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分析

2024-04-06 00:32刘雨婷朱清霞张玉婷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农培育战略

刘雨婷,朱清霞,张玉婷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00)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推进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地方高校只有始终以农立心、薪火相传, 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出更多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的优秀人才,从而以人才力量、科研力量促进地方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服务“三农”人才培育工作的过程中, 地方院校应紧随时代发展特征,明确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积极优化培养体系,强化培养机制,深化培养方案,让“三农”人才培育契合乡村振兴、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 充分彰显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助力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1 “三农”人才的概念及培育价值

贯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乡村产业、生态、组织、文化等多领域的振兴,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在于人才引进与培育。人才振兴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只能沦为“空中楼阁”[1]。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进并实现人才振兴,积极将人力资本开发与利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发掘乡村人才的潜能。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全面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 所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求我们全面助推人才振兴, 努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热爱农村的“三农”人才队伍[2]。“三农”人才主要指从事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他们是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乡村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勤劳致富、辛勤耕耘,为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加强“三农”人才培育有多方面优势:一是缓解“三农”问题。为支持“三农”人才工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及土地流转等, 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改善生活,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质量。然而在“三农”工作中依旧面临着农产品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先进技术等问题。 加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育能够缓解“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全面发展与建设的新契机,涵盖了农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地方高校拥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优势,积极培育高素质、高质量的“三农”人才,可以更有效、更全面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及经济建设等工作的开展。高素质的新型“三农”人才必定是懂农业、爱农村、文化底蕴丰富、政治素养强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能参与或助推乡村各项事业的开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2 “三农”人才的基本类型及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青年劳动力持续涌入城镇,致使乡村人才流失趋势明显。我国乡村人才在规模、结构、文化素质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 存在明显的差距,极大影响到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质量。而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工作队伍,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障,是持续推进乡村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是“三农”人才培育的基本诉求和要求,只有全面认识乡村的发展趋势及现状,才能服务好农业;只有热爱农民,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只有热爱乡村社会,才能扎根在乡村。 “三农”人才培育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培育”出可以不断缩减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持续满足乡村居民发展需求,掌握农业生产理论与技术, 热心发展农村事业,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发展及生活的优秀人才。

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关键在于“三农”人才培养。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为“三农”工作带来了诸多层面的挑战。 所以,应结合中国基本国情, 培育多种类型的 “三农”人才。 一是管理人才。 “三农”管理人才主要指从事与“三农”工作有关的管理者。 通常来讲,“三农”管理者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质量,既负责乡村规划,还影响着乡村治理质量,是实现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领头羊”[3]。 二是科研人才。 “三农”科研人才是指从事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科研人员,可以为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发展、产业振兴提供技术保障、理论支撑、政策引领,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二是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以农业为基本职业,拥有专门技能, 收入来源于农业经营的农业从业者。积极培育并发展新型农民,能够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信息化、现代化、机械化及智能化的建设。 三是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主要指不直接从事农业劳动但具有相关能力与技能的人才,具体包括合作社带头人、乡村教师、物流人才、经纪人、农企经营者或养殖场工人。

积极培育“三农”人才,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地方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不仅要解决“三农”人才的生活配套问题,提高工作补贴,还需要加强技术指导、教育培训等工作。 地方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有利于提升“三农”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支持,可以为“三农”人才的精准化培育提供保障。 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三农”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3 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过去几年,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持续向乡村输送各种专业人才与干部人才。譬如,三支一扶、教师、驻村书记等,都为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加强“三农”人才培育需要发挥农业协同组织的价值,还需要完善培养体系,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地方院校开设各类培训班, 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技能。但在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高校专业与产业未能实现对接

地方高校专业结构源于产业需求。科学对接涉农产业需求,调整涉农专业结构,培育出“三农”工作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我国高校服务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与建设的现实表征,在新农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产业链得到不断地扩展与发展,新农业、农村、生态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然而地方高校对不断变化的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提前判断和预估,专业机构不科学、专业调整不及时、新农科建设的缺失,导致三农人才培育工作难以对接农村农业的 “产业需求”及“结构优化”,造成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吻合”,严重影响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实施质量[4]。

