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

  •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的一个小城,她和穆旦携手走上了相扶相伴的风雨人生路……爱的骤雨倾盆而下他们相识在清华园。1946 年,周与良常去清华园找二哥玩,因此结识了二哥的同学穆旦。那时,穆旦和友人在沈阳创办了《新报》,他担任主编。夏天时,周与良参加国民党政府官费留学考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时,又遇到穆旦。中午,朋友们共进午餐,看到周与良吃得很少,穆旦打趣说:“你吃得这么少,这么瘦,怎么能考好呢?还是胖了会更好。”看似随意的话,却带着关切,几次相见后,穆旦对周与良已经生出了别样情愫。

    莫愁 2023年22期2023-08-21

  •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的一个小城,她和穆旦携手走上了相扶相伴的风雨人生路……爱的骤雨倾盆而下他们相识在清华园。1946年,周与良常去清华园找二哥玩,因此结识了二哥的同学穆旦。那时,穆旦和友人在沈阳创办了《新报》,他担任主编。夏天时,周与良参加国民党政府官费留学考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时,又遇到穆旦。中午,朋友们共进午餐,看到周与良吃得很少,穆旦打趣说:“你吃得这么少,这么瘦,怎么能考好呢?还是胖了会更好。”看似随意的话,却带着关切,几次相见后,穆旦对周与良已经生出了别样情愫。情

    莫愁·智慧女性 2023年8期2023-08-15

  • 穆旦晚年创作从自怜到自尊的超越
    死亡意识的影响,穆旦晚年诗歌流露出他多重的晚年心态。由于后半生坎坷遭遇,晚年的穆旦起初有着明显的自怜心态,诗中多有被操纵之物与消沉之气。但他仍拥有对自我的探寻和对知识分子身份的坚守,故而穆旦从自怜走向了自省与自尊,形成人格的超越。一方面,死亡的不确定性形成穆旦心态的悖论,他既有对死亡哀叹,也有对自我的审视和对生的珍惜。另一方面,穆旦强烈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使其诗歌有批判性等文学品格。关键词:穆旦 老年意识 晚年意识 知识分子意识穆旦自1953年回国后,由于时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2023-05-30

  • 穆旦诗歌中的“我”:一个不能完成的自己
    王艳春内容摘要:穆旦诗歌中一个现代的“我”在个体生命的认知上是一个“不能完成”的自己。它体现在对“我”的诞生经验、“我”的成长经验(爱的历程)及“我”的肉体经验的表述中,从而叙述一个现代的“我”存在于世界的荒诞感受。穆旦诗歌中这个内省的“我”,确立了现代生命意识,其叙述的是形而上的哲学观照下一个现代的“我”的精神历程。关键词:穆旦 穆旦诗歌 “子宫”意象 爱的历程 时间意识 肉体经验穆旦诗歌对现代性的诉求及其卓越的艺术表达确立了其诗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2023-01-03

  • 从“新的抒情”到“普通的生活”:穆旦诗歌写作的理念变迁
    八九十年代,诗人穆旦所受的关注不断提升,穆旦的诗歌作品重新焕发光彩,尤其是90年代初期,一度掀起穆旦研究的热潮。诗人穆旦的一生,是以生命创作诗歌的一生。穆旦在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是时代、社会与个人情感的沟通桥梁,即是“缘情”与“社情”的相互补足,这与穆旦提倡的“新的抒情”的诗歌理念有着密切联系,他试图通过“新的抒情”实现“感情与知性平衡的诗歌理想”①王光明:《“新的抒情”让情感渗透智力——论穆旦和他的诗》,《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具体而言就是

    写作 2022年2期2022-11-19

  • 从幻灭到静穆:穆旦诗歌的最后绝唱
    沉寂十八年之久的穆旦重新拿起了诗之笔,这是他的生命在历经无数波折之后的迸发,至1976年抵达其创作的第二次高峰。现实的一次又一次磨难让诗人在虚无深渊中挣扎太久,此际已然洞察了存在的虚无本质,不再有早年初涉虚无时的强烈反弹,不再竭力质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再有试图勘破存在本质、探求超越路径的意图。“受难者”的姿态依然鲜明,但却不再像20世纪40年代那样熬煮般痛苦,而是平添了一份理性、恬静与坦然。穆旦将其视之为一种归宿般的必经之路,进而在幻灭的旅途中静穆地承

