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

  • 辩证思维: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的灵魂
    孙绍振 刘晓宁刘晓宁(武汉大学博士):孙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十多年来您一直强调高考作文命题要增加智性含量,要从抒情走向理性,为什么这么坚持?孙绍振:我最强调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这两点在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总体来说,我强调议论文写作,目标是帮助高中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世界看成矛盾对立的统一和转化,宇宙、社会、人的观念都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世界和人类,思想和现实,就是在内在矛盾的转化中发展的。对任何一个概念,都要找到其对立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8期2023-11-05

  • “情感错位”理论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策略
    在的艺术规律,孙绍振先生首先根据自己阅读小说的体验归纳出“错位”的规律和特点,继而将其升华为“情感错位”理论。对于这样一个突破以往对文学文本解读的全新理论,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领悟,进行内涵解析寻求启示意义,才能进一步用其指导教学实践。一、“情感错位”理论的内涵及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对“错位”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离开原来的或者应有的位置;二是比喻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错位”作为一种理论是由孙绍振最早提出来的。他明确提出:“在小说人物之间情

    中学语文 2022年34期2023-01-24

  • 少了一只烟斗的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是我的博士导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总想为恩师写点什么,但是才疏学浅,怕粗陋的文字功底,辱没了老师的盛名。写什么呢?突然灵机一动,发现孙老师缺少了一只烟斗。“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这是黄永玉先生称赞自己的话,用来形容孙绍振也是恰当的。有人称,黄永玉的幽默与豁达让人心生好感,是艺术界的“老顽童”,别样的“90 后”。孙绍振更是幽默大家,在幽默美学上着力深厚,著有《孙绍振幽默文集》《

    福建文学 2022年10期2022-10-28

  • 2文惠君怎样从“解牛”而悟“养生焉” ——“如何识别”会引导我们生活的思维模式
    生焉”了?看到孙绍振先生一句话:“光看这则寓言,一般读者很难感到这与题目中的‘养生’有什么关系。”(孙绍振.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读《庖丁解牛》[J].语文建设,2019.7.)如我这样的“一般读者”,看到解惑的希望,真心希望语文“大咖”能指点迷津。孙先生指的路径是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联系《养生主》第一段来理解这则寓言与“养生”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录如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1期2022-07-31

  • 细化“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文本解读
    刘大鹏摘要:孙绍振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拟通过细化“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有效地找出关键词,进而助力文学类文本的解读。关键词:语文教材;“关键词分析法”理论;文本解读孙绍振教授提出的“关键词分析法”能够有效解读文学类文本。但是,一线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其原因在于还没有学者细化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下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具体阐述、细化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类文本解读。一、“关键词分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9期2021-09-16

  • 与北大有关的逸闻
    漂亮,如张炯、孙绍振、刘登翰无不是一米八,南帆则是美男子。”“我说的闽派批评家漂亮——除谢冕之外。”谢冕为什么不漂亮,狡黠的洪子诚竟秘而不宣。在他看来,解释是幽默的裹脚布,正如幽默是浪漫的致命伤。即便如此,谢冕的大弟子孟繁华对有损他业师形象的言论,仍然向我这位“谢冕研讨会”的发起者提出强烈的“抗议”。这时谢冕作闭目养神状,大伙却迫他回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谢冕竟和这位“学弟”也就是“北大幽默协会”的最佳搭档洪子诚一唱一和:“谢某其貌不扬,世所共知,说又何妨

    书屋 2021年2期2021-02-27

  • 警惕对教材文本背景考究过度与滥用
    文界以钱理群、孙绍振、李华平等名家大师为代表,都力主文章要素读。钱理群曾在《对话语文》中公开说过:“我总是对我的学生说,你在读一篇文章,研究一个作品的时候,绝对不要先看参考资料,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主张或强调文章“素读”或“裸读”基本可以说是语文界的共识和基本常识。但是,语文界又存在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包括语文界的顶级大师在内,他们虽然自己力主文本的“裸读”与“素读”,但是实际上由于文本本身形式的复杂性和内容的无限性与读者本身的素读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1期2020-12-23

