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英语技能提升研究

2024-04-06 00:3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技能

袁 憬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8 年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了当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匮乏。必须将人力资源作为解决乡村人才瓶颈的抓手,通过完善培训体系与机制,解决乡村人才问题。 在此背景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与突破口。事实上,党中央多个一号文件普遍聚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 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客观层面上,新型职业培养与乡村振兴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在英语技能上,如何提升新型农民的英语能力、英语素养、英语技能,是当前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问题,不仅需要从乡村振兴的发展维度出发,探究与分析英语培育的现代价值,而且需要从新兴农民的职业发展出发,明确英语培育的必要性。

1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兴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农民主要指长期居住在乡村地区,以土地等生产资料为主,从事各类农业活动的劳动者。 在概念界定上,农民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长期居住于乡村地区;(2) 以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3) 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各类农业活动或劳动;(4)拥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料。这些都是构成农民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判定条件之一。 但与普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市场主体。传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然而新型农民的农业生产是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发挥农业生产的功能性与价值性,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使自身获取较为丰富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参与产品市场,并成为市场的主体。

其次是稳定性。稳定性是农民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及发展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土地需要长期的呵护与培植,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的稳定性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生产水平, 累积生产经验,因此,缺乏丰富而长期的经验累积与实践探索,是难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1]。

最后是社会责任感。传统的农业生产只需要满足家庭需求即可, 但新兴农民不仅要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特别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兴农民不仅要为消费者负责,而且要为环境负责;不仅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植被,不滥用农药与化肥,而且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不改变、不破坏土地的性质,为后代留下可利用、可发展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新型农民的社会责任还应对国家发展、 社会建设负责,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各类农业改革工作的开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新型农民英语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到2035 年, 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 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但伴随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乡村人口不断融入城镇,导致乡村振兴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瓶颈难题。 从该层面出发,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得到持续推进,还需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而持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英语技能, 在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社会分工细化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首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农民英语提升的客观要求。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保障;促进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是保障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属于最薄弱的部分, 与服务业、工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大力提升农业的自动化、现代化、科技化水平,使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方向转型,从而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 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技术、人才、资金相融合的密集型产业,对农民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科研交流不断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抓手。 所以,只有在提升农民技能、经验、知识的同时,提升农民的英语技能、知识、素养,才能帮助农民自觉地运用国内外各类技术资源、学术成果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2]。

其次是市场化发展对新型农民英语提升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不仅包括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实现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加大设施建设的人、财、物投入水平,缩减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让农民感受到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而且要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农业市场化要求农民充分参与到市场循环中,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扩大农业市场的广度与宽度。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域电商的出现,为农民打开了国际市场与海外市场。 而提升新型农民的英语水平,能够帮助农民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新的发展方向,摸索出农村建设的新动力。

最后是农业新业态对新型农民英语提升的外在要求。 农业新业态不仅包括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而且包括文旅农业。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需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全力提升农业生产力,使其成为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产业支柱。但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支持,旅游产业不仅包括国内游客,而且包括海外游客。 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往来更加密切,大量西方友人来华交流经验。 在未来几年里,将有更多的海外游客涌入农旅业态中, 通过了解农业知识,采摘瓜果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升自身英语能力、英语素养、英语技能,是面对新业态发展的外在要求。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英语提升的困境

当前我国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优惠政策吸引了城镇人口、大学生、农民工回流乡村,缓解了乡村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但仅仅通过人才回流还难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够扎根农村,并将经营、加工、生产作为终身事业的职业农民。 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我国还存在诸多英语培育问题。

首先,英语技能提升培训不够系统。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本质是吸引年轻农民回流乡村,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管理活动,破解农业接班人的断代问题。 需要从素质、技能、知识等层面优化培育模式,使英语技能培训更加科学合理,满足乡村振兴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英语技能培训工作还缺乏统筹规划与回馈评估的过程, 导致英语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3]。并且在英语培育内容、策略、方法等方面,难以从实际需求出发,确保英语培训成果融入到农业生产领域。

其次,覆盖性与有效性不足。 当前的英语技能培训普遍集中在现场培训, 新型农民学习并利用英语的场域相对有限。 培训者难以营造出一个全场域的学习氛围, 让英语培育渗透到农业生产劳动的不同环节中。 而在有效性层面,部分农民缺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技能提升较为被动,难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自主学习。而部分农民则存在认知上的问题, 认为英语技能对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经营没有任何价值。 这些都在某种层面上导致英语技能培训活动的有效性不足。