    华中学术 2022年4期2022-04-07

  • 穆旦与卞之琳
    邹汉明穆旦 卞之琳一九九八年,穆旦西南联大的同班同学赵瑞蕻在回忆老师冯至先生辞世五周年之际,有过这么一段回忆:一九四○年夏我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基本英语学会”(Basic English Society)工作时,在街上几次遇到冯先生,向他微笑鞠躬。我还记得有一次,随穆旦去拜访卞之琳先生,正好冯先生也在那里,听他们热切的谈话,加深了我的印象。(赵瑞蕻《冯至先生给予我的启示》,载《离乱弦歌忆旧游》,文汇出版社2000年)看来,两位同班且上下铺的大学同学这次拜访

    书城 2022年2期2022-03-03

  • 穆旦诗歌90年代后研究综述
    王艳春随着穆旦诗歌研究的向前推进,特别是1990年以来,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穆旦诗歌的研究中。评论文章的数量大大增加,但质量却良莠不齐。一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视点,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另一方面许多评论者还停留在前人的结论中,或是只作浮光掠影的解读,以致出现研究中的偏差和误读。研究上的从“冷”到“热”,体现了学界对穆旦诗歌价值的肯定,也体现了研究上的浮躁与跟风现象。归纳这一阶段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诗八首》的细读研究对穆旦

    名家名作 2022年24期2022-02-23

  •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10540]一、穆旦穆旦研究穆旦(1918—1977)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最有成就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穆旦为中国新诗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穆旦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穆旦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而后期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另有若干首分别创作于1951年和1957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穆旦已是一位颇负盛名的青年诗人,特别是在

    名作欣赏 2022年36期2022-02-10

  • 学术交融与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
    代中后期以来,在穆旦诗歌经典化过程中,以学院派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话语利用其所掌握的学术权力,依托多种学术形式,完成了对穆旦诗歌的经典形构。具体而言,专业批评家的阐释推介对穆旦诗歌隐含价值的彰显发挥了主导作用;文学史著的高度评价对穆旦诗歌权威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巩固作用;专业选本的反复辑录对穆旦诗歌价值的普及发挥了推动作用。正是在上述诸种学术行为的交织并进之下,穆旦诗歌的经典化进程才得以开启和推进。一、阐释批评与穆旦诗歌经典化建构专业批评家是文学作品的理想读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30

  • 1994年以来穆旦诗歌的经典化建构
    1994年以来,穆旦诗歌经过漫长的前期积累和必要铺垫,在“大师事件”的推动之下,其传播量和读者群不断扩大,穆旦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得到确认,穆旦诗歌的经典化建构得到初步实现,并且这一建构在多元接受的过程中被不断深化。一、穆旦诗歌经典化的显在标志经典的形成虽是以作品自身的审美品质与艺术特征为基础,但“经典的最终确认是一个文学制度共同运作的结果”[1]。批评家的阐释、文学史的形塑、文学教育的孵化、权威选本的推介、文学评奖等因素既是作家作品经典化的渠道和机制,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12-06

  • “从虚空到充实” ——穆旦诗歌中的时间书写
    570100)穆旦的诗歌融合了对民族历史的热情审视和个人心灵的严肃拷问,常被看作是苦难的土壤中生长出的智慧之树。穆旦诗歌能实现历史性、民族性与个人性的调和,与其独特的时间书写方式息息相关。一、时间的两种类型(一)线性时间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把时间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在第一个层面上,时间是一个线性的存在,是可以被计量,可以被划分,可以被回顾和展望的。从宏观层面上看,线性时间的叙述更是贯穿诗人整个诗歌创作历程的一种宏观视野。这种前后相继的线性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12-06

  • “自我”与“荒原”意象的现代性探索
    潮流是一种必然,穆旦从诗歌意义到创作实践都勇敢地进行了跨越性的现代性探索。他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诗歌中通过理性去提炼升华深刻而智性的人生体验,体现着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身处特定年代时复杂丰富的精神境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揭示穆旦诗歌中“自我”和“荒原”两大重要意象复杂而矛盾的隐喻内涵,探究其在现代智性诗学开拓的向度与限度。关键词:穆旦;现代性;新诗;意象;智性书写从五四时期的“诗界革命”开始,在中国现代诗歌近一百年的艰难探索中,最重要的主题是对现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0期2021-11-27

  • “新的抒情”与现代主义 ——重识穆旦的新诗写作
    表二十年后,青年穆旦通过在中国任教的燕卜荪这一中介,看到了艾略特的这篇文章,并极为推崇其中的思想。因此,这篇文章也极有可能隐秘地推动了穆旦“后青春期”的写作转变。穆旦在写作中,确实体现出了某种雄心勃勃的野心,企图认真处理两种与传统有关的东西:一为他自己一代的新诗写作,二是中国的全部文学。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把穆旦的写作当作现代汉语写作成功的典范,而是希望批判性地揭示出穆旦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某种复杂面貌。对穆旦来说,这种“后青春期”写作的转变,发生于193

