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中隐喻认知的互根关系*

2024-04-12 07:55蔡磊胡伊蕾王慧颖谢雪姣
中医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黄元御黄氏气化

蔡磊,胡伊蕾,王慧颖,谢雪姣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医学理论体系下的阴阳关系肇端于《黄帝内经》,是一切中医学理论的起始[1]。《素问·六节藏象论》载:“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在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理论熏陶下,中医学衍生出了阴阳二元论,其中阴阳间互根互用的密切是“气一元论”向下兼容分化的关键[2]。后世医家提“阴阳互根”,“善补阴者常于阴中求阳,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云云,形成后世投以补剂时药物间阴阳互根互用之滥觞。而津、血、液、精、神等生命物质作为中医理论中阴阳向下兼容分化的其他产物,其中包含的阴阳特性倒显得不甚明朗,鲜有人提这些物质间的对立、互根的两两关系。

《四圣心源》一书为清末名医黄元御学术理论集大成之著作。黄氏熟读经典,医术高深,官至御医期间曾被乾隆赞其“妙悟岐黄”,其独创的“一气周流论”广为人知,是人体气化论的一大完善。随着“一气周流论”的提出,中土五行体系为人身物质间的密切联系拨开迷雾,同时也隐喻回应了物质间的互根关系[3]。黄氏对阴阳互根关系的观点进行了发微及衍生,提出了五行互根、气水互根、气血互根、精神互根的观念,这是对“气一元论”及“阴阳二元论”的再创造。本文针对《四圣心源》中提及的互根思维进行探讨,以期言明除阳气与阴液以外其他物质间的互根关系,对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导与隐喻联系进行挖掘。

1 一般认知下的互根

阴阳互根的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4]。阴阳互根对中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及临床的诊疗防治影响深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清代徐大椿《医贯砭·阴阳论》言:“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阐明了阴阳二气间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阴阳二气须臾不可分离[5]。

阴阳二气为天地间两种特性迥异的气,此二气既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又相互交感、相互对立。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这种交感运动变化,才演化出万千事物。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基础之一。阴阳具有普遍性与无限可分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可见阴阳于世间的普遍性,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如左右、水火、血气等皆属阴阳,阴阳无限可分[6]。《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命物质论,人身气血精液津等物质中,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而气中又分阴阳二气。阴阳互根的理念也对医家的方药配伍影响深远,明代张景岳在《质疑录》中言:“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明确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破坏后出现的阴阳互损局面。明代赵献可在张介宾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以大补元煎、六味丸等为代表方的治疗体系,至此一般认知下的阴阳互根思想基本确立[7]。即阳气主动,其性升浮;阴气主静,其性沉降。阳气升极转降,阳气始衰,而阳中之阴始生,阳气随阴气之沉降而下降。阴气降极而升,阴气始衰,而阴中之阳始生,阴气随阳气之升浮而上升,以此完成一系列基于互根作用下阴阳动态平衡的转换。

2 黄氏学说的互根

黄元御认为,阴阳互根在生理上的表现应为:阳自右而降,降而下沉,入肾化为浊阴,肾阴中含阳气升发之本;阴自左而升,升于上位,而化清阳,心火故含阴精化生之根,这便是阴阳互根依托于气化周流的生理循环,也是其余互根关系衍生的基础。简而言之,黄氏提出,互根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关系紧密且伴随有对立关系的两者之间。

2.1 阴阳互根黄氏有言:“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因此,黄元御在其书中论述阳虚的笔墨也远多于阴虚,在阴阳互根关系中,也突出强调了阳气的首要地位。

《四圣心源·阴脱》言:“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又言:“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阳气自上焦右降入肾,化为浊阴,此浊阴中环抱阳气,为左旋生阳之本,故称为阳根。

在阴阳互根失衡的病理状态下,阴阳其中一方暴失,黄元御认为,此时拯危救脱不能纯补亡失一方,更要重视互根关系。黄氏对“阴脱”的定义不是字面上阴液亡脱之意,反而是指亡阳。《四圣心源》指出,亡阳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互根失常。浊阴中的阳根败而不用,以致肾中精血失藏,脱于原位,魂神失司则不养上窍,故魂神不能发露,所以出现目盲等症。不同于其他医家对阴脱的定义,黄氏所言阴脱,实际上是亡阳重症,阳不敛阴故致阴脱。病患虽有阴血不足之象,但阳根澌败,势必以救阳为首,万不可用泻火伐阳之品驱赶阳神。黄元御以此拟方乌肝汤: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三钱。观看此方用药,似乎与补阴关联无多。仔细察探黄氏其他处方,不难发现,乌肝汤实乃《四圣心源·阳虚》一则中专治阳虚的天魂汤加何首乌化裁而成。但黄元御仍将其归于“阴脱”一证下,作为处方参考,可见他对于治疗亡脱的重症优先考虑互根关系的重视。根灭则神机瞬亡,孤阳无阴,生机涣灭,切莫忽视。

