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研究

2024-05-17 03:45董国华周兴文董子敬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非遗

董国华 周兴文 董子敬

[摘 要]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价值、高超的技艺的非遗手工技艺。它集造纸、制墨、木雕、摹拓等诸多传统技艺于一体,成为独具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作为具有三百余年传承历史的非遗项目,在传承雕版印刷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经过十四代人的传承,最终形成独特的刻字印刷术。从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的历史沿革、技艺特色和技艺价值等角度进行研究,旨在更有效地推动老字号“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雕版印刷;秀文斋刻字;非遗

[中图分类号]TS8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3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董国华,周兴文,董子敬.日照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研究[J].天工,2024(7):36-38.

非遗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活态传承的特点,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并建立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保护体系,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传统手工为主的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构建完善的非遗传承和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被列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第十四代传承人董国华的带领下,形成“非遗+博物馆+民宿”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非遗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格局。

一、历史沿革

(一)初创成长期

根据现存《董氏家谱·序》记载,秀文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由董氏家族创立,经营文房书画和雕版刻字印刷生意。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传至第七世祖董佩琳,字孟琳,赠文林郎,以经营书画用品、订件为主。经过历代传承,传至第十五世祖董华雨,族谱上开始有详细年代记载。第十六世祖董怀録(1836—1883),字洛如,担任奎文阁典籍,其书法蝇头小楷,隽秀工整,美丽端庄,曾参与四大名著的雕版印刷。第十七世祖董家驷(1856—1906),字星垣,圣庙金丝堂启事,勤奋好学,刻字、印刷样样娴熟。第十八世祖董受书(1884—1930),字子良,娶妻李氏,生三子衍文、衍吉、衍祥,继承祖业,使“秀文斋”享誉江北,后因社会动荡,返回碑廓街里尧王潭南涯故宅。

(二)发展成熟期

据《岚山志》记载:清代印刷作坊多为木版印,后改为石印。20世纪20年代初,日照县内只有岚山碑廓董家“秀文斋”和宋家庄两家印刷局印制小票和广告之类的简单物品。后来,秀文斋开始承印商号及社会团体的文书、账簿、商标、广告等。1912年后,日照县政府部门的文件训导、法令、布告等大多由秀文斋印制。

(三)革命高潮期

1940年,八路军进驻碑廓保卫抗日根据地,秀文斋协助印制小报、前线消息等。当时,秀文斋免费印刷进步书刊、布告、票据、证件等,后为抗日小学印刷课本。抗战期间,秀文斋十九世祖董衍吉(1914—1964)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捐资捐物支援抗战,将石印局全部设备赠给日照当地的北海银行,厂房则捐献给八路军。董衍吉几乎捐献了全部家产,只留下刻字用的刀具,带领两个儿子董庆荣、董庆宏继续传承刻字业。董衍吉1950年受聘刻制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公章并筹建日照印刷厂,娶妻张氏,生三子庆荣、庆保、庆宏,二女庆凤、庆英,刻印章图,并继续沿用秀文斋字号进行经营。第二十世祖董庆宏(1934—1996),继承父业,负责培训印刷厂技术工人,中国共产党日照县委员会的第一枚印章就出自董庆宏之手。

(四)新时代复兴期

改革开放以来,董氏家族第二十一世祖董国越、董国华继承祖业,成为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第十四代传人,他们在坚守中创新,在传统雕版刻字技艺的基础上增加印章刻制业务。2016年,董记·手工刻字技艺被认定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秀文斋非遗传承人董国华将非遗传承和文化旅游融通结合,秉承300年匠心精神,精心打造了花印民宿旅游客栈,将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融入民宿体验中。以明清风格的木结构建筑进行内部装饰,在祖上原有老物件的基础上,收集历代秀文斋作品和相关物件,打造成刻字主题的秀文斋印学博物馆,对外展示秀文斋雕版印刷藏品,馆里设置非物质文化传承课堂、非遗工坊手工体验区,探索发展非遗技艺+民俗+博物馆的模式,推动秀文斋刻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二、技艺特色

