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

  • 曲类交叠与文本呈现
    词调;文本呈现;词体;中调;慢词在有关词调类型的讨论中,体现词调差异化形态特征的专有名词是争论的焦点。宋人常提到的序、引、慢、近、令等名词其实是“曲类名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调分类。这些名词并非按照统一标准界定的,或得名于某种音乐特征,或得名于其使用功能,一个词调在满足一种标准的同时,仍可能符合另一个名词的标准,比如存在既是“令”也是“慢”的情况,也就是“曲类交叠”现象。概念交叠是曲类不能构成恰当的词调分类的根本原因。这种交叠现象是以往研究中的“矛盾”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2期2023-07-05

  • 宋人以“乐府”称词现象探究
    先是宫廷宴乐采纳词体,使词体具备了“乐府”的功能。但归根结底,还是宋人词体独立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对乐府系统进行了再认识、再定义。一、“词”称“乐府”理论渊源《文心雕龙·乐府》首句便提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这句引自《尚书·舜典》的语录揭示出乐府诗歌的本质就是人声、乐律和谐而奏的产物,即音乐。那么何谓“声依永”呢?孔颖达疏:“‘声依永’者,谓五声依附长言而为之。”孔星衍疏:“声者,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云:‘丝竹金石之声也。’”周秉钧注引俞樾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7

  • 清代词原论与词体推尊
    以诗庄词媚,表明词体自始本有的体制特点。宋词多为诗人余事,北宋尤其如此。李清照《论词》谓欧阳修、晏殊、苏轼以“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54页。只如北宋柳永、周邦彦、南宋辛弃疾、吴文英等号为专家。两宋词论也未强调对于词体的推尊。李清照《论词》旨在维护词体本色,不攀于诗。南宋王灼《碧鸡漫志》推本词体至于上古歌谣以及汉乐府的传统,远尊词体之“正”,要归音乐之本。元人作词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30

  • 词学正变论研究综述
    如明人在尊尚婉约词体的基础上,有了尊婉抑豪之论。“词须宛转绵丽,浅至儇俏……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乃为贵耳。至于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抑亦其次,不作可耳。”(王世贞《艺苑卮言》)到清代,词学正变讨论更为激烈,各家畅所欲言,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基。而词家或从词体风格立论,或从词派宗法立论,或从词史渊源立论,所产生的各类词学正变观念,又代表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词体风格分正变,指词家以词之体性特征来区分何种风格为正、何种风格为变。如清康熙时期,浙派为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1-28

  • 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影响研究
    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中长短句的影响乐曲,实际上是词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关于词所配的乐曲,在《旧唐书·乐志》中有所提及:“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其中,胡夷、里巷之曲,大多数都是胡乐,开元以后,主要存在两种歌曲,其一就是词人杂诗,其二即为里巷之曲,其中包含很多长短句、胡夷新声等[5]。而对于杂诗来说,其作者就是当时的诗人与词人,配以曲乐,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就“杂”来说,作者除了诗人、词人之外,还包括很多边客、征夫、怨妇、妓女、游子、狎客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07

  • 词体新规范与《唐宋词谱校正》
    张芷萱词体词体文学的体制特征,既包括结构上的段落、句式、词韵等要素,也包括声情色彩、艺术风格等内容,还包括词体起源、词调范围和词调分类等问题。综观词学研究成果,已有的词学理论在词体的精确理解方面尚缺专门的、系统的阐释。词体起源、词调范围和词调分类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词调分类的标准,也影响着我们对词的文体特性、艺术特征等的认识。学术界对这些词体规范难题展开了假设、论证,提出了“燕乐说”“乐府诗歌说”“中原音乐说”及“民间说”等关于词体起源的说法,以及将词调

    天府新论 2021年6期2021-01-06

  • 论近代词学史上的“声调之学”
    音乐理论,但其对词体声情吻合的美学原理的阐扬,又颇有与新文学家、音乐家的词体解放主张对峙的意味。由声调之学的建构,正可考察近代词学家以新学方法维系词体及词学的立场与实践。在20世纪新旧文体代兴的格局中,词体被统归入旧诗的属类,其独立的文体属性渐趋模糊,声调之学的成立也标志着近代词学家对词体倚声之本色的再思考。目前学界对声调之学的认识主要从文学视角切入①,其兼涉文学与音乐的学术意涵及词学史影响尚未被完全发掘,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从词律之学到声调之学南宋以

