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本真

2024-03-28 05:58刘耀乾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生活

刘耀乾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以生活为本,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更好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将他们的生活情景进行还原,才能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更加自然、更加高效,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到生活本真。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53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学科。教师要将学生生活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让课堂聚焦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映射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很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源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对学生而言,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感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1.对课本过分依赖

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教师可以使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得到适当扩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教科书,没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因此,学生的学习模式较为机械,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做法既不能让他们的知识储备得到充实,也不能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难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

2.作业的形式不变

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然而,在当前的作业设计中,一些教师仅仅布置书写作业来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学习,学生对这种作业形式不感兴趣。此外,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和机械性的内容,这些内容让学生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很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3.教学脱离实际生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长期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只让学生去考虑一些简单的实用问题,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由于课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分离,使学生无法得到较好的情绪体验,这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利影響。

二、立足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本真的对策

1.聚焦新《课标》,思政润课堂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教师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元固本,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从“认识我国地形多样”“感受我国山水美好”“践行文明公约”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自主交流与感悟,由面到点、层层推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多样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初步树立保护自然、世界遗产的意识。

再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第8课《安全记心上》的第一个板块《平安出行》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活动。教师可以创设“评选校园交通安全小卫士”情境,以四个板块的考核为基点,引导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关注身边的交通安全问题、学习相关交通法规,从而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守护生命安全的意识。教师整节课的内容安排有梯度,信息量由简单到丰富,设问由直观到间接,答题由简单的信息归纳到课本观点的提炼,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立足素养培育,浸润传统文化

当前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深入推进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入浅出地分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大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生动,以故事化、游戏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

例如,教学《这些东西哪里来》时,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分析,教师将“感受工业发展带给人们生活更多舒适与方便”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情景教学法,将改革开放40多年前的生活和当下生活进行对比,从而产生自豪感,从小树立爱国创新的意识。

再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第一课时,通过“荟萃家风”学习成果交流活动,探寻我国不同时期的家风,让学生自主学习,领悟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课前布置搜集家风资料、采访家人的任务,在课上给学生提供回望自己家庭与生活、反思个人行为的机会,使书本的内容获得生活的支撑,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3.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生活课堂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精神,进一步探索思政教研,切实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全面提升小学思政教师能力,为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应该积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生活课堂。

如在《我和我的家》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爷爷七十大寿,亲戚朋友齐聚一堂来祝寿”,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提问:这么多的亲戚朋友,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呢?从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梳理亲戚之间的关系,达成教学目标。

再如,教师在教学《当冲突发生》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梳理校园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探讨处理冲突的不同方式,从而归纳处理冲突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直面生活,直面冲突,从而反思生活。

又如,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时,巧借教材里的卡通纸娃作为串联整堂课的核心人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的活力,通过创设“布置纸艺博览会”的情境,丰富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本堂课的主题,同时又将三个梯度目标巧妙地融入博览会的“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我和树木的故事”这三个展区,使学生的体验由浅入深,产生真切的体验。

4.丰富生活实践,优化个性化学习

“践行出真知”是小学道德法治学科的实用性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道德和法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教师要体现课堂“实践性”的特点,就要在教育中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实践”融入德育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探索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能行》第一课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精心设计孩子们喜爱的“‘送拇哥,扬自信”“探‘不行,思努力”两个闯关活动。在“‘送拇哥,扬自信”活动中,教师点赞在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的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并交流自己生活中的闪光点,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欣赏自己和他人,从而提高自信。

再如,教师教学《从“白色污染”说起》时,可以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单,从塑料制品的“功”与“过”,再到“生活中不用塑料制品行不行”,最后是“设计我家的减塑方案”,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帮助孩子們渐入佳境,在对比、质疑、反思中达成教学目标。

5.信息技术助力课堂,让课堂获得无限可能

学生是道法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图片、影像、视频等信息技术与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渲染氛围、激发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课堂上,教师使用iPad搜索相关资料,这种新型学习模式让学生既学习了《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也切实体验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方式。

再如,教师教学《119的警示》时,可以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开展一节融合道德品德、法律法治、安全文明、科学技术等方面素养的智慧课堂。孩子们从生活经验中感悟到“火灾”的危害,从网络中自主学习到“火患”的起因和“灭火”的基本方法,从视频中认识到“火灾”的严重性和“灭火”过程,“惊心动魄”的情境模拟场面,让孩子们学会报警的方法,学会远离火灾的方法,让孩子们养成不玩火的生活习惯。

又如,教师在教学《心中的110》时,要引导孩子们从视频中学习报警的基本方法,识别不同的警示号码,从辩论赛中明辨是非。孩子们还可以从媒体信息中掌握自保的基本方法,学会自保的基本要求,在游戏中经历“遇险”过程,体验有事找警察的过程,获得“自保”和“互保”的经验。

6.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将学生逐步代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例如,教学一年级《吃饭有讲究》时,教师可以从规范低学龄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为孩子们种下弘扬中华用餐礼仪的种子。通过收集学生平时在家就餐的习惯,以“文明就餐”自评表导入,通过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的连接,促进孩子们就餐礼仪良好习惯的养成。

再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健康看电视》时,将孩子们填写的“电视节目推荐卡”当成重要教具,让学生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汲取力量,也学会对电视节目进行主动筛选与“拒绝”。整节课从学生中来,最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让道法课获得新的生命力。

7.拓展延伸,回归生命教育

学问始于生活。陶行知在其教育观中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重视扩展,扩展活动能够使学生从课本中脱离出来,参与到学习中去。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并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交往中得到情感熏陶,在生活中体会到文化的韵味。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时,用“我是表情包”游戏激趣导入,并巧用教材里绘本故事中的“小狐狸”作为整节课学习的“陪伴角色”。孩子们对此兴趣盎然。教师通过找家中的“开心果”帮助学生理解“开心果”的含义,再用读故事、小采访、看动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家中、学校里、公共场合里的“开心果”,进一步深化“开心果”给大家带来的欢乐,从而让学生了解不仅幽默快乐可以成为“开心果”,真诚、助人、赞美也能给身边人带来快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快乐的同时,体验被爱的感觉。

再如,教师要结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内容,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出‘棋制胜争文明”学科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下文明棋,在游戏中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班规,独立自主地思考、判断某一行为的对与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8.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德育活动,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培育自己的德育感情,并逐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工作必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方能将德育工作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会。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情景设置、心理换位、移情体验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获得情绪体验,并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

再如,教师在教学《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一课时,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以帮“亮亮出主意”为线索,探究“生活中的垃圾怎么处理”,领悟减少、分类、创新等“变废为宝”的妙招。在解释了“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儿”这一问题后,孩子们认识到做好分类才能真正实现垃圾的价值,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凸显单元教学价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创设教学情景是常见的一种方法,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就必须从情景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切而又深入的经历中去学习单元中的内容。

依据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事先备齐教材,在引入过程中带动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衣食之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日常的一些与衣服、食物有关的实物教具带入教室,让学生理解并反思日常所需要的物资是如何产生的,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对工作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关材料展示出来,利用音乐营造氛围,或者利用图像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领悟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 于立群《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新课程》2021年第38期。

[2] 刘志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天津教育》2021年第26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