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分割、技术差距与企业创新策略

2024-05-04 11:39于良春王彦飞
统计与决策 2024年7期
关键词:差距要素程度

于良春,王彦飞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100)

0 引言

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尽管我国已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但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2022 年3 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消除市场分割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1]。

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创新产品市场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与创新要素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两个方面[2—4]。根据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市场结构和市场规模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分割导致市场规模被人为地分割成小块,降低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规模效应,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机会,削弱了企业的资源基础和创新能力。创新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而创新是由创新产品市场需求引致的[5]。市场分割使国内市场需求难以达到潜在市场需求[6],抑制了企业销售市场的扩张,降低了企业创新的经济预期,这是导致中国企业不愿意创新的重要原因[7]。

我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难以达到市场最优配置。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对推动我国创新水平提升显得尤为重要[8],由于我国要素市场化发展缓慢,因此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不能满足产品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劳动要素扭曲、资本要素扭曲、融资结构扭曲等问题[9—12]。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异质性,各地区应该彻底打破市场分割的现状,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无障碍流动,从根本上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13]。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ABBGH模型,将市场分割引入模型,尝试系统分析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以期厘清不同技术差距下的厂商应对市场分割作出的策略选择。

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在ABBGH(2005)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创新成功概率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将某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划分为两类,抽象为领导企业和追赶企业两个具体实体。

1.1 消费者效用函数

考虑两种由不同企业生产的商品p,时间维度为t。企业分为技术和创新能力强(i)与弱(j)两类。参数α关联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当α=1时,,单位商品qi和qj在消费者眼中效用等同,即可完全替代。此时,价格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唯一信号。

1.2 企业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

假定领先企业i和落后企业j,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性质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q为总产量,令,参数φi为企业i的总研发投入规模,ri为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i对企业j的技术领先程度可以表示为gi=ri-rj。

企业i的边际成本函数设定为:

其中,w和k为劳动价格和资本价格,设定边际成本与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

企业i的利润为:

其中,销售量不仅与自身产品价格相关,还与竞争对手产品价格相关。

假定企业生产为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化简整理后得到:

1.3 企业创新成功概率函数

假定成功的概率由研发密度、市场分割程度和技术领先程度共同决定,由此构建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函数:

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实力和竞争对手创新研发密集度情况做出研发密集度x(g)选择。市场分割程度y∈[0,∞ ),用m∈[ 0,∞ )表示非市场因素。参数γ>0、λ>0,β表示研发的投入效率,λ为企业获得知识技术溢出的额外收益指数,为企业创新的追赶门槛(创新或者技术前沿面)。表示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成功概率。表示其他企业知识技术的溢出为自身企业创新带来的无成本收益,因为此时的g-≥0,使得,此时无法获得额外的外部知识技术溢出的收益。落后企业技术未能在技术创新的前沿面上,此时更容易从外界或者领先企业获得知识溢出的额外收益。一般来说,追赶者可以利用“后发优势”相应地从领导者那里获得知识技术溢出,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此时的这一假设也是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的体现,更多地让企业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1.4 企业生存函数

用V(gi,mi)表示企业i的市场生存能力,构造如下的Bellman价值方程:

其中,wx(gi)和kx(gi)为企业i面对企业j的创新研发的劳动和资本投入。wy(mi)和ky(mi)为企业面对市场分割引起的市场要素错配而额外付出的成本。四种研发结果发生的概率如图1所示。

图1 四种研发结果的概率

1.5 企业创新的均衡解与研究假设

V(gi,mi)对x(gi)和y(mi)求偏导,一阶条件化简后得到:

将任意初始值代入Bellman 方程进行连续迭代,求得方程的均衡解。

研究发现,在技术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企业间技术水平相近,希望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促使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以降低不利影响,并寻求技术优势。此时,技术差距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加深,当企业认为分割已成为发展障碍且无法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克服时,创新意愿减弱,出现拐点。

“超越开放获取”的提出者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COAR)强调,开放获取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方便开放获取,更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全球型知识共享空间,代表不同社区与区域的需求,允许所有的研究者广泛参与,同时促进学术交流的积极变革和创新。

假设1:当技术差距较小时,市场分割影响有限,创新研发强度与市场分割程度呈“倒U”型关系。

随着技术差距的扩大,市场分割加剧导致企业创新研发强度降低。领先企业技术积累大幅领先,落后企业面临更高的研发风险和创新难度,削弱了创新意愿。领先企业因已有优势受市场分割影响较小,可能采取较低的研发强度策略。

