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

  • 论姚永朴《文苑列传》对桐城派史的书写
    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桐城派相关研究可参见综述类文章,如江小角、方宁胜:《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张晨怡、曾光光:《桐城派研究学术史回顾》,《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诸种文学史大多肯定桐城派在清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如郭绍虞认为桐城派系清代唯一最大古文流派的观点,对学界影响甚重。相对于本体层面的桐城派文人和作品的研究,在历史认知层面对各种桐城派史的讨论尚有待发之覆。在各种

    安徽史学 2023年4期2023-12-25

  • 吴汝纶研究综述
    摘  要:吴汝纶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日本考察学制回来后,创办桐城学堂,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在他去世后,国内外对其评价极高。21世纪以来,学界更是高度关注,推出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予以综述,以飨读者。施培毅在《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中指出,吴汝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知名人物。但世人一般只认为他是“桐城派”古文大家,经学鸿儒,很少有人说他是我国近代教育的一位先驱。打开有关中国近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5-30

  • 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记解析
    公祠堂碑”,由吴汝纶撰文,汪瑞高书,立碑时间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碑身长240 cm,宽82 cm,厚25 cm,碑座无存,碑阴无字,碑阳有损伤,上有碑文20行,满行50字。该碑刻现收藏在保定市博物馆。一、碑刻录文因施工时碑面损毁,碑阳部分文字不能辨认,通过《吴汝纶全集》中收录《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记》[1]91-93一文与出土的“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的碑文相互印证,抄录如下(括号中的文字为文献补遗):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 桐城吴汝纶谨撰 盱台汪瑞高敬书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2-04

  • 张裕钊、吴汝纶交游考论
    ,湖北武昌人。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又字至父(甫),安徽桐城人。学界对二人的单独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但关于二人的交游情况,却缺乏必要的关注。本文从《吴汝纶全集》《张裕钊文集》《桐城吴先生年谱》《尺牍续编》《中国学报》等文集、年谱、报刊中辑得二人交往书信83篇及诗文十余篇,借助这些原始文献,试图较为清晰地还原张吴二人的交游脉络以及交流过程中由于性格相近、志趣相投而形成的较为相近甚或趋同的文学、学术、教育思想。一、张、吴二人交游的基本脉络(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2年1期2022-03-17

  • 吴汝纶与桐城派在深州、冀州的传播
    518060)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又字至父(甫),安徽桐城人。汝纶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二十日,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遂以内阁中书用,同年,入曾国藩幕府。同治九年(1870)因曾举荐,以直隶州牧用,并于次年六月就任深州知州。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因父亲病故,辞官丁忧。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就任冀州知州,十五年(1889)二月卸冀州任,二月二十五日抵保定莲池书院任院长,执教书院将近十四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十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6

  • 吴汝纶评点楚辞的古文语境
    246133)吴汝纶是清代重要的评点大家,其楚辞评点最早见于其朱笔手批吴启昌刻《古文辞类纂》本,后不断有增补,直到1914年吴汝纶《古文辞类篹评点》刊行。姚鼐选编《古文辞类纂》,将各类文体分为十三类,吴汝纶将每类文体都作了点评。其评点楚辞汲取了古文评点的方法,体现出古文评点的特色,在楚辞评点史中别具一格。目前此问题尚缺乏应有关注,故本文不揣简陋,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一吴汝纶评点楚辞是在《古文辞类篹评点》中[1],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古文的编纂及评点说起。姚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2-27

  • 文章之学与桐城派文人治经
    其中,桐城文人吴汝纶的经学活动可谓典型代表。吴汝纶在经学上用力甚勤,学养精湛,《尚书故》《易说》《周易大义》《夏小正私笺》等著述,皆是其长期治经的心血结晶,它们表现出吴氏不拘门户、汉宋兼采的治经理念。当前,研究吴汝纶的学术成果较多,主要集中于研究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中西医观念等方面,较少关注到他的经学思想、解经活动等方面。本期刊发的范丹凝博士的论文《因文求意:桐城古文家吴汝纶的治经之法》,不仅是研究吴汝纶学术理念的新成果,也是桐城派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3-13

