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困境与纾解路径

2024-04-06 00:32张昳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居民建设文化

张昳薇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为乡村社会经济、生态、制度、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凝神聚气的作用。 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乡村风情与乡村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建设更加复杂、困难。 为规划并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应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维度出发,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通过整合并重塑主流价值观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促进地方经济与乡村文化的充分融合, 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保障与动力。

1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不仅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内容,还要兼顾小康社会建设与农民幸福生活的考量。 因此,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义探讨,必须从宏观维度进行分析。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居民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消费模式、增长方式、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依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建设及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落脚点, 是城乡的协同发展、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集中精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生态宜居,使资源在城乡均匀、自由地流动起来[1]。 但实现乡村的小康,既要求我们在物质上让农民富起来,还要在精神上富起来。所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关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幸福生活的现实抉择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最突出、最激烈、最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其中不充分、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乡村地区。 特别进入新时代以后,广大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从城乡发展的历史维度出发, 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薄弱、文化衰败、经济滞后,导致物质文化诉求依旧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需求。 补齐物质需求是根本,补齐文化需求是关键。 推动形成文化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市场、丰富乡村文化体系、打造全新的文化生态系统是比物质建设更为迫切的工作,能够从精神凝聚、思想引领、资源转化等维度带动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2]。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举措

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推动乡风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增强自身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的自治作用。 积极弘扬、宣传、保护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居民提升文化素养,提供精神根基。 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助推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能够促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发掘乡村经济的潜能,赋能产业振兴。再次是助推生活富裕。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乡村文化事业可以为乡村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全面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这一目标。 最后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乡村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可以引导乡村居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文化涵盖祭祀文化、耕读文化、节庆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根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弘扬传统文化与乡土气息可以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发掘乡村经济建设的新增长点, 破解农村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为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 然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视域下, 却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质量。

2.1 农民群众文化自信相对不足

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提升居民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不仅满足城镇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能切实发展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3]。然而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视域下,由于现代科技、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元素的冲击,导致乡村居民逐渐对本土文化失去了解和认同。一方面、乡村儿童不了解本土文化、丧失对乡村文化的兴趣,不能体悟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乡村青年缺乏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在城市务工多年,对乡村治理、乡村事务、乡村生活态度淡漠,不了解乡村文化的价值, 不愿意回归乡村参与到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此外,由于乡村文化日益衰败,乡村老年群体有心而无力。

2.2 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不足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艺术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等能够伴随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特点。推动乡村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可以构建一个朴素的乡村价值体系。 但由于乡村文化拥有较强的封闭性、再生性、融合性等特征,因此在现代化语境里,要使乡村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存活力,亟须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4]。然而在此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现代元素渗透乏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例如乡村文化改造难以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相契合,经济转化存在重复单一的问题。 很多地区难以充分发掘现代工业的价值、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使乡村文化的经济化改造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2.3 公共文化服务不够理想

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传承提供政策支持。 例如国家提供的政策保障,可以从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技术支持等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维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但这些都需要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通过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工作来开展和推进。 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组织机构不完善,相关责任难以落实;志愿服务制度缺失,活动开展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难以结合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等问题。 从而导致乡村文化服务不理想,无法全面实现文化振兴这一目标,无法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阻碍了乡村产业、生态、政治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纾解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对民族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 但农村发展需要文化建设的支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强化乡村治理的基础,以精神聚齐及文旅融合的形式补齐农村在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中的短板,吸引更多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从而为打造一个美好、幸福、理想的美丽家园。

3.1 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组织与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各级政府、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等“外在活力”能够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向,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乡村居民依旧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为了让乡村居民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需要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能动性。 为此,各级政府应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优化制度手段、政策举措的方式,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豪感。其中“文化自觉”是乡村文化自信的前提保障。只有坚定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才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村民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从而以理性的态度发掘乡村潜能、 繁荣乡村文化。首先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5]。例如在中小学开设文化课程, 帮助乡村儿童了解、认知、熟悉本土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历史,熟知并热爱本地的文化。 要通过构建实践中心的方式,强化学校教育的作用。 通过文化下乡、表演、交流、实践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到乡村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其次是提升乡村青年的文化自觉。乡村青年是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要使其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和价值,能够在汲取现代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创新、创造乡土文化[6]。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搭建文化论坛,邀请文化企业或专家进入乡村, 让青年更好地了解乡村文化的价值,提升其文化自觉性。

3.2 积极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在现代化发展中, 我们应鼓励乡村文化与人民需求和时代特征相融合, 自觉融入核心价值观理念,呈现出更多时代性、现代性的特征。 伴随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文化、时代需求、科技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工艺文化、建筑文化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这些文化优势,可以持续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助推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充分融合。 在文化建设中,各级政府应科学研判乡土文化,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优势,实现对乡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同时, 我们也要处理好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生活中,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经济让大众产生了重归乡村、休闲养生的“需求”,而拥有独特生态特质、文化特质、地域特质的乡村文化,则能赋能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发展,以乡村旅游的方式,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并且能够通过乡村旅游重塑乡土结构、 弘扬农耕文化、稳定乡村就业,实现现代经济与乡土文化的和谐共生及均衡发展。除了乡村旅游,我们还可以拓宽乡村文化的发展维度,发掘其经济效应。例如多搭建一些“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平台,释放乡村潜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文化诉求。例如为传承非遗文化,应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文化建设的指导员、宣传员、执行者,通过委派传承人到城市社区或高校传承乡土文化, 引领其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中, 将非遗文化与社区文化、企业产品结合起来。

3.3 积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凝神聚气的作用,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乡村居民、企事业单位,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加速实现以文化人、群众引导、凝聚群众的价值诉求。 通过坚持“群众在哪里,活动在哪里”的原则,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培育文明新风、 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积极开展各项文化实践活动,发挥好文化活动在服务 、关心 、教育 、引领群众中的作用,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与精神动力。首先优化组织形式。各级政府应构建科学合理、结构合理的领导小组;各级办公室或领导组应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形成镇村组协同的组织体系。 以乡级、村级为抓手,提升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效性。 其次是以志愿队伍为契机,服务群众、面向群众。秉承人人受益、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实践理念,构建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文化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对乡村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在志愿队伍建设中,我们还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宣讲制度、志愿者守则及管理制度的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最后是精准服务群众。在加强组织优化与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前提下,我们应依托志愿队伍,帮助并服务乡村居民。针对残疾人保障机制不足、 青年科技知识不足以及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等情况,志愿服务应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为乡村居民提供针对性强的文化活动。 例如根据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定向开展音乐、歌舞、文艺等方面的服务。此外, 还需要结合现代科技, 打造线上服务机制,通过构建网络文化空间的方式,让乡村居民打破时空限制, 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及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三农”工作开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抓手。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从内生动力培育、乡村文化的现代化改造、文化服务载体的角度完善、优化、改造乡村文化建设体系,发掘乡村文化的潜能, 实现乡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猜你喜欢
居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