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自然口语对话中的“虽然”

2024-05-21 12:34胡苏红
辞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序互动

胡苏红

摘 要 文章基于43小时汉语自然口语对话语料,考察“虽然”在自然口语中的使用情况。数据表明,自然口语对话中的“虽然”在出现形式、出现位置以及搭配情况上均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考察发现,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大部分的居后“虽然”小句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其语序受到语义、语用和互动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虽然” 让步复句 语序 互动

一、 引言

让步复句是现代汉语复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虽然”作为典型的让步连词,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前人研究主要对“虽然”进行了历时视角和共时视角的考察。从历时视角上看,“虽然”是让步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线性组合语法化结果。(王力 1990;杨伯峻等 2001;何乐士 2006;李永春等 2012;吕宜泽等 2023)从共时视角上看,“虽然”往往与“但是”等转折标记搭配使用,构成“虽然P,(但是)Q” [1][本文称“居前‘虽然小句”,如例(1)]的形式,并且仅从前面的小句就可以知道后面将产出与前件存在转折关系的内容。(邢福义 2001/2021)“虽然”还可以以“Q,虽然P”[本文称“居后‘虽然小句”,如例(2)]的形式出现,起到对前件进行补充说明和引起注意的作用(邢福义 2001/2021),多见于书面语。(吕叔湘 1999;张斌 2006)

(1) 虽然他说确有其事【P】,但是我不相信【Q】。(吕叔湘 1999)[2]

(2) 太原尚无回信【Q】,虽然我方已经三次去电催问【P】。(吕叔湘 1999)

此外,谭达人(1990)指出,汉语存在双联复句,也就是含双联分句的复句。所谓双联分句是指,如果A1、B、A2三个分句组成某种复句,B同A1和A2都有直接关系,并且A1和A2在内容上有一致性,那么B就是双联分句。双联复句包括让转和因果两种类型。通过谭达人(1990)在讨论让步类双联复句时列举的例句,我们认为“虽然”小句还可以有另外两种语序:1)“(虽然)P1,但是Q,虽然P2”,如例(3);2)“Q1,虽然P,但是Q2”,如例(4)。我们将其分别称为“双联‘但是小句”和“双联‘虽然小句”。

(3) 尽管有从他族搬进某些新事物或新概念的情形【P1】,却不见得都有外来词【Q】,虽然语言要对新事物或新概念加以反映或表达【P2】。(转引自谭达人 1990)423

(4) 儿子好象被父亲沉着的神态镇住了,到了嘴边的话一时说不出来。他并不怕【Q1】,虽然小时候是很畏惧的【P】,但他现在不怕了【Q2】。(转引自谭达人 1990)422

综观既有研究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考察:1) 前人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语料对“虽然”进行了考察,而自然口语对话中“虽然”的使用情况还有待全面考察;2) “虽然”小句的语序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通过分析43小时的汉语自然口语对话语料,[3]从出现形式、出现位置以及搭配情况等方面考察“虽然”在自然口语对话中的用法以及“虽然”小句的语序问题。[4]

二、 “虽然”的分布情况

我们在43小时的汉语自然口语对话语料中共找到72个“虽然”[5]的例子。下面,我们将基于这72个例子从出现形式、出现位置和搭配情况这三个方面考察“虽然”在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分布情况。

(一) 出现形式

我们将72例“虽然”小句的出现形式归纳为表1。[6]如表1所示,“虽然”主要以居前“虽然”小句的形式出现,其次是居后“虽然”小句,最后是双联“虽然”小句。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收录的《人民日报》(2000年)中居后“虽然”小句的占比(2437例中有

15例是居后的情况,占比0.62%)相比较,我们发现,与吕叔湘(1999)和张斌(2006)提出的“往往用于书面语”的结论不同,居后“虽然”小句在自然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在本文使用的语料中占比为19.44%)远远高于书面语。也就是说居后“虽然”小句更倾向于出现在自然口语对话中,而不是书面语中。