    文艺研究 2021年2期2021-11-26

  • 穆旦诗歌译介综述
    030008)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我国著名爱国诗人、翻译家,在诗歌创作时,常以“穆旦”为其笔名,在出版译作时,署“查良铮”本名。20世纪40年代,穆旦作为“九叶诗派”代表之一,将西方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相结合,为我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50—70年代,在其生命的困厄阶段,他翻译了大量的英俄诗歌(详见表1)。表1 查良铮翻译的英俄诗歌从表1可以看出,在外国诗歌翻译方面,穆旦是翻译界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1期2021-11-25

  • 穆旦的中国新诗贡献
    3031)如果说穆旦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不是一个奇迹,那也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写个人生命独特体验的现代主义诗歌,也翻译西方浪漫主义诗作。作为现代主义诗人的穆旦和作为诗歌翻译家的查良铮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拟就穆旦对中国新诗创作的贡献做一探讨。一、九叶诗派和穆旦的文学史定位穆旦属于九叶诗派,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九叶诗派的共同特征。九叶派诗与传统诗的一个重要相同点就是它们都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而不是背向现实。由于九叶诗派崛起于民族危亡、社会动乱时期,所以他们用自己

    现代交际 2021年5期2021-11-25

  •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授预告了好久的《穆旦诗编年汇校》,终于在2019年出版,这是颇让研究者欢欣鼓舞的一件大好事。易彬是中年学者中从事穆旦研究的佼佼者,已出版有《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穆旦年谱》和《穆旦评传》等重要著作。如今这一本力作更是个大工程,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烦琐枯燥的工作,正如易彬在该书《导论》中所说,“本集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对校法”,而所谓对校法,“纯属机械法”,易彬花费多年的心血,恐怕也包括视力的损害,终于完成这一项功德无量的基础性工作。穆旦诗歌大量存在着反

    书屋 2021年10期2021-10-22

  • 穆旦译作《拜伦诗选》浅析
    论出发,分析诗人穆旦先生翻译的《拜伦诗选》,鉴赏这部译作在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及文化内涵方面的特色,为后来译者提供一个可供学习参考的借鉴范本。关键词:动态对等论 穆旦 诗歌翻译 《拜伦诗选》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在西方及中国翻译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在中国译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译界无人不晓奈达的‘读者反应和‘动态对等理论”[1]。奈达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余生有你,不那么浪漫也可以
    1俞霜第一次和穆旦去游乐场的时候,特意做了空气刘海,化了桃花妆,还涂了斩男色口红。她满怀期待地问身边刚刚交往一个多月的男朋友,“你有没有发现我今天和以前不太一样?”穆旦手里举着冰淇淋冲她直点头,说有啊有啊,当然有不一样啊,你额头上长了一颗痘痘嘛,还挺大的。俞霜的笑容渐渐消失……据当事人回忆,她当时特别想把冰淇淋糊到穆旦脸上去,那天,她顶着“挺大的痘痘”以及“挺大的阴霾”在游乐场中四方征战,心情并不怎么美丽,第三次从旋转木马上下来的时候,俞霜意犹未尽地说,

    意林 2021年13期2021-07-29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穆旦诗歌隐喻研究
    陈珂内容摘要: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在其诗歌中运用了意象和国家隐喻,以映射其所处时期的中国,建构起个体与国家之间的隐喻关系。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以穆旦的诗歌为语料,对穆旦诗歌中有关中国的隐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描述穆旦诗歌中隐喻的表现形式来呈现穆旦心中的中国形象构成,文章探讨了穆旦是如何用意象和隐喻来呈现当时的中国以及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关键词:穆旦 隐喻 意象 概念整合 诗歌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是一个追求革新和个性解放的时代。受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2021-06-15

  • 感受视听美感,体验时空变幻
    王欣欣摘要:穆旦《我看》是首次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诗,阅读难度相对较大。从视觉与听觉美感的结合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变幻两方面来指导学生细读,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细读法可以广泛应用到中学新诗教学中去,从多角度对新诗进行鉴赏,逐渐提高学生阅读新诗的能力。关键词:穆旦;《我看》;中学生;现代诗细读*本文系2020年廊坊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的‘专题式新诗教学研究”(项目编号:K2020-17)阶段性成果。统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活

