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下河北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4-05-17 03:45李建玮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高校

[摘 要]借助高校教育优势、科研优势以及资源整合优势对河北民间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路径。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例,分析其发展概况,结合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研究保护与传承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养,拓展与地方产业的合作交流等手段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打造地方形象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达到专业渗透和“产学协同”的传承目的。

[关键词]武强木版年画;高校;保护;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3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建玮.高校助力下河北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例[J].天工,2024(7):39-4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民间艺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及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B19YS027)。

河北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以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例,其传承方式与发展創新呈现出多种形态。武强木版年画发源于民间,年画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历史题材以及制作工艺都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研究本土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北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在高校设置地方民间艺术传承课程符合国家推动传统艺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目标。本文以河北民间艺术武强木版年画为切入点,探讨如何结合高校各学科课程实现传承教育模式的更新与改善,深入探讨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传承课程的方法与策略,探索可行的教育实践模式,利用高校教育优势,助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一、河北民间艺术——武强木版年画发展现状

(一)武强木版年画的概况

武强木版年画源于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早在元代就已经产生,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因为当地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不高,农民在农闲时会大量印刷年画作为副业补贴家用。根据文献记载,仅在武强县的主要街道,年画店就多达 100 家,周边的多个村落,年画作坊达到1 500 余家,从业者更是难以计数。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有关,武强用于刻版的原材料杜梨木随处可见,印染年画的草木染料也容易获得,如从栀子花中提取黄色、从蓝草中提取靛蓝、从石榴花中提取红色。在提取草木染料之后简单与草木灰混合,色彩艳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年画色彩体系。

(二)武强木版年画题材简述

武强木版年画的内容来源于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窗画、门画、灶画等,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例如春节贴门神、灶神。门神形象以武将秦琼与尉迟恭作为原型,通过对戏曲形象的简化与精炼,突出人物的威严。《观音神像》《灶神》《财神》等年画都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尊崇,《天地三界》等年画也体现了人们对神明的敬仰。之所以称为年画,是因为这个木版画在春节广泛使用。武强县地处黄河下游,雨水量不足,土壤盐碱度高,粮食产量不高。武强人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形神俱备的事物上,以期五谷丰登、心想事成。例如,年画《四季平安》,画中童子手捧孔钱和元宝,另一只手拿着莲花与牡丹,蕴含生财有道、四季平安的寓意。武强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很多关于教化、传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年画,如《三娘教子》《二十四孝图》等,具有劝人向善的功能。

(三)武强木版年画的价值体现

武强木版年画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作为记录人民生活、寄托希望的符号,无论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已被大众认可。武强木版年画有独特、完善的雕版和套色技艺体系,其创作内容有农耕时代的神明形象、代表美好愿景的生活情景以及道德教化、社会风俗的展示等,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资源是地方软实力的体现。武强木版年画作为河北的民俗文化,体现了河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当地民俗、信仰、传说等元素进行整合,有助于河北加强标志性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资源建设,会对城市建设的外延扩展与内涵积淀产生积极的影响,有较高的宣传价值与商业价值。

(四)武强木版年画的发展困境

武强木版年画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以及生活场景不断变化,门神、灶神、喜庆吉祥等题材的年画渐渐消失,导致年画市场缩小,一部分传承人被迫转行。虽然国家大力扶持,积极保护这项民间艺术,但是传承对象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内容与形式没有与日常生活很好地结合,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想要使传统题材的年画得到传承,必须优化造型和内容,融入当代人的愿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传统图案摇钱树、聚宝盆、福禄双寿等依然是人们喜爱的题材,但是设计造型必须与当下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获得广阔的市场。虽然有国家和地方的扶持,也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但是大部分是简单照搬传统图案,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难以激发人们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的动力。综上所述,武强木版年画只有开发创新路径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二、高校在河北民间艺术传承中的优势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研究资料、雄厚的教学团队,这些条件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日益重视,高校应利用所在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教育优势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基于增强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文化的契机,许多高校开设了与艺术传承相关的课程,如民间传统手工艺扎染、蜡染及中国画等专业课。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艺术传承学术研究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传承意识和审美能力。设置的传承课程配备了专业的教师教授,还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当客座教授,帮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实践民间工艺,从而达到系统传承的目的。高校还应利用网络平台,在学校创建非遗技艺中心,进行线上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深入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学校主要的学习人群是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活跃、创新力强的大学生,他们在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科研优势

