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泥塑非遗传承中的运用探索

2024-05-17 03:45蒋雨晴朱杰峰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数字化技术泥塑

蒋雨晴 朱杰峰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关注现代科技在非遗传承中的有效应用这个课题,与之有关的具体研究课题也不断出现,并取得了颇为喜人的研究成果。据此,结合工作经验,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学习、分析,利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资讯,具体围绕“数字化在泥塑非遗传承中的运用探索”提出若干见解和策略,希望为非遗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灵感和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泥塑;非遗传承;运用

[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4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蒋雨晴,朱杰峰.数字化技术在泥塑非遗传承中的运用探索[J].天工,2024(7):42-44.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传承数字化背景下泥塑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23B087)。

泥塑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当中,创造了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不同流派的艺术理念和作品,而泥塑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泥塑俗称彩塑、泥玩,即用黏土塑造各种形象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今已形成天津泥塑、惠山泥人、南京泥人、无锡彩塑、潮汕泥人、凤翔泥塑等诸多流派。泥塑非遗的传承既有鲜明的历史传承价值,又有突出的现代化建设意义,因此必须利用更多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赋能,这为数字化技术在泥塑非遗传承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必要保障。

一、在泥塑非遗传承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意义

泥塑是我国非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表达了人们丰沛的人文情怀,也印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泥塑非遗传承中运用数字化技术,一方面能够为泥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增强泥塑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有效避免“文化淹没”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能够让泥塑文化拥有更多的路径、平台和窗口,为其在当今社会的进一步传播和传承提供丰富的条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气息,也为提高国民的文化认知、艺术素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保障,使泥塑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会局限在一定领域内,促使其演化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概念和潮流。

二、在泥塑非遗传承中运用数字化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依托数字化技术传承泥塑非遗已然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仍旧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数字化技术应用方向较为单一,很多工作人员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局限于对泥塑文化作品的“线上展示”以及泥塑展览馆的“云”端检索,缺少对相关文化的社会宣传、艺术现实发展的技术保障,导致相关技术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维度不足,很多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在泥塑文化的传承中只被当作辅助性工具,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应用框架,导致泥塑文化的传承在实质上得不到相应的技术和理念革新,从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在泥塑非遗传承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具体策略

(一)增加数字化技术应用方向,促进泥塑文化的社会性传承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关注相应专业领域的工作,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同时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载体,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传承、弘扬”的理想目标。基于这一认识,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需要在泥塑非遗传承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注重泥塑文化的内容研究丰富性和社會文化体现性,从“量”和“面”两个维度加强对泥塑文化的研究、传播,实现泥塑文化的规模性研究、传承,以此为后续其他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泥塑文化的内容研究丰富性

笔者在前文中便已提及,泥塑是我国非遗当中颇具体系性的一种文化概念,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产生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类型和作品,而对这些流派和作品进行准确理解和深入研究无疑是促进泥塑非遗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据此,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应当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泥塑文化的多样化收录体系建设当中,一方面与各个地区的泥塑主题博物馆、民间泥塑文化研究机构甚至民间泥塑从业者建立信息交互网络,积极收录不同形式、不同内涵、彰显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泥塑作品及其制作工艺、理念,并建立系统性的线上档案馆;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和“云”技术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泥塑文化及具体作品的文化艺术要素建立基于不同主题和发展理念的“云”馆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质量的泥塑研究资源保障体系;同时,还需要对新生的地方泥塑文化理念和艺术主体进行发掘,实现对相关资料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以此保证泥塑文化内容研究的丰富性。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要避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在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投入方面要做到“主次分明”,结合不同地区泥塑非遗的社会密度来做出相应的判断,以保证工作的执行精度和效率。

例如,省级泥塑主题文化馆可以和本省各地级市的泥塑博物馆共同建立拥有同频数字模拟段的宏域局域网,对后者的馆藏泥塑作品进行线上收录,结合相关作品的来源、历史、艺术表现内容、制作工艺和传承故事等设计相关的“云”端信息块,以此作为“远程研究”和“线上展览”的主要载体;同时,还可以和省域内的主要泥塑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术从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构建交互多元模块或共享宏等方式来实时获得民间泥塑艺术的创作成果及其核心资讯,并完成后续研究课题的反馈导出,实现“研究—创作—二次研究—二次创作”的线上信息闭环构建。

2.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泥塑文化的社会文化体现性

作为一项起源于民间且主要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泥塑文化的传承绝对不能以“阳春白雪”的形式来对待,而需要通过相关的传承活动进一步融入社会当中,使全社会都能对泥塑文化形成相应的认知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为泥塑非遗的传承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为了达成这一预期目标,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建立、开辟更多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的泥塑主题文化宣传载体和窗口,依托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交流渠道和展示端口来彰显泥塑文化的存在感、感染力、价值属性和多元内涵。一方面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到泥塑文化的了解、研究、保护乃至创作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也为泥塑文化所代表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艺术情趣和社会意识的渗透、弘扬提供肥沃的社会“土壤”,同时以间接形式激发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参与泥塑非遗传承活动的热情和价值认同感,继而实现工作格局的全面优化。必须注意的是,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利用数字化传媒手段对全域进行渗透,同时要注重对传统宣传平台的优化,要做到“新旧并举”,以此来保障泥塑文化宣传路径体系的均衡性和完整性。