    学语文 2021年4期2021-05-30

  • 从中英对照看穆旦诗歌中的“绝望”
    晴摘  要:穆旦的《诗八首》通过中文版和诗人自译的英文版,演绎了爱人之间的隔阂、爱情中理性与激情的矛盾、爱他人与保持自我的矛盾等几个方面是造成“绝望之感”的原因。然而,这并非真正的绝望,是诗人对于“自我”的强烈感知下的一种受难的品质。诗歌通过“绝望”实际上是想表达人在追求美、追求人生价值时所感受到的变化与永恒的矛盾。关键词:穆旦;绝望;自我;变化;永恒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西南联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2期2021-01-11

  • 时代场域下现代诗人卞之琳和穆旦的思辨转向
    群产生一定影响;穆旦将中国新诗的内里建构推至新高度,成为四十年代亮眼的现代派诗人。关键词:卞之琳 穆旦 历史使命 知性诗学一.个人生命与历史使命新诗大众化发端于“五四”时期,1932年9月左联领导成立中国诗歌会后提出了“诗歌大众化”的口号。“七·七事变”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构成了四十年代的时代主旋律,新诗却得以进一步普及,得益于诗歌的鼓动性赋予其在战争年代特别的现实意义,也因为人民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式幻想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有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2020-12-23

  • 论拜伦“I Saw Thee Weep”英诗中译的美学效果
    Weep”,以穆旦先生的翻译版本为对照,从音韵、字词和修辞三个层面来探究译本所传达的美学效果,笔者认为,穆旦的翻译大体上遵循原诗的韵律与节奏,整体把握了诗歌和韵脚的设置,用词凝练,文风自然。关键词:拜伦;穆旦;诗歌翻译诗歌,作为高级的文学艺术,有其独特的形式排列与文字表述。在英诗中译的翻译问题上,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形式译法问题。一种主张把英诗按“中国诗”的诗歌样式来译;另一种主张译诗应该遵循原诗的形式,使它尽量接近原作。诗歌到底要怎么译呢?无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2020-11-28

  • “他在严寒的冬天消失了”
    摘  要:穆旦与他的诗歌一起,在伴随着对其“重新发现”和“经典化”的浪潮中一跃成为了中国新诗最重要的代表。穆旦的诗歌创作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都创作有关于季节的诗歌,诗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季节以及季节变化拥有着不同的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穆旦季节诗的解读来探析穆旦诗歌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的变化。关键词:穆旦;季节诗;创作风格作者简介:岳先词(1997.1-),男,汉,四川巴中人,海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生的命题
    辞方法广泛存在于穆旦的诗歌创作中,“矛盾对峙”刻意构造的突转效果,意在对读者的日常庸碌生活加以刺激;“矛盾对峙”之下,真理与传统美德的崇高性遭到消解,人类陷入精神信仰失落的困境,“矛盾对峙”是穆旦现代性反思的文本呈现。关键词:穆旦;矛盾对峙;现代性反思作者简介:郭金晶(1996.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2020-06-08

  • 穆旦诗歌中“矛盾对峙”的存在主义内蕴
    辞方法广泛存在于穆旦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同一诗行内性质对立词汇的并置,诗歌情景场面的对立和突转等。“矛盾对峙”意味着诗人对各事物本来属性的怀疑和摒弃,与存在主义思想内蕴相契合。关键词:穆旦 “矛盾对峙” 存在主义一、“矛盾对峙”的表现从直观感觉出发,穆旦诗歌的叙事、情感节奏并不是均一、和缓的,而是明显存在节奏的陡然变动,以及情感态度的对立突变。具体表现在性质对立词汇的并置,不同小节、不同诗行之间情感态度的陡然变化,这种刻意营造的“矛盾对峙”广泛存在于穆旦

    参花(上) 2020年5期2020-04-27

  • 今我不述,更等何时
    邹汉明徐志摩和穆旦,海宁竟然奢侈地拥有这样两位诗人。当大多数人谈论徐志摩的时候,也有少数人在谈论穆旦穆旦是谁?我最初只知道他是浙江海宁人,本名查良铮,查家的良字辈。穆旦一名,原是将“查”字上下一拆为二,“木”“穆”谐音,故取笔名穆旦。查家是海宁的望族。这个姓氏在中国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海宁已经延续了近600年,在查良铮生活的天津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查家历代出过不少文化上有建树的人物。而最近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大人物便是良字辈的查良镛,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文化交流 2020年4期2020-04-20