  • “因文求意”:桐城古文家吴汝纶的治经之法
    学以捍卫门庭。吴汝纶却主张将古文之学的重心复归到文章本身,强调“辞章”的独立价值。他认为“自古求道者必有赖于文”[1],“文之不存,周孔之教息矣”[2]353。是故文章不必附丽于义理和考据,而谈理、说经皆不得缺少文章的表述之功,不通经“文”,自然难解经书中蕴含的圣哲之“道”。他将“文”视作治经之一途,发掘古文之学在阐释经书中的作用,通过古文家独特的视角,分析经书文章中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以文法诠释经文和经义。他的弟子贺涛将这种治经方法总结为“因文以求其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3-13

  • 弓汝恒生平述略
    宿儒,桐城宗师吴汝纶“著籍最蚤”的开山弟子[1]15,一生从事著述,在晚期桐城学派群体中以考据训诂学见长。他治家有道,待客有礼,“群从少长以次序立”[2]58,吴汝纶见后叹异不已,以为弓汝恒能够“政行于家”[1]17。弓汝恒嫡孙弓仲韬于1923 年8 月在其家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台城特别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弓仲韬任支部书记,其他党员弓凤洲、弓成山等人也都是弓汝恒侄孙辈中的俊才[3]41。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然见于文献资料甚少,今人介绍文章多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29

  • 桐城派教育活动值得深入研究
    孝纯、曾国藩、吴汝纶等直接主导兴办书院,参与书院建设考课及教学,堪称清代办学史上的典范;据《桐城文学渊源考》初步统计,桐城派曾有96人历官州学学政、县学教谕、县学训导、候选教谕训导等,至北洋政府时期吴闿生任职教育部次长,桐城派文人直接参与基层官学管理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大櫆、罗有高、韩梦周等大批桐城派文人或授业家塾,或居家讲学,或书简指授,也是桐城派师徒授受、薪火传承的主要方式;而桐城派文人历任书院讲席或山长的多达145人,姚鼐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29

  • 从“出走”到“回归” ——吴汝纶旅日信札解读及其“中体西用”论辨析
    学堂总教习后,吴汝纶在李光炯、方磐君等人的陪同下,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吴汝纶在日时间约为三个月,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参观考察,走访众多学界人士和官员,并将他在考察走访期间的见闻和思考分类整理成《东游丛录》一书。尤可注意的是,吴汝纶旅日期间,与众多教育家和汉学家等交流研讨,存留不少信札,这些信札颇能反映出当时先进的中国士大夫面对后起之秀日本颇为复杂的心态,以及晚清之际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引论:“周孔遗业,几成绝响”早在东游日本之前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28

  • 守旧与趋新:吴汝纶家训思想探析
    246133)吴汝纶(1840—1903),晚清教育家。他力倡废除科举、创定学制、普及教育,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启蒙和实践范式。当前有关吴汝纶学校教育思想研究有了一定基础,其家庭教育思想少有涉猎。本文从家庭教育视角,以吴汝纶家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吴汝纶家训思想内容特点,以丰富吴汝纶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一、吴汝纶家训思想的主要内容家训是教育向内选择的重要模式,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到明清之际,家训文化更是达到巅峰,作为教育的主流载体人尽皆知。清代后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27

  • 吴汝纶的文道观念与桐城古文的现代转型
    已传衍百余年。吴汝纶作为桐城派晚期宗师,身系桐城古文之学的兴衰大计,且深受洋务派思想的影响,怀抱以文经世的使命意识,重视古文对于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现状的改良作用。他认为,“自古求道者必有赖于文,而其效必有以利济乎当世”(2)吴闿生:《先府君事略》,载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四册,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161页。,古文之学既是关乎“求道”的传统学术,又是经世济民的良方利剂。故而他首先从历代古文家重视的文道观念方面,重新考量“文”与“道”的关系,提出了“道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8期2020-08-14

  • 吴汝纶对严复翻译《原富》的“个人赞助”
    助”,张元济和吴汝纶是严译《原富》的重要赞助人。限于篇幅,本文专门论述吴汝纶对严译《原富》的“个人赞助”,力求通过还原《原富》翻译和出版的具体过程,考察严复与“赞助人”吴汝纶之间的互动关系。二、“赞助人”吴汝纶修改校正严译《原富》的具体过程还原严复倾慕、敬重吴汝纶,并主动结交。光绪二十三年(1897),吴汝纶首次收到严复寄来的《天演论》译稿,读而奇之,赞不绝口,立即致书严复,大加鼓励。严复在翻译实践中也虚心求教,二人书信往来频繁。严复恳请吴汝纶为《天演论》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4期2020-04-29