例如,对于地方泥塑文化主题研究馆而言,管理者可以开通以本馆名义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将基本的馆藏信息、泥塑文化的“前世今生”以及典型泥塑藏品的人文故事、历史背景等作为“推文”发布于公众平台上,同时通过赠送线上参观代码或者实体展馆购票优惠券等方法吸引民众订阅公众号。而对于民间的泥塑艺术匠人或工匠联合会等组织,则可以个人、组织的名义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短视频平台上开通账号,通过直播、录制并上传短视频等方式展示泥塑作品的基本制作过程,讲述泥塑的发展历史或者介绍经典泥塑作品所对应的人文故事,还可以通过直播互动、后台留言、私信等方式和社会大众进行主题互动,进一步加强泥塑文化的宣传。

(二)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维度,促进泥塑文化的体系性传承

需要认识到的是,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的活动,而是要将相关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宏观发展——特别是文化层面的事业发展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这样的方式为目标文化在新时期的继续发展、完善提供现实载体和生命赋能。立足于此,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需要将数字化技术在泥塑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价值“变现”和研究保护两个维度。一方面为泥塑非遗的现代发展找到更加丰富的基点和抓手,另一方面以系统性的方式为泥塑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加专业、完整的保障系统,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泥塑文化的价值“变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各项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呈现出产业之间联动建设的趋势,这些都为各类文化产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出于对这一系列事实的认识,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要开辟出传承泥塑非遗的新思路,在继续优化泥塑非遗研究工作的同时,依托数字化技术推动泥塑非遗的产业建设和社会价值“变现”。一方面积极加快与地方各项关联产业从业主体的文化、商务合作,将泥塑文化附着、渗透于更多的商品、服务元素当中,增强泥塑文化的社会“曝光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商务合作为泥塑非遗的研究、传承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信息支持,完善数字化泥塑非遗保护、研究机制,同时依托于市场机制的驱动性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泥塑非遗传承工作以及数字化泥塑非遗研究、保护工作的进行提供较大的外部助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文化—产业—价值”闭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工作的具体执行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出现极端的商业主义思维,防止泥塑非遗传承的纯粹商业化、利益化,否则会产生反作用。

例如,地方泥塑匠人联合会可以和本地从事平面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室内装潢等产业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组织官方网站的形式与合作机构进行文化交流,并结合后者的业务内容和需要,通过对AI软件和虚拟建模软件的利用来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宣传样本,为相关产品的泥塑文化要素融入和产品生产提供相应的支持。还可以直接利用合作机构所提供的商业市场和业务渠道,承接客户所提出的泥塑摆件等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任务,并将犀牛、C4D等建模软件作为宣传样品,使社会产业中泥塑文化产品的销售拥有更加理想的路径。

2.依托数字化技术促进泥塑文化的融合性传承

非遗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同样,非遗的发展也需要借助社會各个领域的赋能来获得更加强劲的动力。数字化技术的一大优势是为不同主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提供便利、多元、直接的平台和渠道,并完成常规资源整合、开发保障条件体系的有效构建。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工作人员和有关机构应当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产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到对泥塑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当中,完成“全民制作泥塑作品”的多元联动实践系统的构建。具体而言,工作人员和有关机构要和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单位建立线上交互机制,配合后者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等教育活动,积极向学校学生宣传泥塑非遗。同时,还要和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建立远程合作协同关系,为社会范围内的网络宣传平台提供更多有关泥塑文化的要素,进一步推动泥塑文化的发展。此外,还要与有这方面爱好的社会大众建立直接的互动关系,依托3D建模软件为后者的泥塑“云”创作打开方便之门,从而为泥塑文化的融合性传承提供多元化的平台和窗口。

例如,地方泥塑主题文化馆可以在官方网站开通“全民泥塑人”板块,通过C4D、犀牛等虚拟建模软件还原经典馆藏泥塑艺术品的形象,并通过交互数据链条和远操端口为浏览者根据这些艺术品进行“二创”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定期举办美丽国潮、青年有梦、秀美河山等主题的泥塑“云”创作大赛,进一步激发社会大众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云”作品来生产实体作品并添加为“国民艺术藏馆”中的展品。此外,地方文化博物馆也可以制作一系列以介绍泥塑文化和经典作品为主题的“云”教材并提供给本地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业的讲解人员担任“校外文化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泥塑文化主题课程的“云”讲解活动。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和有关机构还可以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泥塑文物研究活动中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模型分析技术和软件对这些文物的主要结构、用料成分等进行数字化解析,有效降低研究泥塑文物的成本和执行风险,进一步提升泥塑非遗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精神图腾,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能保留这一份记忆,更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广大泥塑文化研究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泥塑非遗的传承工作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体系性的方案,从不同角度来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泥塑文化的社会宣传、价值“变现”、文化赋能和交互融合,为泥塑文化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以此来保障泥塑非遗传承工作的良好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河北唐山玉田泥塑传承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2]邢宇航,徐豪.淮北泥塑传承保护调查及其发展对策[J].保山学院学报,2016,35(6):67-73.

[3]洛桑群培.奔孜苏巴泥塑传承与发展历程[J].中华传奇,2020(16):8-10.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数字化技术泥塑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