  • 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的集外文两篇
    日报》刊发有两篇穆旦集外文,一为1942年4月6日与4月10日连载的《光荣的远征》,一为1943年3月1日刊发的《国军在印度》,均署名“查良铮”,可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具有重要价值。后者又以《中国健儿在印度》为题在《声报》刊出。两篇集外文与李煜哲整理的《苦难的旅程》合在一起,已勾勒出穆旦从军经历的完整线索,可以丰富对穆旦其人及其经历与思想的理解,加深对诗人穆旦及其诗歌创作与表达的体悟。一 缅甸见闻:《光荣的远征》昆明版《中央日报》1942年4月6日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4期2020-04-18

  • 穆旦诗歌的传统渊源
    摘  要: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的研究论已经非常深入,关于其诗歌传统性的论述则是颇受争议的。本文试从承担现代人的苦难与矛盾,诗歌中的“时间”意象分析和诗歌语言三个方面论述穆旦诗歌的传统渊源。关键词:穆旦;诗歌;传统作者简介:郭灵西(1988-),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2穆旦诗歌中“自我”的矛盾与分裂,跳跃的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2020-03-17

  • “中国新诗人”的出场与两极化阐释 ——1937—1948年穆旦诗歌接受史
    无愧的经典诗人,穆旦诗歌的接受命运尤为跌宕起伏,其经典性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被洞察和赋予的,而是经历了从“异端”向“经典”过渡的曲折历程。1937—1948年,“中国新诗人”穆旦以充满原创性与颠覆性的诗作,为诗坛贡献出新鲜的质素和能量。在一批独具慧眼的评论家的阐释之下,穆旦诗歌丰富的艺术世界得到初步发掘和建构,但是与此同时,在政治性与阶级性话语的规约之下,穆旦诗歌的思想意涵与审美艺术成就遭受压抑和遮蔽,从而使穆旦诗歌的阐释接受在整体上呈现出两极化状态。一、从“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3-03

  • 《“蝗灾”》及其他 ——穆旦散文译文拾遗
    、杂文还是通讯:穆旦的“还乡记”释义诗人穆旦去世之后,其妹夫刘希武曾经致函穆旦的次子查明传,称抗战胜利后“穆旦随青年军北上北平,一路上他写了《回乡记》杂文约10篇”,“1947年我和他(指穆旦)去北平访问沈从文和冯至两先生,他们都称赞这些文字”。[1]原来诗人穆旦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还写了10篇杂文!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线索,很自然地引起了穆旦研究者的关注。于是一些有心者开始寻找穆旦的系列杂文《回乡记》,但可惜长期找不到踪迹。直到2010年,陈越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3-02

  • 从“九叶”成员到“脱颖而出” ——1979—1993 年穆旦诗歌接受史
    松等综合因素,使穆旦研究进入建设性阶段;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文学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政治性范式与现实主义批评形态仍旧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占据一定位置,这给穆旦诗歌的再发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穆旦诗歌的建构过程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艰难前进的。本文以1979 年穆旦名字首次出现在大陆文学场域中为起点,至1986 年《穆旦诗选》的出版和其个人话语权的取得为第一阶段,从“个体出场的艰难”与“群体传播的优劣”两个层面对这一阶段进行考察;将1980 年代中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8

  • 从忐忑不宁到心无挂碍 ——“当代”语境中诗人穆旦的心态与创作
    王士强穆旦作为从“现代”进入“当代”的诗人,在“当代”时期主要是作为翻译家“查良铮”从事翻译工作,“诗人穆旦”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消失的。就现有资料,这一时期他从事诗歌写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主要是在1957年和1976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创作有三十多首诗①。这两年恰好也对应了中国社会发生转折的两个“窗口期”,前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者则是长时间政治运动的终止与新时期的逐渐启幕。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诗歌写作有着极为不同的意义,前者主要是大的时

    文艺研究 2019年7期2019-12-21

  • 细读穆旦的《我看》
    要: 《我看》是穆旦早年的诗歌作品,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然而,对于本诗的细读与鉴赏,资料偏少。笔者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创作背景、浪漫主义、风景、自然、自我、整体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鉴赏,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关键词: 穆旦    《我看》    细读    鉴赏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所创作的。《我看》这部作品创作于穆旦的创作高峰期的前端。穆旦生平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34—19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2019-11-30

  • 查良铮研究综述
    ,曾用笔名梁真、穆旦等。查良铮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将西方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相结合,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思辨和丰富的象征寓意,为我国的新诗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作为诗歌翻译家,查良铮通过他的诗歌译作,使更多中国诗歌爱好者和西方文学爱好者了解并熟悉西方浪漫派、现代派诗人普希金、拜伦、雪菜、济慈、艾略特、奥登等的诗作,尤其是查良铮翻译拜伦的《唐璜》、艾略特的《荒原》被誉为诗歌翻译的典范,查良铮“在诗歌方面创造了一种健康硬朗的语言