  • 从“五行共生”学说看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内在景观
    体系。以此观照孙绍振先生的学问人生,从知识结构、精神结构、心理结构等多重结构因素的合力熔铸而形成的学术成就,可以肯定,他已然形成自己独具风貌的诗学思想。在这里,笔者称之为“孙氏诗学体系”。(1)庄伟杰:《闪烁水晶球体的智光灵悟——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基本特征》,《诗林》2020年第1期。当然,要弄清这个“体系”到底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构成的,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理论命题。由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或作为理论形态的思想,其精华往往集中体现在其重要著述之中,诗学思想或者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6期2020-11-18

  • 闪烁水晶球体的智光灵悟 ——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除外。以此观照孙绍振先生的学问人生,从知识结构、精神结构、心理结构等多重结构因素的合力熔铸而形成的学术成就,可以肯定,孙绍振已然形成自己独具风貌的诗学思想。这里,笔者更愿意并倾向于称之为“孙氏诗学体系”。要弄清这个“体系”到底是怎样的,大致可从三大方面来加以理解。其一,走近孙绍振主要著作及论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际遇和文化语境,所有的路面都是相似的路面,只有舞台不同,各自扮演和拥有不同的角色。在现实的暗流中前行,在时代的浪流中腾跃,时间只留下无声的见

    诗林 2020年1期2020-11-18

  • 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陈慧芳摘 要: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师要教出学生未知的东西,需要对文本潜心细读,书中提出了还原法、比较法等具体方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在矛盾处读出顿挫情感、在替换中体味精妙语言、在删除后明晰重要作用可以促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关键词: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实践应用大多语文课的低效往往在于课堂上教师在重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就能读出的内容。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4期2020-10-14

  • 文本细读研究综述
    代表性的学者有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曹文轩、陈日亮、王荣生等人,代表性的作品有《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名作细读》(孙绍振)、《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王荣生)、《中国当代文学热点分析》(曹文轩)、《对话语文》(孙绍振、钱理群合著)、《解读语文》(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合著)等。这些著作反映出了这些专家学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传统的阅读教学因为侧重在字、词、句、篇的分析,解读文本往往从社会背景等角度来进行解读,从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9期2020-09-14

  • “比较还原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
    的现状出发,将孙绍振老师所提出的“比较还原法”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让人们了解“比较还原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关键词]孙绍振 比较还原法 语文阅读教学一、“比较还原法”的概念介绍孙绍振把“比较还原法”当作文本解读重要渠道,文本解读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见,“比较还原法”是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它的应用是语文阅读教学一次有力突破。孙绍振在《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中提及“比较还原法”的范畴包括:一、多种形式的比较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2020-08-10

  • 二次元生态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自爆了这件事。当年轻的助理把“弹”读作子弹的“弹”,他才意识到自己弄错了,它是指即时评论像子弹一样划过屏幕,而非“弹出”的意思。超过10万人看见了这则视频。不过B站“小朋友”们没有感到尴尬,把“dan”念成“tan”,是每个试图了解B站的“大人”都容易出的错。有关什么是“二次元”的问题,孙绍振也回答错了。老教授确定地说:“我知道啊,次,就是数学语言,二次方嘛。”他眼神笃定,看不到犹豫与心虚,说完还自得地笑了笑,被字幕标注为“博古通今

    当代工人 2020年9期2020-08-03

  •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艰的表征之一。孙绍振的“审美、审丑、审智”说在新世纪初期面世,理论模型的宏伟与逻辑论证的粗放构成了鲜明的错位关系,其中关于“审丑”的演绎在逻辑自洽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审美、审丑、审智”说由闽派理论界的代表人物孙绍振所提出。如果说陈剑晖是新时期散文思潮、争鸣、理论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话,那么对于孙绍振而言,他则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争鸣、观念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新诗理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再到小说理论和幽默理论,从创作论范畴中的审智理论再到文本细读

    南腔北调 2020年6期2020-07-17

  • 语文和谐高效课堂建构探微
    令我困惑不已。孙绍振老师的文章解开了我的困惑,帮助我找到了语文和谐高效课堂建构的新坐标——回到语文。【关键词】回到语文;和谐高效课堂;孙绍振【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052-02【本文著录格式】刘蔓.语文和谐高效课堂建构探微[J].课外语文,2020,19(19):52-53.北大教授陈平原曾说:“语文课在整个人生中投下长长的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2020-07-14

