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为媒

2024-05-17 05:08罗淑珍王莹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光敏首饰光影

罗淑珍 王莹

[摘 要]光作为独特且灵动的设计语汇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关注与应用。在设计实践中探索光在当代配饰设计中创作的全新途径,拓展其外延,并使其更加丰富且多元化地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光;当代配饰;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7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罗淑珍,王莹.以光为媒:光在当代配饰设计中的介入与应用[J].天工,2024(7):76-78.

光是万物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光,世间万物将逐渐退化,生命将走到尽头。光不仅能为世间万物创造生命和灵魂,带来变化纷呈的视觉感知,更能展现人类内心丰富且深邃的情感世界。因此,当代的配饰设计师在前人的探索上,进一步将光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加以创造,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本文基于配饰设计实践,探讨如何将光元素应用于当代配饰创新设计中,并探索出更多样化的配饰创作方法。

一、光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

光的穿透性及多变性为人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从古至今,各领域的专家与学者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光的奥秘。视觉艺术家更未间断对光的追求与表达。从古罗马的穹顶到哥特式教堂五彩玻璃画,光如同魔术师的手,将平平无奇的建筑变得梦幻而神圣。无论是古典绘画还是现代绘画都在解读光的意义。光的独特语言已成为当代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各个专业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与话题。随着现代科技与材料的发展,设计师以光为媒介,创造出形式多样、语言丰富的作品。如建筑师安藤忠雄将光的戏剧性带入空间设计中,创造出撼动心灵的伟大建筑——光之教堂;艺术家詹姆斯·图雷尔痴迷于光与空间,运用光的感知变化构建出非传统装置艺术;雕塑艺术家Soo Sunny Park巧用光的物理特性,在雕塑作品中将光学透镜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设计师以光为语汇,赋予作品更广阔而深远的意义,这也为配饰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与灵感。

二、光在当代配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有光必有影,而光与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元素,既不同又相辅相成。光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表现元素,可以通过特定材料和特殊结构对光影进行调节,可以人为高效地控制光与影,从而形成光影交错、重叠、折射、反射等精彩纷呈的光幻效果。这种巧妙的表现提升了整体气氛,同时为观者创造了全新的视觉与空间体验。

配饰是依托人体而生的可穿戴艺术,包含了首饰、眼镜、帽饰等多個品类。当代的配饰设计不再采用以往特定的材料与固有的创作思路,也不再局限于外加于人体表面的表现方式,致力于探索与人体更深入的互动关系,以及对艺术与情感的多元表达。光因独特的物理特性与丰富的内涵成为人们沟通与表达的媒介。自然光能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其所营造的光影与人体不断交织变化,为配饰与人体的接触提供更微妙的形式与可能,同时变幻莫测的光影使配饰转变为永不停止的生命体,并营造出丰富且奇妙的视觉体验与情感世界,使佩戴者体会到大自然美好的馈赠。

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各种人造光为配饰设计的进一步延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对光影语言与配饰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当代配饰设计探索出全新的路径,并创造出崭新的话语形式。从光的特性出发,笔者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启发,进而总结出当代配饰设计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探讨光为媒介的新应用。

(一)光影呈色

光在物理学上作为客观存在的媒介,作为人类肉眼可见的一种电磁波,其所蕴藏的光谱难以被人眼直观感知。因此,可以利用特殊的材料与结构主观地呈现光谱色彩,同时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三棱镜是一种由透明材质做成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光学材料。当太阳光穿透棱镜时会形成色散,呈现出七彩光色,将所隐藏的光色可视化。笔者的作品《光合作用》(见图1)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镀有双色彩膜的四棱镜作为首饰材料,多角度摆放,使光透过双色棱镜后向四周折射出多种彩色光束,随着佩戴者与光的移动,五彩光影犹如欢悦的旋转彩灯在人体肌肤上不断碰撞与交织,营造出轻快且欢愉的情感氛围,宛如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笔者的作品《捕影》(见图2)则试图打破传统帽饰的功能与材料运用方式,探索全新的帽饰佩戴方式。传统帽饰以不透光材料为主,以遮挡光线作为主要佩戴功能。作品摒弃传统帽饰材料与形式,采用有色且透光的材料,达到半透明的遮挡效果。当光穿透帽饰,将半透明纹样投影到脸部和服装上时,帽子的内在生命力得以展现,犹如人体肌肤和服装面料上的奇幻影像,随着光线的移动和风的吹动,形成不断变幻的彩色光影印花,似乎在记录光和风活动的痕迹。通过捕捉光影,让佩戴者更热衷于追逐光,感受光所拥有的强大力量以及光赋予物体的生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型光学材料,在光的呈色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例如,HOLES品牌最新推出的眼镜设计用新型万花筒镜片取代传统的镜片。多面切割的水晶万花筒镜片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五彩缤纷且不断变幻的彩色影像,形成光彩炫目的迷幻氛围。

不同的透光材料对光有着多样的表达。即使同样的材料采用不同的结构或组合方式也会表现出万千的变化。在配饰设计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光与材质的各种可能性,是创作出独特作品的方法之一。