(一)选材精良

选材是刻字制版的首要步骤,材料的好坏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坐落于日照的秀文斋,拥有得天独厚的材料来源,当地盛产梨木、枣木、银杏木、苹果木,这些木材纹理细腻、质地均匀、不易变形。尤其是野梨和棠梨,是北方硬木的代表,山东的木版年画制版均是选用这种木材,其具有硬度适中、结构精密、吸水性好、不易开裂和变形等特点。雕版木材的加工,需要将树桩进行锯解,沿着树干纵向锯开,将每一块板切割成厚度约35毫米的木板,经过塑形、打磨、抛光才可用于雕刻。在木材处理上,顺着木材纹理锯解的方法,能够节省木材,且更易于雕刻,制版后不易开裂。

(二)工具独特

俗话说:“七分工具,三分手艺。”工具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好的工具能够事半功倍。秀文斋刻字技艺经过十四代传承人的积累,形成了以平刀、圆刀、斜刀、印刀、三角刀为代表的刀具,每种刀具大小不一,由传承人自制,刀头用钢材料制作,刀柄为枣木或梨木。辅助工具有木锤、小铁板、羊毛排刷、猪鬃毛板刷。平刀主要用于铲除雕版表面的凹凸部分,剔除刀脚,使表面平滑。斜刀由刀条手工制作而成,刀柄根据手握造型设计样式,主要是用来雕刻文字线条、轮廓和细节。主要的雕刻工作用斜刀完成,掌握斜刀的雕刻技法是从事刻字工作的基本功。圆刀是将画面空白处铲出深度,使作品画面干净利索。為了省时省力且掌握方向,以枣木为材料设计制作木击锤,雕刻时敲击刀尾借力。以棕树皮制作的板刷,可用来清理雕刻时产生的木屑和灰尘。

(三)工艺复杂

1.制板

将梨木锯解成合适尺寸后,塑形是重要的工序,包括浸泡、蒸煮、烘烤、涂油等。其中浸泡需要半年至一年,蒸煮需要数小时,经过以上工序处理的板材,经久不变形,且易于走刀雕刻。对于大幅作品,由于整板尺寸受限,可进行拼接组合,拼接时应注意板与板的配色,保证衔接过渡自然,且纹理走向一致。过去拼接板多使用榫卯和鱼鳔胶进行加固,结实耐用。对于板材上出现的疤结,则需要使用木楔嵌入凹陷处进行补配。

2.写板

分为写稿和绘稿,根据尺寸书写文字内容,写稿主要将要雕刻的文字原稿,使用毛笔誊写在特制的宣纸上,并进行多次校对,保证内容正确。绘稿则是创作者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创作出具有特色风格的作品。

3.上板

上稿前,使用排刷将薄糨糊均匀地涂在木板上,将绘好的样稿正面朝下贴于梨木板上。使用棕刷将纸与木板间的气泡排干净,让板面和纸稿完全贴合,稿子的尺寸与梨木板的尺寸相同,等其干透,方可进行下一步。画稿干透后,使用含有15%水分的毛巾贴于画稿,用手搓掉纸背纤维,用棕刷扫去纸屑,再用植物油擦涂数遍,使板面留有一层极薄的膜,图案和字迹清晰可见。

4.雕刻

雕刻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首先要“发刀”,在图案线条旁2毫米左右用刀拉线,使板面放松。雕刻后的图案线条或文字侧面均呈斜坡状,故而在走刀时,刀身向内倾斜。雕刻时,右手握刀,左手辅助,以拇指抵住刀身,向内略微倾斜,右手掌握力度和方向,左手控制走刀的速度,避免打滑。雕刻方向为向内引刀,使用平刀将刻痕中间的空白板面剔空,该工艺称为“挑刀”。然后进行“打空”,将板面上空白的区域剔除。

