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

  • 死亡、超越与赞颂
    俄耳甫斯》中,里尔克对希腊神话中经典的俄耳甫斯神话进行了存在论重写,重新挖掘了神话中“死亡、超越、赞颂”三个主题的诸多内涵。传统的欧律狄刻形象在里尔克笔下获得了独立性,与逝去的少女薇拉叠化为新的少女形象,在死亡中达成了自身的完满;失落的俄耳甫斯则在双重域境中坦然面对死亡且歌唱,达成了此在的超越。里尔克晚期诗学彰显着存在论的丰富蕴涵以及艺术的生成力量。【关键词】里尔克;《商籁致俄耳甫斯》;俄耳甫斯神话;存在论【中图分类号】I512            【文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2023-07-20

  • 里尔克和杯子(外一首)
    安嫫里尔克的杯子里,装着生活、诗歌和祈祷“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有时候,我迷恋某个具象比如:里尔克和杯子铁线莲的三脚支架或者玻璃广口瓶里插着,从不腐烂的黑色树枝在黄昏到来之前,我坚持自己的怀疑里尔克和杯子,这世界彼此呼应他用命运写下被遮蔽的偶然性和短暂性生活,是消失的假象月亮的子宫里,住着两个人的身体有时他是男人,有時他是诗人。她说,“庭院是活着的,是瞬息万变的存在”放下鞋子、身体,和一切随之而来的欲望蔷薇、郁金香、山茶花睡莲、落日、云朵、湖

    星星·诗歌原创 2023年3期2023-04-07

  • 里尔克为何不是“唯一的诗人” ——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再评价*
    ,对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阐释又有着重要的地位。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尽管给予了里尔克高度的重视,但却对其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个说法源于海德格尔对于诗人与存在关系的独特观点。在他看来,诗人的天职在于道说存在的意义,而存在意义的显现是具有时间性的,只有道出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存在意义的诗人才称得上是“唯一的诗人”。那么,海德格尔为何要阐释里尔克?享誉世界的诗人里尔克又为何当不起这个称谓?海氏对他持保留态度的援引究竟是什么?探究并解答这些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3-12

  • 不沾沾自喜的人
    对他影响很大。里尔克是德国人,他们在巴黎旅居时相遇。茨威格对里尔克印象极佳。他发现里尔克总是静静地倾听,从不装腔作势或慷慨激昂,表情自然。最一般的话到里尔克嘴里,都能讲得生动。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许多人注意的中心时,里尔克会立刻停止,坐下来,重新耐心听别人讲话。里尔克慢条斯理,整齐,清洁,安静。他经济并不宽裕,但衣着讲究,带着不显眼的个人标记,比如在手腕处戴着薄薄的银镯。茨威格最喜欢和里尔克一起散步,里尔克会注意到各种细枝末节,比如路边商店的普通招牌,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2期2021-11-17

  • 论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的接受
    响最深的还要属里尔克。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中接受学的角度,论析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的接受,以期对冯至及其诗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一、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的研习与译介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德语诗人,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根据冯至的回忆,“192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知道里尔克(Rilke,1875,12,4—1926,12,29)的名字”。1930年秋,冯至来到德国留学,此后他专修德国文学,阅读了很多的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2021-11-12

  • 借镜西方:郑敏与里尔克
    生了深远影响。里尔克启发了九叶派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她对里尔克的哲学思辨、静观品格的学习尤为突出,借助“客观对应物”和“思想知觉化”进行创作,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里尔克;郑敏;生死观;静观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九叶诗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在战火中塑形而成,有了在战争中流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不沾沾自喜的人
    对他影响很大。里尔克是位诗人,他们在巴黎旅居时相遇。茨威格对里尔克印象极佳。他发现里尔克总是静静地倾听,从不装腔作势或慷慨激昂,表情自然。最一般的话到里尔克嘴里,都能讲得生动。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许多人注意的中心时,里尔克会立刻停止,坐下来,重新耐心听别人讲话。里尔克慢条斯理,整齐,清洁,安静。他经济并不宽裕,但衣着讲究,带着不显眼的个人标记,比如手腕处戴着薄薄的银镯。茨威格有一次见到里尔克整理箱子,说他的每件东西都被精心塞进预留的空处,像镶嵌马赛克。

