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物影像信息采集 筑牢文物“活化”利用之基

2024-03-22 16:49柳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采集活化博物馆

柳恒

摘 要:文物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围绕文物开展的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为博物馆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智慧化传播与服务提供了最为直观、可靠的原始图像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活化”利用的基石。

关键词:博物馆;影像信息;采集;“活化”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3

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是博物馆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为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管理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最为直观、可靠的原始图像信息,是支撑博物馆藏品管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社会教育、宣传出版等业务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在“让文物活起来”日益成为文博工作的重要课题,而做好文物影像信息采集、逐步构建完善的文物资源数据库,既是新时期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也是面向社会公众有序开放、实现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共享的需要。

1 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方式的变化见证博物馆事业的与时俱进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个博物馆而言,如何留存文物的珍贵影像资料,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长期以来,河南博物院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不变的匠心和高超的技艺,留下了数以万计珍贵的文物影像信息资料。

1927年河南博物院建立之初,随着摄影技术的传入,博物馆工作者的足迹就多次深入考古发掘现场、各类遗址遗迹进行拍照,留存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河南博物院现存有1300多块玻璃干板,在多年来的陈列展览、藏品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玻璃干板就来源于那一时期①。

1961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河南博物院也随之搬迁到郑州市人民路,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64年,河南博物院正式设立了照相室,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拍照和照片洗印等事宜。1971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河南博物院合并,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力量得到了加强。1981年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博物馆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特别是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在农业路落成对外开放,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博物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照相室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设备设施都有了极大的改善,逐步购入“林哈夫”专业技术相机、“爱玲珑”灯具以及其他辅助设备②,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的胶片资料,目前已经通过数字照相机、胶片扫描仪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了信息提取,实现了数字化转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像信息采集设备越来越先进,图像采集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了从传统信息采集方式到数字化信息采集的转变。

河南博物院文物影像信息的采集工作,伴随着采集设备与采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经历了逐步发展壮大的成长过程。从采集方式看,经历了从早期的二维图像采集到音视频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加工的发展阶段;从采集设备看,经历了原始的木制干版座机、单双反相机到数码影像器材、三维扫描设备的变化;从影像信息载体看,从早期的玻璃干板、胶片逐步发展到磁盘、光盘存储的数字化转化。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不同历史时期采集的数以万计的文物影像信息,通过数字化转化,建立数字影像信息资源库,已经转变为珍贵的数字资产,不仅自身极具典藏价值,也为其他信息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内容支撑,涉及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学术研究、观众服务等多个方面。这些影像信息真实记录了博物馆人为文物保护事业所付出的努力,采集方式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不断融入时代、发展繁荣的历史。

2 文物影像信息为博物馆业务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文物是反映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证,是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是博物馆事业的根本。文物影像信息为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也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重要手段。

2.1 文物影像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核心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迅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加速与其他前沿科技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建设数字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随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不断加强,以文物信息提取、文物数字化保护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造数字博物馆以营造全新的参观体验,通过数字化形式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内不少博物馆追求的新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文博事业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需要大量的数字资源来支撑,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传播与展示构成了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内容④。可以说,文物的影像信息资源是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资源,数据的利用对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河南博物院珍藏着17万多件(套)珍贵的文物,代表着河南各地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和风格特征,是我國历史、考古等研究的重要实物佐证。为夯实河南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加强基础藏品数据的采集、加工范围,并且不断提高藏品重点信息的提取水平。在不断完善文物二维图像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文物三维信息的采集、加工,通过自身团队日常采集和社会服务集中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做好基础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工作,不断丰富院藏文物数据库。二是建设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打造一个藏品数据信息的开放平台,该平台须支持对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创建、管理、存储、归档、检索、传输和显示⑤,根据安全性、共享性、开放性、兼容性的原则进行构建。针对不同需求,实现院内信息资源共享,并面向社会全面定期、有序开放文物资源数据信息。三是规范文物影像信息的使用流程。依托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保护条例,制定《河南博物院数字资源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河南博物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应对机制,确保信息安全。

2.2 文物影像信息为博物馆文物藏品构建真实的“生命档案”

博物馆的文物影像信息包括二维图像、视频、音频、三维数据模型等,这些不同时期采集的文物影像信息,真实记录了文物形貌特征、完残情况的细微变化,成为直观的文物“健康档案”,为文物健康状况的评估与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使文物“永生”成为可能。文物是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文物的材质也在不断地老化、劣化,并最终走向消亡,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何能够让人类瑰宝长久保存,如何最大限度延长文物腐烂、变质直至消亡的时间一直是文博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当今社会还不具备这样的保护方法、保护手段和保护技术。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所采集的各种影像信息,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文物信息记录方式,不仅可以保存文物原貌、记录修复过程、展现保护成果,而且可以为将来文物的再保护提供原始数据。

由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不用接触被量测目标、扫描速度快、点位和精度分布均匀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真实记录文物精确的几何信息等三維数据,可以让馆藏文物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得以永久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物的各种数字影像信息就是给文物建立了一份数字化的“生命档案”。

2.3 文物影像信息为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助力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博物馆来讲,阐释、解读好文物密码,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黄河文化,日益成为文博工作对标提质的中心任务。