假设2:当技术差距较大时,企业创新研发意愿下降,市场分割程度与创新研发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选取

2.1.1 被解释变量

企业创新(Inv):本文使用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将各区域的企业创新研发投入资金取自然对数,构建企业创新水平变量(Inv)。

2.1.2 解释变量

区域市场分割(seg):本文使用相对价格法来测算市场分割指数。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分析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方差指数的变动,可以反映地区间市场分割程度。

本文采用了2003—2020 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涵盖了31 个省份的22 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这些商品包括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等各类日常消费品,以及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等更广泛的商品类别。

技术差距:为了验证在不同技术差距下,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对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需要根据技术差距对样本进行分组。根据技术差距的特点,使用间接的方法计算技术差距。使用企业技术与平均企业技术的差值表示技术差距,这样就使技术差距有了唯一的特性,避免了一个企业对应多个技术差距的问题。为了解决技术差距测算结果产生的符号问题,使用标准差对数据进行处理。

要素错配程度:要素错配程度的测度方法比较多,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本文使用常用的生产函数法进行测度:

其中,Y、K和L分别表示地区产出、资本存量和地区劳动力,ε为随机扰动项,i和t表示地区和时间。分别对L和K求导,可得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劳动力要素错配表示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劳动力使用成本的比值。劳动力相关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资本要素错配表示为资本的边际产出与其价格的比值,资本的价格是历年的贷款利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贷款基准利率。

2.1.3 控制变量

城市化水平(urb):城市化带来了人才、金融、资本、土地等资源集聚,这些资源对于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开放度(open):经济开放度提升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来提升创新能力。人均实际GDP(agdp):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这种需求会刺激区域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创新活动。GDP增长率(rgdp):较高的增长率可以影响企业创新所需的创新资金、创新产品市场需求、创新人才等方面。

2.2 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基准计量模型:

其中,Invi,t为区域i在t时期的企业创新水平,segi,t为区域i在t时期的市场分割程度,seg_sqi,t为区域i在t时期的市场分割程度的平方项,controlsi,t为控制变量集,μi表示区域i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固定效应,δt是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根据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设定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disl为劳动力市场错配水平,disk为资本市场错配水平。

2.3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20 年我国3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相关数据,相关基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国A 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来自CSMAR 和Wind数据库,从数据库中筛选出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剔除变量数据存在缺失的样本以及企业总资产为负的企业。

3 实证分析

3.1 基准回归分析

先检验各省份市场分割程度对区域内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作为基准回归结果(见表1)。全国组中,列(1)回归结果显示,seg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各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对企业创新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列(2)中seg_sq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seg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区域市场分割水平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为了避免伪“倒U”型关系的产生,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倒U”型计量检验。如图2所示,该模型通过了“倒U”型校验,得到其转折点为0.072,验证了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

表1 基准回归结果与不同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检验

图2 市场分割与企业创新的“倒U”型关系检验

为了考察不同市场分割程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将样本按照市场分割程度的高低,分为低市场分割程度组与高市场分割程度组。列(1)、列(3)、列(5)中seg的系数显著为负,可以认为区域市场分割程度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seg_sq的系数显著为负并通过了“倒U”型计量检验,可以认为区域市场分割程度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

3.2 稳健性检验

(1)采用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项。考虑到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可能带来的跨期影响,用区域市场分割滞后一期(seg_L1)与滞后两期(seg_L2)的数据替换当期区域市场分割数据,重新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各模型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说明上文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2)数据替换。使用发明专利数据替换研发投入数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普遍使用发明专利数据和研发投入数据进行分析,两种数据都能体现企业的创新情况。这里使用发明专利数据替换研发投入数据再次进行回归。通过对比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发现实证结果并无实质性变化。

3.3 技术差距视角下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表2 根据不同的技术差距将样本分为技术差距较小组和技术差距较大组。列(3)中seg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在技术差距较大时对企业创新依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列(1)中,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对企业创新不仅没有抑制作用,还表现出激励效果,但是其系数并不显著。随后在两个模型中加入seg_sq,列(2)中seg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seg_sq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当技术差距较小时区域市场分割程度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一检验结果验证了假设1。列(4)中seg的估计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seg_sq的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技术差距较大时区域市场分割程度与企业创新不存在非线性关系。这一检验结果验证了假设2。

表2 不同技术差距下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分割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地区经济增长,这为地方政府热衷于区域市场分割提供了技术差距层面的解释。全国层面有54%的观察点区域市场分割指数小于转折点,解释了地方政府难以彻底放弃市场分割的原因。