  • “不唯模仿,熔而化之”:吴汝纶大学理念探析
    籍教育家之一,吴汝纶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投身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其声名远播海内外。目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如晚清启蒙知识分子的身份,桐城学堂的办学实践,中日教育交流等;他们形成的认识亦不同,如“通过中西思想的调和实现政治救国、文化救国”,[1]或使中国“学习西方的富强之具,辅之以中国先哲的精神”,[2]或“有‘新’的热情,但只具‘旧’本领”;[3]他们对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评价亦不同,如“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4]“超

    山东高等教育 2020年3期2020-02-23

  • 吴汝纶访日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杨一男吴汝纶是晚清著名桐城派文人、教育家,是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的挚友。吴汝纶不但拥有深厚的国学造诣,而且相当注重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其总体思想立场更偏向于洋务派,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不乏批判嘲讽之处。吴汝纶对于维新派从政体变革入手谋求改良颇具微词。在其看来,变法所言政治改良究竟是一纸空文,康、梁等人最多“日号泣于市”,[1]却无力履行制度改革之实。然而,吴氏的主张也并非同康、梁诸人毫无交集。他反对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变法手段,但认同他们兴学堂、注

    文化纵横 2020年6期2020-01-05

  • “曾门四弟子”在近代文学史的产生与接受
    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四人都是曾国藩的弟子兼幕僚,在古文创作方面瓣香曾氏,故称为“四大弟子”。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当下的近代文学史和桐城派研究之中,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研究探寻过“曾门四弟子”名称的由来。相关史料中并无曾国藩亲言此四人为其古文事业后继的记载,也没有来自当事者和同时期人做出的类似评断。然而一个文学史概念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到史料、作品等物质材料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而且要考虑到文学史知识系统构成上的合理性。在没有明确史实依据的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12-09

  • 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 ——吴汝纶
    130032)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又字挚父,安徽桐城人。晚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是“曾门四弟子”之一。光绪十五年(1889),辞官从教,任职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至九月,赴日考察学制,回国后于安徽安庆创办桐城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病逝于桐城家中。吴汝纶有着特殊的教育背景、社会阅历,逐步由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士子觉醒为具有现代思想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呈现出独特的历史价值与人文意蕴。一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使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3-22

  • 吴汝纶媒介素养探析
    晚清桐城派大师吴汝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与地位,为传播西学新知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对桐城派古文传统的“复归”等领域,而从传播学视角去研究吴汝纶与近代中国报业发展之间的勾连,则少有涉及。吴汝纶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近代报业从萌芽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遍览吴汝纶书信、日记和年谱,我们不难发现,其一生宦海沉浮都与晚清报业的发展相伴而行,联系紧密。因此对吴汝纶的媒介素养①作为传播学概念,“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3-16

  • 晚清启蒙知识分子的觉醒之困与身份焦虑 ——以吴汝纶为中心的考察
    近代思想史上,吴汝纶思想复杂而备受关注,他“注定与‘旧时代’、‘旧人物’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他面对新的社会思潮所跨出的步伐,虽也有惊人之处,但最终没有完成质的跨越。”[1]这种未跨越的遗憾与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群体追求精神主权的时代困境和主体建构下的认同焦虑密不可分,同时这种渴求“自主权”的民族文化本位观与“去民族性”的普遍西化思想间的矛盾也呈现出代际知识转型的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二、追求精神自主权的民族觉醒之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晚清中国属于官方民族主义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3-16

  • 守与变:桐城大师吴汝纶的文学传承与超越
    475001)吴汝纶作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在教育界建树颇多,开风气之先,积极倡导引进并身体力行地传播西方文化。吴汝纶与薛福成、黎庶昌、张裕钊被称为“曾门四弟子”,是曾国藩后桐城派最重要的传播人员。很多学者认为,在四弟子中,以吴汝纶的成就最大。姜书阁曾言:“曾派中年最高而享名最盛者,莫过于俞樾、王闿运、吴汝纶三人。”[1]关爱和与之持相同的观点:“曾门四弟子中,对桐城派的发展给予较大影响的是吴汝纶。”[2]由于吴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3-15

  • 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文学观
    210037)吴汝纶,字挚甫,安徽省桐城县人。是晚清著名学者、文人和杰出教育家,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等盛名。在他的一生中,他广泛吸收多家之学,勤勉倡导新式之学,在其书信及尺牍中与多位桐城派著名作家以及当时的有志之人交流其为文为学之道,他在交游与为文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教育思想值得后人不断地探索。一、推崇新式教育,坚持科举当废吴汝纶一生博览群书,底蕴丰厚,深谙教育,对于教育以及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他自小接受封建思想和传统教育模式的熏陶,是一个