    文艺研究 2020年6期2020-12-28

  • 清代“词史”理论构建过程
    532200)词体的发展完善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词体种类从最初的小令到中调、长调、慢词等不断完善。词体风格从温庭筠的清新婉媚到柳永的森秀幽淡,从苏轼的豪迈奔放到辛弃疾的气挟风雷,多种多样的词体风格共存于词坛。随着词境不断开拓、词调不断丰富,词体的表现内容不断完善,词体的属性特征开始慢慢固化。清代词论家们试图突破词体的既有模式,在“尊体”与“破体”之间反复摇摆。“词史”理论的构建是对既有词体表现模式的突破,这一理论成果从明清易代之际的柳州词派已肇其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3-14

  • 文学物质性与词学研究 ——读宇文所安《小词:中国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早期的词》
    为研究对象,探讨词体是如何从歌词到一种文体之演变的。其实关于词体演变的问题,一直是西方汉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孙康宜教授就著有《从晚唐到北宋词之演进》(TheEvolutionofChineseTz’ufromLateT’angtoNorthernSung)一书,将词体从晚唐到北宋的演进脉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论述则以词体的演进为主线。林顺夫教授也曾撰有长文《词之文体特征的形成》(TheFormationofaDistinctGener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4期2019-12-09

  • 宋代词学中的词体风格论
    娜宋代词学中的词体风格论向 娜(湖南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从“辨体”的角度来说,词的文体风格是词学中的核心问题。词学中明确辨体思想的出现,始于北宋中后期的李之仪、陈师道等人。宋代词体风格论中涉及的主要风格特征,主要包括“绮艳”“含蓄”“清”几种。其中,“绮艳”比较贴近唐宋以来创作的实际情况,但是宋人极少有从正面肯定其为词的文体特征者。“含蓄”则是词的文体特征中的核心规范。“清”是文人雅趣在词中的反映,也是词体由俗趋雅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学刊 2019年2期2019-05-17

  • 张炎《词源》的词学价值及词学史意义
    39《词源》关于词体的论述十分全面,正如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所说:“下卷历论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五要十六篇,并足以见宋代乐府之制。”[2]《词源》下卷内容全面,逻辑严密,在书中张炎表现出较为成熟的理论建构意识,建构了自己以“雅正”为标准,以“清空”为最高审美理想的词学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词学价值取向,对后世词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严守诗词之别词本于燕乐,从源起就与音乐密切相关,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3-15

  • 明初词体观的诗性特色
    独具特色。其时的词体观念具有浓烈的诗性色彩,即视词为诗,将二者的文体性质等同视之。这种观念在词体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中都有体现,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词体功能观上,推重言志之用;一是在词体审美观上,崇尚高雅之格。一、重言志之用明代初期,词人对词的文体功能的认识比较通达,认为它具有与诗一样的表达功能,不严格区分彼此表达内容方面的区别,而是把二者等量齐观。他们没有把词体当做专门描写风月之情的艳科体裁,也不像明代后来词家那样大倡主情之说,而是像看待诗歌一样,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03-05

  • 王世贞的词学思想
    ”“流畅”为美的词体审美观,主张风格婉约、声韵谐和;一是以“情语”“嘲咏”为用的词体功能观,认为词体适于言情,还可用于娱乐。这些词学观念在他的批评理论中有表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体现。一 、以“婉丽”“流畅”为美王世贞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词体的审美观念。他的《艺苑卮言》中有这样一则词话:“何元朗云:‘乐府以皦径扬厉为工,诗余以婉丽流畅为美。’”[3]385此语引自何良俊的 《草堂诗余》序言,他将之特地抽出,单列一条,借以表述自己完全一致的看法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2-21

  • 试论谭献的词体观*
    的代表人物,他对词体特征有过深入细致的探讨。谭献既尊体,试图提高词的地位;同时又辨体,辨析词体区别于诗体的独特性。谭献还提出词的正变观,其词体观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不揣谫陋,对谭献的词体观做细致分析。一、尊体的词学观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二言:“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绪,力尊词体,上溯风骚,词之门庭,缘是益廓,遂开近三十年之风尚,论清词者,当在不祧之列。”[1]尊体是常州词派的一贯主张,张惠言提出词要意内言外,通过讲求词作的比兴寄托来提高词体地位,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0