  • 孙绍振解“写”论的“五说”
    赖瑞云孙绍振解读学的基础是文学创作论。孙先生经常说,他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揭示的是创作奥秘。也就是解读的本质是解“写”,我们可以将其解读学简称为孙绍振解“写”论。孙绍振解写论最早见于其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课堂教学,包括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作家班上的讲课,以及同时期出版的(《文学创作论》《论变异》《论诗的想象》等论著中。随后数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孙绍振在许多论著中不断就此命题进行深化、发展,2015年出版的《文学文本解读

    名作欣赏 2020年2期2020-06-24

  • 孙绍振文本解读学的原创性和贡献
    孙彦君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理论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他的解读理论对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阅读教学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论是将孙氏的解读理论放在百年以来中国解读学历史发展中,还是放在全球解读学的视野中,其体系化、操作性及原创性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一孙绍振特别反对对西方理论不加分析地盲目追随,反对对文学解读的犬儒主义,但事实上他从西方文论中汲取了大量的经典理论。首先就是黑格尔的正反合思维模式,他深切体悟

    名作欣赏 2020年2期2020-06-24

  • 辩证思维: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的灵魂
    孙绍振 刘晓宁一、议论文写作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晓宁(武汉大学博士):孙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十多年来您一直强调高考作文命题要增加智性含量,要从抒情走向理性,为什么这么坚持?孙绍振:我最强调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这两点在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总体来说,我强调议论文写作,目标是帮助高中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世界看成矛盾对立的统一和转化,宇宙、社会、人的观念都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世界和人类,思想和现实,就是在内在矛盾的转化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期2020-04-16

  • 月迷津渡 诗眼初开
    猛·推荐理由·孙绍振教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集中解读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虽然解读范围小,但是解读理念明晰、解读功夫娴熟、解读境界超逸,“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书的自序《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乃全书之枢纽、通篇之文心,本书贯通其间的是“还原比较”这一方法论,并首次鲜明地阐释了这一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即“创作论”。孙教授一直认为,只有将文本还原至创作的历史语境中,才能深得其意义三昧。《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中的“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2期2020-04-07

  • 经典课文常教常新三例
    于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先生介绍的一则资料: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孙绍振教授指出,《广阳杂记》中的这段记载应该就是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3期2020-01-10

  •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的秘妙作揭示。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笔者借助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细节”的论述,揭示《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秘妙。一、描写家庭分裂细节的秘妙:以局部特点细节更好地表现整体孙绍振指出:“好的细节以局部的特点出现时就强调了整体,它以物象的实体出现,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它主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表现着环境。”也就是说细节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它能表现出整体

    师道 2020年12期2020-01-05

  • 借鉴孙绍振思想解读古典诗歌
    高。我尝试借鉴孙绍振文本解读法,指导学生品读古诗词,促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入细致。一、还原情感逻辑,指导诵读为了让学生深入解析古诗词,我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古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诵读时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调与和谐的肢体动作,加上音乐辅助,能更好地还原作品的情感逻辑,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倾向。我常常结合诗歌的风格选择背景音乐,鼓励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节奏和语速来诵读,并鼓励学生在诵读后说说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的《钱塘湖春行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11期2019-12-10

  • 想象春天 ——朱自清散文《春》的另一种解读
    飞去”的景象。孙绍振先生提倡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做到读者与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在他看来,进入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未经作家主体同化(创造)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还原”出来,“有了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才有了分析的切入口”。若运用孙绍振的“还原法”,根据常识可知,《春》里面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景象,显然不是北京的春天。那么,北京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我们可以从其他现代著名作家笔下领略北京的春天。恰好朱自清的同时代作家有过两篇关于北京

    名作欣赏 2019年22期2019-01-28

  • 借《解读语文》微观解读不可无“我”的《祝福》
    课本内容研究的孙绍振老师和钱理群老师为我们微观细读做了明确的指导与示范。本文借《解读语文》一书,聚焦于鲁迅的小说——《祝福》,阐明笔者对文本不可无“我”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强调微观细读于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关键词】《解读语文》;钱理群;孙绍振;“我”;《祝福》【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祝福》是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选入中学课本已有半个世纪之久。通过听课和自己上课,发现每位老师包括自己基本上把焦点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来控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2018-06-23

  • 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审视闽派语文
    文界大师级人物孙绍振先生。孙教授从幼年到大学,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底蕴深厚。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世界现代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孙绍振教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遇挫不馁,他把逆境当作蓄积腾飞的机会,他潜心读书,研究,他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面变得广阔,思想的厚度增加,理论素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压在孙绍振头上的阴霾散去之后,孙教授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孙绍振教授更加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教授特别过硬的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2期2018-03-14

