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

  • 化境”有方: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洪丹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并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基于情境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利用情境对人的认知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活学生个体的内在体验,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和接受语文

    教育家 2023年6期2023-02-15

  • 开启现代人生哲学思想的密钥 ——哲人朱跃生力作《知我 有脑 化境——解密人生完整性》出版发行
    了《知我 有脑 化境——解密人生完整性》的新著,并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哲人朱跃生继《变论》《读书载道》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知我 有脑 化境——解密人生完整性》共5个部分25个章节,既有对人生完整性的深刻探索,也有对知行能力的深入分析;既有对知行问题的哲学思考,也有对人生追求的理性判断;既有思想理论的浓重笔墨,也有方式方法的厚实纸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是一部探秘完整人生的体系化专著。本书以知行为逻辑主线,以事物为逻辑中心,通过对人

    中国商人 2022年10期2022-10-14

  • 化境”理论与中诗英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以《木兰辞》不同英译本为例
    ”论到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国传统译论给后来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索分析的空间。西方翻译理论由于来源于西方语言的翻译实践和他们的文论体系和思想,更易于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学作品生成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和中国文学的传统中,指导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则可以从另外一种视角,给中国人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以启示。中国文论的术语、体系有时给人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而浸润于中文背景下的中国翻译家们提出的译论,如“化境”说,本身就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用来指导意蕴丰富的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2-06

  • Su Shi’s Lifetime Merits and Writings in Adversity: On the Cause of Su Shi’s Poetic Resonance with Tao Yuanming and His Late-Year State of Mind
    huajing 化境). In the case of Su Shi, without these unprecedented writings in adversity, his spiritual life would not have stood out from the others, the spectacle of his personality would not have exceeded the confines of his time,

    孔学堂 2021年3期2021-11-07

  • 董豫赣宅间造园艺术中的画境与化境
    园艺术中的画境与化境研究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董豫赣艺术化与生活化的宅间造园活动进行分析。董豫赣通过他大小不一、地域不限的经营活动,不断阐释传统园林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居民生活,在满足人们诗意山水的闲适情趣和更为艺术化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为城市的宅间造园与乡村的美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董豫赣;宅间造园;画境;“化境”;场景董豫贛(1967-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先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五年,后被张永和教授聘至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书至今。近年来其迷恋

    美与时代·上 2021年3期2021-08-30

  • 情思育人,柔性德育臻化境
    向人性深处的德育化境。情思德育追求教育的无痕化境,依据情思德育这四个层次的理论依据:以景润人——班级文化显情怀、以情动人——视频记录展真情、以智启人——同伴互助启情思、以境化人——实际行动助怡情,诠释情思德育的理念。[关键词] 情思育人;柔性德育;化境情思德育是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陈洪义老师在20多年的情思教育实践与研究基礎上,继情思历史理论后又一创新性的教育成果。陈老师说:“情思德育是以情思为导向,构建走向人性深处的德育化境,真正好的德育境界应该是‘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5期2021-08-30

  • 浅谈钱钟书翻译的“化境”说
    诣。钱钟书认为“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就是在翻译过程中, 既不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出现牵强的内容, 又能完整保存原作的韵味。他的“化境”翻译思想融合中西文化之精髓, 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互解、互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借鉴意义。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说;翻译方法;诗不能译钱钟书是当代中国最为博洽的大学者,名震国际的大智者,被一些学者和专家誉为“文化昆仑”。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美学、诗学、历史、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批评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2021-07-17

  • 以翻译之神似化境论《浮生六记》
    上,译文之神似、化境是翻译原文精髓之重点。本文试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前两记节选进行对比,论述“神似”,“化境”两种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关键词:神似;化境;英译本对比;理论作者简介:刘冰倩(1991.1-),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硕士,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方法、译本对比、实用口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一、引言《浮生六记》原文是清代乾隆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2020-10-26

  • 化境养生长寿法
    正、自净的自化的化境。文化的“文”是“自”,文化就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正如,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这样评价老子的“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其修道养寿而达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岁”。人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对人的生命不可奢求,最多唯养生而已。无为就是人对生老病死的问题的觉悟,对生命的觉悟,也是对修道的觉悟。只有觉悟的人群,才会长期坚持修道,并在修炼中去赢得胜利。对于不觉悟的人群,修道在他们看来,并无什么意义,他们不懂得生命是可以通过修道养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0年1期2020-02-14