  • 从《水龙吟》十三首看辛弃疾对词体变革的得与失
    文学)辛弃疾对于词体的变革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多数研究者以辛弃疾的整体词作为基础对其词体变革进行研究,从单独的词牌词作对此进行细究的论著较少。说起《水龙吟》这个词牌,必提其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该词具有鲜明的辛式风格,被认为是辛弃疾进行词体变革的成功之作。但细读辛弃疾所写的十三首《水龙吟》,会发现其中有些作品不仅言语晦涩、内容难懂,且缺乏词体应具有的意境美。这些不足之处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文将结合词作本身对辛弃疾进行词体变革的得与失进行具体分

    文学教育 2018年13期2018-11-30

  • 陈锐《词比》与近现代词体声律学
    ,分别归纳整理了词体句式组合、韵位安排和声调节奏的种类及表现。用今天词体研究的一般眼光来看,《词比》所做的似乎是很浅显的基础工作;但如果将它置于近现代词体声律学发展史上来看,其开创性就会凸显出来。它比《袌碧斋词话》更接近现代词学专著,是词体声律学从晚清时代重音律转到清末民初重“格律”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也是现代词体声调之学的奠基之作,值得深入研究。一 《词比》与词体声律学的现代转型《词比》在思路、结构和方法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推动了词体声律学在清民之际现代转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4期2018-11-13

  •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和雅化理论之关系辨
    50025)宋代词体诗化理论和雅化理论是宋代词论中的重要理论,而针对同一个人的词学理论,有的评论者认为是诗化理论,有的批评者认为是雅化理论,是否诗化理论就是雅化理论呢?各自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何?笔者以以下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许伯卿认为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历程中,宋代“诗化派”与“曲词派”为“诗化理论的建设尽了各自的努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并认为提倡“诗化词体”的有曾慥、关注、王灼、鮦阳居士、胡寅、汤衡等人。许伯卿提到的“曲词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2期2018-11-13

  • 词体构成与句式组合叠配原则之关系的定量分析 ——以常用百体为例
    572022)词体构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些词体的宏观构成与句式的组合原则(以下简称为句组原则)有特殊联系,某些句组原则可能会越出词体句式与句式进行组合的范围,而对词体韵段之间的组合关系也产生相似的约束作用,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句式组合原则的泛化。笔者以常用百体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几类句式组合原则的泛化以及它们与词体构成的具体关系,“叠配”原则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所谓“叠配”,就是具有相似节奏的句式之间的叠加配合,如五言配五言、七言配七言的规则。作为句式组合的普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3期2018-10-18

  • 苏词破体实践与“要非本色”:词体“文学性”建构的内在转向
    与“要非本色”:词体“文学性”建构的内在转向◇杨吉华宋代是一个文体兼备的时代,各文体之间相互打通形成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诗”和“以论为记”等破体尝试,成了宋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体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说:“在宋代,文体问题无论是在创作中或在理论上都被提到了一个显著的突出地位。一方面极力强调‘尊体’,提倡严守各文体的体制、特性来写作;一方面又主张‘破体’,大幅度地进行破体为文的种种尝试,乃至影响了宋代文学的整体面貌。两种倾向,互不相让,而又

    中国苏轼研究 2017年0期2017-08-15

  •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动的人物形象,为词体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关键词: 欧阳修 词体 叙事特性中国古典诗歌历来以写景、抒情见长,唐宋词更被看作抒情诗歌的精美体式。我们遍览唐宋词的佳作名篇,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通过生动故事吸引听众和读者。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的诸多词作就体现出鲜明的叙事特性。欧阳修两百多首词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以女性视角与口吻描写男女情事,抒发闺阁情思的。因此,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评价欧阳修的词作“含带的女性色彩很重。我们可以称他为‘女性词的作家”。一、欧阳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2017-06-08

  • 高中语文词体写作教学探究
    000)高中语文词体写作教学探究王洪峰 (厦门市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000)相对于传统的诗词教学,词体写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一句话,它关注写作的全过程。文章针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高考诗歌鉴赏存在的读写分离、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词体写作的基本技法并能够写出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旨在探索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最终形成切实可行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诗词教学模式,延展到作文写作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5期2017-04-15

  • 宋词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词体,之所以说是典型的词体,是因为,这首词无论是语言运用,内容表达,都符合词的特点。此词抒发家国飘零,晚景凄凉之感。从词体特征来看,此词情感婉约,深沉的悲愁溢满全篇。其次,遣词造句深合词体要求,如词中最大的特色,叠词的运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运用叠词对于强化抒情的作用,但叠词的运用也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有关。第三,这首词语言浅近易懂,不避俗语白话,但又能由俗趋雅,俗中有雅,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1期2017-03-23