    文学教育 2019年19期2019-11-26

  • 穆旦晚年诗歌之“奇”与“中和”
    杨慧莹摘要:穆旦晚年以诗篇之“奇”展现其“中和”之道,并在“中和”之内暗含着“奇”之张力,“奇”中也浸透着“中和”之感,二者密不可分,共同铸就了穆旦晚年诗篇的独特艺术价值。穆旦晚年诗歌既是“生着翅膀的猪”,也是堕入凡尘的花,在漂流与折返中,保持方舟的平衡。关键词:穆旦;晚年诗歌;奇;中和穆旦在晚年时期与年轻诗歌爱好者郭保卫的通信中曾多次提及关于诗歌之“奇”的重要性,其意在于说明诗歌创作需避免重复,更不可人云亦云。“奇”在穆旦诗歌的意象构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2019-07-25

  • 战争亲历者的肉搏与追寻 ——穆旦的抗战书写
    满了血泪的控诉。穆旦成长于这个国家命运风雨飘摇的时代,战争让穆旦从年少时期就开始目睹国家民族的危难,从认知到创作都与战争交织在一起。不同于宣传特征明显的诗歌创作,穆旦的抗战书写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分析穆旦的创作经历,以及他与抗战相关的诗歌艺术特点,重估其抗战书写的价值。一、抗战时期穆旦的经历穆旦从小成绩优异,文学创作不断,考入清华大学后经常参加爱国组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穆旦是南下护校队的一员,与师生一起搬入了南岳分校。《野兽》创作于这个时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2019-07-12

  • 查良铮诗歌翻译与创作
    、查良铮诗歌翻译穆旦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是如此深刻地交织在一起,把二者联系起来考察,借助它们之间的“互文”性来探讨问题,我们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译诗特点:意译、注重形式、语言优美穆旦翻译诗歌的时候,一是直译与意译两者相结合,偏向于意译。他不赞同逐字翻译和硬译,认为应该依据原文风格进行翻译。穆旦翻译时,以“忠实”为准绳,这里的“忠实”不是仅仅字与字、句与句的对仗。这是他在《谈译诗问题》中对自己翻译原则的阐述。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照搬“信”的翻译原则,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2018-07-12

  • 沉默而丰富的“苦果” ——读《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
    0年1月出版的《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是由穆旦自己亲自选编的诗集文稿。据穆旦次子查明传所言,这部自选诗集的原稿是由穆旦手抄或由书报杂志所刊登他的诗作剪贴而成的。诗稿中多处留有穆旦对文句的修改(这本自选诗集中有29首诗穆旦都作过不同程度的修改)。此外,穆旦之妻周与良女士也为此书稿作了说明,指出这是穆旦1948年离开北京随联合国粮农组织去泰国前自编的一本诗集。这本诗集收入穆旦1937年至1948年间所作共计80首。据查明传所说,这本诗集中四个部分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3-20

  • 穆旦传”的现状与价值
    年间诞生的各式“穆旦传”计有四种。①对比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穆旦的传记虽不以数量取胜,但就其写作实绩来看却在穆旦研究史和现代作家传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穆旦传”的现状及相关内容出发,探究其意义和价值正与此有关。一“穆旦传”的出现首先是穆旦研究深入的结果。尽管,穆旦诗歌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关注,王佐良、默弓(陈敬容)、唐湜在当时都曾撰文评述过他的诗歌创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穆旦研究的真正开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1980年代初期“九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3-18

  • 穆旦与郭小川在1957年前后的交往
    )一、郭小川援引穆旦诗句为反面例证于一堆旧书中,捡得一册已故诗人郭小川的《谈诗》。此乃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2月的印品,整体风格犹带有“文革”出版物的装帧特点,淡绿色封面上有阳光照耀百花开的剪纸图案,书名由与郭小川齐名的当代政治抒情诗另一位著名作者贺敬之题写,内封配有郭小川的照片,还有一页影印诗稿手迹。全书收入郭小川“文革”前和“文革”后期有关诗歌的论文、序跋、通讯八万余字,总共131页,从出版社为该书撰写的“编后”可知此书的编选还与冯牧、杜慧、杨匡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3-18