  • 《名作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起来并不顺畅。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给正在迷茫摸索的青年教师带来了福音。孙先生的关键词还原、重视审美、同类比较都是挖掘文本极好的方法。时光荏苒,在教育这个领域转眼已八年。可如今却发现自己面临的困惑愈来愈多,该教什么?该怎么教?难道我已进入教学瓶颈期?正在迷茫之时,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文学的魅力无限,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2018-02-24

  • 语文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众多学者当中,孙绍振、钱理群两位学者长期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从自身专业出发,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提供了诸多理论方法和建议。因此,通过对其二人文本解读观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其文本解读的要点,从而形成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有了学者的理论概述再结合一线教师韩军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为我们从事语文文本的解读提供优秀的解读方法与借鉴。(一) 孙绍振文本解读概述从《文学性讲演录》到《名作细读》,孙绍振先生将其理论重心集中于文本的细读。细读则强调方法,而

    考试周刊 2017年95期2018-02-03

  • 孙绍振:一个坚定的审美主义卫士
    学教练”?我与孙绍振先生的交往业已超过三十年,迄今仍然无法确认他的文化身份。我忘了如何结识孙绍振先生。他的大名如雷贯耳,各种逸事充斥坊间,还没有见面仿佛已经相识多时。我更愿意表示的感想是,这种人物结识之后就不会再被忘记。熟悉孙绍振先生的人多半读过那篇雄文——《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犀利,雄辩,大胆,率性,富有挑战性。论文的后半部分不再分段,一气呵成。有呼风唤雨之势,无瞻前顾后之意,这种理论姿态当时相当罕见。如今,这篇论文制造的理论漩涡已经戏剧性地成为当代诗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2018-02-02

  • 理论建构与生命激情的交融
    是在这个时候,孙绍振出场了。他的散文研究应运而生、横空出世,虽未能与当年“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那样万众瞩目,并成为文学史的经典,但作为“我最后关注的形式”①,孙绍振的散文理论研究与他的新诗理论、小说理论、幽默理论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一样,都是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他的研究,不仅预示着散文“从文学理论的边缘向中心发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挑战”②,而且以观念、方法与范畴建构为引领,以其富于生命激情的原创性、独特性的研究,拓展了当代散文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当代散文研究的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2018-02-02

  • 孙绍振先生的幽默
    石焘孙绍振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语文教育家,每年会被各地邀请做数十场讲座。他的讲座极具幽默感,尤其是开场白,能很快调动听众的情绪,在一瞬间就能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听众轻松愉悦地接受深奥的理论。这给我们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发。孙先生在东南大学的一次演讲,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本来是想站着讲的,为什么呢?我看见后面有那么多同学是站着的,我坐着,对他们好像是不太公平。但是呢,我不得不坐下,因为这个麦克风太矮,逼得我老是躬着腰。你们直着身子,而我却卑躬屈膝,(笑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6期2017-06-26

  • 论解读切入点、方法选用与孙绍振解读学的关系(下) ——从两篇课文的解读说起
    点、方法选用与孙绍振解读学的关系(下) ——从两篇课文的解读说起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篇主要课文。两文解读的切入点和解读方法选用的特点,很不相同,很有代表性。前一篇不显异常者从阅读兴奋点、焦点切入,解读其奥秘必须依靠有关方法。后一篇从异常切入,并且几乎仅凭异常就能揭示其主要奥秘,但运用其他方法不仅亦可解读,且更为彻底到位。文本“异常”与否现象,可追溯至我国古代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2017-04-15

  • 论解读切入点、方法选用与孙绍振解读学的关系(上) ——从两篇课文的解读说起
    点、方法选用与孙绍振解读学的关系(上) ——从两篇课文的解读说起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篇主要课文。两文解读的切入点和解读方法选用的特点,很不相同,也很有代表性。前一篇不显异常者,从阅读兴奋点、焦点切入,解读其奥秘必须依靠有关方法。后一篇从异常切入,并且几乎仅凭异常就能揭示其主要奥秘,但运用其他方法不仅亦可解读,且更为彻底到位。文本“异常”与否现象,可追溯至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2017-04-15