  • 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
    【摘要】“化境”论是钱锺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文章把“化境”论还原到钱锺书的文艺思想体系中去,探索这种翻译思想的基本内蕴及其意义,提出“化境”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这与钱锺书求“打通”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钱锺书翻译思想里存在许多矛盾和悖论,这些矛盾和悖论被他用一个关于“回家”的比喻化解。【关  键  词】翻译与创作;“打通”与“超越”;矛盾与悖论;“回家”比喻【作者单位】袁帅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出版广角 2019年17期2019-10-08

  • 钻“厚”者必有成
    情终其一生,终达化境。好比明代王阳明于极致静默中悟道,明了心学与生之况味,又如年逾九旬的葉嘉莹教授研习诗词从不言弃,漂泊与动荡只是令她在诗文中愈发安静与平和;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不畏迫害、不避人言,“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这些人对事业的不倦与坚持,造就了道德标杆、风雅化境、传世杰作。有人在所好之事中不断进步,也有人在情与愿的追寻中毫不言弃。前者带来了钻磨“事物厚处”的火花,后者则大抵带来了探寻“情感厚处”的美感。就像智利诗人聂鲁达用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2期2019-09-10

  • 管窥翻译批评系统的建立
    文将从钱钟书的“化境”说谈起,试论标记理论、侯氏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并探究各理论的内在联系。尝试从不同层次构建翻译批评理论总体框架及具体操作流程,以期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翻译批评理论的系统化起到一定的帮助。关键词:翻译批评;标记理论;等效原则;语法隐喻;“化境”说随着翻译活动的兴起,翻译批评也随之产生。然而,对于翻译批评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各家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判系统。纵观中外学者的翻译批评

    卷宗 2019年18期2019-07-11

  • 化境”说关照下《山居秋暝》两个译文之比较分析
    戴兴伟【摘要】“化境”说强调翻译的最高理想既要保持原作风味, 又要不留生硬的痕迹,运用这一理论对比研究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两家英译《山居秋暝》后发现许先生译文更多保留了原文风味,杨戴夫妇译文则做到不留生硬的痕迹,但两个译文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关键词】“化境”说;《山居秋暝》一、“化境”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一经提出,即被我国译学界奉为圭臬。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他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翻译作品时,既能做到不因原作品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4期2019-05-13

  • 李白诗歌道教意象英译
    ,借助钱钟书的“化境”说,分析译诗中意象呈现的三种方法,意象平行,意象引申以及意象替换,从而达到“得意忘言”,即传递原文精神并符合译语习惯。关键词:李白诗歌;道教意象;“化境”说作者简介:方文英(1993-),女,湖北黄冈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0.引言李白诗歌恢弘磅礴,想象丰富,这些特点跟他的道教渊源密切相关。“诗的意象和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2019-04-16

  • 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探究
    钟书的翻译理论“化境说”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浅析“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分为:引“诱”论;避“讹”论和求“化”论。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说;《骆驼祥子》英译本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达雅说”(严复),“神似说”(傅雷),“化境說”(钱钟书)为主流。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尤为引人注目,翻译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也特别耐人寻味。本文利用《骆驼祥子》葛浩文英译本作为文本分析,以此具体探究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2019-03-15

  • 论林纾“化境”的秘密
    ,那说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指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致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林纾的译本在他的“化境”之下,既保留着原著的风味,又掺入了自己的思想。就林译小说之“化”来说,一方面有看得见的“化”,即以文本为主体的外化;另一方面就是看不见的“化”,即以译者为主体的内化。“外化”主要体现在文本语言的翻译处理方面。首先是文本语言的

    长江丛刊 2018年20期2018-11-14

  • 化境说之重构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本文通过举例来说明化境说的实用意义,采用对句子重构的方法进一步解释化境说。【关键词】化境;习惯;重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44-01在英译汉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译文当中。我们在翻译作品时,经常会发现我们的译文存在看不懂,难以理解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们只是按照源语言的形式进行翻译,而且我们并没有做很大的调整,因此导致我们的译文变得不伦不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2018-11-10

  • 从 “化境”说浅析《一件小事》和杨氏夫妇译本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摘要】“化境”说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均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鲁迅作品甚多且较为准确达意,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欢迎。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为指导,浅析《一件小事》杨氏夫妇译本中采用的异化策略与技巧。【关键词】“化境”说;《一件小事》;异化策略【作者简介】杨曼昕,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引言1963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对译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9期2018-10-16

  • 利用“化境”的直观融合“脱俗”
    解。策略应用:“化境”的形象直观,融合“脱俗”的理性认知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通常都不是一次简单的认识就完成的,需要加以逐步深化、提高。只有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拓展,才能强化认知,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长的认识》一课在理解周长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同形状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既感悟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数学化形成。活动一: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先用刻度尺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3期2018-04-02