  • 穆旦,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王晶晶穆旦(1918.4.5—1977.2.6)本名查良铮,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译作有普希金的《青铜骑士》、雪莱的《云雀》、拜伦的《唐璜》等。万安公墓在北京香山附近,葬着不少学者、文人。戴望舒、朱自清、冯友兰、王力……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些无人不晓的名字,在此相距不过咫尺。小小一方墓碑,就浓缩了他们厚重的一生。有的墓碑主人生前即已显赫,但也有生前埋没,过世许久才被世人重新发现、认识的,比如穆旦。很多人知道金

    环球人物 2018年24期2018-01-07

  • 危难中的一块糖
    文革”期间,诗人穆旦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他的妻子周与良也受到牵连,被当作“美国特务”而受到批判。夫妇俩被遣送到河北省保定地区完县接受劳动改造。周與良在完县的王各庄,穆旦则在相距三十华里外的另一个公社的村子里,夫妇俩彼此不通信息。1969年春节即将到来时,穆旦除了惦念妻子外,还惦念留在天津四个不知死活的孩子。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冷冬日,穆旦悄悄从住处溜出来,顶着漫天风雪于深夜向王各庄奔去。三个多小时后,他终于见到了分别半年之久的妻子。周与良在看到丈夫又瘦

    杂文选刊 2017年11期2017-11-08

  • 冥想
    生活。【与诗说】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1934年,他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穆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20世纪40年代初期,闻一多编选《现代诗抄》时,选入了他的诗作11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的9首诗。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20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

    求学·素材版 2017年9期2017-09-28

  • 诗人如何忠于自己的时代?
    吴向廷今年是诗人穆旦(查良铮,一九一八至一九七七)诞辰九十九周年,逝世四十周年。在中国新诗人中,穆旦是少有的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诗歌事业的诗人,他纵贯一生的丰富创作和翻译恐怕让很多以诗歌为业的诗人都黯然失色。在可以自由写作的岁月里,他的诗歌散发出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睿智光芒。他早年的诗歌(比如《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五月》《赞美》《不幸的人们》《中国在哪里》)秉有异于前辈和同辈诗人对于社会的洞察、对于苦难的同情。那些自由而又乐观的思想,那些感情和理智交相辉

    读书 2017年11期2017-04-19

  • 1987—1997年穆旦研究述评
    87—1997年穆旦研究述评肖 柳(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发现穆旦”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纪念穆旦逝世的两部文集分别于1987年和1997年出版,并成为穆旦研究的重要事件。文章以这两部文集的出版年份为界,进行追溯性的回顾,在梳理穆旦研究之历时性特征的同时,也总结了穆旦研究的共时性问题。这一时期的穆旦研究主要集中在九叶诗派等的群体性研究、具体作品分析和文学史研究上,其中在探讨穆旦的文学史地位时存在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0

  • 主持人语
    彬在学术界以研究穆旦著称,他長期潜心于穆旦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甄别,在此基础上相继完成了数十万字的《穆旦年谱》和《穆旦评传》,为穆旦研究的推进和更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最近他对诗人彭燕郊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工作,已经有成果陆续问世。易彬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但同时又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他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因此总能推陈出新,别有已见。相信易彬未来会为研究界提供更多更好的成果。

    创作与评论 2016年22期2017-02-25

  • “因为坚守,所以快乐”
    天津南开大学参加穆旦研讨会,初次与易彬见面,这个大眼睛的朋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若说十年间哪件事记忆最为深刻,我想2013年夏在沈阳图书馆替易彬查找穆旦《报贩》一诗原作是值得提及的。在1945年3月2日沈阳《新报》上查找《报贩》一诗,是因为易彬正在编《穆旦诗编年汇校》,需要核实每首诗的原始出处及第一版面貌,其学术态度之严谨当时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从结果上看,这件事倒是成就了本人——我后来结合此次查找,参考一些资料,写下了《沈阳的穆旦——兼

    创作与评论 2016年22期2017-02-25

  • 『因为坚守,所以快乐』 ——易彬印象
    天津南开大学参加穆旦研讨会,初次与易彬见面,这个大眼睛的朋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若说十年间哪件事记忆最为深刻,我想2013年夏在沈阳图书馆替易彬查找穆旦《报贩》一诗原作是值得提及的。在1945年3月2日沈阳《新报》上查找《报贩》一诗,是因为易彬正在编《穆旦诗编年汇校》,需要核实每首诗的原始出处及第一版面貌,其学术态度之严谨当时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从结果上看,这件事倒是成就了本人——我后来结合此次查找,参考一些资料,写下了《沈阳的穆旦——兼