  • 民国高校中的词体教学探析
    9)民国高校中的词体教学探析欧阳明亮(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 吉安 343009)较之传统的词学传习方式,民国高校中的词体教学在教学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出“词学”与“学词”的辩证统一、“词学教授”的双重身份以及新思想新文化对词体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等诸种特点,并对现代词学研究者的培养、词坛风尚的流变以及词学学科的确立与完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国词 民国高校 词体教学 词学教授 龙榆生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

    兰台世界 2017年19期2017-03-11

  • 词论家的抗拒和矛盾 ——保护词体独特性与提高其文学地位的矛盾
    和矛盾 ——保护词体独特性与提高其文学地位的矛盾朱玉纯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词作为我国传统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由于早期形成的一些特点,使词体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偏见。通过历代词论家的努力,词终于得以与诗文并肩,但同时自身原有的独特性又有所弱化,促使了词论家们的反思。文章从词体自身独特性的形成、题材和风格发展两方面入手,以《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为例,论述及分析了词论家们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词;文论;独特性;发展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0

  • 宋词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词体,之所以说是典型的词体,是因为,这首词无论是语言运用,内容表达,都符合词的特点。此词抒发家国飘零,晚景凄凉之感。从词体特征来看,此词情感婉约,深沉的悲愁溢满全篇。其次,遣词造句深合词体要求,如词中最大的特色,叠词的运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运用叠词对于强化抒情的作用,但叠词的运用也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有关。第三,这首词语言浅近易懂,不避俗语白话,但又能由俗趋雅,俗中有雅,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3-06

  • 王士祯对陈子龙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两宋。宋词代表了词体的最高成就,经过元明两代,词体呈衰微之势,清人试图重新将词发展至繁荣。鉴于宋词的成就,清初的词人开始走复古路线,自觉模拟两宋,并大致分为两派,其中一部分尊崇北宋,另一派推尊南宋一派。北宋、南宋不只是代表着不同的时期,更是代表着不同的词风,清人对北宋或南宋词的学习,不单是学习其词风,也作为个人词学批评的依据,于是清代词坛便产生了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北宋、南宋之争。陈子龙是首个为清词中兴作出贡献的人,正如龙榆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云: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8期2017-02-25

  • 民国以来传统词学视野中的尊体之论
    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艺术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个维面所形成的论说线索,从主体上继续展开了古典词学对词之体制的推尚,标示出传统词学尊体之论走过一条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道路,甚富于历史观照价值与社会现实意义。民国以来;传统词学;尊体之论;维面展开;线索承衍尊体论是我国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命题。它主要从词与诗、曲之体的联系与区别角度,来辨析词的艺术质性,论说其创作特征,其最终旨趣在于提高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7期2016-04-05

  • 词体“正变”观的再确认 ——清初王士禛对李清照词的接受与批评*
    215123)词体“正变”观的再确认 ——清初王士禛对李清照词的接受与批评*赵红卫1,2(1.潍坊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2.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清初王士禛上承明词余绪,推易安词为词之正宗,在清初词风胚变之际,对词体“别是一家”的再确认,有着推尊词体的启示意义。王士禛“尽和”李清照词,在词论和创作上,基于词体抒情本质,提出了“有正变无优劣”的词体“正变”观。王士禛对词体“正变”观的再确认对清初词风的胚变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4-03

  • 李清照与辛弃疾词体文学比较研究
    对李清照和辛弃疾词体的文学对比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例证明法这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体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李清照和辛弃疾在词体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深入地探讨了造成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人词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宋代词体的研究者们提供李辛二人词体异同方面的理论支撑和实际参考。关键词:李清照;辛弃疾;词体;文学对比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78-03李清

    现代交际 2016年3期2016-03-29

  • 21世纪近十余年词体研究述评
    21世纪近十余年词体研究述评黄贤忠(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进入21世纪以来,词体的研究不断向专业细分和精深演进。文章分别从词体的起源、词调、词乐和词律等四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词体的研究现状予以梳理。近十余年来,学界对词的起源问题不但没有达成共识,反而连前期被广泛认同的“燕乐说”“民间起源说”也遭到了质疑。单纯的词调源流考证论文寥若晨星,多数的词调研究则进一步向宏观视角迈进,并与词体研究的其他分支问题相互交叉结合。词体的格律体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28