  • 化境论视角下《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讨。二、钱钟书“化境论”1979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化境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整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1979)同时,他还指出翻译应是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投胎转世”;他还提到“讹”的概念:“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很不贴合原文,那就是讹。”(钱,1979)徐建平(1997)指出“化境”并非文学翻译的标准,而是译者应追求的理想境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2018-01-27

  • 莫言小说的 “不化境”到“化境
    莫言小说的 “不化境”到“化境”◎刘红会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魔幻现实主义热”和“马尔克斯”热,很多作家都深受其影响。莫言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但是他在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运用地炉火纯青,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不化境”到“化境”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声势浩大的“拿来”潮流中,中国文坛迎来了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学潮流,也迎来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当代小说在当代中国施以影响的文学潮流则主要是寻根文学和先锋小说。其中

    唐山文学 2017年7期2017-11-25

  • 以钱钟书“化境”说分析《教父Ⅰ》翻译
    们将以钱钟书的“化境”说翻译理念,来审视这部小说的翻译。关键词:翻译 “化境”说 直译与意译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4-03不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这些翻译标准都是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译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一套特有的翻译理论。大部分人了解錢钟书先生是因为其高深的文学造诣,代表作《围城》,而钱钟书先生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其翻译思想是一生

    现代交际 2017年21期2017-11-14

  • 浅谈唐诗宋词翻译中的“信达雅”与“化境说”
    雅”和钱钟书的“化境说”被视为近代两大翻译理论。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诗词翻译实践中运用这两大理论。关键词:“信达雅”;“化境说”“信达雅”是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在他看来,“信”即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通顺流畅;“雅”指译文典雅、有文采。作为一种宏观上的翻译指导标准,“信达雅”广为流传,得到众多译者的支持。“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训诂文字引申出来的。它以“化”为中心,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在钱钟书看来,入化的翻

    速读·下旬 2017年5期2017-07-14

  • 化境(外一则)
    中讲:“读书须入化境。”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人与书渐入“化境”,二者融为一体,也是我们对精神境界成熟、自由和洒脱的期盼。读书真的会发生奇迹:能体验“另一种生活”,可获得“别样的经验”,因此有了“第二生命”。推而广之,人生的“化境”无处不在。解决各种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受高人指点而顿悟,称之为点化;为好人好事感动,这就是感化。化干戈为玉帛,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化腐朽为神奇,是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出神入化,是人们对艺术的最高评价。是 非有一个名叫杨茂的人,既

    读者 2016年19期2016-09-19

  • 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到
    是先生对于人生“化境”的解读。先生把学习分为“身外之学”和“身同之学”,前者是不对人产生总体性影响的学问,不带感情不带创造,靠的是记忆力和注意力,多次练习温习实习。后者是全面的智力能力意志与理念的培养。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很可能会达到一种而忽视另一种,在这里王蒙先生认为要达到人生之“化境”,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既需要“身外之学”那种因经常集中注意力而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也需要“身同之学”那样参透学习本身而收获一种智慧一种觉悟,一种品性一种大道。王蒙先生还提

    大学生 2016年14期2016-08-01

  • 傅译实践之“化”浅论 ——以傅译《搅水女人》为例
    要】“神似”和“化境”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通过援引二者定义,对比译界学者探其内涵的言论,我们认为“神似”和“化境”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傅译《搅水女人》与巴尔扎克法语原著进行对比,同时将傅译本和高名凯译本对比,从词语翻译、长短句翻译、风格传达三方面来展现傅译“出神入化”的魅力。【关键词】“神似”“化境”《搅水女人》傅译实践*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国文学汉译经典研究”(12BWW041)阶段性成果。罗新璋在《翻译论集》中曾将我国传统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2016-04-11

  •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化境” ——以《瑞云》两英译本为例
    文学作品翻译的“化境” ——以《瑞云》两英译本为例王 宇,王占斌(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化境”一词是钱锺书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我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样就达到了“化境”,尺度是什么,怎么衡量,一直都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本文以《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瑞云》两英译本为例,分别从选词、修辞、翻译方式三方面分析“化境”是否得到了体现。目的在于可以使我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03

  • 试论胡应麟“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论
    试论胡应麟“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论◎俞志飞摘要:胡应麟是明代后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很有成就的诗论家。他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薮》一书中,该书体系周密,内容广博,见解独特,是明代格调论诗学著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被认为是明代格调论的集大成之作。他所提倡的“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理论,本文就从“创作之化”和“审美之化”两方面探讨胡应麟的“化与化境”的诗歌创作理论。关键词:胡应麟 化 化境 诗歌创作一、创作之化(一) 字法之化、句法