    大众文艺 2019年10期2019-01-28

  • “我还是想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 ——钱钟书与吴汝纶不同的学术人生姿态
    。不过,后来读吴汝纶,看见他的《〈铜官感旧图〉说》。下面这段话,真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文正公之为人,非一世之人,千载不常遇之人也。吾生乎千载之后,而遥望千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戚焉。吾生乎百载数十载之后,而近在百载数十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亦不能与之周旋也,犹之戚焉。并吾世而生而有若人焉,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乃或限于形势,或间阻于千里百里之远,吾仍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滋戚焉。若乃并吾世而生,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又且不限于形势,不间阻乎千

    浙江社会科学 2019年3期2019-01-24

  • 从尺牍交往看张裕钊与吴汝纶对桐城义法的因袭与突破
    庶昌、薛福成、吴汝纶视为“曾门四弟子”。曾门四弟子中,黎庶昌、薛福成偏重事功,张裕钊、吴汝纶擅长文章,曾国藩对张裕钊及吴汝纶颇为器重:“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吴两生。”[注](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42页。从吴汝纶日记看,张、吴相交或在同治七年(1868)秋,“阅张廉卿文,廉卿湖北武昌县人,名裕钊,所为文多劲悍生炼,无恬俗之病,近今能手也”[注](清)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四册,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11-20

  • 刘珂希:忍
    最喜欢的,还是吴汝纶先生的这句话。是啊,且宁愿多挨几个寒冬,也要在雪尽后,复闻那沁人心脾的梅花香。吴汝纶先生心中的“忍”是苦尽甘来的豁达。这,也是我心中对“忍”最好的诠释。是仲夏之梦,是九月繁花,是一生心甘情愿的沉沦,是一生一次的勇敢与倔强。徐志摩一生的三个女人中,我最喜欢的是张幼仪。在封建社会下,张幼仪没有反抗,规规矩矩地嫁给了徐志摩,并努力成为合格妻子。但家里的安排怎能抵挡住徐志摩那颗放荡不羁的心?他匆忙去了英国。安分守己的张幼仪本以为追随丈夫便能挽回

    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7期2018-10-22

  • 吴汝纶教育思想
    231400)吴汝纶作为桐城派后期的学者和教育家,在晚清时期非常有名。他曾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任多地知府、知州等官。在1889年,吴汝纶放弃当时的仕途生涯,开始进入教书育人的新规划,在保定莲池书院担任主讲。后来因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保荐,于1902年也进入京师大学堂担任总教习。在考察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写成《东游丛录》,回国后创办了桐城学堂。1903正月,病逝于家中。吴汝纶作为一名教育先驱和实践家,虽算不上创办新式学堂最多,也谈不上为中国教育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4-03

  • 珍藏点击:《深州风土记》及其纂修者吴汝纶
    名学者和教育家吴汝纶纂修。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今属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清史稿·吴汝纶传》)。1864年中举,1865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与黎庶昌、薛福成、张裕钊师事曾国藩,被誉为“曾门四大弟子之首”,“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曾先后出任深州、冀州知州、

    档案天地 2017年11期2018-01-17

  • 吴汝纶对日本师范教育的考察及其影响
    246133)吴汝纶﹙1840-1903﹚是“桐城派”后期领军人物。清末“新政”启动后,吴汝纶主动请缨,东渡扶桑。在日期间,顶住来自于国内的各种非难,对日本学制暨师范教育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考察,为晚清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诸多借鉴。以往学术界把吴汝纶对日本学制的考察置于清末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重点在其整体研究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以吴汝纶对日本师范教育考察为切入点进行探讨,进而探索其对晚清师范教育产生的影响,鲜有涉及。笔者不揣浅陋,撰就此文,就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1-01

  • 北大的老师们
    大臣以后,就请吴汝纶为总教习。吴汝纶是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是当时所谓旧学的一位权威。他也懂得一点当时所谓新学;严复翻译的书,有几部都有他作的序。他是一位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他在直隶(今河北)做官,在地方上办了些新式的学校。张百熙请他当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这表明了张的办学方针。据说张百熙当了管学大臣以后,曾亲自到吴汝纶家里去请他出来,吴汝纶不见。后来一天,张百熙大清早穿着官服,站在吴汝纶的门外(一说是跪在卧房门外)等候相见,吴汝纶只好答应了他的邀请。但是