    润·文摘 2021年9期2021-09-22

  • “力”与“笼”之博弈与平衡
    摘  要:里尔克《豹》中“豹”的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隐喻意义可从不同方面解读。本文从“豹”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处环境出发探索诗中场域之间的不同关系:“豹”的“力之舞”背后所体现的“灵”与“肉”的博弈以及“豹”与所处之“笼”之间的平衡,并论述了通过诗中这二层关系的阐述后体现出来的里尔克的诗学、人性以及哲学性深层思考。关键词:里尔克;形象隐喻;博弈与平衡作者简介:杨依凡(2000.10-),侗族,湖南怀化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比较

    青年文学家 2021年8期2021-06-15

  • 象征主义及其在里尔克诗歌《豹》中的运用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是20世纪初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豹》是盛名已久的象征主义佳作。本文基于象征主义视角多层次解读里尔克诗歌《豹》中的象征义,通过对其解读,旨在向读者传达诗歌启示。关键词:象征主义;里尔克;《豹》;象征;诗歌启示作者简介:李晓瑞(1998.6-),女,汉族,河南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法律德语与翻译方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2021-05-13

  • 漂泊是一种承担 ——读赖纳·玛利亚·里尔克《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赖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进入《定时祈祷文》第二部的写作。该诗集第一部早在两年前完成。似乎是压抑已久的激情被唤起,再次进入主题写作的里尔克当天完成三首,翌日又是三首。9月19日完成的三首就包括《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无论何时来读,该诗都给人扑面而来的沉重感和命运感。在最终由三部一百来首短诗构成的《定时祈祷文》中,这首诗能占据格外突出的位置,是它摒弃了整部诗集中的倾诉音调,一种直击人心的思辨色彩布满诗歌。纵观里尔克的毕生写作,沉思是他屹立诗

    星星·散文诗 2020年26期2020-12-30

  • 漂泊是一种承担
    赖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进入《定时祈祷文》第二部的写作。该诗集第一部早在两年前完成。似乎是压抑已久的激情被唤起,再次进入主题写作的里尔克当天完成三首,翌日又是三首。9月19日完成的三首就包括《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无论何时来读,该诗都给人扑面而来的沉重感和命运感。在最终由三部一百来首短诗构成的《定时祈祷文》中,这首诗能占据格外突出的位置,是它摒弃了整部诗集中的倾诉音调,一种直击人心的思辨色彩布满诗歌。纵观里尔克的毕生写作,沉思是他屹立诗

    星星·诗歌理论 2020年9期2020-11-06

  • 不沾沾自喜的人
    他的影响很大。里尔克是德国人,他们在巴黎旅居时相遇。茨威格对里尔克印象极佳。他发现里尔克总是静静地倾听,从不装腔作势或慷慨激昂,表情自然。最一般的话到里尔克嘴里,都能讲得生动。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许多人注意的中心时,里尔克会立刻停止,坐下来,重新耐心听别人讲话。里尔克慢条斯理,整齐,清洁,安静。他经济并不宽裕,但衣着讲究,带着不显眼的个人标记,比如在手腕处戴着薄薄的银镯。茨威格有一次见到里尔克整理箱子,说他的每件东西都被精心塞进预留的空处,像镶嵌马赛克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4期2020-05-19

  • 不沾沾自喜的人
    賴内·马利亚·里尔克茨威格在巴黎旅居了一段时间,遇到一些低调朴实的大师,对他影响很大。里尔克是德国人,他们在巴黎旅居时相遇。茨威格对里尔克印象极佳。他发现里尔克总是静静地倾听,从不装腔作势或慷慨激昂,表情自然。最一般的话到里尔克嘴里,都能讲得生动。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许多人注意的中心时,里尔克会立刻停止,坐下来,重新耐心听别人讲话。里尔克慢条斯理,整齐,清洁,安静。他经济并不宽裕,但衣着讲究,带着不显眼的个人标记,比如在手腕处戴着薄薄的银镯。茨威格有一

