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4-06 00:32徐晓雪徐建堂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

连 华,徐晓雪 ,徐建堂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济南 250200;3.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绿色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仍处于起势阶段,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还需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 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1 绿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2021 年,山东省划定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花生产保护区5627 万亩。 全省青贮专用玉米、牧草等收储利用260 万亩。在38 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整建制推进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区内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基本达到100%,小麦全生育期实现节水2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 全省粮食总产连续8 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2021 年突破1100 亿斤大关[2]。 围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杂粮、中药材等,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休闲农业基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不断提高

截至2021 年, 全省已建立250 处智能化监测站,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十三五”期间农药使用量下降24%,实现农药使用量连续6 年负增长。 在56 个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100%,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2021 年该考核位列全国第一。 通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设施蔬菜和果树的化肥利用率提高20 个百分点, 大田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10 个百分点。 初步建立了农用薄膜生产使用、回收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链条模式,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加大。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

1.3 农业资源保护利用能力不断增强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双向发力,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 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 万亩[3],肥力可达中等水平。 通过全面普查,摸清了全省农作物、畜禽、水产、蚕等种质资源现状。建立了以中期库、短期库、试管苗库为核心,种质资源圃为支撑,环境保护区(点)为补充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构建了保种场、保种护区与基因库相结合的地方畜禽资源保护体系。截止2020 年, 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近6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连续18 年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

1.4 绿色农业发展科技能力不断创新

2022 年,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4],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基本实现自给,设施果菜品种改变了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替代进口率达80%以上。 研发推广了一批土壤改良培肥、雨养和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态修复、 轻简节本高效机械化作业、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86%以上。 绿色农业、生物农业、低碳农业理念深入人心。

1.5 绿色农业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截至2021 年, 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23 个、 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309 个[5],国家级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76 个、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7 个,“三品一标”主体、产品分别达到4054 家、10275 个,打造了寿光蔬菜、烟台苹果、阳信肉牛、荣成海产、章丘大葱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品牌示范典型样板。围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打造了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 个,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6 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0 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 万多家, 全国100 强中山东省有16 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2 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产方式仍比较粗放

当前, 山东省农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较高,耕地一年两作,常年得不到休养生息,耕地地力透支较重。 持续高频率单一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大部分果园土壤酸化有加重趋势、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加大,胶东地区需要改良的偏酸性果园占比高达88.4%,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5];全省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鲁西北和滨海地区盐渍化土壤2100 万亩,1300 万亩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较重,每年因盐渍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20 亿元。 用水方式相对粗放、大水漫灌比较普遍, 作物水肥一体化面积800 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全省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已经接近极限[5]。 山东省的土地流转率仅为44.7%, 小规模经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致使生产效率不高。

2.2 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农业绿色防控意识“不深入”,“重治轻防”情况较为明显,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约45%, 农药利用率仅为41%; 化肥利用率仅为40.2%,设施栽培的利用率更低[7]。相对于化肥,有机肥存在见效慢、使用服务配套不足、价值难以体现等难题,没有补贴的粪源有机肥种植户使用积极性不高, 再加上市场上有机肥质量参差不齐,造成有机肥替代化肥“不易推”,致使瓜不甜,果不香,有效营养成分低,市场竞争力下降。2021年,山东省地膜年使用量约9.9 万吨,约占全国的10%,在全国省份中使用量最多。 地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成本高、效率低,影响了资源化利用,每亩地残膜量4~8 千克,导致农作物减产10%~15%,产生的微塑料200 年才降解,易造成土壤“白色污染”[8]。 推行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和生态降解地膜因价格相对较高, 农业生产者接受难,农用地膜升级换代“不顺利”,替代之路任重道远。 山东省是蔬菜生产大省, 常年种植面积2300 万亩,年产量8800 万吨,产生大量的秸秆和加工尾菜,堆积田间易形成新的污染源。 由于蔬菜秸秆含水量大、燃烧值低、农药残留和病菌含量高、与残留地膜等混杂,目前主要解决措施是就地制成有机肥,综合利用“进展慢”,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9]。