  • 传播方式对唐宋词的影响
    式的变化对唐宋词词体的确立、词史的进程和词风的演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乃至决定其存亡之命运。【关键词】唐宋词;传播方式;词体;影响一、歌舞传播的特性与唐宋词的体性唐宋词起源于音乐,最早主要通过歌舞演唱传播四方,这对词这种音乐文学的体性的形成产生了“塑造”和“规范”的作用。(一)“硬件”:词调、分片、押韵从“硬件”方面来说,唐宋词有词调、分片、押韵等的要求,是“依声填词”“按谱填词”,这是由于“词乐合一”产生出的对词在格律上的要求。词调也称词牌,是一首词的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2015-07-20

  • 明前期词体观的趋俗性
    值,因为它是整个词体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特别是明代的词学思想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无论视之为优点还是缺点。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理论批评入手,但明代的词学理论文献在各阶段分布不均,因此以创作实践的考察作为补充便成为一个必要的研究方法,结合作品可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因为某一历史阶段主流作家的创作特点也能侧面反映出当时词坛的基本思想倾向。明代前期即洪武至成化年间(1368—1487),这一阶段的词体观具有显著的趋俗性。这包括两个方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27

  • 纳兰容若与清代词体嬗变
    ]纳兰容若与清代词体嬗变□郑亚芳[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 362000]清词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词体呈现出蜕变的状态,表现为向婉约词风的本真回归,自我情感倾诉与婉丽词体的完美结合,哀感顽艳的审美追求,词体与诗体在内质上的吸收融合,在地位上的并驾齐驱,词派的纷繁与包容等。这一过程中,纳兰容若担负里程碑的使命,以他的创作诠释清词嬗变的过程与发展特质,成为这一时期的词体代言。清词;词体嬗变;纳兰容若一词体发展到清代,摆脱了元明两代的沉寂,奋然勃兴,追步宋词,开始新一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2015-03-22

  • 一部内容丰富的词学著作 ——《汉语词律学》
    的格律总论”、“词体”、“词的句子”、“词的声韵”四部分共17章,同时设有两个附录。17章的题目分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格律概论”、“词的格律的形成和发展”、“词的文本”、“词体的特点和来源”、“词体的自身发展和变化”、“词牌”、“阕”、“词的句子的一般理论”、“词的句子的节奏”、“词的句行格律”、“词的句子的对仗”、“词的句子的粘对”、“词的叠句”、“词的声韵的一般规律”、“押韵变化形成的词体”、“词的声韵与句子的平仄”、“词的句子的平仄的多样性”。两个附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03-20

  • 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 ——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
    欧明俊文学语言学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 ——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欧明俊抒情本位是历代许多词论家对词体本质的普遍认识,是传统观念,一脉不断。以“抒情”界说词体本质,是对诗缘情的承续。现当代流行观念,词是抒情诗,这只是一种词体本质界说,还有多种界说,不少人误以为是定义。词的定义为真假是非判断;词的本质界说是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词是一种纯文学文体、文章文体、文化文体。以“抒情”界说词体,具历史合理性一面,但也造成对词史部分真相的遮蔽,必须深刻反思、重估。

    学术研究 2015年11期2015-02-25

  • 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
    116)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段国朋(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传唱;传文;文人词体观;文人审美情趣词体是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相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14

  • 唐宋文人论词的阶段性特征考论
    而产生、发展。和词体在起初阶段的缓慢发展相对应,时人论词在晚唐之前也处于萌芽状态。现存最早的词作,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词集《云谣集》,以及初唐沈佺期等人写的《回波乐》词。前者内容宽泛多样,形式自由,更多体现出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创作和艺术上简单朴实的特点;后者则都是齐言体,除合乐之外,与六言古诗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中唐文人词日渐增多,只是总体上还处于尝试阶段,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张志和的《渔父》词五首,基本上为齐言的绝句体,只是第三句七言减一字而破为两个三字句。据