3.4 市场分割的要素错配机制检验

下页表3 列出了区域市场分割程度与要素错配对企业创新影响的面板回归结果。列(1)只对seg进行了检验,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列(2)中seg*disl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区域市场分割的劳动要素错配机制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果;同样在列(3)中,两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区域市场分割的资本错配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列(4)检验了劳动错配机制与资本错配机制,3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双重错配机制强化了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综合列(2)、列(3)和列(4)的检验结果,可以认为,劳动要素错配机制和资本要素错配机制都能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双重错配机制叠加作用加强了这种抑制效应。

表3 市场分割的要素错配机制检验

为了检验企业创新与要素错配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将列(5)、列(6)与列(7)分别加入seg*disl_sq和seg*disk_sq,通过验证平方项和一次项的系数发现,劳动要素错配、资本要素错配与企业创新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

4 异质性企业应对市场分割的创新策略

4.1 企业国有资本占比异质性

企业产权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不断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参与股份制改革,部分企业实现国有和非国有的共同持股。尽管国有企业具有优势,但亦存在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问题。在当前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背景下,国有资本可能带来经营优势,尤其在区域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其优势随国有资本占比提高而增强。然而,这种优势是否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研发水平,仍需进一步研究。

考虑到国有资本的影响,将国有资本与市场分割的交互项seg_state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样本中,国有资本占比数据的分布大都集中在较小的左侧区域,考虑到这一现实特征,这里选用分位数回归。分位点选取为0.05、0.10、0.20、0.25、0.50、0.60、0.75,同时加入了企业规模、企业净利润率、资本密集度、资本结构、市场势力、历史绩效等控制变量。为控制时间和地区对估计结果产生的影响,模型中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

表4 列出了seg_state在各分位点的估计值,其中除0.50分位点的估计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分位点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随着被解释变量分位点的增大,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逐渐增大,且符号发生变化,数值由负变为正。说明国有资本占比越小,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当国有资本占比达到临界值时,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会消失,甚至会推动企业创新。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在应对区域市场分割时,国有资本占比是企业选择创新活动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4 不同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

尽管国有企业过去常因效率和创新问题受到批评,但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些相反的趋势。例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国有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14],在绿色创新领域也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意愿和更高的创新程度[15]。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参股形式被证明更有利于企业创新[16,17],国有企业创新数字化战略推进了高质量发展[18]。

4.2 企业规模异质性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面对区域市场分割问题时,不同规模的企业是选择激进型创新策略还是选择规避型创新策略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这里包含的两个核心解释变量为企业规模size及其与市场分割的交互项seg_size。按照企业规模分为3 个组:列(3)为规模较小组,列(4)为中等规模组,列(5)为规模较大组。列(1)和列(2)为总体样本组。从下页表5 可以看出,5个分组的企业规模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越能推动企业创新。seg_size在列(2)和列(5)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在列(3)中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并不能说明小规模企业在应对区域市场分割情况时具有更加积极的创新策略。seg_size在列(4)中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综上可得: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企业采取积极的创新策略。企业在面对区域市场分割时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规模较大的企业创新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规模较小和中等规模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表5 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

4.3 企业营业利润异质性

企业营业利润是企业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本文主要考察在区域市场分割情况下企业营业利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两个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为企业营业利润率profit及其与区域市场分割的交互项seg_profit。企业营业利润率设定为企业营业利润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按照企业营业利润率由大到小分为3组。表6给出了不同分组的估计结果,模型1 和模型2 中3 个分组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从低营业利润率到高营业利润率分组的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由负值变为正值,可以认为企业营业利润率越高,越有动力采取积极的创新策略。加入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后,此结论依然成立。综上可得:企业营业利润率与企业创新正相关,企业营业利润率越高,越有利于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区域市场分割并没有显著改变企业营业利润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表6 企业营业利润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

5 结论

本文运用2008—2020 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区域市场分割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但区域市场分割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会随技术差距的改变而呈现非线性关系。当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小时,区域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具有反向激励效应;当技术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反向激励效应消失,区域市场分割带来的抑制效应逐步凸显,随着区域市场分割程度的加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创新反向激励效应—创新抑制效应”的非线性变化过程。(2)区域市场分割带来的要素错配问题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均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效应。区域市场分割阻碍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了企业获得创新要素的难度,增加了创新要素的使用成本,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3)国有资本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区域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国有资本占比越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越高;面对区域市场分割时,规模大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企业规模越大,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越小;区域市场分割并不能显著影响企业营业利润率对创新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差距要素程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