3.2 地方高校的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育的方向有两条,一条是加强校内人才培养,培育出高质量的“三农”专业人才与“三农”科研人才;另一条是加强校外培训,即积极与农协、社会组织进行沟通合作,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其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知识。 但当前,地方高校在“三农” 人才培育上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外培训效率不佳等问题,并且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全面、有效的“融通”与“融合”。即高校不能将校内资源迁移到校外,也不能将校外资源融入校内, 学生培育缺乏现实案例、素材、资料及技术的支撑,导致“三农”人才培养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全面。

3.3 地方高校师资能力难以满足“三农”人才培育需求

伴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师资队伍能否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人才培养的需求,关乎人才振兴的推进进程、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及乡村文化传播的效率。 但当前,在“三农”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乡村实际、不懂得专业技能等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师资培养体系侧重于校内培训,缺乏对校外资源的重视, 不能充分利用涉农企业的资源,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

4 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的策略

4.1 强化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

伴随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及产业链延伸,专业课程模式、体系、内容的局限性日渐突出,所培育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三农”工作开展的要求。急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我国乡村经济发展趋势、农业产业链延伸特点,结合新农科建设规律以及院校资源,在课程建设与培养方案中持续优化、改造、升级传统农科专业。 同时,我们还应围绕农业产业链与生态农业特点,积极删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及农业生产需求的专业,自觉打造智慧、休闲、生态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培育出高品质、高质量的“三农”人才,从而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对于非涉农专业,地方高校应结合“三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求,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优化“经营”“物流”“营销”“科技”“师范”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建设内容[5]。让“涉农要素”融入专业建设、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的过程中,提升“三农专业人才”的培育质量和效率。 譬如,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应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文旅等内容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将“三农”人才培育延伸到非农科专业领域,提高地方院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4.2 构建产学研培养及培训体系

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育不仅要注重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使其成为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新型“三农”人才,还要下基层,与农协、农企、社会组织展开合作与交流。 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的方式,助力“三农”人才的培养。 为了提高三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农协、农企、社会培训组织的优势,地方高校应构建一个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的培养、培训体系。一是培养体系。地方高校应将工学结合、产学研、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育的契机,根据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与产业、岗位与教学的对接要求,不断加强与实践基地、涉农企业、农林行业的沟通和交流,完善课程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培训体系。 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地方高校应将学生培养资源延伸到乡村社会中,将学生教育资源、经验、方法、模式迁移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与农协、农企的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文化水平。 当然,地方院校还可以通过优化招生政策、修订制度机制的方式,将新型农民作为重要的生源融入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以此提升“三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

4.3 优化师资结构与培训机制

地方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育,既要加强对校内学生的教育, 又要参与到校外培训的过程中。 专业教师是学生教育与培训的核心力量,是提高“三农”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和重点,关乎高校能否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两懂一爱”人才的重要因素。 所以,学校应以师风师德建设为导向,提升教师“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及“为三农培育”的意识,调动专业教师的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情怀。 根据“优化结构”“专兼结合”“内培外聘”“校企互动”的思路,构建一个“行业专家进校培训”“学校教师下企业磨炼”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从而不断优化师资体系,丰富师资结构,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全面培育“三农”人才提供保障和支持。在具体实践中,地方高校还可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及奖惩机制,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工作、 挂职学习活动及下乡培训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使其踊跃地参与到“三农”人才的培育工作中。譬如,将教师培训结果融入职称评价、评优评先的范畴中,或者通过模范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强化教师参与“三农”人才培育的自信心。

乡村振兴重点在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我们打造一支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三农”队伍。 地方高校应融汇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培养效能,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三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将有助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构建一个温馨、和谐、富裕的乡村社会提供抓手和保障。

猜你喜欢
三农培育战略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战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战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