高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优势,以河北高校对武强木版年画的研究为例,有关于武强木版年画发展传承的研究,如旅游文创类产品、App等。深入研究武强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文化价值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除了日常整理与深挖基础数据之外,还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来整合与保存数据、影像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对武强木版年画及其保护的规律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高校的研究团队与科研学者相对集中,多学科交叉互补,除了技法工艺外,还可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高校以思维活跃的青年为主,是时代的新生力量,是今后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方面,高校所拥有的创新力是不容小觑的,这也是高校创新科研的重要优势。

(三)资源整合优势

近年来,国家设立了很多关于非遗艺术传承人才培养的国家艺术基金课题,全国各大高校集合大量的师资申请、承接课题。这些高校不但研究传承技法、人文历史,还与当地企业、文化非遗保护机构和乡镇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将年画、刺绣、竹編等传统民间艺术提取出来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高校借助这样的模式,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形成了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与传承人的合作交流新模式。河北高校在对武强木版年画的拓展研究中,已经开始尝试人工智能编辑、影像保护以及传承创作的程序开发与尝试,将其主要的艺术元素应用于博物馆电子互动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家居设计、建筑装饰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三、高校助力武强木版年画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尽管高校艺术传承课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武强木版年画传承受到现代化教育的冲击,学生对传统民间技艺的学习兴趣和认同度较低。其次,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趋势,使得武强木版年画销售状况不好,从业人数下降。最后,武强木版年画的原始工序较为复杂,除了刻版、印刷外,如果使用草木染色,会更加费时费力,掌握工艺的师傅少之又少,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源不足。结合高校优势,对高校传承提出一些策略。

(一)数字背景下的传承课程设置

武强木版年画一直采用口手相传的模式,传承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刻版、套色、造型等技艺晦涩难懂。高校应将采集的文字、音频、影像录入数据库,对其展开抢救性保护。高校师生应利用多种媒介,搜集整理关于武强木版年画的文字、录音、录像资料,加强实践学习,设计线上课程,使人们可以线上体验、学习和交流。在数字平台中,可以直观地学习雕版、套色、天然染料的制作技艺。从线下的高成本技艺交流传授转变为线上的低成本实验模拟,使工艺传承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采用虚拟沉浸式教学方法,通过虚拟制作场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相关年画作品,增强学生的互动性,从而推动河北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当然,除了设置线上交互式课程外,还可以在线下建立民间艺术学习营,邀请传承人口手相传。例如,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下,组织学员到杨家埠、高密等地参观学习,去天津、苏州等地调研、学习,实地感受各地区的年画制作工艺与题材,再将调研实践的知识转变成线上资料,丰富课程内容。

(二)学科交叉应用

除了设置艺术传承类课程外,高校还可在其他学科中融入民间艺术元素,促进各学科的交融,如基于Mysql的武强木版年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基于武强木版年画艺术的思政课程设置等。各个学科相互交流,运用数字分析的手段对工艺进行多维度解析,使得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此外,还应提炼武强木版年画中的主要艺术元素,在管理界面的设计中体现武强木版年画的特色。在各种学科中,理科可以为武强木版年画提供数据分析、数字传承技术以及机械技术支持,文科可以为其提供人文、历史、形、神等方面的支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创设更高质量的传承课程。这不但符合当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能促进高校各学科课程的创新,发现新的课题和科研思路,促进武强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产学协同”平台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高等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河北地区的高校都开展了河北民间艺术互动体验和创作活动。河北省博物馆定期展出本土的非遗作品供人们参观,还推出了艺术长廊互动媒体影像,其中就有大量的非遗影像。河北高校都有寒暑假实践调研任务,很多师生选择了本土的民间艺术研究,他们可以走出校园,到地方进行走访和研究,更新第一手资料。武强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必然要经过艺术提炼,打造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产品。“深入研究+创新设计+匠心制造”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地方企业合作,增强武强木版年画的实用性,立足于生态优势,建立“产学协同”平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武强木版年画。

四、结论

在高校的助力下,武强木版年画依托科学的教育课程、先进的科研团队以及资源整合优势,促进民间艺术传承模式的转变。从口手相传转变为数字库互动式影像,实现文字与技艺的数字化;争取国家基金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多方位宣传,通过“产学协同”模式,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交流,促进河北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西昌.从“民间文艺”到“人民文艺”:武强新年画的形成及解析[J].美术,2022(6):26-31.

[2]王玉清,王建伟,李密生,等.建立数据库对河北武强年画的传承与保护[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4(4):53-58.

[3]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2(2):75-82.

[4]陈玉,魏欣宇,李然,等.基于生态理念的武强年画文创设计应用研究[J].设计,2023(36):50-54.

[5]吴方硕.非遗剪纸数字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初探[J].造纸信息,2023(3):76-78.

[6]高瑞敏.非遗视角下平阳木版年画数字化创新设计[J].绿色包装,2023(4):175-178.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高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