    参花(下) 2015年12期2015-10-28

  • 化境”论的认知阐释*
    3)●翻译研究“化境”论的认知阐释*薄振杰 谭业升(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威海 264209;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范畴为基础,对钱钟书“化境”论的构成、理论内涵、认知基础以及相应的认知操作过程进行明确的阐释和细化,以促进其与现代翻译研究的结合,发挥其在翻译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化境;认知运作;翻译;传统1 钱钟书“化境”论回顾研究综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化境”论有很大的影响。“化境”论是钱先生在

    外语学刊 2015年3期2015-10-23

  • 也谈“信达雅”与“化境
    】“信达雅”和“化境说”分别是翻译家严复和钱钟书提出的翻译理论观点,分别介绍并分析上述观点,论述对其理解,探讨二者关系并指出区别。【关键词】信达雅 化境 标准 理想“信达雅”和“化境说”是中国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两种观点,为众多翻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和探讨空间,同时对我国翻译实践活动发挥着借鉴和指导作用。一、“信达雅”“信达雅”是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于1898 年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他在文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7期2015-05-30

  • 谈谈文学翻译中的化境
    先生的翻译标准“化境说”做讨论主要讨论文学翻译中的化境,旨在让广大读者对钱先生以及他的“化境”说有更深的了解,能广泛地运用“化境说”进行文学翻译研究,达到提高文学翻译水平的目的。关键词:文学翻译 化境 标准一、前言关于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笔译流畅,文字雅典。自严复“信、达、雅”三字说问世以来,我国译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几乎从未间断过。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主张继承沿用“信、达、雅”标准,同时赋予它新

    现代语文 2015年9期2015-05-30

  •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0)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孙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古典美学范畴,较少为学者关注。作为一个母范畴,它在儒家衍生了“教化”、在道家则衍生了“物化”、“独化”等子范畴。《庄子》中的“化”思想最为丰富复杂,后世美学范畴“化境”即是承庄子大“化”思想而来。在整个“化”范畴群里,“化境”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被用得最多最广的一个子范畴,并且还是一个存活于现代美学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古典范畴。美学范畴;化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4-02

  • 谈谈文学翻译中的化境
    谈谈文学翻译中的化境□吴志英谈到翻译标准,人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严复、马建中、傅雷、钱钟书、刘重德等中国译家及泰特勒、纽马克、奈达等西方译家与他们所建立的翻译标准说。本文选取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标准“化境说”做讨论主要讨论文学翻译中的化境,旨在让广大读者对钱先生以及他的“化境”说有更深的了解,能广泛地运用“化境说”进行文学翻译研究,达到提高文学翻译水平的目的。文学翻译 化境 标准一、前言关于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2015-02-28

  • 改写与“讹” ——重读《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化境说;讹;改写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一直推崇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其实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强调翻译的本质是“讹”写,也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到的“翻译即改写”。“讹”又分为好“讹”和“讹错”。好“讹”就是尽可能忠实的传递源语文本作者的表达意图,在译作中再现译者的创造力、原创性,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讹错”指的是错误领悟原文,译语生硬难懂,任意删节,应该尽量避免。“化境”只是一种翻译理想,与瓦鲁提“译者隐身”的概念类似,而不是一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21

  • 骏马归来
    活;乙:鸟语花香化境臻。甲:你真行啊!乙:谢鼓励!甲:咱们改变一下形式,由你题上联,我答下来。“化”字很难组词,你说过的“化日”“化境”“四化”须借我用用。乙:好!我说上联啦!新年喜饮三蛇酒;甲:化境欣描八骏图。乙:莺歌燕舞新村喜;甲:马叫人欢化日春。乙:大道新途欣骥足;甲:光天化日快鹏心。乙:红旗指处新程美;甲:骏马腾时四化春。乙:梅报新春花怒放;甲:马逢化日步昂扬。乙:旗开得胜坚冰化;甲:“化”字你先说了,下联我只能说“新”啊。乙:还要嵌入“马”字呢。

    对联 2014年1期2014-07-12

  • 论钱钟书的“化境”说
    3)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王厚平(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上海 200083)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化境;传统美学;点评式;西方译学;借鉴吸收在中国传统译论中,“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似乎已为译界公认的一条贯穿近中国近千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4-17

  • 学生擂台
    )出句1:爱心开化境;提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爱心。爱心铺设化境,爱心成就化境。作者:选自联都网出句2:朝闻花露翻书卷;提示:反复吟诵,自得风韵。作者:广东 肖海洁出句3:四面清风皆惠我;提示:本是写凉亭景色的,但作者感受到风能惠我,给予风人格魅力,将整个句子也活泼起来。作者:广西 李承麟出句4:三尺讲台,传古今经典;提示:三尺讲台本无奇,能传古今经典,就见得不凡。三尺言其小,古今言其大,是不错的对比。作者:湖南 龙玉林出句5:轻轻挥手时,柳风悄抹心