  • “闽派语文”:教育领域叫得响、排得上的知名品牌
    主流价值理念。孙绍振教授、潘新和教授、赖瑞云教授等高校学者,陈日亮、王立根、陈成龙、蔡伟潭等语文名师,在全国语文界具有重要影响。”一些语文杂志在评论各省语文流派时也把闽派语文摆在显耀的位置。一、“闽派语文”品牌的形成与发展2004年,福建省语文学会在厦门市举行了“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暨‘闽派语文’论坛第一届年会”。这在福建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闽派语文”的开坛立派。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到会,对“闽派语文”的提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2017-04-15

  • 一个“文学教练”的底气
    习以为常。但是孙绍振先生却不把理论批评的独立看作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在他自觉从事理论批评的1980年代,更准确地说是亮明他文学理论批评家身份的《文学创作论》开始,就有更大的抱负,不满足于当一般的批评家,要当“一个称职的教练员”:文艺理论与文学创作的脱离,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是可以夸耀的事,……最好的理论应该是表现了理论家自己,又能给作家具体的帮助,这好像是体育理论。体育运动当然应该有体育评论员,对每一场比赛、每一个运动员加以评论,不同的评论员有不同的选择。

    南方文坛 2017年2期2017-03-22

  • 不正确的批评害惨语文教育:民国老课本都是美文?
    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直言,这些说法,纯属胡说八道。“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昨天的会议上,不少与会学者认为,盘结在语文教育身上的外界干扰实在太多,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见不作澄清,任其混淆视听,必然会对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危害。民国老课文没你想得这么美孙绍振几年前编撰过语文教材,谈及这段经历,他直言:“不只是痛苦,真是痛得‘皮开肉绽”。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本身,“谁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在中学的各学科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6年10期2017-01-03

  • 紧贴文字,注重方法
    《名作细读》是孙绍振先生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代表作,在这本著作中,孙绍振先生立足于语言文字,紧扣文字展开解读。同时,还原法和比较法的运用,为文本解读提供了视角和方法,达到了文本解读的目的。关键词: 孙绍振 《名作细读》 文字 方法作为高校中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知名学者,孙绍振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倾注了大量精力,从炮轰高考,再到选编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都是他为语文教育而身体力行的具体表现。其中,孙绍振先生倾力最多的还是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名作细读》就是专为

    考试周刊 2016年67期2016-09-22

  • 《木兰诗》教学设计
    没有一篇设计像孙绍振先生一样点出了这首诗的之所以经典在于重构了“英雄”这一概念,换句话说《木兰诗》在教学中没有被透彻的理解过,“定篇”作用没有根本的实现过。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2.了解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课型】文学欣赏。【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

    学语文 2016年4期2016-08-09

  • 始终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简论孙绍振的诗学思想
    女地 ——简论孙绍振的诗学思想陈晓明2015年,孙绍振先生迎来耄耋之年,这位永远那么精神抖擞、春风扑面的一代才子,也会成为老人,这让我们这些学生情何以堪!是年10月,在安徽黄山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孙绍振先生的研讨会。此次会议如果用“盛况空前”来形容那肯定是俗气了,说它情真意切,学理丰厚,却是说了实话。按会议的约定,与会者要提交论文,我已经理亏在前,只好会后补交。真要坐下来写写孙绍振先生,其难度之

    扬子江评论 2016年3期2016-06-06

  •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方法分析
    可不学的态度。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提到了最多的字样就是“还原”。“还原”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目的就是“还原”文中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恰恰是文本分析的对象。本文结合孙绍振先生提及的相关文本解读的想法并融入自己的见解,对其中较为重要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一、还原矛盾,体会文学艺术首先,在第一个层次中,孙绍振先生提到了“还原法”,将作品的形象还原成本来生活中的面貌,这样艺术形象与生活中的形象就构成一对“矛盾”。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是来源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9期2016-05-14

  • 语文教学教什么 ——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
    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本刊记者姜楚华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孙绍振先生到武汉讲学。记者现场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孙绍振先生是国内文本解读方面的专家,所著《孙绍振如是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孙绍振阅读经典散文》《文学文本解读学》《经典小说解读》等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在会议间隙,记者就

