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4-03-28 05:58李静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学劳动常规

李静文

摘 要: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在中学思政课程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在分析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针对中学思政常规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劳动教育 思政课程 常规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56

中学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将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课程融为一体开展常规化教学,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中学思政课程的常规教学中。基于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从思想层面正确认知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课程的关系,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是实践探索、追求真理的主要手段。从具体教学效果来看,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通过“内隐式”或“外显式”的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常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双手与大脑相结合的创造性工作,促进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以及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2.丰富中学思政学科教育内容

对于中学生而言,劳动有多种形式,如日常的生活劳动、社区公益性劳动等,劳动教育的开展也有多种方式,如亲身体验式、议题辩论式、课题调研式等。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丰富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积极参与劳动及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更可以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中,将所学到的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反思,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吸收与转化。

3.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学科课程常规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教育需要以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此外,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高尚品德的有用人才,进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真正落实。

二、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学生对劳动的真正价值缺乏正确认知,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及参与不够重视。在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不愿参加劳动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误解了劳动的真正意义,认为只是进行简单的体力工作。其次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文化课程上,低估了劳动教育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

2.教师缺乏专业劳动教育知识

教师在具体劳动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因而未能真正将其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编排情况来看,劳动教育的分布呈零散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拓展。然而,多数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出于自身经验以及个人感悟进行教学,甚至直接将学生带到实践基地传授某种劳动技能,以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理解浮于表面。

3.学校未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

学校未能有效整合资源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由于升学的压力及安全考虑,学校领导普遍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对劳动教育及实践则重视不足,即使开展劳动教育,也仅仅是停留于组织学生打扫校园卫生,或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当地农场等简单的集体活动层面,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真正理解有多少并不受关注,导致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三、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实践

1.树立深度融合意识,完成立德树人任务

在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教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重要指南,完善的理论教育与正确的教学思想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托。要想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学校领导部门与管理層需要充分认识到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中,利用教学评价与教师考核等多种方式辅助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同时将劳动教育理念渗入到课堂、生活、学科教育等多个领域,倡导各个学科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努力实现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的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带头转变教育理念,以深度融合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明确本专题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在多种制度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因此,教师要积极提高政治意识,认真学习政策文件,将社会热点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方向进行结合,积极推进新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为什么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主题,进行关于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基本国情的具体讨论。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实践的关键性作用,以及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只靠空想是不行的,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和科学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层面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为思政学科常规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2.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科学实施实践教学

为促进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自身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明确劳动教育学习的具体范围,以及中学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中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了解课堂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是满足学生开展思政课程学习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思政课程教育目标与课时教育目标,结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意识到本节课程要培养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与坚持。然而,教师要想坚持“新发展理念”,需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要实现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总体力量。学生需要意识到“人民是发展的推动力”,在具体过程中,如何推动发展不仅是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学生更应当建立起劳动发展意识,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有助于解决我国發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学生通过思政课程的理论学习,可以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综合能力与国家人才需求间的各项差距,如缺乏相应的实践和体验机会,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等。学生在现阶段能做的最大努力是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全面发展,而教师在中学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将劳动意识转化为劳动行为,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实践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以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应当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实践教学必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在开展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要追求不同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之间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例如,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综合探究《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结合本章关于弘扬劳动精神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建诸如“从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杂交水稻进行创新这一故事中,你能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哪些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怎样做才能落实劳动精神?”等多项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劳动精神的具体内涵。为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多种辅助学习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课前导入环节的工具,通过再现袁隆平院士在田野间进行水稻杂交的视频以及记者采访,进而让教学效果得以加强,教师既可以借助组内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探索弘扬劳动教育中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具体含义,也可以组织相应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参观工厂、志愿服务、社会研究等多项举措,真切参与到具体劳动过程中,进而完善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3.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践行德育理念

评价通常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效果、能力等方面的真实反馈。教师将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构建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将德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践行德育理念,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中“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部分的常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中学思政教学的情感价值、学习态度和意识形态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扩大思想政治教学评价范围,以了解学生对社会事物的真实感受。为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劳动才能不断创造社会价值,自身价值的体现则依赖于个体在整个社会价值中的贡献,教师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对劳动精神和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在评价形式上,教师需要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比如,在开展本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等调查软件,针对“学生如何看待不同领域劳模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借鉴哪些方面”等方面,对课前、课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不同态度进行调查,并且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学生在课后日常生活中面对劳动时的不同态度,将过程与最终评价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将德育理念贯彻落实,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能创造人的社会价值,也能够帮助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不能仅仅依赖于中学思政课堂常规教学,更不能由任课教师一个人独立完成,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育人效果。为此,学校层面应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让学生得以“知行合一”“所学有所用”,进而达成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将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校园中的劳动能力。但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却存在不情愿更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为防止此种情形发生,弱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及具体表现,作为中学思政课程的常规作业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积极联合家长,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情况;也可以积极借助“家委会”等沟通平台,让家长意识到学生即使在家做几分钟劳动,也有助于巩固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沟通软件,如QQ、微信、钉钉等,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针对不同劳动表现的学生进行多层次家庭劳动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合适的劳动作业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指导家长利用适合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学校则可以以周边的各种社会资源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到企业、社区等场所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切实接触真实的劳动环境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中学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最终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中学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正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中的相关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中学思政课程常规教学活动中,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高尚品德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亚楠、韩飞《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多维探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31期。

[2] 姬海涛《思政课如何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6期。

[3] 吴平、郑国忠《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教育界》2021年第43期。

[4] 杨增岽、王阿慧《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考》,《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中学劳动常规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常规之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在多解中学创新
热爱劳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别受限于常规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