    视野 2017年23期2017-12-26

  • 文字虚名终底事
    湖北武昌人,与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以古文与书法煜耀于世。曾国藩对其尤为称赏,赞其“好学不倦,作古文亦极精进。余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曾国藩:《求阙斋日记》)。吴汝纶亦盛赞:“清代足与文章之事者,姚鼐、梅曾亮和曾国藩后,惟张裕钊而已。”(吴汝纶:《与吴季白》)张氏性严介,寡交游,“尝数月不出户庭,与人对坐,或移晷始一语”(张沆、张浍:《哀启》)。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裕钊考取国子监学正,授内阁中书,在北京渡过了一段拍张跳荡、

    寻根 2017年4期2017-11-09

  • 吴汝纶古文“声气论”与桐城家法
    071000)吴汝纶古文“声气论”与桐城家法周晓坤 (河北大学文学院 071000)“因声求气”论是桐城派始终传承不绝,奉为圭臬的文艺思想,该理论继承古代文论关于“声”、“气”的理论传统,亦有创制之处。吴汝纶作为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也在“因声求气”的具体实践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进行了文章创作的创新,以保护桐城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延续。吴汝纶;“因声求气”;桐城派“声”“气”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是陌生的话题,而真正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则始于桐城派刘大魁的

    大众文艺 2017年10期2017-07-12

  • 高步瀛与吴汝纶交游考—兼论吴汝纶对高步瀛之影响
    刘晓亮高步瀛与吴汝纶交游考—兼论吴汝纶对高步瀛之影响刘晓亮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直隶省霸县辛店乡北庄头村人(今河北省霸州市)。著名《选》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家、礼学家、考据家、教育家等。目前学界关于高步瀛之研究多集中于一些生平、治学特点介绍①关于高步瀛之生平介绍,主要有:1.程金造《霸县高先生行状》,《国文月刊》1948年第69期;《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回忆先师高步瀛阆仙先生》,《学林漫录》(

    诗书画 2017年2期2017-06-23

  • “莲池学派”的女性书写与文艺思想
    性观。张裕钊、吴汝纶、贺涛、李刚己等“莲池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女性书写最具学派传承的意蕴和时代文化演进的烙印。以他们为中心,可窥见晚清民国之际“莲池学派”及一般文人对女性及女性文艺的真实态度。而描述代际之间的传承与演变,也能领略中西碰撞、新旧交替之际,文人面对传统文化岌岌可危之境,在坚守和变通中表现出的思想原则和智慧。一“莲池学派”诸子书写女性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墓志铭、寿序、诗文集序言、论说等,诗歌作品数首而已。在这些古文中,他们秉承桐城家法,融入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12

  • 吴汝纶文献观念发微 ——以日记与尺牍为中心的考察
    235000)吴汝纶文献观念发微 ——以日记与尺牍为中心的考察赵 敏(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吴汝纶一生从事中国传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他强调“《六经》传记”和“周、孔之教”在中国政治、学术、文化上的核心地位,重视地方志、家谱、金石以及当代文献的重要功用与价值,“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汉至今,无所不采,而亦无所不扫”的学术理念使得其文献观念更加理性、科学,这是吴汝纶能够取得巨大文献整理研究成就的重要原因。吴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09

  • 试论吴汝纶之体育教育思想
    郎净试论吴汝纶之体育教育思想郎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晚清著名教育家吴汝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可知:吴汝纶有明确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体育教育,是培养尊君爱国的国民的重要工具;吴汝纶希望借教育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提倡"寓兵于学"之模式,重视在学校中开展体操课程;吴汝纶把日本的学校体育介绍到中国,尤其强调体操与卫生之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他反对繁重的课业,提倡劳逸结合,提倡身体练习。吴汝纶;体育教育思想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

    体育科研 2016年1期2017-01-20

  • 吴汝纶与《天演论》的出版
    摘要:吴汝纶对严复所译《天演论》稿本提出了批评和修改建议,随后应邀作序,并在该书出版后尽力推销与宣扬,这已成为《天演论》出版史上的重要关节。在吴汝纶等人士的推扬下,《天演论》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吴汝纶与严复亦师亦友的交谊,也成就了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关键词:吴汝纶;严复;《天演论》;出版史吴汝纶(1840-1903)为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之誉,为“曾(国藩)门四学士”之一。他以文章名世,“中外大疑大计,一决于国

