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兴宁花灯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2024-05-17 03:45杨丹朱汉聪罗海燕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虚拟现实技术

杨丹 朱汉聪 罗海燕

[摘 要]兴宁花灯凝结了数百年来兴宁人民的智慧与情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兴宁花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通过文献研究法,参考虚拟现实技术在其他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兴宁花灯的保护与传承中,更好地弘扬当地的客家民俗文化,使兴宁花灯传统工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

[关键词]兴宁花灯;虚拟现实技术;赏灯节;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4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丹,朱汉聪,罗海燕.虚拟现实技术在兴宁花灯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J].天工,2024(7):45-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州工商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3714025)成果。

兴宁的赏灯节久负盛名,历经数百年也未曾断绝。兴宁花灯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给兴宁客家地区营造了节日氛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实用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2]。它不仅能为花灯艺术的展示提供新的渠道,还能为其记录、保存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兴宁花灯这一传统艺术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兴宁花灯概况

(一)兴宁花灯的历史沿革

兴宁被誉为“中国花灯之乡”,兴宁花灯艺术起源于明朝时期,并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拥有超过六百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3]。

谈及兴宁花灯,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兴宁地区独特的民俗节日——赏灯节。根据文献记载,《崇祯兴宁县志》是现今兴宁客家赏灯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我们追溯兴宁习俗源流的重要史料[4]。据《崇祯兴宁县志》记载:“上元,自十三至十八,各寺庙结采张花灯,张宴设乐,放花烧爆,自昏达旦。各街张灯如明星,或三四家,或五六家,请设盛筵祀神,因其发之,自昏达旦,歌管不绝,谓之赏灯。”[5]其描述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期间兴寧赏灯节的盛况,也表明了兴宁客家人对赏灯的重视。追根溯源,是由于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为了增加人口,所以举办这种节日。据《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县志手稿本》记载,在明正德年间,全县户口1 216户,人口6 214人,客家族群因人少势微,故产生了增加男性后代的需求。在客家语中,“丁”与“灯”发音相似,因此家中增添男丁被称作“赏灯”(即“上灯”)[1]。因此,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而花灯就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

(二)兴宁花灯的文化特色

在梅州客家先民的漫长迁徙过程中,面对沿途的艰难险阻,他们往往会祈求神灵的庇佑。而到了定居地后,也会尊崇各种神灵,期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渐渐形成了梅州民间信仰的内容[6]。

兴宁花灯以传统龙凤花灯为主,外形结构为圆形六格花灯,分三层十二门,大门、小门各六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其含义是祈盼吉祥、财丁兴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7]。兴宁花灯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兴宁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是当地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老百姓祈盼神灵保佑的一个符号。

生存于村落文化视野下的民间艺术一直起着满足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抚慰乡民心灵、营造民俗氛围的重要作用[7]。在长期的发展与传承中,赏灯节与当地的信仰、文化、习俗等不断融合,成了兴宁地区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兴宁花灯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兴宁赏灯节具有传统性、教育性、宗教民俗性的特征,对客家赏灯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实现全民健身和构建和谐农村及体育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8]。兴宁花灯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上的生活需求,兴宁是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①。

二、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演算将多元信息融合,并模拟生成三维空间虚拟世界,可以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用户仿佛身临其境[9],从而实现交互目的,其核心要义是“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注重人的沉浸式体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通过计算机创造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使人们可以自然地完成其在真实世界的行为,并获得真实的响应和反馈[10]。

(一)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

沉浸感是人对计算机系统创造和显示出来的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VE)的感觉和认识,它的产生离不开计算机极强的场景仿真能力,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沉浸感不仅包括视觉体验,还包括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这种沉浸感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使用户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时,能够获得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的感觉[11]。

(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交互性

通过先进的传感设备和实时反馈机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互动的虚拟世界。这种交互性的提升,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还能够获得更大的观赏自由。用户可以通过各种输入设备,如头戴显示器等,来操控虚拟环境中的元素,获得沉浸式体验。此外,这些交互技术还能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从而模拟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

(三)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构想性

构想性不仅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能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还能够帮助用户突破现实限制,探索和体验未知的领域。这种技术通过高度逼真的模拟环境,使用户能够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尝试各种可能性,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广泛性

这一进步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的融合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范畴的拓展,覆盖了所有虚拟视觉合成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游戏体验扩展到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传媒、娱乐、医疗、非遗保护等。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其广泛的应用潜力。

三、兴宁花灯的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口头传统与表达形式,如作为非遗载体的语言、节日庆典以及传统工艺技术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体验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因此,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播手段迫切需要创新与变革。