    天中学刊 2015年2期2015-02-12

  • 苏轼以“余技”为词与词体之变
    因,小看了苏轼对词体革新的意义。其实,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在于他把词当做文人的一种“余技”、一种“翰墨游戏”。这种“余技”治词的理念使“词”一变而成为了士大夫工作之余的娱乐品与消遣品。这种创作观念的变化促成了词的风格日趋多样化,促成了词体体制的日渐繁复与完备。一、以“余技”为词的内涵苏轼是第一个把词作为“文人余技”的,他在《题张子野诗集后》谈道: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湖州西溪》云:“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与余和诗云:“愁似鳏鱼知夜永,懒

    文艺评论 2014年2期2014-09-29

  • 明清词谱的选体特点
    期趋于实用主义的词体观念。明清词谱;格律;风格;选本词谱指辑录各种词调的样式,以供人填词时参考的书籍,纯粹的词谱既不选人也不选词,注重的只是体,即词之格式律调。词选则指编选者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选择部分词人的部分作品而编成的总集,常有借选本以存人或存词的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或宗派意识,或选人或选词,注重的是词之风格流派。然而,词谱以例词说明格律的原则,与词选以例词表达见解的方法,从根源上说是相通的,皆是以所选作品来展示词体的体貌,并以此规范词体创作,尤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17

  • 中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
    330031)词体论是我国传统词学批评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主要从词与诗、曲之体的联系与区别角度,来辨析词体的内在艺术质性,论说其创作特征,以便人们对词体本身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把握。在我国传统词学史上,对词体的论说显示出两种相对的批评取向,一是对词体持贬抑态度之论,二是对词体持推尊态度之论。此两方面论说或此起彼伏,或相互掺杂,形成交集,贯穿于词学历史发展的始终。它们从深层次上影响着词学批评的发展,也内在地作用着词学理论的建构,成为影响词学历史发展及铸就其面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1

  • 两宋词论尊雅观中的情志纠偏
    包括借诗而言词的词体雅化,即词体诗化理论和就词而言词的词体雅化(词体“本色论”)理论。诗化之雅论包括“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诗词同源”等等观点,本色之雅论则包括“别是一家”“骚雅”“清空”等观点。尊雅观在词体创作层面要求音协律合,字琢句炼,才高意新,创作者人品高洁;在词体风格论层面,以“雅”为审美要求,强调意高趣雅;在思想层面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以道、释为辅。其中,在两宋词论尊雅观的创作层面中,“缘情”与“言志”问题是个备受关注而争论不休的问题,根据笔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1-21

  • 两宋词体雅化理论比较论
    祝云珠宋代,是词体创作的鼎盛时期,伴随着词体雅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两宋词论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主张。在北宋以苏门词论者的“以诗为词”、“诗余”、“诗词同源”,李清照“别是一家”等为突出理论,在南宋以鮦阳居士、张炎、沈义父等提出的“骚雅”、“清空”等理论最为突出。学术界对南宋的词体雅化理论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对北宋的词体雅化理论则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两宋词体雅化理论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还非常罕见。事实上,两宋词体雅化理论在倡雅、尊体,提倡“本色”等方面有很

    文艺评论 2013年8期2013-08-15

  • 张炎词体正变观新探
    到“清空”在张炎词体正变观中,兼合于纵向雅正诗源与横向婉雅正体的特殊地位,故对各理念的内涵及关系存在误解。主要表现在:1.混淆了“质实”与“软媚”的内涵,从而将张炎批评过的“质实”代表吴文英词与“软媚”代表周邦彦词误解为同类。有将吴文英词归入软媚类的,如夏承焘认为:“吴文英的词比周词色泽更浓,也更加软媚”①,后来不少论者都从此说;还有将周邦彦词归入质实类的。如杨海明认为:“周邦彦典雅缜密的词风,发展到了姜夔,就朝着清空疏放的方向发展了……吴文英则又重新把它

    文艺评论 2013年8期2013-08-15

  • 词体起源“宫廷说”的一点思考
    应,系统探讨了“词体起源”这一自唐五代即开始讨论的学术问题,否定词体起源的“民间说”和“燕乐说”,以“高屋建瓴之架构,摆脱旧说、颠覆积习的胆识”[2]1力举“宫廷说”与“清乐说”。此著一出,立刻引起学界多年未见的“大讨论”,如《中国韵文学刊》、《天中学刊》等学术期刊皆以木斋此著为议题开辟专栏。而且,参与这次“大讨论”的诸多文章,亦非以往为我们见惯的那些“大多流于形式,徒有书评,而不见思想交锋”[3]的空洞文字,而是集再思考、再探研,亦以充沛的激情与创造力相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4-06