5.校对

作品雕刻完成后,要根据原稿进行检查、修改,包括细节修改和错字修改,其中错字修改需要用刻刀将其挖除,再将尺寸合适的木块嵌入挖出的凹槽内,雕刻出正确的文字,该过程称为“修版”。

6.印刷

印刷前,首先使用湿毛巾或者喷壶将板面润湿,然后用自制棕刷蘸墨刷于板面突起的文字或图案上。上墨后,将空白宣纸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步贴于板面,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挪动宣纸,以特制长棕刷扫纸背,使宣纸与板面完全贴合。然后从一侧揭取,将纸取下。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动作要干净利索,掌控好时间,避免因时间过长墨干后导致无法揭取宣纸。

7.装订

将印制好的作品,使用传统工艺装订成书,秀文斋传统的装订工序与扬州雕版印刷工序几乎一致,增加了“秀文斋”的盖章工序,包括分书、折书、数书、齐栏、切书、扣面、打书根、订线、贴签条、盖章、装函套。[1]单幅作品可采用现代装裱工艺,装裱成卷轴、画框等形式。

(四)题材多样

秀文斋刻字技艺的题材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题材,另一类是现代题材。传统题材以出版图书为主,尤其是家刻本最多,根据客户需求刻制作品,故而独创性作品较少。现代题材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家谱类,以原创性作品为主,包括红色文化题材、吉祥文化题材、传统历史文化题材等,作品以单件或者系列为主,较少需要订装,深受市场欢迎。

三、技艺价值

(一)历史价值

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传承至今,已成为日照雕版印刷的“活化石”,也是日照传统文化的延续,它不仅承载了传统的工艺技术,更集造纸技艺、制墨技艺、雕刻技艺以及摹拓技艺等几种优秀的传统技艺于一体,使得许多古籍、家谱、诗词、书画作品得以流传,这些文字体现了日照地区的信仰、习俗和人伦道德观念,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家族传承的方式上。在我国古代,刻字印刷业发展繁荣,几乎每个地区都会有作坊从事该行业,但是像秀文斋一样具有300年传承历史、工艺独特、谱系清晰、体系完整的家族式传承极其少见,因此,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山东地区雕版印刷业的家族传承历史、文化、民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价值

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雕版印刷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为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开启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资源。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传承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不仅生产了印版和书籍,更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不管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程度是高还是低,它都不单有一个物质属性,还有一个显著的文化属性。“秀文斋”被列入日照市老字号和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秀文斋传统的刻字内容包括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佛教经书等,可以弥补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

(三)艺术价值

每个时代的雕版印刷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唐代讲究雄阔自由,宋代讲究庄重严谨,明代讲究多姿多彩,秀文斋继承了清代成熟稳健的艺术风格。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在文字书写、版面设计、雕刻风格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美学要求。在文字书写方面,讲究笔画粗细、书体样式、文字结构、字距间隙等。在版面设计方面,讲究章法布局,包括左右边距、天头、地脚、书耳等区域布白,注重版面的比例、疏密、层次等表现形式。在雕刻风格方面,下刀深浅均匀,线条轻盈流畅,体现了雕版刻字的艺术美感。

(四)收藏价值

随着电子科技的普及,傳承千年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逐渐被取代,目前,秀文斋从事刻字印刷的传承人屈指可数,培养一位徒弟需要经年累月的刻板练习,导致当今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影响了技艺的传承。每一块板都是雕刻师傅夜以继日制作而成的,蕴含独特的文化和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四、结束语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弘扬优秀非遗,对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秀文斋第十四代传承人董国华在继承家族刻字印刷技艺的同时,坚持创新发展,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新模式,经过10余年的实践发展,其在日照东夷小镇实践的“刻字印刷技艺+民宿+博物馆”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获得良好成效,每年参观体验人次达到十余万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了他们保护非遗的意识,有利于秀文斋刻字印刷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做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新的非遗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赵子君,倪建林.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调查与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4(2):74-82.

[2]陈筱娇.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