    读者 2020年6期2020-03-18

  • 对峙与消磨:于黑暗深处建起庙宇
    摘 要:里尔克的长诗《祭沃尔夫·卡尔克罗伊德伯爵》通过对人类命运、存在、死亡的探询与思索,折射出现代人的生活境遇,同时表达了以孤独和苦难在心中建立起“庙宇”的从容与独立精神。其多维思考和表达方式传递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追求。关键词:里尔克 《祭沃尔夫·卡尔克罗伊德伯爵》 存在 死亡 消磨命运是怎样地,在诗中一去永不復返,/它是怎样地,在诗中成为模糊的影像?/所有发生过的事物,总是先于我们的判断,/我们无从追赶,难以辨认。/不要胆怯,如果有死者与你擦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诗是经验”
    张倩[摘 要]里尔克明确指出:诗不是情感;“诗是经验”。里尔克的言说意味着告别传统浪漫主义诗学观和他自己早年诗歌创作的方式。但在这种“告别”中,它又仍然保留了浪漫主义的作者本体论观念。里尔克对超主体心性的“经验”的推崇,与传统再现论有类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它不属于“再现”。“经验”的超对象性、超实体性、超概念性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范畴上领会;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激赏也正因此而发。[关键词]经验;诗学;里尔克[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16

  • 观看的技艺 ——里尔克论塞尚书信选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译者: 光哲书号:9787100170628出版发行: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年7月页数: 182定价: 55.00元在塞尚无数次凝望、无数次变奏的《圣维克多山》前,里尔克说,自摩西之后,再无人能见一座山,见得如此伟大。1907年秋天,在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里尔克见到塞尚的画作,惊为天人。他惊呼自己简直是盲的,自出生以来至今简直一无所见。而只有遇到这位大画家,才算开了眼。他从此处开始学习观看。于是,他着了迷般地,几乎天天去看那

    当代美术家 2019年5期2019-11-12

  • 东方的“过客”与西方的“浪子”
    还有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的“浪子”,浪子与过客在对死亡的体认、对孤独的坚守等方面都有着令人意外的相似之处,也同时可从中管窥出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差异。关键词:漂泊;鲁迅;里尔克鲁迅在漂泊叙事上的独特意义,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家园情怀与现代性的漂泊母题相结合,而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诗剧——《过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固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不会轻易选择远离故土,要考取功名的人心中也装着一个衣锦还乡的美梦。“怀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2019-08-27

  • 里尔克诗歌的俄耳甫斯主题研究
    众多改编者中,里尔克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里尔克对俄耳甫斯身份的探索过程,正是诗人寻求伟大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期的里尔克通过俄耳甫斯的迷失和赫尔墨斯的目光,对其早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穿透般凝视的创作方式。后期呈现的是一个经由爱与死亡后的俄耳甫斯,完成了从观看走向歌唱的转变。俄耳甫斯的转变也是里尔克对死亡的探索成果,俄耳甫斯从拒绝死亡走向拥抱,在最大程度上接受了残酷的死亡,进入生死同一的循环中,保持生命的敞开,抵达一个无限广阔的境地。关键词:里尔克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2019-01-10

  • 耕耘才有收获
    萊纳·玛利亚·里尔克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好天气,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阴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赏析◆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人,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杜伊诺哀歌》《致奥尔

    初中生·考试 2018年11期2018-12-25

  • 耕耘才有收获 ———《秋日》赏析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好天气,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阴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赏析◆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人,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杜伊诺哀歌》《致奥尔

    初中生 2018年33期2018-11-29

  • 说给入睡者
    〔奥地利〕里尔克+陈宁译我愿唱着歌催某人入眠,坐着并停留在某人身边。我愿将你轻摇对你轻唱,伴着你睡眠出又睡眠入。我愿成為屋里唯一一人,并且他知道:昨夜寒凉。我愿倾听入又倾听出,听你,听世界,听森林。众钟鸣响着彼此呼唤,于是看见了时间的底。底下还有一个陌生的人在行走,惊扰了一只陌生的狗。之后是寂静。我巨大地将目光放置在你身上;目光温柔地将你握住然后松开,因一个事物正在暗中活动。(丁 丁摘自商务印书馆《里尔克全集》一书)

    读者 2018年5期2018-02-08

  • 孤独而自由
    要:《秋日》是里尔克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此诗作于诗人远离家人求学巴黎期间,师从罗丹的经历使得里尔克向后期“物诗”风格转变,《秋日》作为过渡期的诗作值得一探。孤独情绪贯穿里尔克诗作,《秋日》的孤独又当如何理解?本文将试图分析此诗中超脱孤独的自由和对个体存在的思考。关键词:里尔克;秋日;孤独;自由作者简介:李良玉(1992.10-),女,江苏南通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德国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2017-12-23