2.3 农业品牌推进战略“不系统”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产地认定面积占主要食用农产品总面积比例不足60%。 “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占主要食用农产品总面积占比为60%, 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相对较低,市场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现象仍然存在,农产品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优质优价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制约着农业绿色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任务繁重,绿色标准体系还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当前,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2万家,服务农户1370 万户[10]。 农业小规模经营导致其有效运行不足, 仍面临服务主体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行业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缺乏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2.4 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山东省在2018 年出台了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部分任务目标仅至2020 年,尚未出台针对“十四五”期间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划。缺乏大型连续性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先进绿色生产技术创新集成度不够,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对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地膜回收、沿黄流域种草养畜等工作支持不够, 农牧循环通道不畅, 国家和省级层面尚无大规模专项资金支撑,有项目也停留在国家扶持的示范点片上,省级层面急需出台有含金量的政策, 推进重大示范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助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种养结合,加快绿色农业发展。

3 加快山东省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领, 明确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转换新路径

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山东省“十四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要在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正确处理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要切实树立大食物观,向植物要食物、向动物要食物、向微生物要食物;要突出布局规划优化,应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突出沿黄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11]在种养结合上,结合土地承载潜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突出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融合、就地消纳”的种养循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农业。 确保到2025 年全省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 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切实改变农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

3.2 强化科技支撑, 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突出研发节本降耗、绿色环保技术,围绕农业深度节水技术、优良品种、绿色投入品、精准施肥用药、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高效技术装备、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设立绿色农业科技攻关专项资金,组织产学研单位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组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构建适合山东省不同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要素投入精准减量、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设施装备配套齐全,加快农业科技绿色转型。优先把病虫害绿色防控、薄膜回收机械、低成本可降解农膜、有机肥替代化肥、蔬菜秸秆高值化利用、种养结合与农牧循环、绿色农机装备创制等研发内容列为科技创新的支持重点。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 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推动绿色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省级绿色技术推广专项, 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绿色生产技术服务。

3.3 强化数字赋能, 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支持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开发精准管理服务系统,加速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围绕生产过程数字化,应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高精度自动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全程数字化管理示范基地,打造“可视农业”,重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围绕流通过程数字化,加强农产品流通数字化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加快完善冷链仓储、检验检测、产品溯源、 加工配送等设施设备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完善电子结算、买卖双方经营和交易信息登记管理等配套设备,促进人、车、货可视化、数字化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提高产需双方信息获取效率和处理效率,减少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影响,重在打造山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品牌。 围绕销售过程数字化,推广“互联网+”农产品绿色销售模式,积极运用微商、电商、直播、社群等销售渠道,突破传统销售模式,突出原产地品牌优势,重在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更为精准的产需对接。 依托省大数据局,加快推进现有数据资源整合, 尽快完善明确涉农数据权属,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共享数据的相关机制。通过建立政、企、农、平台多方合作的有效机制,打通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3.4 强化样板带动, 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模式

在生产端,应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绿色防控示范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强和标准化生产,探索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集成创制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本,实现多点带动,推动绿色农业全面发展。 在加工端,要重点强化龙头企业培育,提高联农带农能力,尤其要加大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的头部企业和企业家培育力度,加快突破山东农业龙头企业“山多峰少”的不利局面;在预制菜上要力争脱颖而出,依托潍坊、临沂、青岛、烟台和济南等多点支撑,充分发挥山东省农牧渔产业优势,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和标准,开发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安全、营养、美味、方便的优质产品, 逐步改变目前地方政府活跃、产业端积极、资本端活跃、消费端反应冷淡的局面,让消费者主动接受预制菜,打造示范样板,加快由食品大省向强省的跨越,进一步提升绿色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销售端,要立足国内外市场,通过 “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等专场推介会与举办绿色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加大对标准体系完备、质量边界清晰的健康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支持和宣传推介力度,发挥RCEP 规则红利,进一步扩大绿色农产品出口规模;探索建立绿色产品市场价格实现机制,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实现品牌溢价和优质优价。

3.5 强化政策保障, 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把绿色农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予以统筹安排,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生态循环农业融合集聚。整合涉农资金要向绿色农业发展领域倾斜,充分发挥信贷、保险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支持引导投入品减量增效、科学施肥用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机械化回收农膜,把耕地质量提升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体系,探索推进补贴发放与耕地地力保护提升行为相挂钩。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加快建设种养配套、生态循环的现代农牧业,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优化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