(一)兴宁花灯的关注度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难题。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导致兴宁花灯等民间艺术逐渐边缘化。在现代社会,各种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加上兴宁花灯的宣传和推广不够广泛,导致公众对其了解不多,影响了关注度。兴宁花灯承载着浓厚的兴宁客家民俗文化,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来说,他们难以理解和欣赏其独特之处。

(二)兴宁花灯的传承人少

当前兴宁传统花灯的制作仍以手工为主,而真正熟练掌握花灯制作工艺的人年纪较大,从事花灯制作的精力有限。兴宁花灯的制作工艺繁复,制作要求高,学习耗时长,老艺人培养传承人的时间长。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年轻人更倾向于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花灯制作,导致兴宁花灯面临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

(三)兴宁花灯的吸引力低

兴宁花灯承载着客家民俗文化,其设计独特、造型精致、美观。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难以满足年轻一代对新鲜、时尚元素的追求。虽然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样式单一,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导致兴宁花灯的吸引力不足。

(四)兴宁花灯的传承受阻

迄今为止,兴宁花灯的制作工艺以口传身授为主,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传承人作为个体,容易出现记忆混乱或遗忘的现象,而且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使得每一代传承人对花灯的制作都有所不同,导致花灯的制作过程发生变化,花灯的传承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对于兴宁花灯的每一道制作工序没有详细的资料,使得兴宁花灯的传承存在一定的阻碍。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兴宁花灯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兴宁花灯作为兴宁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间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兴宁花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扩大受众群体

通过佩戴VR设备,人们可以沉浸式地进入虚拟的兴宁花灯历史场景,穿越时空,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兴宁花灯。

(二)激发学习兴趣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使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兴宁花灯的制作和表演技艺,借助VR设备,用户进入一个逼真的兴宁花灯制作和表演环境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用户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兴宁花灯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提高用户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助于兴宁花灯传统技艺的传承。

(三)引入制作创新点

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意设计工具,在虚拟环境中自由设计兴宁花灯,让用户突破限制,大胆创新。不仅增强了兴宁花灯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得兴宁花灯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焕发新的活力。

(四)构建数字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通过三维扫描和高清摄像,将兴宁花灯的每一个细节精确地记录下来,转变成全面、准确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体验式情境构建提供支持,为用户构建一个三维空间,观赏兴宁花灯。扫描的数据还可以整合成数字化档案,这些档案不仅可以为研究和教学提供宝贵资料,也为将来的技术分析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五、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为兴宁花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极大的助力。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兴宁花灯将以更生动的方式被保护和传承下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沉浸式的环境,让用户不仅能看到花灯的外观,还能体验到花灯营造的节日氛围,甚至能亲身体验花灯的制作过程。这样的互动体验对于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传授技艺知识以及推广兴宁花灯文化都大有裨益。因此,虚拟现实技术能为兴宁花灯传承注入活力,确保其得以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红亮.浅谈兴宁传统花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27(2):127-128.

[2]曹宇.浅谈虚拟现实VR技术在广电行业的运用[J].辽宁广播电视技术,2023(2):16-18.

[3]肖翊,羅赟.广东兴宁赏花灯[J].中国经济周刊,2020(2):46-51.

[4]周云水.地域文化与民俗表述:对明代广东兴宁三部县志的文本分析[J].地方文化研究,2014(3):90-95.

[5]兴宁县志编修委员会.兴宁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6]刘敏健.明清时期道教与梅州民间信仰的交融与整合[D].昆明:云南大学,2020.

[7]周云水.粤东北客家花灯与“吊灯”习俗研究[J].文化遗产,2016(3):147-156.

[8]张俊华.客家民俗节日活动的体育文化与特征:以兴宁赏灯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5,37(6):96-97,102.

[9]刘洁,王庆扬,林奕琳.5G网络中的移动VR应用[J].电信科学,2018,34 (10):143-149.

[10]刘晓茜,李曦明,何人可.基于交互虚拟现实技术视域下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创新[J].艺术工作,2022(1):93-98.

[11]郭超.虚拟现实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6):86-90.

[12]李群.准确把握和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23-01-05(011).

注释:① 2012年,兴宁积极挖掘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功申报“中国花灯之乡”;2014年1月,兴宁赏灯节被列入兴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9月,兴宁客家花灯被列入梅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兴宁以花灯为主角的民俗赏灯节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虚拟现实技术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教学领域的探索
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虚拟化方案
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