此外,在43小时的汉语自然口语对话语料中,仅发现了3例双联“虽然”小句,没有发现双联“但是”小句。我们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1) 受“但是”小句在复句中的地位影响:在让转类复句中,说话人主要强调的是“但是”引导的主句,因此当产出“虽然P,但是Q”后,说话人或听话人不会再一次追补“虽然”引导的起辅助说明作用的从句,否则就会削弱“但是”小句在复句中的地位;2) 受双联复句特殊性的限制:双联复句是一种特殊形式,谭达人(1990)在讨论双联复句时使用的主要是小说、教材、报纸等书面语性质的语料,并且只发现了让步和因果两种类型,存在双联复句在自然口语对话中使用频次不高的可能(我们的语料中没有发现因果类双联复句的语例);3) 受语料规模和对话类型的限制:43小时的语料可能不足以发现更多双联复句,此外我们的语料主要是自由对话,可能在辩论等需要会话参与者频繁强调自己观点和立场类型的语料中更易出现双联复句。

通过进一步分析收集到的3例双联“虽然”小句,我们发现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双联“虽然”小句是居后“虽然”小句的一种扩展形式。Q2与Q1语义相同或相近,不能脱离其前面已经出现的“Q1,虽然P”单独存在,否则无法判断其与前文的逻辑关系。Q2可以由说话人产出也可以由受话人产出。当由说话人产出时,Q2是对Q1的强化,不能省略,否则就会失去这种强化效果。例如:

(5) 01F02:就感觉很好。可是王某[7]参加的综艺一般都是前期参加,然后后期就,

02F01:慢慢就沒了。

03→F02:对对对,慢慢儿就消失了【Q1】。虽然说是固定【P】。(沉默2秒)

04→F02:但好像就,就没了就【Q2】。

06F01:对,我还看那个黄某,黄某素颜被说了。[8]

当由受话人产出时,Q2是受话人表达的立场,例如:

(6) 01F15:不咋好,我感觉。

02F16:啊?

03→F15:感觉不咋好,就是走乱了【Q1】。虽然说认识的人能多一点儿【P】。

04→F16:没有啥用其实【Q2】。

(二) 出现位置

从句法上看,“虽然”在小句之首,位置是固定的。本研究考察含有“虽然”的小句在话轮这一会话单位中出现的位置。我们发现,在自然口语对话中,1) 居前“虽然”小句主要位于话轮中间位置(居中)(见表2),起到对前面已经产出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做出修复(repair)[9]的作用;2) 居后“虽然”小句的末端是话轮可能完结点(possible completion point);3) 居后“虽然”小句可以出现在句法结构不完整,但互动意义完整,并且不影响会话参与者正确理解的话轮之中,即句法不完整话轮(syntactically incomplete turns)。(Chevalier 2005,2008;Chevalier & clift 2008;Li 2016;姚双云 2018;姚双云等 2022)

1. 居前“虽然”小句与话轮中间位置

在43小时的语料中,居前“虽然”小句主要位于话轮中间位置(居中)。我们发现会话参与者一般在话轮中间位置产出居前“虽然”小句对当前话轮已经产出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做出修复。例如:

(7) 01F51:我也是去电影院看的。去看,然后就是他们有那个影评说沈某拍的电影,

02→都是特别的有,呃,像周某那种感觉。虽然是滑稽搞笑【P】,但是有自己的体现【Q】。

在例(7)中,F51在轉述影评对沈某拍的电影的评价,即有周某拍的电影的感觉,随后产出居前“虽然”小句对具体是哪种感觉进行了补充说明。

2. 居后“虽然”小句与话轮的完结

牛海燕(2011)认为,话语是连绵不断的,居后“虽然”小句是实现话语闭合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当含有“虽然”的小句居后时,其末端便是结束。但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居后“虽然”小句(“Q,虽然P”)在Q产出后,说话人也有可能接着说[如例(8)]。话轮是否在Q的末端完结需要结合会话参与者之间的在线即时互动,这也为双联“虽然”小句的产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 01→F83:然后那个大地色我也有了,然后就没买【Q】,虽然它外壳非常少女【P】