    现代出版 2016年4期2016-12-07

  • 近代学人从书目角度对大学国学教育的思考
    其中较有名者有吴汝纶、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起步阶段关于国学学习及传承的思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国学教育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开列的国学书目及特点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当始自京师大学堂的成立。从京师大学堂创办的那一天起,如何在近代大学中展开“国学”教学就成为筹办者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曾开列《学堂书目》,对如何在大学堂开展中西学教学做出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1902年10月18日,即

    社会观察 2016年10期2016-11-26

  • 吴汝纶三书成姻缘
    卢坡吴汝纶,字挚甫,为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之誉。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科考连捷,同治四年(1865年)会试,取进士第八名,“遂以内阁中书用”。吴汝纶以文章名世,“是时中外大疑大计,一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从其留下的文集、诗集与说经著作《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等看,吴汝纶于中国传统之学术颇有研究,又兼举桐城派之大旗,上游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下携范当世、李刚己、马其昶、二姚(姚永朴、姚永概)

    江淮文史 2016年5期2016-11-03

  • 晚清日本德育对华输出及其影响 ——以吴汝纶赴日考察为例
    其影响 ——以吴汝纶赴日考察为例周 珂,宋德如晚清时期,日本在“中国保全论”对华外交政策推动下,利用吴汝纶赴日考察之机,对华输出其德育;其方式既有日本德育的介绍,也有对晚清政府德育的建议。日本德育对华输出,尽管对中国德育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真实意图是谋求日本在华利益的最大化。吴汝纶;晚清;日本德育;输出;“中国保全论”德育,是一种关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活动,既关乎个人的修养,又关乎国家、民族、社会的团结、稳定与发展,历来为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28

  • 选择与放弃 ——吴汝纶辞官新探
    择与放弃 ——吴汝纶辞官新探王 丛 阳(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吴汝纶是晚清重要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自同治十年起主政一方18年之久。光绪十四年,仕途顺畅的吴汝纶突然辞职。除去性格与兴趣等文人辞官的共同原因外,个人化因素也是吴汝纶辞官不可忽视的原因。从身份认同及天命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吴汝纶的辞官行为,还原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吴汝纶,从而使研究者更加接近吴汝纶的本真。吴汝纶;辞官;身份认同;天命观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8 10:32: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14

  • 清末民初直隶保定外语教育述论
    教育可以追溯到吴汝纶任莲池书院山长时期。吴汝纶素爱文事,先后主政深、冀二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②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44页。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吴汝纶辞官到保定莲池书院主讲,共计十四年之久。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部分开明官员和士绅开始“睁眼看世界”,思变图强,吴汝纶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欲“保国、自强”,“盖非广立学堂,遍开学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03-07

  • 西学先导:吴汝纶与桐城学堂〔*〕
    )西学先导:吴汝纶与桐城学堂〔*〕○刘燕(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安徽安庆246133)吴汝纶是晚清大儒,享有“海内大师”“古文宗匠”的盛名。在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巨变中,他竭力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西学、介绍西学、倡导西学、运用西学,形成了超越于同时代人的中西合璧的思想体系,完成了从古文宗匠向西学先导的身份转换。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西学先导改革与实践新式教育,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学堂——桐城学堂,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作出了杰出

    学术界 2016年3期2016-02-26

  • 《原富》三味
    陆续将译稿寄予吴汝纶校阅,并书信往来,交流思想。因此,吴汝纶应最能理解严复翻译《原富》之苦心。一九○○年,严复请吴汝纶为即将出版的书稿作序。在这篇序言里,吴汝纶阐释了严译的意义,其论述亦能体现出一代学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时代之精神。吴汝纶首先强调了财政对国家存亡之重要性,认为“国之庶政,非财不立”。进而论道,就其情势而言,清末之窘局似因西夷入侵而起;但究其实质,则国运之危败乃根源于自身的学术传统。中国士大夫传统讳于言利,其实际行动便有轻视财富之趋向,在法

