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家国情怀

2024-03-19 14:34刘艳
教育家 2024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家国

刘艳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基因密码,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着意义和内容。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国情怀应位于教育的首位。因此,语文学习中培育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根基”在小学阶段打扎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依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设计系列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阅读设计

指向家国情怀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目标设计。新课标从四个方面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文化自信”。在中小学阶段,家国情怀指学生能够热爱中华文化,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那么,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设计:认知目标,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明白国家的繁荣与先辈的付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情感目标,具有浓厚的爱国之情,对国家尊重与热爱,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行为目标,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有良好的公民习惯,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思维目标,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现象有个人见解。

指向家国情怀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元素整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首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篇精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一篇略读课文《清贫》,习作《他___了》。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家国精神,学会肩挑责任、勇于担当。

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将其中可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的元素进行整理。

《古诗三首》 思辨性阅读:诗人是如何表达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的?思辨性表达:结合古诗内容,谈一谈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思辨性阅读:作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通过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梳理人物心理活动轨迹。思辨性表达:在家与国之间,应该怎样抉择?

《军神》思辨性阅读:刘伯承为什么要做出手术中不用麻药的决定?他的意志力从何而来?思辨性表达:“军神”这个称呼是否符合他的行为和精神?

《清贫》思辨性阅读:为什么方志敏烈士被捕时身上身无分文,只有一只表和一支自来水笔?思辨性表达:清贫是否等同于贫穷?

指向家国情怀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建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进阶。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围绕读、说、辩、拓四个环节,设计学习任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

深度阅读,产生“思”与“辨”。一是带问阅读,读中思辨。思辨阅读要求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教师在学生阅读前预设两个问题:毛主席是否同意将毛岸英的遗骨带回国;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作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在问題引导下,再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就会带着探究的目的去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信息,并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让问题向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尝试切换视角阅读,这样思维的链条延长,阅读也会有深度、有意义。

二是比较阅读,比中找因。“比”是思辨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阅读中,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差异和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在《古诗三首》中,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战争的,但视角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从军行》侧重于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悲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重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描写战争的胜利和喜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三首古诗中的不同,更好地理解战争的不同方面,进而深入思考战争的本质和人类命运的关系。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在家与国之间,应该怎样抉择”,教师可以将《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取义的文天祥》的故事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进而体会毛泽东的伟大胸怀,更感受到这种民族魂在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的浩然之存及灿烂传承。通过横向和纵向、个人及他人、抽离和代入的比较阅读,做一名进阶的阅读者、思考者,不断走向人物的内心,走向课文的核心,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重心。

思辨表达,提升“思”与“辨”。一是小组商讨,智慧集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即便是阅读同一篇文本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而这种不同的想法碰撞在一起,就是思维成长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时,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团体智慧,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集思广益。

二是思辨表达,陈述观点。在深度阅读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表达,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观点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同时,“内心独白”“画外音”等阅读微活动,能优化阅读课堂,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维和表达,避免“无检验”的习惯性阅读。从知识的积累走向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认知冲突”“应用迁移”中,实现阅读的自我监控和自主建构。

小组互辨,发展“思”与“辨”。一是“你说我辩”,观点碰撞。小组观点陈述以后,不同小组之间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小组进行“你说我辩”,让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进一步拓展思辨的空间。比如在《清贫》一文中,A小组认为方志敏在被搜查的过程中十分镇定,而B小组认为方志敏在被搜查过程中十分无奈。针对这些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A、B两个小组进行“你说我辩”。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从思辨表达中感受到家国情怀,教师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聚焦到“传世宝”的问题上,再进一步理解“清贫”的内涵。

在辩论的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进阶图、矩阵分析等可视化的方式,助力表达,让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更加直观、快速和宏观,犹如给自己的阅读装上了“外挂”。以这样的方式,对抗繁杂的阅读信息流,拒绝肤浅的思考,从而使每位阅读者在良好的阅读“生态圈”避免线性思维,拥有思维的多样性。

二是深入探讨,思维进阶。在“你说我辩”之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已经有所提升,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之前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新的认识。比如在《清贫》一文的“你说我辩”结束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之前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明确方志敏的高尚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他的精神上。他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动诠释了“清贫”的真正含义,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也正是这样一位位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奋斗,才有了当下的美好盛世。这样,学生对“清贫”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触及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慢慢提升,不断进阶。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可以围绕红色主题举行小小辩论会、小小演讲比赛,将“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生活”相融会。在这一单元“大概念”的视野下,使阅读“联系—结构化”,通过“家国情怀主题引领”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形成高效阅读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在新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拓展“思”与“辨”。一是项目活动,解决问题。在完成单元核心篇目学习后,学生对文中的“家国情怀”有了深刻的感悟。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项目式活動,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提升思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学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同时,开启了心智。阅读因为有了思辨,如同鸟儿有了翅膀。阅读积累,提炼实践,形成经验,这样不停循环上升地飞翔,将会到达理想的高度。

二是综合实践,拓展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要延伸到课外,尤其是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更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比如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组织了“参观革命纪念馆”“我是小导游”“访问老兵”“我为家乡宣讲”等阅读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寻访活动,实地沉浸式感受“峥嵘岁月稠”。在与老兵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英雄们的经历和感受,了解他们对家和国的炽热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

同时,教师还利用节日资源、本地资源,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或农村进行志愿服务,参加环保活动,加入宣讲团队,举行红色课本剧巡演等。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又顺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文化特征。对学生个人而言,这些实践活动引领阅读,触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应用价值。从社会层面来讲,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是由善于思考的人民创造的。让阅读实践活动充满智慧的“含金量”,学生就能在思维的跑道上畅意奔跑、成长。

综上所述,依托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和实践中,感知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从而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活动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活动,避免活动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

新时代、新语境,我们重新认识家国情怀对于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在思辨性阅读中涵育家国情怀,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知行合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一位新时代的小学生,在这样多维、立体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中知家知国,爱家爱国,建家建国,利家利国,成长为具有中国心、家国情、世界眼的新一代。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生家国情怀阅读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47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家国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家国两相依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