  • 澄明的秋天
    安于躺椅,默看里尔克里面的每一个句子都是我想说出来的。计划着“十一”回到故乡去,那里的天空分外蓝,水分外清,原野上的风,自由而率性,像邻家多时不见的少年,在我眼前走动几个来回就忽然长这么高了。秋日最适宜回故乡,见亲人,听乡音,不过到底是隔了远了,翻来覆去也就那些话,不如折回院落里,一桌,一椅,一杯水,一本书,日光照耀,凉风吹拂,将自己置身在秋里,时光像静止了一样。世界在发生着什么大事,焰火腾飞也好,乌雀惊飞也罢,我不去关注,生了,也就生了,死了,也就死了,

    哲思 2017年10期2017-12-20

  • 风中孤独的旗帜
    的诗歌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冯至受里尔克十四行诗体的的启悟而对现代诗体形式的创新,以及对里尔克的经验诗学、关于孤独的诗意哲学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里尔克对冯至思想和诗歌创作上的影响,从而指出冯至对里尔克的这种精神、艺术上的吸收和挣扎。关键词:冯至;里尔克;经验化;孤独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历程,但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浪潮中,却涌现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开启了文学现代性的新纪元。一大批新诗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冰心、宗白华、冯至等,而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2017-05-21

  • 日暮乡关何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摘 要:冯至与里尔克都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向的象征主义的转折,并且在对人生与现实社会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的认识。本文试从人与物的关系、孤独、生命哲思等方面比较二人的诗歌创作。关键词:冯至 里尔克 诗歌 生命 孤独里尔克是20世纪初现代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广泛地吸收西方20世纪以来的思想文化资源,横跨文学、哲学、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对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文化兼收并蓄。里尔克的诗歌,无论艺术技巧还是思想蕴藉上,都堪

    西部论丛 2017年11期2017-01-15

  • 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里尔克的诗歌来探讨翻译的文笔问题。关键词:外国诗歌 翻译 里尔克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1]——王小波我现在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又该怎样从中选择。我知道我想要看看里尔克的诗,于是我跑到图书馆的德语文学书架,翻来翻去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绿原先生翻译的一本。虽说内容较全,《新诗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都包括在内,但当我读了《严肃的时刻》之后,我便失望了,对译者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2期2016-09-10

  • 三个“里尔克
    摘 要:里尔克《秋日》一诗,迄今已有12位译者翻译成汉语,其中冯至的译文是最初版本,且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文选择冯至、北岛及陈宁三人汉译的《秋日》进行内容和语言上的分析,从而比较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诗歌理解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关键词:《秋日》;“里尔克”;诗歌;汉译本1 《秋日》汉译概述奥地利作家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是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的新诗都产生深远影响。他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2016-07-06

  • 《给青年诗人的信》
    [奥地利]里尔克著 冯 至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一九○三年到一九○八年间,里尔克回了十封信给文艺青年卡卜斯,那时他不过二十八岁。这些书信不是唠家常,内容涵盖甚广,从艺术创作一直到职业的选择、爱情、童年等。每一个他想要提醒的内容都饱含深意,忍耐是有意义的,一切都本其自然,里尔克把这些内容说得足够平易近人,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董海洋(企业职员)

    书城 2016年4期2016-04-14

  • “天使诗人”里尔克《马尔特手记》中的幽灵世界
    “天使诗人”里尔克《马尔特手记》中的幽灵世界陈芸1,林奕锋2(1.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安庆246133)摘要:“天使诗人”里尔克的精神自传体小说《马尔特手记》营造了一个充满幽灵、生者与死者共居的童年世界,揭示出马尔特恐惧与兴奋并存的心理经验。在这复杂的情感背后,蕴含着他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幽灵经历转化为语言的努力,以及他在语言和现实间寻找家园而不得的挣扎痛苦。从“幽灵”与《杜伊诺哀歌》中“天使”形象的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8