最后,英语培育活动的推行问题多。其一,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很多新型农民缺乏对农业技术的理解,不善于经营,并且对长期从事农业劳动持否定态度,所以不得不思考是否要继续加强对该类农民的培训;其二,当前的英语培育还存在培育时间与农业实践相矛盾的问题,很多新型农民都不能安心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其三,培训者缺乏与新型农民的近距离交流, 没有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 导致英语培训与农业发展相脱节。 其四,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严重影响了英语技能提升的实效性, 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农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英语提升路径

4.1 构建个性化与系统化融合教育模式

技能提升的系统化要求做好 “前期规划”与“后期反馈”,逐步形成一个动态的“机制模式”,不断完善与重复培育过程,推动新型农民的现代化发展。 农民英语技能、知识及素养提升培训需要做好宏观调控与统筹规划, 其中资金匹配、师资力量、高校助力、参与主体都要在系统中科学运作、积极呈现,要确保农民能够根据发展需求与客观规律提升自身的技能。 在培育实践中,应结合需求主体的现实需求与实际情况, 调整策略、方法、内容,凸显英语培育的个性化水平,使其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便于主体之间的资源交流、学习、共享。 在内容系统上,应结合当地经济与需求主体的实际进行补充与调整,以满足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的诉求为导向,完善英语内容体系[4]。 例如,将基本内容设置为电商英语、旅游英语、推广英语、日常英语、科研英语等。在英语技能提升后,还要做好“反馈总结”与“效果追踪”。 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新型职业农民存档建档,对技能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对技能提升模式与内容的个性化、 系统化进行探讨与发掘,从而明确英语技能提升方法、策略、内容等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强优化、改进,持续完善新型农民的英语提升机制。 与此同时,需要建立一个指导机制,鼓励新型农民在英语实践中进行咨询与建议,帮助英语培育者深入现实生活,强化对教法、策略、体系、内容等方面的完善,使英语技能提升培训更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特征。

4.2 构建覆盖性与时效性的混合式提升模式

英语提升培训活动通常受外部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提升培训活动的覆盖性与时效性,应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育模式。 在线上培训中,要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由培训主体为需求主体进行网络授课,并结合精品课程、慕课、微课等英语资源进行内容上的精准对接与选择,或者灵活而系统地安排培训活动。 在效果检验上,培训主体应鼓励农民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来展示英语作业。 例如,用视频摄录的方式宣传家乡;用英语讲述乡村的民俗传说、物产资源、节庆习俗等;或者鼓励农民在网络交流中开口说英语,带动其他村民的英语学习热情。 在线下英语培育中, 要激发农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对新型农民的技能、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农民才能应对更多的市场挑战,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线下教学中, 培训者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问题出发,以团队合作、小组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激发农民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自主性[5]。 当然,在此过程中,培训者必须增强培训活动的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让农民通过语言技能的提升获得真正的收益。 譬如,将英语培训与乡村故事宣传、旅游景点推广、农产品简介相结合,或者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学习英语知识的自主性,使其将英语学习当作改变乡村经济现状、实现家庭富裕、推动自身发展的抓手。

4.3 形成“走出去”与“走进来”的交互模式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农民是技能提升培训的需求主体。 需求主体要积极进入由院校组织、政府牵头的培训中心进行学习与深造。 一般来说,“农民走进来”不仅可以提升技能、知识与素养,而且能分享致富、资源及产品经验,拓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维度。而“师生走出去”指技能培训要结合乡村振兴的推进情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通过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提高英语技能培训的针对性。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制定标准。全面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等级,并从乡村振兴建设的角度出发,制定一个科学的选拔标准,从而将真正善于经营、了解技术、热爱农业的职业农民吸引进培训中心和培训活动,提升英语培训在农村农业建设中的实效性[6]。 其次是优化培训时间。 “何时走进来”要考虑好“农闲农忙时段”,确保农民在技能提升中,没有后顾之忧。即均衡好技能培训与农业劳动的时间,帮助农民学得放心、学得安心。 再次是做好需求分析。 “师生走出去”要求培训者与职业农民进行近距离交流,要在调查中与农民深入交流,了解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实际, 明确农民的技能需求情况,从而结合农民的需求“开展”“策划”“组织”各类交流活动。 最后是推进交互模式的实施。 英语技能培养应采用现场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学习中,培训者应让农民分享经验、展示自我、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在实践教学层面,要引导农民学习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灵活应用英语语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与培训小结,评估农民的学习成果,增强新型农民的获得感。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英语技能的提升,不仅需要了解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市场发展与培训内容相融合;而且要从现代化、国际化、新业态等层面出发,通过建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走出去与走进来的交互模式”“系统性与个性化” 的补充模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英语水平,使其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技能
高级技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