要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实现文物“活化”利用,离不开文物影像信息的支撑。一是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资源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物展现方式,提升展示效果。河南博物院在主展馆陈列改造提升过程中,结合文物特点,运用AR、VR、巨幕、文物魔墙等不同展示形式,精心打造50多个多媒体展项,通过专家深度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形象逼真的三维动画演示以及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现河南厚重历史文化、文物精湛工艺、再现考古发掘场景等,带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文化体验,增强中原文化的感染力。二是利用数字影像资源,探索多元传播方式。河南博物院在编辑出版文物图录、画册等研究成果用于对外宣传与交流外,还以官方网站为依托,深入挖掘文物内涵,打造了“中原藏珍”“中原藏珍·讲述”等文化传播品牌,丰富网络展示内容。三是为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工作提供生动素材。提到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很多人并不陌生,不少文创产品火遍全网,如考古盲盒、豫博网红咖啡、钱币巧克力、3D版数字文创产品妇好鸮尊等。这些文创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影像采集等手段,提取中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以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用品为载体,展示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3 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任重道远

博物馆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需要大量的数字影像资源来支撑。但大批量的采集和加工这些数字影像资源,往往受人才、设备、场地、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在采集过程中,文物也面临着可能受损的风险。在数字影像信息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同时,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对采集设备精度和采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如果采集的信息不准确,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这项工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要做好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3.1 制定规范,统一量化采集标准

博物馆文物影像信息技术是围绕文物藏品本体,利用数字成像设备、扫描设备拍摄或扫描获得的,以数字形式存储于磁盘、光盘等载体,并依靠计算机等设备进行阅读和处理的影像数据,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二维图像、三维数据模型及视频等。由于文物本身的特殊性,无论哪种采集方式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博物馆影像信息采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各自为战。面对这一问题,河南博物院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人员结合河南地区的工作实际,牵头起草了河南省地方标准《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对影像数据采集工作的人员、场地、设备以及拍摄流程进行了统一规范,对数码相机像素、扫描仪分辨率、灯光色温、显色指数以及感光度等指标进行了量化,对影像采集的规范开展提供了依据。

3.2 培养人才,提升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能力

由于受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博物馆普遍存在文物影像信息采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少博物馆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摄影师,使影像信息采集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博物馆工作经验都有较高要求,它不仅反映出采集人员对文物角度、原貌、结构、质感、纹饰、铭文、印记、款识等的选择和把控,还涉及针对文物具体情况(质地、器型、尺寸)对采集设备的适配选型,甚至还需要对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必须着手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出色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对博物馆藏品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河南博物院历经多年积累与传承,目前已经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团队,涵盖文物图片拍摄、录音录像、三维扫描及模型加工等方面,专业方向也从单一的文物影像采集向影像技术和影像载体保护研究进行拓展。

3.3 藏物于技,加大三维数据采集力度

对当下的博物馆而言,无论是信息化、数字化,还是智慧化,离开基础数据信息都是一句空话。文物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特有的功能和属性以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合博物馆产生的海量数字影像信息资源,构建完整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是博物馆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都建立了藏品管理系统,二维图像的采集与存储比较完善,但三维数据十分有限。因此,文物三維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储存将是一项十分紧迫而繁重的长期工作任务。由于三维数据的采集加工技术难度较高、采集设备投入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博物馆在人员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面对这一突出问题,河南博物院高度重视,在人员上予以支持,在经费上予以保障。一是组建三维信息采集团队,购置三维采集、加工、存储设备,制定采集计划,坚持日常采集、以我为主的方法,量化指标,常抓不懈;二是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集中突击批量采集。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使河南博物院的三维数据采集量有了较快的增长,丰富了数字资源库。

3.4 技术加持,确保影像信息安全

博物馆在倾注了人力、物力、财力后获得的数字化资源,同博物馆藏品一样,都属于博物馆的核心资源。数字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属性越来越凸显。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由传统的文物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向更加主动和开放的领域延伸,例如,互联网+服务、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等,社会公众对文物影像信息的开放共享期望很高。面对信息共享与安全的矛盾,不能一味强调信息共享、使用方便而忽视信息安全,也不能片面强调信息安全而不公开信息。

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相关法律依据,制定数字资源使用管理办法;二是对数字信息进行综合研判,明确资源分类开放的条件,建立馆藏文物数据资源信息统一开放平台,面向社会全面、平等、有序开放文物资源数据信息;三是完善技术加持,保障信息安全。我们计划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数字化文物影像信息管理领域,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模型。通过区块链自身的不可篡改、时间戳、可追溯、分布式存储等特点,为数字化资源管理提供版权保护、流通共享、数据安全存储等方面的全链式服务,以此来保证版权的权威性和溯源性⑥。

4 结语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日新月异,对文物影像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文物影像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探索新的采集方法和路径,更好地支撑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不负于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厚爱。

注释

①②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80年(1927—2007)[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③陈刚,李晨,祝孔强.中国智慧博物馆研究[R]//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中国智慧博物馆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16.

④沈晓峰,王建,汪清.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3):9132-9134.

⑤刘康,赵直.古艺新生 匠心传情: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70年[J].河南博物院院刊,2020(1):138-144.

⑥高利,王春艳,高心丹.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化古籍管理体系模型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3):80-89.

猜你喜欢
采集活化博物馆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博物馆
市政工程档案采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浅析微量物证的采集和包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浅谈生物公司脐带血采集业务的收入及税金核算方法
露天博物馆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