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执浩

  • “醉美珍酒·诗文相伴” 鲁奖作家走进珍酒采风小辑
    ?海男 张执浩?李元胜?肖江虹?沈念编者按:美酒自古便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璀璨的文学史更是离不开美酒的馥郁芳香,而贵州美酒则以其出类拔萃的品质备受世人瞩目。为进一步助推贵州酒文化融合发展、宣传好贵州美酒文化、讲好贵州的白酒故事,贵州珍酒携手《山花》杂志,共同举办了“‘醉美珍酒·诗文相伴鲁迅文学奖獲奖者走进珍酒”活动,邀请了王祥夫、李浩、弋舟、海男、张执浩、李元胜、肖江虹、沈念等八位著名作家齐赴珍酒公司,观摩珍酒生产工艺、感受珍酒文化底蕴,体验珍酒

    山花 2023年5期2023-05-30

  • 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在这里,我愿意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我愿意,我真的愿意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赏读张执浩,1965 年生于湖北荆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2018年获得鲁迅文学奖。通常,张执浩的诗被认为是质朴、日常的,也就是说,他重视日常细节化的书写,又在这样的书写中发现生活的智慧。《高原上的野花》是他的早期名作,从造句上看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2年6期2022-12-26

  • 张执浩诗歌的伦理情境与审美痛感
    邹 茜 邹建军张执浩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也是一种尤为重要的存在。这不是因为他曾经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而是因为他的许多诗作打动了读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广泛的认同。总体而言,他的绝大部分诗作不是“朦胧诗”的延续,而是具有极强可读性、深广内涵的现实主义新诗;同时,他的绝大部分诗作也不是当代“政治抒情诗”的延续,而是诗人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直接呈现;然而,他同样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同样是我们所在地区或国家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读他的诗歌,就会发

    写作 2022年2期2022-11-19

  • 时间构造中的生命意志
    飘的感觉,诗人张执浩几乎将它的“重”掩埋了。但“大江东去”“凭栏眺望”这类严肃的词语让人不得不注意到这首诗在日常性下藏匿的沉重与诗学反思。《汉阳门的春天》避免了相似题材容易出现的庸俗的愉悦与空洞的赞美,诗歌中的日常语汇在时间的构造中成为生活同历者的秘语,呈现出复义般的深邃效果,并以此承载了如同生活本身一般丰富的关于生命的意志。关键词:《汉阳门的春天》张执浩日常诗学时间武汉诗人张执浩的《汉阳门的春天》避免了相似题材的诗歌容易出现的庸俗的愉悦与空洞的赞美,诗歌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2022-04-05

  • 有些时光从不倒流
    张执浩从东到西的江水流经我身边时变成了由南向北每到黄昏我就朝长江靠拢冬日壮丽的夕光泼洒在江面上首先陷入黑暗的是漢阳之后汉口亮起了灯火,而武昌因为我的走动迟迟不肯合上夜幕这是长久生活在岸边的结果无论顺江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宽阔的视野里都有感喟之声从前我们搭乘四面透风的轮渡在船舷上追逐江鸥的身影而现在,你我神色平静一簇簇漂浮物绕过漩涡走向宿命江鸥依然在盘旋且永不厌倦惟有汽笛拉响的那一刻你才会留意它们倾斜的翅膀只是御风而行,并不需要扇动沉浸在脑海的幻象已经所剩无几了

    长江文艺 2022年3期2022-03-27

  • 从“辽阔的黑暗”到“回抽之光”
    人、鲁奖获得者张执浩恰恰就是在他三十九岁、四十岁左右的盛年写下了《高原上的野花》《与父亲同眠》《扶母亲过街》《身边的丘陵》《终结者》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我这样说,并没有将张执浩与陶、谢、陈、高、李、杜置于同一面诗人墙的意思,我想任何一个活着的当代诗人,面对如此光芒四射的名字都会心生敬畏而变得足够谦逊。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在写作的黄金年龄恰如其分地贡献出了重要文本的实力诗人,张执浩的诗歌创作是值得信赖的,比如他近几年不少作品都能让人深深触动并反复玩味。《蟑螂想