(二)光影呈像

材料的应用影响着最终的设计效果。不透光材料与透光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截然不同。不透光材料能阻挡光线,使被遮挡的阴暗空间呈现出沉重、粗犷的视觉体验。配饰中常用的不透光材料有金属、木材、塑料、玉石等。虽然这些不透光材料不具备捕捉光线的性能,但可通过多种孔隙工艺,人为地改变其物理特性,从而实现对光线的捕捉,营造出透光材料无法实现的光斑效果。如日本首饰艺术家武田麻衣子所创作的系列首饰作品《影像》(见图3)。她在金属板上使用高精度的钻孔工艺,根据所设计的图像切割出疏密有致的细孔,当光线穿透金属板所排布的密孔,在人体肌肤上呈现出奇妙的光影图像,从而形成神秘且灵动的视觉效果。密孔成像颠覆了不透光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创造出独特的叙述手法,为当代配饰带来全新的表现形式。

笔者的作品《对话》(见图4)同样借助金属材料呈现光影图像的原理,利用镜面金属材料中所特有的光线反射性能,结合特殊的结构同样能呈现光影效果。在首饰中雕刻着佛经梵文,对特定的区域进行抛光和磨砂处理。在光影的照射下,首饰所预设的镜面梵文图像便反射在佩戴者的肌肤上。

在设计应用中,设计师可以打破传统思维,通过多种工艺改变材料的固有属性,让光与影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加以利用,以此探索出更多的表现手法,传递多样的设计理念。

(三)光影痕迹

随着时间的流转,人们对光有着不同的感受,因此光具有时间性,也是表现时间的重要媒介之一。除了被人类肉眼看到的一部分可见光外,还存在一些不可见光,包括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人体肌肤经过一定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会促进皮肤表皮层的黑素细胞产生黑素小体,从而使皮肤颜色加深、变红。笔者的作品《光痕》(见图5)试图运用该原理探索首饰佩戴与所留下光影痕迹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设计特定的粘贴型首饰作品,佩戴在人体上,经过一定时间太阳光的照射后,被首饰作品所遮挡的部分保持着肌肤原有的色调,暴露在光线下的肌肤由于长时间被照射呈现出微微泛红且较为深沉的色彩,形成独特且奇妙的光影首饰。根据所佩戴首饰的款式和形态、照射时间的长短和强度,可改变首饰烙印的最终视觉效果。所收获的光影痕迹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呈现,同时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最终与肌肤融为一体,犹如首饰永远埋藏于人体深处。佩戴者肌肤上留下的特殊光影首饰,犹如光所留下的时间烙印,从而引发佩戴者对时间的思考以及对首饰作品的追忆。光如同一位讲述者,讲出不同人与物的故事,不仅延伸了配饰对人的意义,同时加强了配饰与人的时空关系。

(四)光敏变色

虽然紫外线无法被人的肉眼直接感知,但其在医疗、化工、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年,纤维艺术家借助其物理属性,结合特定材料将紫外線可视化,已成功将其运用于织物设计中,研发出光敏变色面料和光敏变色纱线。在纱线和织物上涂上光敏变色染料,经过紫外线照射后,会呈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色彩。如根据预先设置的织物纹理或图案,照射前后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织物效果。织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由浅变深,又随着紫外线的减弱由深变浅,整体的变色性能和恢复性能相对灵敏且迅速。Anrealage的 2024春夏系列将光敏变色织物运用到可实穿的服装中。原为浅色的服装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后,从单一的色彩变化出色彩斑斓、色调鲜明的纹理。如图6所示,原本透明的充气PVC帽饰和耳饰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现出另一种更丰富立体的视觉效果。通过光敏变色多个系列设计,设计师希望引发观者对环境的感知以及对物的真实性的思考。

光敏变色所特有的多变性同样可以运用于配饰设计中。可通过上述所提及的透光或遮挡等多种方式,人为地改变紫外线的穿透量,从而在光敏变色的基础上,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环境和光线的变化而衍生出多种视觉效果,使佩戴者和观赏者获得独特而奇妙的视觉体验。

无论是光敏材料还是三棱镜,或是透孔工艺,都利用了光的物理特性,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光影效果,在强弱、虚实之间表现着设计者的思考。从以上四方面来实践与探讨对光的利用与演绎,无疑是配饰设计新的创作手法与路径。

三、结束语

从以上众多设计实践与范例中,可以看到将光引入配饰设计有助于设计师突破原有的材料应用方式和固有的设计思维模式。将多种特殊光学材料应用于设计中,材料的跨越使其从传统框架中逃离,不断地扩大当代配饰材料的应用范围,创造出更丰富多元的表达形式,表达更浓厚的情感。光的介入使配饰与佩戴者形成更多元的链接,不再局限于配饰本身单一的视觉效果,为配饰与佩戴者创造更亲密的触碰链接,为配饰的表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如今充满挑战的社会,过去墨守成规且单一的设计思路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设计师只有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才能满足新一代消费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台安.光与色的新魅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曾雨林.时空艺术·动态造形·艺术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李书春.西方绘画中光的理论及其演进[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许嘉樱.没有光,就没有首饰:光影首饰的表现性探讨[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6]于婷婷.论自然光在空间中的作用和情感表达[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光敏首饰光影
光固化3D打印中光敏树脂的研究进展
光影
光影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光影之下
基于光敏阵列直接调制的单栅式时栅位移传感器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