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研究

2024-05-17 05:08劳铭洋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创产品

[摘 要]文旅融合背景下,泰宁大源傩舞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深入探讨了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推广策略,并进行了系列设计实践。研究发现,在设计方面,应强调保持傩舞文化的原真性,通过提取傩面具、舞蹈的色彩、形状等,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作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同时,利用AR等先进技术,增强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旨在推动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旅游产业的繁荣。

[关键词]文旅融合;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设计推广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8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劳铭洋.文旅融合背景下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研究[J].天工,2024(7):82-84.

隨着文旅融合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本研究聚焦泰宁大源傩舞,探讨其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的新途径,旨在提升泰宁大源傩舞的知名度,推动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泰宁大源傩舞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泰宁大源傩舞的艺术特色

泰宁大源傩舞是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的一项传统舞蹈艺术。2005年,泰宁大源傩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泰宁大源傩舞在福建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推动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源傩舞的特点在于其面具的形象独特和舞蹈的简朴粗犷。

(一)傩舞面具:形象独特

泰宁大源村的傩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底蕴。其神祇体系广泛而多元,有着雷公、雨神、风神、弥勒佛等众多角色。这些神祇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崇拜,也承载了民间传说和故事。傩面具的色彩鲜艳且对比度高,如大红、深蓝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形态上,每个面具都各具特色,有的狰狞凶猛,有的憨态可掬,生动展现了不同神祇的性格与特点。面具以老樟木为材料,经过精心雕刻而成,后缀红布,用红布绳绑在舞者头上。既体现了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又展示了人们对神秘与力量的向往。在傩舞表演中,傩面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舞者通过佩戴面具,与观众进行神秘而深刻的交流。如犄角、火眉、凸目等都是面具的造型特点。

(二)傩舞动作:简朴粗犷

大源傩舞以粗犷、简朴、刚劲的动作风格而著称,呈现出一种原始、奔放的艺术美感。舞者在表演中强调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和力量感的表现,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他们手持小鼓和槌,穿梭跳跃,舞姿古朴粗犷,仿佛将远古的神秘气息带至现场。

在泰宁傩舞表演中,最前排的两位舞者戴着金童玉女面具,双手捧着金元宝、蟠桃或玉如意等吉祥物,为整个舞队引路。随后,两位头戴弥勒佛面具的舞者手持木鱼,担任整个傩舞队的指挥。除了金童玉女和弥勒佛面具外,其他傩舞面具多呈狰狞凶煞之态,形象为人禽(畜)合体,充满浓烈的幻想色彩。伴随着粗犷的舞姿和震天的鼓声,整个表演弥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泰宁大源傩舞融入了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舞者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持木鱼敲击,随着大鼓的敲响,变换队形跳舞。在巡游时,他们更是扛起一面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旗,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在大源傩舞的表演中,表演者模仿动物的姿态,灵活转动身体,呈现出威猛的力量感,如“括虎下山”和“磨盘旋转”。而在“金钟罩”和“伏虎罗汉”等动作中,通过快速旋转和跳跃展示出惊人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三)傩舞音乐:节奏鲜明

大源傩舞的音乐是其艺术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傩舞表演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热烈的氛围。

傩舞音乐的节奏通常非常鲜明,以鼓声为主,辅以其他打击乐器,如锣、钹等。这种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不仅为舞者提供了明确的节奏指引,使得他们的动作更加整齐划一,也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引导他们进入傩舞所表现的神秘世界。此外,大源傩舞的音乐还常常融入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如山歌、小调等,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SWOT分析

(一)优势

泰宁大源傩舞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感。傩舞的面具设计和舞蹈形式极具识别度,其夸张的表情和鲜艳的颜色让人难以忘怀。这种独特性是其文创产品在市场上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二)劣势

第一,缺乏创新。目前大源傩舞的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多为传统元素的简单复制,很少有结合现代审美或创新设计的尝试,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少差异化,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个性。

第二,文化传达得不充分。虽然在视觉上吸引人,但很少有产品能够深入讲述傩舞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在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难以触动消费者的情感。

(三)机会

首先,文化旅游业正不断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其次,年轻消费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年轻消费者重视产品的文化和创意价值,对具有故事性和文化深度的产品有着较高的接受度。

(四)威胁

在激烈的文创产品市场中,大源傩舞文创产品需要以创新方式来保持市场份额。傩舞文化既神秘又复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不易理解、难以欣赏。然而,通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和艺术魅力,结合市场机遇,大源傩舞文创产品完全有潜力开拓出一个特色鲜明、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市场领域。