    读书 2015年7期2015-07-13

  • 探究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对外语教育的贡献
    究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对外语教育的贡献刘纯(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河南 平顶山 467000)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他认为要给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就要通过广译图书、兴办新式学堂等来加快西学传播,进而在国内形成一种“西文”、“西艺”、“西政”的全面引入。吴汝纶提出了振兴新学、造就人才等外语教育理论,并亲自参与到外语教育实践活动中,其立足于当时国情,放眼世界、倡导西学,为外语教育的近代

    社科纵横 2015年11期2015-04-08

  • 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
    30039)论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代利萍(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吴汝纶虽被誉为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但与桐城派的方苞、姚鼐等推崇“文以载道”的古文创作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就吴氏提倡“重文轻理”的古文创作思想及其成因展开讨论,以期廓清桐城派文脉传承之变异之一面。吴汝纶;重文轻理;桐城派与桐城派一脉传承而来的“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不同,吴汝纶在古文创作中提倡“重文轻理”。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吴汝纶的文论思想作了进一步探讨,取得了一定成就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27

  • 吴汝纶与桐城派在清末民初的演变* ——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及其刊刻为考察中心
    30039)吴汝纶与桐城派在清末民初的演变* ——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及其刊刻为考察中心马 玉(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是晚清吴汝纶据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删选而成的一部大型诗文选本。该书的编选与刊刻均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该书于其任教直隶保定莲池书院期间编选而成,编选动机源自维新变法前后吴汝纶对中学存亡的深刻思考。该书在民国初期的刊刻出版与桐城末派大护法徐树铮对自我权力的维护有直接关系。该书在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18

  •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吴汝伦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
    帝钦定的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在1902年创办了安徽最早的一所中学——桐城县学堂,1903年春正式开学,1904年改名为桐城中学堂,民国元年又改名为桐城县立中学,并演变为今天的桐城中学。吴汝纶是当时海内外负有重名的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宗师。他更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大家,被日本的早川新次誉为“方今中国儒林中最有开化之思想者”。任州官时,曾使两州文教斐然;出掌莲池之后,又使书院成为四方生徒和异国学子争趋求学的场所。为筹建京师大学堂出访东瀛及创办桐城县学堂,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2-13

  • 晚期桐城派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
    主要以曾国藩和吴汝纶为对象,从整体研究桐城派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关系的论文只有王丽红的《后期桐城派作家与近代教育转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4)但此篇文章实际上也主要是论述吴汝纶以及严复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严复是否归为桐城派,目前学界仍然观点不一,因此这篇文章仍然属于个体研究。虽然个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会有所不同,但是桐城派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师承和地缘等因素使得桐城派作家的教育观念相互传承,相互影响,并趋于统一,这也就为从整体研究桐城派与近代新式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7期2014-03-31

  • 吴汝纶对日本图书馆的考察和认识
    231403)吴汝纶(1840—1903),安徽桐城人,清末教育家,晚期桐城派大师,曾任深州、冀州知府。从政期间,重视教育,亲自授课,一时名人学士麋集津冀,以致“民忘其吏,推为大师”。1889年起任莲池书院山长,1901年被管学大臣张百熙推荐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坚辞不任,后以五品官衔赴日本考察学制。吴汝纶于1902年五月五日①本句中“五月五日”及本文中用汉字表述的日期均指农历。启程赴日本,九月廿一日回到上海,历时4个多月。在日本期间,吴汝纶遍访知名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异口同声:从“东京语”到“京城声口”*
    之士。严复又是吴汝纶的门生,他翻译的《天演论》出版时,序言为吴汝纶所作。文学家和政治家变革文体的自觉意识,将和变革读音识字方法的国语教育家的“国语统一”思想合流,成为维新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正是这一年,中国教育史上两位杰出的教育家出访日本,考察、学习日本的国民教育: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吴汝纶(字挚甫、挚父,1840—1903);天津严家学馆(1904年改为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字范孙,1860—1929)。两人都留下翔实的考察日记,分别为《东游丛录》、《壬寅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1-22