    特区文学·诗 2022年1期2022-02-26

  • “找到我要的各种生活”
    霍俊明 像张执浩这样一个写作多年且在诗歌界获得了广泛共识的诗人,其文本的“细枝末节”或“无意之举”都会因为“精细阅读”而格外放大甚至引发“微言大义”的阅读效果史。这一显微镜式的阅读可能是精准的,也可能是误读的。1张执浩近年的很多诗作带有“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性质,毋需阐释和剖析,这印证了麦克利什在《诗的艺术》中所说的“一首诗不应说明什么/而应该本身就是什么”。诗人自觉地剪除掉了枝枝蔓蔓的语言并抹平了诗歌构造自身的斧凿痕迹,而选择了自然、原生、朴素、至简

    诗潮 2022年1期2022-01-24

  • 及物与叙事
    的创作历程中,张执浩的诗歌作品一贯着力于日常经验和个人记忆的书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无论对富有理论修养的专业读者来说,还是对业余爱好诗歌的普通读者来说,张执浩的诗歌都能带来一场轻盈而不乏感动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先从一首《秋葵》开始: 秋葵怎么做都好吃怎么念都好听我记得第一次带你吃它的情形那是一个夏天我俩坐在楚灶王的窗边我一边翻着菜谱一边指着秋葵说:这个好吃!我记得你自始至终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那也是我第一次吃秋葵第一次觉得我们不在一起多可惜 “秋葵怎么

    诗歌月刊 2021年12期2021-12-30

  • 论现代口语诗歌体的修辞空心化
    为热点。本文以张执浩的诗歌为例,来阐明诗歌口语化与修辞空心化的关联性发展,以及探讨口语式诗歌应如何更好地放下“修辞”这个抓手。回归语言本质、融入本土语言的文化底蕴,为口语诗歌体在未来发展中寻找到更为广阔的价值和意义空间。关键词:现代口语诗歌 修辞空心化 张执浩自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口语写作进入公众视野。而口语写作则从胡适时期以单纯地为写作而写作,转化成如今后朦胧诗派的艺术旗帜。诗歌的口语化成为一种革命工具,成为当今诗歌文坛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写作概念。“他们”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2021-06-30

  • 张执浩的诗歌发声学
    湖南草树对湖北张执浩的评论。的确,诗的口吻、发声和调性,都是诗的内质和本体,也构成诗人的辨识度之一,这一点,张执浩的表现是独特的、卓异的。(沈苇)“德里克·沃尔科特是否发展出了他自己的声音?这是伟大诗人的标志;抑或,人们注意到他的英文诗歌风格中复合了后叶芝诗歌的风格?”这是哈罗德·布鲁姆对中国诗人普遍崇拜的圣卢西亚大诗人沃尔科特的质疑,在测听沃尔科特众多的诗歌中,这位批评家最终没有释疑并将这种不安谦逊地归于他的个人因素。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一个诗人要发出自

    江南诗 2021年3期2021-06-16

  • 鲁奖诗人的“屎尿体”和“口水诗”
    志的执行主编,张执浩一马当先、身体力行,不但勇于将屎尿诗发表、结集,还很有把握地拿来参加各种评奖,如中国年度诗歌奖、人民文学奖、十月年度诗歌奖、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第六届湖北文学奖、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第九届屈原文艺奖,等等。我开始关注当下诗坛的“获奖专业户现象”,大概就是从《诗刊》将奖金高达十万元的2016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给张执浩开始的。他获奖的作品是《奇异的生命》——两张纸屑在首义广场上空飞舞婉转,轻逸肯定不是风筝。我发誓当它们降

    文学自由谈 2021年4期2021-03-08

  • 诗歌里的时间
    》让笔者关注到张执浩运用的独特的时间倒流的手法,而在阅读其他诗歌的过程中,多处都有这种时间意识的存在。张执浩笔下有一天的日常性场景,也有一生生命存在的状态,有今生的回忆,也有来世的幻想。笔者认为张执浩诗歌中所反映的时间意识这一主题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提取了张执浩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两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分别是生命周期一生与一天的时间、荒诞神奇的倒流的时间,分别以《葫芦里》 《跳出油锅的鱼》作为代表,笔者希望用新批评中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这两首诗,以探求其源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2021-02-23

  • 张执浩诗歌的对称形式与诗意构建
    张执浩是当代诗坛上一位有着强烈诗性自觉的诗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传统阴阳互补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对对称美的追求。古代汉诗“不仅语音序列,就连意义结构与句型规范,也在诗人的心中与笔下向着对称与和谐的美学原则与外形结构靠拢”。① 古代汉诗中的对仗就是一种突出表现。然而,在现代诗中,更多表现为自由多变的对称形式。张执浩的诗也呈现出鲜明的对应思维特征,存在大量的对称形式。这种对称不再是绝对的整齐一律,而是“事物在一定规则下的变换,而这种变换恰巧又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1期2020-12-07