    对联 2013年22期2013-11-14

  • 化境”探微
    能说算得上入于“化境”。“化”概括起来包含这样几层意思:(1)转化(transforming),即上文所述的“将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2)归化(reforming),将外文用自然而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即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保持原有的风味”,“读起来不像译本”;(3)“化境”,就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3)“讹”——难于避免的毛病。中国历代译论家都强调翻译的“信”,而对于“讹”或者讳莫如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三十八)
    如画的环境)×入化境 ①进入幽雅清新的境地。如,身入化境,如入化境,犹如化境。②进入极其高超的境界(多指艺术技巧)。如,犹如化境,达如化境。(化:造化;羽化升天;劝化,即僧道劝人出家。化境:幽雅清新的境地;佛家指佛教化的境界。泛指自然精妙、极高的境界)(641)统观全局 从整体观察;从全局来看。通观全局 ①通盘筹划。②同“统观全局”。(642)悉心竭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也说“悉心毕力”。(悉:尽,全:用尽。竭:用尽)悉心竭虑 尽心尽意,全心全意。(虑:思考

    天津教育 2012年11期2012-02-15

  • 心所欲不逾矩——论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
    展至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的提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译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肯定了译者结合译语的优势,实现对原作的艺术再创造。通过文化差异方面的分析译者进行创造具有必要性。然而“笔补造化”的再创造并不是任意妄为,应当“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要把握好“分寸”。【关键词】翻译理论 钱钟书“化境” 创造性 文化差异 分寸一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人类依靠翻译,相互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思考与交流中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翻译在人类文化的交流

    商情 2009年26期2009-12-09

  • 由《林纾的翻译》析钱钟书的“化境”论
    的翻译》 翻译 化境一、引言当代一位资深翻译家在谈论翻译时指出:“翻译中的理论争论始终没完没了。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任何一词,都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同义的一个词;而且,每一种语言都以一种特殊的语法表达一种视界。翻译就是选择,而选择时,各人又有各人的标准。”《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著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发作用。二、“化境”论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在《林纾的翻译》中,钱

    商情 2009年21期2009-10-22

  • 大师的姿态
    不是傻子便是已臻化境的绝顶高手。傻子,高手,外表相同,言行举止却有天壤之别。而我,竟把高手当做傻子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每一字都散发着属于强者的力量。他不像一般的高手,有骇人华丽的招式与惊人震天的内力,他有绝顶高手应有的姿态。这才是真正的化境!而进入化境的大师们,真的做到了心笔合一,写出来的也都是自己真实深刻的感受、磨难和痛苦。他们经历那么多,终于进入化境。拜读,我们真的该拜读。我忽然想起剑的最高境界:心中无剑,手中也无剑。这便是大师们的姿态!他们

    青少年日记 2009年10期2009-10-12

  • A Study on Translation Criteria after Culture Turn
    雅)——神似——化境” (Li Tefu 57). The fact that the astonishing similarity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and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on studies, though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2009-06-07

  • 矢志不渝是日臻化境的精神支柱
    种更高更美的音乐化境。只要在进入这个理想的境界之前,他还不能尽善尽美地做到得之于心、发之于手、应之于器三者结合,他是绝不敷衍了事,降格以求摘去“三年不成章”的帽子的。因为这顶帽子,对他说来,与其说是压力,不如说是动力。他并不是在基本的、初级阶段的钧弦成章上通不过,所以并不丢人现眼,他是在特别复杂、极端艰难的高级阶段暂时受阻,但深信稍假时日便可跨出困境。这样,他面对老师几近冷酷的训斥,先正面领悟老师爱护学生感情之切,再从容解释自身练琴受困之苦,届诚恳请求老师

    美文 2009年24期2009-03-29

  • 大师的姿态
    不是傻子便是已臻化境的绝顶高手。傻子,高手,外表相同,言行举止却有天壤之别。而我,竟把高手当做傻子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每一字都散发着属于强者的力量。他不像一般的高手,有骇人华丽的招式与惊人震天的内力,他有绝顶高手应有的姿态。这才是真正的化境!而进入化境的大师们,真的做到了心笔合一,写出来的也都是自己真实深刻的感受、磨难和痛苦。他们经历那么多,终于进入化境。拜读,我们真的该拜读。我忽然想起剑的最高境界:心中无剑,手中也无剑。这便是大师们的姿态!他们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12期200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