  • 吴汝纶全集》失收九封书信考辨
    规划重点图书《吴汝纶全集》,于2002年9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确实为学术界研究吴汝纶或近代史提供了极大方便,其功厥伟,毋庸赘言。由于书信本身的原因,《吴汝纶全集》在资料搜集方面难免会有疏漏。笔者近日在查阅吴岭岚整理的《薛福成藏札集(二)——吴汝纶致薛福成札十通》(《东南文化》1987年第1 期)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一封信与《吴汝纶全集》中所收稍有出入,另外九封书信为《吴汝纶全集》所不收,故对其进行考辨,以就教于方家。一、《吴汝纶全集》失收九通书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养生立德并重,健身立学皆成 ——从《谕儿书》谈吴汝纶的养生健身教育思想
    从《谕儿书》谈吴汝纶的养生健身教育思想程大立(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系,安徽 桐城 231403)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写给儿子的书信《谕儿书》中,从中西文化观出发,提出了心理与身体并康、天道与人心相顺、养生与养德并重、健身与立学相谐等科学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对当今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吴汝纶;教育思想;《谕儿书》;养生;健身;养德;立学一、吴汝纶及《谕儿书》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清末教育家,桐城派晚期的代表人物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4-13

  • 力倡西学育人才坚守古文存“道统” ——吴汝纶西学思想与古文观念平论
    “道统” ——吴汝纶西学思想与古文观念平论朱秀梅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桐城派后期古文大师,其一生最用力处不在政治思想的思考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上,而在学术、教育思想及其古文的存续与创作上。吴氏一反“中体西用”的思想模式,力倡西学,强调西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作用;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引西学入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以此造就救国之才。吴汝纶古文理论及其创作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对桐城文派风格、“义法”的“复归”,而在于对古文的执着与坚守;在文道关系上,他主张文

    中州学刊 2011年2期2011-08-15

  • 论曾国藩对吴汝纶的影响 ——以用人思想为例
    4)论曾国藩对吴汝纶的影响 ——以用人思想为例张 涛(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吴汝纶不但文学思想上承传了曾氏衣钵,其用人思想也颇具曾氏遗风。曾国藩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并在用人过程中培养人才的思想,在吴氏的具体行事中都有所体现。吴汝纶在用人思想方面受到曾国藩的影响,仅仅是其所受曾氏影响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是从这一侧面,恰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近代文化的影响之大、之细微。曾国藩;吴汝纶;用人思想曾国藩以一身而兼名臣与文宗,对晚清以来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04-07

  • 《曾国藩全集》未收书信一封及其文献价值
    注意到曾国藩给吴汝纶的一封回信,后遍检清代光绪年间由传忠书局编刻的《曾文正公书札》《曾文正公书札续钞》,以及岳麓书社于1994年前后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中书信部分,发现《曾文正公书札》《曾文正公书札续钞》与《曾国藩全集》均没有收录此信。故将此信检出,并加以考述,以供研究者参考之用。曾国藩的这封回信作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五日,即他辞世的前一年。此信原文如下:八月接诵惠书,具聆一一。以外出巡阅,刻无暇晷,裁畣稍稽,比审侍闱多祜。新履深州,政祉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2011-03-18

  • 保定莲池书院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续,到张裕钊、吴汝纶管理莲池书院的时候,书院已经引入西学,推动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另外,桐城派名儒的改革思想也与莲池书院引入西学进行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桐城派人士在书院讲学者达 83人。众多桐城派人士在书院中讲学,对于桐城派学术思想的代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桐城派而言,书院具有关乎存亡的重大意义,但当教育制度近代化的浪潮掀起时,活跃于书院的晚清桐城派诸人并未抱残守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士也开始了对书院制度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其中尤以吴汝纶、王先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试论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事业与思想 ——以主持保定莲池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试论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事业与思想 ——以主持保定莲池书院为中心的考察吴洪成1李占萍2张文超1(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保定 071002;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 050035)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4-07

  • 吴汝纶与张之洞课程观之刍议
    、系统化。经过吴汝纶、张之洞等有识之士的努力,1904年颁行了《癸卯学制》,对西方课程的引进开始制度化。文章通过对学制的奠基人昊汝纶、张之洞二人的课程观进行比较,进而反观中国近代课程的嬗变。[关键词]吴汝纶;张之洞;课程观;中西合璧;中体西用[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038-06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开始做着一个“富强”梦,吴汝纶与张之洞就是近代中国做着富强梦的两个先觉先行者。他们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2009-04-03

  • 西方传教士与京师大学堂的人事纠葛
    百熙;丁韪良;吴汝纶〔中图分类号〕K2565;K2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1-0131-07京师大学堂是戊戌政变后硕果无多的留存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近代大学制度,源出于欧洲,兴盛于北美;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区别甚大,中国旧式教育资源不足以为近代型的大学提供范本。而那时,基督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自19世纪30年代起,教会人士就在中国创办近代学堂,来华新教传教士多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了解外国高等教育情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1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