  • 张惠言《词选序》的“寄托”命意 ——词学“寄托”说之一
    为本,达到了推尊词体的目的;又讲求词体的“微言”“要眇”之美,以有别于传统词学讲求风格流派的方式揭示了词体的美感特质。这是张惠言对于词学思想的最大贡献。张惠言;《词选序》;寄托;意内言外;微言要眇有清一代,词号称中兴。以张惠言为开山的常州词派的崛起,便是这一中兴的坚实力量之一。相对于创作而言,张惠言更多的是在理论方面对常州词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个人治词的成败得失,亦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钱仲联先生推尊其为“明清八大家”之一。[1]嘉庆二年(1797),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3-31

  • 晚唐五代诗词关系研究略论
    融合发展的历史。词体起源大体四说:“词源于诗”;“词源民间”;“词源燕乐”;“词源酒令”。诗体之于词体的影响毋庸置疑,中国古代诗词流变历程乃为互动互律、时即时离的发展史。《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三百篇变而为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同属附庸,亦未可全斥为俳优也。”显而易见,这是将词体视为诗体之一种来看待的。 因此,梳理诗词关系,有利于对唐宋词史进行文艺原生态的考察。一、晚

    大众文艺 2013年9期2013-03-11

  • 论南宋前中期的词坛风尚及尊体进程
    。北宋中期以来,词体沿着花间传统回旋发展。虽然苏轼指出“向上一路”,但客观来看,《念奴娇》(大江东去)、《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类的作品在东坡词中所占比例很少,远不及其赠妓、咏妓以及写景抒情之作众多。到了崇、宣年间,在徽宗皇帝倡导下,以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人把花间词风推向了新高度。假如词体沿着北宋末年的轨迹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在婉约、香艳的传统格调中浸淫许久,然而靖康之变的爆发,不仅把宋代历史、政治分割成南、北两段,而且改变、激化了词体的发展进程。一、南渡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8期2013-02-17

  • 略论昆曲对词体四声规律的继承与发展
    正是以高度发展的词体格律为基础,并对其精细化、规律化才得以形成的。一、词体为昆曲四声规律提供了发展基础中国古代音乐文学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四声规律,因此词体在产生之初并不讲声律,属“以乐传辞”的演唱方式,由敦煌曲子词多不律可证。词体声律产生,源于文人词对其他韵文种类(主要是近体诗)的模仿。文人开始尝试作词时,只依曲拍为句,不讲平仄。但中晚唐文人已熟练掌握近体诗声律,便很自然地将诗律应用于词的写作。词作最初多为小令,而小令之声律与律诗声律大体相同,如张志和【渔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论据无可置疑,词体起源宫廷——读木斋新作《曲词发生史》
    )论据无可置疑,词体起源宫廷 ——读木斋新作《曲词发生史》刘崇德(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木斋《曲词发生史》以穿透历史的眼力、过人之才识,综观词乐与词体,近辨法曲清乐于“消费”“功能”之间,远溯法曲乃魏晋宫廷清乐之流亚,继又深察“艳体”与齐梁南朝宫体之关系,以无可置疑的论据驱去笼罩在词体起源上所谓民间文学说这一“怪物”,明确提出“词体非源于民间,而起源于宫廷”,“词非源于燕乐胡乐,而是新兴声乐曲子的产物”,而这一新兴声乐则是由魏晋宫廷清

    天中学刊 2011年6期2011-08-15

  • 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
    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周济;儒家文艺思想;推尊词体;消解词体一、周济词学思想儒家色彩主要内容词最初诞生于歌酒筵席之间,充满了美色爱情的脂粉味,但从北宋中期就开始渐渐向儒家文艺思想回归。至清代常州派,这种回归的迹象日趋明显。常州词派开山张惠言认为词体与《诗经》的变风、屈原的《离骚》相近,也就是说,词体与儒家的诗教原则、雅正思想都是一致的。周济沿着张惠言的路子继续推尊词体,在张惠言的“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即不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2011-08-15

  • 词体发展看况周颐的词体意识
    517000)从词体发展看况周颐的词体意识朱兴艳(河源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河源 517000)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在其的词学论著《蕙风词话》中阐述了自己的词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词体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况周颐的词体意识。况周颐;《蕙风词话》;词体意识词这种文体历来是不被重视的,在唐五代宋初,它的作用只是“用助娇娆之态”,“聊佐清欢”“娱宾遣兴”。唐五代时,文人词开始逐渐流为“侧艳之词”,其地位与诗文不可同日而语。北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2011-08-15

