。在与名师近距离接触中,乡村教师不仅习得了名优教师精湛的教育教学技术,而且逐步树立了争做名优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努力在工作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重塑了专业发展的愿景。

对话先锋,解决教学难题。为助力乡村教师破解教学难题,2022年9月,杭州市教育局招募了城区学校近30名优秀教师组成下乡支教团队深入淳安乡村学校。两年期间,他们吃在乡村、住在乡村、工作在乡村,言传身教,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撒播在乡村教育大地,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性学习在乡村教师心中播种,高质量作业设计、轻负高质的课堂样式获得了乡村教师的认同。

牵手教研专家,探讨教育难题

看清自身问题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基点,但小规模学校教师早已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这成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僵局,县域主管部门要求教研部门建立联系学校制度,要求教研员积极响应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实需求,结对乡村薄弱学校、联系乡村薄弱学科,帮助乡村教师找到并突破教学困境。

结对调研,发现维持性难题。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特别是一些新入职的教师难以开展高质量教学。为了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每年,县域教育主管部门都会举行“新师谢师会”,举办“薄弱老师与教研专家结对”活动。结对中,教研专家以教共体为单位,与所属联盟校薄弱学科教师签订协议书。每学期教研员会深入教师课堂蹲点听课30节以上,帮助教师诊断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等方面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思路,跟踪实践破解方法。

进阶教研,破解公众性难题。随着2022版新课程方案(标准)的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原有的教育路径与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素养培育的要求。学科实践的落地、真实任务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达成、表现性评价的实现等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非常陌生。为此,县教研中心教研员推进“新课程·新概念·新研究”活动,鼓励小规模学校教师围绕某个新概念落实“微讲坛、壹课例、小研究”等系列教研活动,以团队形式,着眼新概念定义、特征及运用等要素制作微课,理解新概念;通过观摩专家讲座、落实公开课竞赛、学员互评互点等活动建构新课堂样式;鼓励小规模学校教师整合多个教学课例,在相互研讨中整理形成某一概念的操作经验。

网络释疑,解决制约性难题。对于淳安教育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综合性评价架构、学科育人的路径创新等是教育制约性难题,仅凭借县域力量难以突破。因此,县教研中心利用相关云端资源,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线研修,找寻答案。与此同时,县教研中心还开通线上教研平台,通过“互联网+课堂”“教研广播”“微信答疑”等云端平台帮助小规模学校教师及时获取帮助,实现答疑解惑。

加盟集镇社群,锤炼自身内功

基于社群的自我研磨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路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成长也同样离不开同伴互助。县域主管部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专业发展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基本原则,落实了《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集(乡)镇托管制度》,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集(乡)镇小学考核,建立了工作在乡村、研修在集(乡)镇的办学格局。

统一步调,搭建锤炼的平台。小规模学校班级数量少,同学段教师往往仅有1人,无法开展学科专业方面的深度研讨,因此,学年初,集(乡)镇小学充分发挥杠杆调节作用,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安排与集(乡)镇小学保持一致,做到两校教师研修步调统一。因此,“半日研修制”“夜学制”成了教师研修的常规制度。其中半日研修制通常以学科研修为主,以学科专场的方式进行,诸如周一上午是英语研修、周二下午是語文研修等,研修通常采用互联网直播传输课例信息,让教师在视频对话中分享教学主张。夜学制通常以通识培训为主,一般安排在周三,让教师分享教学或者读书经验,为了配合这项制度的实施,集(乡)镇小学在中心校设置了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住宿区。

守住课堂,聚焦四方面修炼。课堂是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县域主管部门将“守住底线、站稳课堂、高质发展”作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研修的主旨,通过研修带领教师们守好“课堂”。因此,在教师对话研修中,将教学常规研训、教学内容解读、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评价优化四大课堂执行力的提升作为教师成长的核心任务。引领教师建立适宜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任务,诸如基于大单元的视角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学科实践重塑教学方式,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设计表现性、增量化评价方法。

创新形式,实现综合性蓄能。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有综合性思维的教师予以支撑。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是不够的,他们比较关注自身教知识的水平,而对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提问等教学能力不太关注。其中九成教师的写作水平极其薄弱,八成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不高。因此在研修过程中,县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教研创新项目”征集与考核,鼓励各校基于“读、教、写、评、创”等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创新了深度阅读、茶山论教、淘宝式听课、项目化备课、半小时论课、学术论道等一系列新研修的形式,激发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研修热情,实现了综合素养的培育。

共话研究项目,实现共富共赢

小課题研究制度的实践是县域教师培养的重大创新举措,自2010年来,县域主管部门引导各校破除万难推进小课题研究工作,10多年来,在带动学校品牌建设、推进教师专业提升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相对于其他外援式、输入式的研修方式,这种自育式的研修,对于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作用更大。因此,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小课题研究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每年县域教研部门都将围绕小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课题申报、立项、检查、展示等一系列活动。

骨干引领,建立研究小团队。小课题研究以普及的方式贯穿教师教学生涯,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如存在数量庞大与监控不到位、研究专业性与技术指导跟不上、群众性行动与价值平台缺失等问题。为此,县教研中心科研部推进以片为单位的骨干引领制度,在集(乡)镇小学选拔科研先进个人、科研标兵组成教育科研大组,每一个大组成员带领小课题研究成员组成小团队,团队由1名比较理性的大组成员、1—3名小课题负责教师共同组成,将在课题开题论证、课例研究、成果鉴定等环节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以此激活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研究愿景,发现、保护、开发优质教师资源。

“八个一行动”,共享阶段微成果。理清可见的研究流程,才能引领小规模学校教师深度开展研究。县教研中心科研部规范了课题推进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八个一行动”方案展开研究,即找到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写好一个课题方案、查找一系列相关文献、基于主题设计一个课例、上一堂有思想的课、总结一篇课例论文、梳理一些研究经验、完成一项研究成果八个流程循环运作,引领小规模学校教师认同研究的价值,培养科学研究习惯。

“复课”计划,成就共富大赢家。新理念要能内化于心,需要反复琢磨,复盘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均推进了复课计划,鼓励成员基于课堂做研究,将育人愿景融合在学科教学的课例中进行贯通。在实施中,落实同主题不同内容、同内容不同主题、同主题同内容的三大复课模式,让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每一次研讨中,紧紧围绕“课例”开展深度对话,在观摩、对比、分析、解读中找到行动的理论支撑,逐步认清教学本质,真正领略到不同课堂教学样式对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

强师才能强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师仅凭一人力量难以成长,需要县域主管部门配套相应政策、制度,激活教师内在成长需求,实现大范围的抱团成长才能实现高质量成长。

猜你喜欢
课例研修县域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