02→(0.2秒沉默)特别好看,特别好看。

3. 不完整话轮中的“虽然”

对复句的考察,前人研究主要关注句法结构完整的小句。近年来,有学者关注到汉语口语中句法不完整话轮这一现象。发生不完整话轮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说话人主动放弃当前话语,将话语权让渡给受话人形成的;二是由于说话人的话语权被受话人强行抢夺而形成的。

我们发现,“虽然”小句出现在不完整话轮中的情形均是后者,即被动话轮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形:1)居后“虽然”小句可以出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句法不完整话轮之中[如例(9)],即句法结构不完整但互动意义完整的话轮;2)居前“虽然”小句可以出现在句法结构和互动意义上均不完整的话轮之中[如例(10)]。如例(9)所示,M47在06行用“虽然”开启补充说明,即使含有“虽然”的小句被受话人F84打断造成句法上不完整,我们也可以通过01—05行的内容知晓后面未产出的是“无法从历史上给他生母一个明确的记载”之类的内容。这与例(10)这类发生在居前“虽然”小句中的不完整话轮是不同的,因为例(10)中08行的“虽然”小句无论在句法结构上,还是互动意义上均是不完整的。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当会话参与者持有不同意见时,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容易出现抢夺话轮的情形。话语打断是抢夺话轮的常用手段之一,但也会因此对对方造成面子威胁,因此会话参与者经常把一些连词作为最佳转换点来取得话语权。(姚双云 2018)如例(10),会话参与者对大学学生会纪检部的工作持相反意见,F19急于反驳F20的负面评价(“很累”),因此在F20产出“虽然说”后进行了打断,导致08行居前“虽然”小句出现句法和互动意义均不完整的情形。

(9) 01F84:其他那几个都是?

02M47:对。朱棣,朱棣在《创元史书》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但他不是。

03F84:然后最后他,他坐了皇位。

04M47:朱棣后来修了一个叫什么,大什么报恩寺啊,一个高塔。

05F84:哦。

06→M47:那个塔据说就是供奉的是他真正的生母【Q】,虽然他无法从历史上【P】

07F84:大报恩寺。

08M47:嗯,就很出名的。

(10) 01F19:所谓的正装,你不感觉他们点名的很酷吗?

02F20:不是很酷,他们好累啊。

03F19:刘某某,赵某某,请点到名的同学举手答到。

04F20:但我觉得他们真的好累啊。他们真的好累。

05F19:但他们不是每天

06F20:还得换衣服。

07F19:不是每天都检查的。

08→F20:但是关键他们,虽然说

09F19:如果查的话可能查一天,就是这么多班级。

10F20:他要查就都得查,他不查就都不查。

(三) 搭配情况

从搭配情况上看,“虽然”小句居前时,经常与转折标记搭配使用(吕叔湘 1999;张斌 2006;姚双云 2017);“虽然”小句居后时,前一小句不能用转折标记(吕叔湘 1999)。在邢福义(2001/2021)列举的转折复句例句中,还有“虽然”在和转折标记搭配使用的情况下再与副词“也”搭配使用的情形,例如:

(11) 我虽笨【P】,但也晓得应该分清是非【Q】。(邢福义 2001/2021)

我们通过分析54例居前“虽然”小句(排除了话轮末的1例)发现,“虽然”主要和转折连词“但是、但、可是”搭配使用(43例),也可以在和转折连词搭配使用的情况下再与副词“也、还是、其实”搭配使用(7例)。有4例没有与连词或副词搭配使用的情况,且在这4例中,后面的小句可以脱离含有“虽然”的小句单独使用。例如:

(12) 01→F59:说说某省吧。某省呀,民族特色我觉得特别浓郁。虽然说我是在那个某省【P】,

02后來好多人都问我,那我是什么族【Q】。

03M43:少数民族。

04F59:我说我当然是汉族啦。

值得注意的是,当含有“虽然”小句的结构比较复杂时,为了明确和强化前后小句之间的转折关系,一般不能省略“但是、但、可是”等。例如:

(13) 01→F54:真的是挺低的。真的是很低了。就是,就是很低。虽然,虽然我平时吧,

02 就是,哎呀,反正一直也不是说学习多好的,那些年我妈也没太管我【P】,*(但)[10]

03 真的很低【Q】。

综上,由于自然口语对话具有在线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因此“虽然”在出现形式、出现位置以及搭配情况上均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三、 “虽然”小句的语序

邢福义(2001/2021)指出,居后“虽然”小句是居前“虽然”小句形式变化的结果。牛海燕(2011)指出,在其从纸质文本、电子书和CCL语料库中收集到的语例中,大部分居后“虽然”小句都可以变为居前“虽然”小句,且不影响逻辑意义的表达。在我们收集到的14例居后“虽然”小句中,语序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者共9例(占比64%)。我们认为这是受到了语义、语用和互动因素的影响。

(一) 语义关系

“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而不成立”(吕叔湘 1999)517,即前后小句为因果逆转关系(邢福义 2001/2021)。沈家煊(2003)提出,可以从行域、知域、言域三个概念域说明复句中由关联词表达的语义关系。[11]例如:

(14) a. 虽然他没有被录取,但是他很高兴。[行域]

(按事理没有录取会不高兴,但是他却相反。)

b. 虽然他很高兴,但是他没有被录取。[知域]

(虽然他很高兴,但我还是推测他没有被录取。)

c. 虽然你没有被录取,但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言域]

(虽然你没有被录取,但我还是要问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沈家煊 2003)

我们发现,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居后“虽然”小句也有行域、知域和言域用法。其中,言域用法的居后“虽然”小句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因为前后小句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例如:

(15) 01M29:你,你挺喜欢戴帽子呀。

02F53:你不懂。

03M29:有啥不懂的呀。

04F53:戴帽子省得化妆了嘛。

05→F53:还省得洗头了【Q】。

06→F53:虽然我头是刚洗完的【P】。

例(15)中,06行的“我头是刚洗完的”与05行的“还省得洗头了”之间不具备事理上的对立关系,06行的内容可以替换为“我头是刚洗完的啊”,即向M29宣告一个事实。因此,例(15)中的居后“虽然”小句作言域理解,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

(二) 语用因素

话题是制约居后“虽然”小句语序的语用因素。话题涉及话题的开启、延续和关闭。我们发现,当居后“虽然”小句的前一小句用于开启话题和延续话题时,后一小句不能居前;而话题的关闭不能作为居后“虽然”小句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的必然因素,因为话题是否关闭由互动交际的实际需求决定,而不由“虽然”小句的语序决定[见上文第二节第(二)小节第2小点]。

先来看开启话题的情形。在例(16)中,F23和F22在01—02行讨论完录制时间这一话题之后,F22在03行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去操场看别人滑轮滑),之后的对话也是围绕此话题展开的。若将03行含有“虽然”的小句前置,即“虽然我没有鞋,咱们一会儿去操场看看吧,看看他们滑轮滑”,易让受话人在“虽然我没有鞋”产出后对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内容产生疑问,如“什么鞋”“现在不是穿着鞋嘛”等,从而影响对话的顺利进行。

(16) 01F23:还没到时间吗?

02F22:我也不知道。

03→F22:咱们一会儿去操场看看吧,看看他们滑轮滑【Q】,虽然我没有鞋【P】。

04F23:在操场?