    湖北教育 2016年20期2016-03-16

  • 论田山花袋《棉被》的多元错位
    分析。本文将以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核心——“错位”为出发点,对《棉被》进行细读,讨论在《棉被》中展现的多元错位,拓展日本私小说的内涵。一、欲望的遮蔽——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错位孙绍振在《美的结构》中提出了真善美的三维“错位”关系,“科学的认识价值、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三者“既不是同位关系,也不是异位关系,而是一种错位结构,它们之间却有一部分是互相交叉的”[1]。《棉被》中主要表现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错位,即道德与美的错位。从社会层面上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2016-03-16

  • 孙绍振文学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710100)孙绍振文学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王一石(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孙绍振教授对于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文学创作规律以及文学文本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文学教育。该文针对其文学教育思想以及文学文学方面的解读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文学教育的进步,培养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养。孙绍振;文学教育思想;分析1 文学教育要遵从文学本身从孙绍振倡导的真善美三维“错位”学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作为审美艺术的一种,文学本身的真善美之间并不是一致的,同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12

  • 《木兰诗》教学设计
    摘要: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关键词:《木兰诗》 教学设计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课文四种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作为“定篇”的《木兰诗》是要求教师透彻讲解、学生彻底理解的篇目。笔者翻阅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期2016-01-12

  •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综述
    孙绍振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其学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我国文艺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了梳理孙绍振先生的学术贡献,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2至25日在安徽黄山市黟县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及科研和出版机构的四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北京大学谢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汪文顶教授先后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从大会发言和收到的论

    福建文学 2015年12期2015-12-07

  • “闽派批评”不仅大声,而且深远
    代,当时谢冕、孙绍振等闽籍批评家为“朦胧诗”的辩护,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以此为起点,闽籍批评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极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这些学者们笔耕不辍,用行动告诉世人,无论在哪个时代,文艺批评不曾、也不会缺席。网络时代,重启“闽派批评”在福州三坊七巷长大的周星,是北京师范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对前阵子家乡上演的那场“闽剧比基尼”模特秀较为关注,再联系到学生看《雷雨》笑场、鲁迅文学奖评选争议乃至明星吸毒等热点事件,他认

    福建人 2015年5期2015-08-15

  • 猜测孙绍振
    余秋雨孙绍振教授比我年长,我至今尚未拜识,这些年我已在他的文字中对他作过一番猜测,必须在见面前写出来,起点是他的发篇《铁嘴沉浮记》。一个因口才杰出而屡遭麻烦的大学教师形象,不正常的历史阶段如何钳制了一个正常的知识分子。他这样调侃自己的口才:“我说得比想得快,总是一个意思没说完,另一个意思就不知不觉脱口而出”;“我的嘴巴似乎赶不上我的思绪,而我的思绪又赶不上我的嘴巴”;“我的舌头就有一种舞蹈的感觉。望着一双双被我的观念和思绪的暴风骤雨所震慑的眼睛一愣一愣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9期2015-05-30

  •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的策略性意义
    愿意开窗了”。孙绍振提出的“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等激进改革主张客观上起到一种类似的斗争策略作用,“屋顶”虽然没有被“拆掉”,但总算开了一扇“窗”——近年来,数省的语文高考作文分值有所上升,全国性统一的高考体制彻底废除,其它弊端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关键词:孙绍振 语文改革论 激进 斗争策略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2014-08-20

  • 知识分子的面孔
    语文讲堂”中的孙绍振文。这些文章最大的特点即是针对文坛某个问题或话题出发,拒绝嫁接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从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有理有据,彰显了做学问的严谨与精神的独立,因此可谓珠玉。如孙绍振一文,是对我们刊发的一组关于“美国语文观察”的回应,他对这组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在两者各具理由的博弈中,就“中学语文”的课本与教学问题,以及对下一代的人文教育问题,对读者应该有所启发,这在目前一派和谐互惠的文坛景观中,显得尤为可贵,因此,也为我们所重视。此外,

    名作欣赏 2014年34期2014-07-07

  • 关于“闽派批评家”的对话
    叙乡情和友谊。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有一份非常有名的文艺批评刊物《当代文艺探索》,其编委多为福建籍,诸如谢冕、张炯、刘再复、何振邦、曾镇南、陈剑雨、陈骏涛等。刘再复说该刊物的编委会的阵容是全国团体冠军。张炯(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福建人没有拉帮结派的特点。孙绍振:因为福建地处偏僻的东南,不是文化中心,不像北京、上海,天然就是文化中心,福建是边缘的、被忽略的,因而其潜意识中具有很浓的