  • 被玫瑰花刺杀的诗人
    最早读到里尔克的诗,不是因为冯至、绿原抑或北岛,而是因为陈宁。相比真名,他的网名Dasha更为许多人熟知。他创办“里尔克中文网”,在豆瓣等社区及论坛,密集地发表里尔克诗歌的译作和研究心得,和网友们切磋。与那些学院派不同,他是隐藏在民间的发烧友,里尔克于他虽属业余兴趣,但在很多网友心目中,他却是中文世界里研究里尔克的第一人。可惜,这位大神在2012年因为心梗去世了,时年42岁。生前,他曾和另一位译者何家炜商定,由他翻译里尔克的德文诗,何家炜翻译里尔克的法文诗

    环球人物 2016年6期2016-03-11

  • 当《致俄耳甫斯十四行》遇上“存在”
    )我们怎样理解里尔克的“存在”,他的存在给予广大青年的意义何在,以及这种存在主义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俄耳甫斯的爱情观提供了何种帮助等问题,在本文中逐一回答。里尔克主张“存在”即在真实中存在的状态,他在其诗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中明确了俄耳甫斯超时间的爱情观,并且阐述了这种超时间的爱情观是怎样为他的爱情赢得了永恒的存在。诗人非历史的思维方式是诗人求真使然,求真固然重要,但需要主体对其进行思辨和取舍。里尔克;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爱情;存在;真实里尔克说:“歌唱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2015-10-28

  • 女人不断,灵感不乱
    36年,在纪念里尔克逝世10周年的演讲中,斯蒂芬·茨威格动情地说:“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但在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看来,这样的评价屏蔽掉了里尔克作为“纯粹诗人”之外的“存在”,何况一个诗人根本不可能生活在精神的真空之中。在他为里尔克所作的传记《里尔克:一个诗人》中,不乏诗意的评价,但奠定整本书基调的、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则是传记结尾—里尔克走向艺术和人生终点时,作者感慨:“若不能完成(一生的志业

    博客天下 2014年13期2015-02-26

  • 里尔克:折腾的生命
    到另一个地方。里尔克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将动与静,空间与实践,艺术之永恒与人生之短促在刹那间融入一句诗中:‘居停就是空无。”《里尔克:一个诗人》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解读里尔克的一生。虽说在诗人的粉丝看来,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的笔调恐怕难逃刻薄之嫌,但是此书还是相对客观并全面地展示了里尔克的一生及其艺术成就。和许多著名人物一样,里尔克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他本身就体弱多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而且家庭又贫困,父母离异。“我没有爱人,没有豪宅/没有栖居之所/

    新民周刊 2014年32期2014-08-22

  • 玫瑰眼睑下的睡梦 ——试探里尔克诗歌中玫瑰的象征性
    睡梦 ——试探里尔克诗歌中玫瑰的象征性李训一(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莱纳·玛利亚·里尔克是20世纪伟大的德语诗人。“玫瑰”一词是他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词之一,它的每一缕花瓣都包裹着层层的神秘力量,它那美丽的花瓣、锋利的刺,象征着女性最为柔软和最为狠毒的本质。在里尔克的诗歌中,“玫瑰”一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里尔克;《玫瑰集》;象征性;后期象征主义一、世间纯粹矛盾的象征1926年9月,一位友人自埃及来瑞士的慕佐城堡看望病魔缠身的诗人里尔克。欣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6期2013-04-11

  • 里尔克给我的信到了 ——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山西]张乐朋里尔克给我的信到了 ——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山西]张乐朋最早见到里尔克的这本书是在太原,大约是十几年前的事,在一个诗人的书架上。当时我坐在他的客厅里,随手从架上抽出看起来是最薄的一本,随意翻开,那页上有一句“不要写爱情诗”,这几个字直接得像判决,射进我的脑壳。这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有关于诗歌的禁忌和告诫,我因此记住了书名。从那一面之后,就开始断断续续地搜求,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迎头碰上这本书的运气,中间这七八年,竟然一直未能再度

    名作欣赏 2011年19期2011-08-15

  • 列普曼《里尔克传》
    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爱与死之歌》的这几行诗句,几十年来都是德国资产阶级固定不变的教材。孩子们在学校里背诵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军士兵把它装在衣袋里。他的作者就是一八七五年出生在布拉格的雷纳·马丽阿·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歌德之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抒情诗人。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少有人谈到他。曾经受到千百万人喜爱的《豹》和《教科书》的作者几乎被人遗忘了。一九七五年他诞生一百周年,才重新被发现,他的全集重新出版。包括他的一万八千封书信在内的

    读书 1982年9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