  • 从目击到脱口,从经验到语言 ——张执浩诗歌辨析
    的代表性诗人,张执浩深知日常并不构成文学主题,关键是写作者对待日常的态度。这种对待日常的态度,我认为是一种精神观照下的理性审视与感性升华的融合。在张执浩这里,从目击到脱口,一首诗早已由最初的日常生活经验(或细节)转化为内在的精神体验,并升华为最终的语言经验(或语言实验)。一个诗人的创造性,正体现在这里。这是一道分水岭,当下大部分诗人的写作长于描摹,长于发现,却短于创造性的精神体验和独特的语言书写。阳光在户外缓缓位移/每动弹一毫米就有倾斜发生/我在悲伤中扶稳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2020-11-18

  • 故乡·亲情·日常 ——论张执浩的诗歌创作
    018年8月,张执浩凭借诗集《高原上的野花》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写道:“张执浩的诗歌写作遵袭着中国诗歌有感而发的古老传统,在日常性中探寻人性乃至神性。他的《高原上的野花》,写作的姿态和向度诚恳、肃穆、别开生面,风格朴素、清洁、自然而然。”①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第七届(2014—2017)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授奖词及获奖感言,2018年9月19日。的确,张执浩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而且大多通过温情的回忆和恬淡的描写,重温自然的纯洁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写作 2019年2期2019-11-28

  • 主编荐语
    张执浩在他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时发表感言里有一句设问:一个诗人究竟该怎样开口对他身处的时代说话?在这句设问后,他没有做正面回答。在他的这篇《思想与想法》创作谈里,他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他只是这样说:“……就是写作者身处悲凉的人世却依然有以身饲虎的勇气,以及在此过程所感受到的惊惧、疼痛、庆幸、慰藉等等,所谓的百感交集。”他只是用自己的这组诗文来阐释,他的诗歌理念、抱负、实验和他的思想,以完成他的写作目的——“写作是抵抗心灵钝化的武器”。张执浩从“做一个披头散

    诗歌月刊 2019年8期2019-11-20

  • 慢动作
    张执浩所有的慢动作都好看——绿芽慢慢拱出泥土花苞慢慢打开花瓣边落边在风中旋转涧溪得过且过, 而蝌蚪在尾巴脱落的瞬间趾蹼才分出了清水与浊流这些慢啊, 这所有的慢都抵不上从道路尽头缓缓驶来的那辆轮车轮辐在朝阳里闪闪发光当我们看清楚它的时候它正沉浸在晚霞中而此时你我在熙攘的街头像所有人一样擦身而过我回头看过你了但你没有看我你回头看我的时候我假装骄傲地消逝在了人群中然后你上了你的轮车我上了我的坡道我慢慢活成了我, 活成了你再也不想见到的那一个

    中国诗歌 2019年6期2019-11-15

  • “现在,它伏下身来” ——简论张执浩“日常诗学”的当下启示
    桑德雷·梅洛是张执浩所会心的诗人,他曾在 《静待喧嚣过后》 (2018)一文中援引这位诗人的话“像我这样的诗人就是我所谓的负有沟通使命的一类,这类诗人想要听到每个人的心声,而他本人的声音也包含在这个群体的声音中”并且生发出自我的认知,“如果我真的能够像他一样‘内心怀着团结人类的渴求’,那么,我就觉得我至少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坦然呈现给这个世界的人,而我发出的声音也将源自一具真实的血肉之躯,真诚,勇敢,带着我天然的胎记,迎来明心

    草堂 2019年1期2019-11-13

  • “诗人忘不了他的生存” ——张执浩的日常诗学与当代经验
    终极的诗歌——张执浩《糖纸》西班牙的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 1898~1984)是张执浩所会心的诗人,他曾在《静待喧嚣过后》(2018)一文中援引这位诗人的话“像我这样的诗人就是我所谓的负有沟通使命的一类,这类诗人想要听到每个人的心声,而他本人的声音也包含在这个群体的声音中”,并升发出自我认知:“如果我真的能够像他一样‘内心怀着团结人类的渴求’,那么,我就觉得我至少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喜怒