  • 古典词论中的“本色”概念辨析
    相关研究普遍用“词体本色”的内涵来认知词论中的“本色”及词体论中的“特色”、“正变”、“当行”等概念,致使名实不符。其实,在基本含义上,“本色”与词体间并无必然联系,与“特征”、“正变”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当行”也不尽相同;且词论中的本色,除词体本色外,依据所指对象还可分为自然本色、个性本色、词源本色等多种类型,不能视同词体本色。本色;词体本色;特征;正变;当行;自然本色;词源本色“本色”原是先秦时期崇“始”崇“正”思想的产物,被广泛运用于礼、法、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4-12

  • “境界”:词体艺术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 ——以宋代词体艺术为例
    92)“境界”:词体艺术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 ——以宋代词体艺术为例杨 吉 华(云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从字源学上考察,王国维的“境界说”为词体艺术提供了一种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它把艺术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层面,表达着词体艺术创作者主体心灵所达到的一种终极状态。宋代的词体艺术,以其对词人情性本体意识的高扬而彰显出自身绝对自由的无功利性艺术品质。因此,“境界”说从时空终极状态角度为以宋词为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4-12

  • 词体“一气流贯”说评论
    00070)关于词体与诗体思路结构之不同,古代词论中多有论及。王文华《古今词论》引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云“:诗词虽同一机杼,而词家意象,于诗略有不同。句欲敏,字欲捷,长篇需曲折三致意,而气自流贯。”李渔在《窥词管见》中也说“:作词之家,当以‘一气如话’一语,认为四字金丹。”这些说法,共同提出了一个对词体特征的重要认识:词体与诗体的区别,在于词体以流贯通畅为美。以上说法或把词体文气的流贯通畅独标为“词家意象”,或以之与诗体径扬厉的特征相对举,或者干脆奉之为作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2010-08-15

  • 宴饮生活与唐宋词的娱乐化写作
    综合性文艺活动,词体所配音乐主要是燕(宴)乐。吴熊和先生指出:取名燕乐(亦作宴乐),因为它是“燕享之乐”①。主要应用于公私宴集场合。宴席之上,听歌与饮酒并举,共同满足听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宴饮生活中歌妓以歌舞侑酒的场面氛围和文人士大夫之间侑觞行乐的生活态度,形成了娱乐性的词体观念,强化了词体的娱乐化写作。一晚唐五代词人的宴饮生活为词体娱乐特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蜀时期,宴饮之风颇为流行。“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②词体活动在宴饮生

    名作欣赏 2010年11期2010-08-15

  • 论王世贞的词学辨体理论
    曲的微妙之处,从词体表现内容、词体语言、词体言情本质、词体雅俗之辨等角度把握词之本色以及词体美学品格,并推崇一种词作典范。一、诗、词、曲不同——文体学辨析“词之辨体批评,是要辨析词与其他文体(主要是诗与曲)的不同,确认词体自身所固有而非其他文体所共有的根本特性。”[1]131首先,词、诗、曲的区别在于音乐性之不同。王世贞强调诗词有别,“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2]4319他从辨体角度提出了词承“乐府”而来,“词者,乐府之变也”。众所周知,词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2010-04-04

  • 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
    欧明俊摘 要:论词体起源与发生,首先需界定清楚并合理使用“词体”、“起源”、“发生”几个重要概念,这是论证的“前提”。木斋先生明确论断:词是配合法曲而非燕乐的歌词,词体发生于盛唐宫廷而非民间,李白词是词体发生的标志,皆是对近百年词学界盛行的主流观点的“颠覆”。这些观点新颖深刻;但要令人信服,仍需进一步充分论证。词体起源与发生研究,众说纷纭,不少问题皆应认真反思。关键词:词体;发生;李白;木斋;反思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2009-09-01

  • 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系研究》上卷对于词体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进行一番历史的考察。中卷对词与音乐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进行比较研究。下卷在前两卷“纵向”及“横向”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站在“今天”的历史制高点,对唐宋词合乐的利弊得失,成功与失败,进行科学的评判。就内容看,这是一部“浸入科学与哲学的词史”。就体例看,这部书打破了“作家作品论”的固定模式,使用交叉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与透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论词与音乐的关系,力图“言前人之所未能言,

    读书 1986年5期198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