    文艺论坛 2016年22期2016-11-21

  • 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
    夏生荷穆旦,原名查良铮,20世纪中期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穆旦,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也可以靠着写诗就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几近周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一回来,穆旦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5年11期2015-11-09

  • 放逐与怀乡、归回与失丧——试论穆旦诗歌中的基督教因素
    10093)关于穆旦诗歌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研究,在穆旦诗歌研究中大约可以列出一个专题。穆旦的诗歌中在一段时期内频繁出现的“上帝”“神”“主”的言辞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为这方面的研究定下初始基调的,应当是王佐良先生在《一个中国新诗人》中的观点。他谈到,“穆旦对于中国新诗写作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于他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会打任何神学上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之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1]杜运燮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7期2015-03-29

  • 沈阳的穆旦 ——兼及研究中的史料使用问题
    ○张立群沈阳的穆旦 ——兼及研究中的史料使用问题○张立群1946年春至1947年夏,诗人穆旦曾在沈阳主编过一份发行量可观的报纸《新报》。由于当时的沈阳正处于解放战争前夕且位于相对边缘的地域东北,故此,穆旦的这段经历及相应的“报人身份”并不为更多人所了解。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穆旦研究的兴起与深入,穆旦在沈阳的活动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除了一些原始史料被发掘、整理,相关回忆录焕发生机之外,陈伯良的《穆旦传》,李方的文章《穆旦主编〈新报〉始末》,易彬的《穆

    文艺评论 2015年7期2015-01-03

  •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
    霍俊明临终前,穆旦留下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唐璜》的译稿。1977年3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26室648号。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天津和河间等府盐浦同知等职。1935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3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大半年时间里,穆旦随着学校从北京到长沙,又从长

    读者 2013年20期2013-12-21

  •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张桃洲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其研究热度近些年来逐渐升高。新时期以来,以两部纪念文集的出版为标志,穆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拓展的阶段。不过,一方面,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位优秀的诗人仅仅只能由他的同学、诗友们来撰文评述,这似乎也是不够正常的”;另一方面,针对穆旦诗歌所做的“现代主义”判定及其衍生的概念群,在新的研究中已渐渐丧失其有效性和活力——倘若不能重新设置提问的角度,不将那些概念放回到各自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其他因素相互勾连

    社会科学研究 2012年1期2012-02-28

  • 探寻经典的途径及其图景呈现——评易彬的《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了他的博士论文《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毫无疑问,无论从几经修改、进一步拓展的成书过程,还是就作者本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研究对象多次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1〕,都使《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成为了一本内容扎实、材料丰厚的力作。而事实上,从易彬多次将其部分章节发表于核心刊物之上,不断在大型研讨会上宣读其阶段成果、屡试锋芒的情况来看,其穆旦研究也足以成一家之言并引起学界同仁的重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厚度超出了我的预想。最初的预想是20万字左右,现在却翻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4期2011-11-20

  • 用力深广之作 ——评易彬博士的《穆旦年谱》
    410004)穆旦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人物,是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诗人、翻译家之一。关于穆旦的研究论文非常之多,但总体说来,研究的系统性与历史深度还比较欠缺,穆旦的历史形象及其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关联还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透现与建构。不过,现在这一状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观,2010年,长期关注新诗研究的易彬博士一举推出了两部厚重的穆旦研究著作,《穆旦年谱》和《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①《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一书显然是怀着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3-31

  • 穆旦诗歌“梦想”母题和其精神路向
    210097)穆旦的诗歌给人的感觉大都是压抑、深邃、晦涩,诗人喜欢使用“荒原”、“野兽”、“寂寞”、“死亡”等词,穆旦的诗歌充满着焦灼、内心矛盾的张力,但我们还是能从他的诗歌中找到荒原、绝望背后的希望母题。母题,在西方文论的解释中,鲍特金说“有一些异彩具有一个特殊形式或模式,这个形式或模式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一直保存下来;并且,这个形式或模式是与被这个题材所感动的人的心灵中那些感情倾向的某一模式或搭配相应的,我们可以断定诗歌中这样的一些题材的一致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2010-08-15

  • 穆旦与基督教文化
    210097)穆旦,如他的老友杜运燮所说,不仅“是第一流的诗才,也是第一流的诗人”。1994年,王一川、张同道和戴定南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排定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时,穆旦被置于诗歌卷卷首①。对穆旦的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但对穆旦诗歌中宗教意识的主流研究,却有偏差之处,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学界对穆旦诗歌中宗教的研究,迄今为止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突破王佐良的断言。王佐良的经典之论出自《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