05F22:他们说在操场,好像是。

再看延续话题的情形。话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连续性。以例(15)为例,M29在01行通过评价“你挺喜欢戴帽子”引出“戴帽子”这一话题。F53随后围绕戴帽子这一话题展开说明其理由。05行的“省得洗头”与04行的“省得化妆”同是戴帽子的理由,01—05行中,话题呈现出“喜欢戴帽子→理由1(戴帽子省得化妆)→理由2(戴帽子省得洗头)”的连续性。如果将06行的“头是刚洗完的”前置,05行的“省得洗头”后置,则变为“话题1(喜欢戴帽子)→理由(省得化妆)→话题2(头是刚洗完的)→?[12](省得洗头)”,使得“戴帽子”这一话题在中途被打断,呈现出非连续性。

陶红印(2007)指出,“话题结构的使用是一项交际互动活动”。完权(2021)认为话题具有互动性,它是由说话人选择和拥有的,并将话题定义为“由会话人在具体互动时空中共同协商构建的联合背景注意的中心”。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居后“虽然”小句就是受到话题的互动性这一特征的影响而不能自由地变为居前“虽然”小句。

(三) 互动行为

在互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产出必然伴随着互动行为的达成。我们发现,尽管行域用法和知域用法的居后“虽然”小句可以变为居前“虽然”小句,但是当它们受到互动行为的制约时,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例如:

(17) 01M04:我反正录了个视频,他看我步骤对不对,看我步骤对了他就给我钱。

02M05:那他上次给你钱了吗?

03→M04:给了呀【Q】,虽然我最后输错了【P】。

单看例(17)的03行,Q和P之间具有强烈的因果逆轉关系,属于行域,即按照事理出现差错的话不能领到工资,M04却领到了工资,Q和P的语序可以调换。但是,如果将其放入整个序列环境中看,Q和P的语序则是不能调换的。具体来讲,02行和03行是一个“提问—回答”序列。02行的提问证明M05感兴趣的是工资,所以作为紧接着上一话轮的应答语,M04在03行应优先回答工资事宜,作为非必要信息的操作过程(“输错”)则作为补充信息由居后“虽然”小句引出。

综上,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受到语义、语用和互动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居后“虽然”小句无法变为居前“虽然”小句。

四、 结论

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考察书面语语料中“虽然”的用法,尤其关注居前“虽然”小句前后小句间的语义关系。字典中关于“虽然”的解释也主要偏向书面语性质。本文通过考察自然口语对话语料,发现“虽然”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几点不同用法:1) 自然口语对话中的“虽然”在出现形式、出现位置及搭配情况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2) 居后“虽然”小句更倾向于出现在自然口语对话中,而不是书面语中;3) 言域用法的居后“虽然”小句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行域和知域用法的居后“虽然”小句在受到话题和互动行为的制约时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今后,“虽然”小句的语序问题仍是值得进一步考察的课题。

附 注

[1] P表示含有“虽然”的小句,Q表示后一小句。

[2] 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在转引原文的基础上,对格式进行了如下调整:1) 关键词加粗;

2) 句末没有标点的例子添加标点;3) 添加释义。

[3] 本文使用的是笔者录制并转写的语料,总计时长43小时。发音人均为同学、朋友、家人等熟人关系。其中,男性发音人有50名,女性发音人有88名。语料为两到三人为一组的自由对话。

[4] 这里对本文的目的进行详细说明。第一,与“但是”等高频连词相比,“虽然”在口语性质的语料中使用频次较低[例如,在姚双云(2017)考察的八种语体中,口语性质的正式交谈、庭审会话和春节联欢晚会台词中“虽然”共133例,“但是”共1350例],“虽然”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充分关注。为了使读者对自然口语中的“虽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口语对话中“虽然”的使用情况(出现频次、出现形式、出现位置和搭配情况)进行形式描写(详见第二节)。第二,前人研究已经对居后“虽然”小句的补充说明和引起注意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此本文并不打算将重点放在对该作用的考察上,而是着重讨论居后“虽然”小句在哪些条件下不能变为居前“虽然”小句(详见第三节),以期对辞书的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贡献。此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并不会对“虽然”小句位于不同位置时在功能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讨论,而是在其他文章中进行详述。