2.2 水火互根《四圣心源·少阴君火》载:“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火中含水,而此水为癸水之根,相火上炎,灼烧心火之液,则发上热。肾为水火之宅,水中含火,而此火是离火之根,人身依托此火而生阳。《四圣心源·水胀》曰:“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性趋下,经由低洼之处气化转升,溯源其本,其根在人身上部,即处于离火之位的心中阴液,水火互根正是此意[8]。《四圣心源·浮沉大小》亦载:“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左手寸关尺脉之可候心肝肾,君火失根,根为坎中阳,在病理上水火互根的关系亦有表现,须细细审之。

2.3 气水互根《四圣心源·鼓胀根源》载:“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人身以脐为界,人身上半为阳属气,下半为阴属水。“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人身上部为气分,而生气之根,在于水中之气(坎阳),受坎阳相引,肺胃凉降右旋则生阴化水,这称作气之化水。而气不化水者,根源在其水中之气虚,相引无力,气降而不化水,水少无以左旋升气,故左路继陷于下焦而为气鼓。人身下部为水分,而生水之根,在于气中之水(离阴),责之离阴传化,肝脾温煦左升而生阳化气,这称为水之化气。而水不化气者,根本在于气中之水虚,传化失职,水升而不化气,气少不能右旋降水,则右路水聚于上焦发为水胀。

前文有言:“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与后文“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之句看似矛盾,降或不降,反反复复。但实际上,只有单纯的气化轮转会因肺胃不降而停于上焦,继生气滞。气水转化的核心,在于“水中之气”与“气中之水”的机转。二者作为转变的唯一节点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此处的肺胃不降,应理解为肺胃乃主气之脏,而肺胃气中水虚,无法化水则无水可降,气化轮转,气往下行而生气陷。

《四圣心源·水胀》也提及:“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逸而上逆,故脐以上为肿。”此处又是黄氏另一番深意:气水转化的功能无恙,而肺胃气机受阻,故不降之气受气中之水牵引,转化为水,流溢于上,成为身半以上的水肿。可见,若不能洞悉黄元御随处可见的气化与互根观念,是难以掌握其所表达的治法真知的。

2.4 气血互根“气,阳也,而含阴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阴也,而吐阳魂,是以温暖而升发”。此处提出的气血互根,即肝血吐阳魂,抱阳气而升发;肺气含阴魄,得阴血而敛降。正如肝应震卦属阳,二阴爻为上,一阳爻为下,而寓意阴性的厚重乌云无法掩藏阳性的轰鸣雷声,表现为不可抵挡的升发之力。肺应兑卦属阴,二阳爻为下,一阴爻为上,其寓意阴性的沼泽之上也有波光粼粼的阳光,表现为刚内柔外的沉静肃杀之势。古代中医学与天人观念的科学性在此可见一斑:中医对脏腑功能特性的把控并非信手拈来,而是源于对自然规律的严密逻辑推理。人体间不存在单纯的气与血,更没有单纯的阴与阳。脏腑激发气化之时,各脏腑的生命物质除却黄氏所言的六气从化,还可能隐喻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论及何首乌:“盖阴者,阳之宅也,肝血温升,生化魂神,血败则温气亡泄,魂神脱矣。”阴血为阳气之宅院,看护阳气以防其逃逸,是对气血互根的隐喻发扬。肝血温升化魂,入心化神,血败则肝位失司,温气四泄亡失,魂神四散。故黄元御以熟首乌补益阴血,安抚阳中之阴躁,并提出补血以培阳神之源,这是黄氏在互根思维上想传递的治学核心[9]。

2.5 精神互根黄元御于《四圣心源·气血》中所表露出的气血、精神互根也是互根思维中重要的一种:“魂升而神化,则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即魂神属阳主升,而精魄属阴主降。经由五神对应五脏,可知血与魂同藏于肝位,神藏于离宫,魄藏于肺部,而精藏于坎宫。加之肝肺之间的关联已经论证为气血互根,便可推导出以下结论:魂中所含魄之根,神中所含精之根,魄中所含魂之根,精中所含神之根,精神通过魂、魄的气化交替,完成了彼此以互根为前提的转化,而魂、魄通过精神的气化交替,也完成了以互根为前提的转化,见图1。

图1 魂、魄转化模式图

“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种种变化,皆由气化所致。中气之枢轴推动一气轮转,而生出多端变化矣。人身上下表里之所生所化,总不离气化、互根的相互作用,每逢牵连之处,必是环环相扣,难舍难分。

3 结语

气化理论贯穿黄氏学术体系的始末,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到的阴阳、气血、气水等诸多互根的思考也充斥者气化思维的气息,人身之气、血、水、精等物质均为“一气”在中土的作用下化生,通过气化的形式,进行物质间的相互影响,其中的影响类别就包括“互根”[10]。黄元御就固有的阴阳互根而言,在生命物质间对互根理论有了新的延伸及发扬,明辨黄氏学说中的互根思维,对深入剖析理解其学术思想与遣方用药有重要意义。黄元御的互根思维也对中医互根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并明示后世医家在临床诊疗的理法方药上,切不能忘记生命物质间随处可见的关联性以及阴阳无限可分性下其余物质间的互根思维。

猜你喜欢
黄元御黄氏气化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狐生子
黄元御苦读医书成大器
黄氏家风警世
不附和名医
气化装置在线倒炉及优化改进
粉煤加压气化新局难破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