三、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一)保持文化原真性

一个成功的非遗文创产品必须保持原有文化的原真性,与其他文化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文化上,同时要注重精神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因此,在设计文创产品时,首先要确保产品能够真实反映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这包括使用传统的傩舞面具图案、色彩和造型,以及将典型的傩舞动作和故事情节融入产品设计中。例如,大源傩文化的五神四王等角色都可以利用起来。《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一书标题中的“手工开悟”有巧夺天工、开物成务之意,并将“物”化为“悟”,意为思考与创新,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则需充分挖掘并运用非遗的力量[1]。因此,在设计文创作品时就需要保持文化原真性,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大源傩舞的独特魅力。

(二)融合现代设计元素

虽然要保持文化原真性,但并不意味着文创产品必须完全复制传统元素。可以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使用现代简约风格的设计语言来重新诠释傩舞面具的图案和色彩,将一些复杂色块、图案、纹路凝练成简约的色彩、形状,然后将提取的元素进行组合;或者将傩舞元素与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并重。在傩面具的色彩提取中,可以结合色彩心理学与色彩搭配,将主要配色提取出来,根据每个角色不同的身份、性格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

(三)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

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应当积极搜集当地的文化素材。因为不同地区的受众喜欢不同的文化素材。根据市场调查,70后倾向于购买富含传统与地域文化元素的工艺品;而80后和90后更倾向于购买具有实用功能、地方特色且生动有趣的饰品。然而,尽管70后群体对此类产品的偏好明显,但其购买量仅为后两者的31%[2]。在设计文创产品时,应当依据实际数据和消费者喜好,精准地定位产品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使其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四)增强技术应用

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非遗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通过综合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向大众展示非遗,从而提升观众的体验[3]。可以设计关于泰宁大源傩舞面具的自拍穿戴特效,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为文创产品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感。例如,设计一款AR程序,观者即使不在当地,通过手机或VR眼镜,也能感受到傩舞文化的魅力。如在一些比较出名的博物馆就有一项服务是AR游博物馆。通过佩戴AR眼镜,观者可以看到活化的博物馆展品和文物,还可以进行多人游戏。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推广。

四、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实践方案

(一)傩面具融入文创设计

结合前期调研分析,在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以傩面具为核心元素,巧妙地将其融入文创设计中,旨在传承和弘扬大源傩舞文化。

首先,采用平面简约化的设计手法,对泰宁大源傩面具进行颜色和形状上的提取与凝练(见图1)。通过对傩面具特征的艺术化处理,设计出一套简约图形插画系列面具。这些面具既体现了傩面具的独特魅力,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4]。

其次,注重保留大源傩舞粗犷、简朴、刚劲的动作风格。这一独特风格不仅使傩舞在众多舞类中脱颖而出,也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

最后,为了拓宽文创产品的应用范围,将设计应用到不同的载体上。例如,设计帆布袋、瓶子、笔记本和手绢等日常用品(见图2),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到大源傩舞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利用AR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互动体验。通过扫描文创产品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欣赏到虚拟的傩面具各个色层叠放的动态画面。

将传统傩文化元素与当代潮流相结合,进行重塑和创新,有助于摆脱傩面具纯粹作为装饰品的局限,丰富人物面部的个性特征,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这样,年轻人能更好地感受傩面具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推广传统傩文化,为傩面具艺术产业的再次发展开辟新的方向[5]。

(二)傩舞融入文创产品

深入挖掘泰宁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取其独特的动作、服饰和形象等要素,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包括傩面具、傩舞动作明信片、傩舞场景陶瓷杯等。同时,将傩舞的动态美感和文化内涵融入文创产品中。通过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将傩舞的动作和形态进行艺术化处理,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内涵的设计图案。此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不断创新文创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例如,推出了傩舞主题的AR互动产品,还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如山歌、小调等,营造出神秘而又热烈的氛围。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欣赏到傩舞表演的虚拟场景。

五、结束语

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注重创意和独特性,利用现代技术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多元化。这样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泰宁大源傩舞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尝试,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有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实践:评《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3(8):123.

[2]赵庆旸.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探究[J].包装工程,2024,45(4):355-358.

[3]李静雅,王卓尔,易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游戏设计策略研究:以基于傩文化的虚实结合游戏为例[J].包装工程,2023,44(22):1-10,16.

[4]赵勤,回璇.赣傩艺术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1,42(16):323-334.

[5]楊帅.传统山西傩面具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J].丝网印刷,2023(20):9-12.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文创产品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