[5] 我们对43小时汉语自然口语对话语料中“虽然”“虽然说”“虽”“虽说”以及“虽说是”的分布进行了考察,仅找到“虽然”和语法化后表让步义的“虽然说”的语例。因此,本文的考察对象包括“虽然”和语法化后表让步义的“虽然说”,统一用“虽然”表示。此外,我们在43小时的语料中仅发现72个“虽然”的语例,进一步证明“虽然”在口语性质的对话中使用频次较低,与前人研究的发现一致。

[6] 值得注意的是,表1不是根据72个语例建构的“虽然”小句在自然口语对话中的语序系统,而是为了让读者清晰地了解“虽然”小句在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分布情况,以前人研究提出的“虽然”小句的语序为分类标准,对72个语例进行的整理。

[7] 为保护隐私,文中出现的所有人名、地名等均使用化名。

[8] 本文所有引自自然口语语料库的例子均省略转写符号。

[9] 修复指说话人和听话人解决在产出和理解中出现的问题的惯例。(Schegloff 2000)207

[10] 本文的“*(话语)”表示括号内的内容不能删除。

[11] 沈家煊(2003)指出实际语言中会出现三域的交叉。为了更好地区分三域,张宝胜(2006)提出了具体的判断标准。其中,关于行域和知域的区别方法,张宝胜(2006)在沈家煊(2003)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鉴定标准:1) 前后小句之间可以加上“据我所知”之类的标记;2) 能够在行域里理解的转折复句[“虽然P,但是Q”,如例(14)a],在保持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变的前提下,把前后小句的位置颠倒[“虽然Q,但是P”,如例(14)b],复句就可以作为知域理解。这也是本文区分行域和知域的标准之一。

[12] 变为居前“虽然”小句后,“头是刚洗完的”与“省得洗头”之间不能直接成句,因此用“?”标注。

参考文献

1. 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2. 李永春,刘单单.论连词“虽然”词汇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17.

4. 吕宜泽,张爱玲.“虽然”的词汇化.辞书研究,2023(5).

5. 牛海燕.现代汉语居后“虽然”小句的多角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3):197.

7. 谭达人.含双联分句的复句.中国语文,1990(6).

8. 陶红印. Some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Topic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话题结构在汉语日常谈话中的类型及交际功能).乐耀译.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73.

9. 完权.话题的互动性——以口语对话材料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5):65.

10. 王力.王力文集(第11卷: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11.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21:456.

12.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3. 姚双云.关联标记的语体差异性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14. 姚双云.口语中的连词居尾与非完整复句.汉语学报,2018(2).

15. 姚双云,田咪.汉语口语中句法不完整话轮类型、位置与功能.语言科学,2022(4).

16. 张宝胜. 也说复句“三域”.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8.

17.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8. Chevalier F H G. To Complete or Not to Complete:A Conversation-analytic Study of Unfinished Turns in French Convers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University of Essex,United Kingdom,2005.

19. Chevalier F H G. Unfinished Turns in French Conversation:How Context Matters.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08,41(1):1-30.

20. Chevalier F H G,Clift R. Unfinished Turns in French Conversation:Projectability,Syntax and Ac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0):1731-1752.

21. Li Xiaoting. Some Interactional Uses of Syntactically Incomplete Turn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2016,7(1):237-271.

22. Schegloff E A. When Others Initiate Repair. Applied Linguistics,2000 (21):205-243.

(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 马 沙)

*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然口语对话的互动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295)的支持。

猜你喜欢
语序互动
汉语“把”字句、“被”字句否定式的语序研究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