    福建文学 2014年4期2014-04-15

  • 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
    悉变化之巨大。孙绍振说:我国1400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优势。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

    南方周末 2013-03-142013-03-14

  • 用智慧搏击在教育改革的大海之上 ——记名师孙绍振
    振的少年文学梦孙绍振教授开始读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全家逃难到乡下,日本鬼子和汪伪军队老在后面追。在这种情形下,哪里还谈得上上学?但是,小绍振的爸爸妈妈让孩子念书的信念是坚定的。每到一个村镇,第一件事就是找学校,没有学校就找私塾先生。没有私塾先生,爸爸就自己教。教法很简单,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分量并不重,剩下的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课本是很枯燥的,但是,把古文朗诵出一种调皮的腔调(用孙妈妈的话来说,

    中学语文 2011年16期2011-08-15

  • 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孙绍振
    克思主义美学家孙绍振蔡福军一在孙绍振已出版的十几本著作当中,如果硬要我推荐一本,我会选择《演说经典之美》。①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倒不是说这本书较之以往,体系多么严整,理论多么深刻,或者其在学术上是最具代表性的扛鼎之作。这本书在形式上还有集大成的味道:他的文本细读功夫、诗歌理论、散文理论、美学理论、幽默理论都在这本书中集中体现。如果仅仅这样,还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孙绍振。作为当了一辈子教师、口才极佳的他,只有在课堂上活

    东吴学术 2011年3期2011-04-02

  •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龚帅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种解读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原 分析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构建的背景(一)课程改

    文学教育 2015年4期2010-11-18

  • 搁置价值判断的悖论 ——浅析80年代一种诗歌批评氛围的形成及影响
    背景下,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三位当时尚属年青的评论家先后发表了著名的“三崛起论”为“朦胧诗”辩护。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提出:“但我却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1],他在这篇文章中强调并提倡了一种“容忍和宽宏”的精神。在当时与谢冕等人持相近观点的批评家们的共同努力下①除了“三个崛起论者”之外,当时主张对朦胧诗持宽容态度的还有吴思敬、刘登翰、顾工等人。相关文章参见:吴思敬,《时代的进步与现代诗》,见《诗探索》1980(2);刘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8-15

  • 思辨、反抗、创新:孙绍振1980年代以来的诗学研究
    、反抗、创新:孙绍振1980年代以来的诗学研究陈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孙绍振在朦胧诗论争中名声大振。三十年过去,他对诗歌产生忧惧,但并没有完全绝缘。置于历史语境中,论文从“传统”的多重意义出发,重新审视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起到的正负面作用,肯定他在特殊时期,把人的解放与文学批评的自由结合起来,突显人性,推进新的美学原则确立;在诗歌标准混乱的时候,不迷信理论,对诗歌进行本土化细读;时时保持着逆反思维,反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4-11

  • 孙绍振漫论
    潘新和当孙绍振的学生至今已有30年了,时间太长了,感觉变得多少有点麻木、迟钝。可以述说的实在太多了,生怕漏失了什么,也担心无法写出先生的神韵,弄得自己无从下笔。同时又担心笔下会有所偏颇或溢美,在顾虑重重下勉强提笔,老是有言不达意、力不从心之感。孙绍振先生的形象是很“洋派”的。鼻梁上架一副硕大的玳瑁眼镜,贝雷帽、西装,风度翩翩,举止潇洒,属于一见面就能让人感受到大学教授气派的那种。由于他的专业主要是“文艺理论”(说“主要是”,是因为他涉及的领域太多了,先教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7期2009-10-20

  • 从一个“吃”字看到民族无意识中的核心价值
    君【推荐理由】孙绍振不满足于把幽默固定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追求是把幽默和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探索结合起来。他的幽默以歪理歪推见长,但是信手拈来的文献却是经典的。除了中国的历史宝库,还有民俗和普通词汇。这使得他的行文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涉笔成趣。他最为在意的往往并不是现象本身,而是其背后深藏着的荒谬和可笑;恰恰是在这些荒谬可笑中,他揭示出汉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并对之加以温和的调侃。孙先生是学者,他的散文远离抒情,似乎不以审美为务。智趣的追求成为风格的一大标志。对

    名作欣赏·上旬刊 2008年12期20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