    扬子江诗刊 2019年1期2019-11-12

  • 历史、声音、语言:泰辛巴·杰斯与张执浩论诗
    辛巴·杰斯 张执浩内容摘要:2018年12月8日,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环节,“诗人论诗”邀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泰辛巴·杰斯、中国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进行访谈,罗良功教授主持并就诗歌与历史、诗歌的声音、语言实验等方面对两位诗人提问。两位诗人从各自的诗歌创作立场、文化语境、美学实践出发,对诗歌与历史和传统的关系、诗歌声音与个性和集体性、诗歌语言的诗性与实验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充分展现出中美当代中坚诗人的对话与交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2期2019-06-18

  • 一株白菜引发的“突围”
    》出自武汉诗人张执浩诗集《给你看样东西》,于寻常细微中捕捉生命的诗意,简单却又隽永,由一株白菜引发的“突围”(出城),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意味无穷。笔者希望用新批评意义上的文本细读法解读这首诗,以探求其源于寻常却不一样的诗意。关键词:《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张执浩 文本细读 突围由一株白菜而引发的诗兴,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在所有的诗歌批评方法中,新批评也许是最尊重诗歌本身的方法,也是最能贴近诗义自身的方法。在新批评看来,文学是一个独立和独特的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1期2019-04-10

  • 从『目击』出发 ——张执浩诗学观念评析
    13年夏,我与张执浩有过一次短暂的交谈。谈到诗歌写作时,他兴致盎然地说:“我最近看到一个葫芦,吊在架子上,在风中摇晃……”他说的是一首诗的发生学。离开他以后,他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记忆画面:小时候在乡下,我经常出没在田边地角,抬头间就会看到架上的葫芦像一个白色的手榴弹。这个吊在架上的葫芦,一经诗人的语言描述,就不再是现实中的物质存在物了,而是张执浩留在我记忆里的声音,呈现出维特根斯坦哲学里的语言图像。一只葫芦在窗前由嫩变老好多天了,眼看着青白的皮肉已被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1期2019-03-15

  • 一首诗的右边与左边 ——读张执浩诗集《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的诗歌写作遵袭着中国诗歌有感而发的古老传统,在日常性中探寻人性乃至神性。他的《高原上的野花》,写作的姿态和向度诚恳、肃穆、别开生面,风格朴素、清洁、自然而然。——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一首诗的右边是一大块空地/当你在左边写下第一个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栽秧的人/滴水的手指上带着春泥/他将在后退中前进”。这段诗是张执浩最新诗歌自选集《高原上的野花》中《左对齐》一诗的第一段。在我看来,这首诗可以视作张执浩在近三十年诗歌创作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和艺术感悟。诗是什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1期2019-03-15

  • 孤独个体的欲望追寻:细读张执浩《什么意思》
    思》是湖北诗人张执浩的诗作。这首诗将过去与现在、独自睡觉与同床共枕进行对比,描绘了你从独处到渴求爱情再到爱情消亡后再次寻求独处的全过程。通过这场对欲望的追寻之旅,诗歌揭露了个体的孤独本质,同时也反映出欲望只会无休止地延宕,它永远不可能被满足。关键词:张执浩 诗歌 新批评 文本细读什么意思一个人睡觉有什么意思?两个呢年轻时你梦想同床共枕年轻时好像没有现在冷现在,一张床上有两条被子像两垄地,分别种着孤寂,和孤寂你半夜溜上床,拧亮台灯读几页书内心里翻涌着小偷的情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1

  • “诗人忘不了他的生存”
    终极的诗歌——张执浩《糖纸》西班牙的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 1898~1984)是张执浩所会心的诗人,他曾在《静待喧嚣过后》(2018)一文中援引这位诗人的话“像我这样的诗人就是我所谓的负有沟通使命的一类,这类诗人想要听到每个人的心声,而他本人的声音也包含在这个群体的声音中”,并升发出自我认知:“如果我真的能够像他一样‘内心怀着团结人类的渴求,那么,我就觉得我至少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喜怒哀

    扬子江 2019年1期2019-03-08

  • 隐藏在“小”与“大”之间的致命一击 ——张执浩近年创作印象谈
    原上的野花》①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是张执浩完整意义上的第一部个人诗歌精选集,这本著作承载着诗人不断完善的美学追求、艺术观念、人文理想,也隐藏着他成长成熟的线索。综观其近30年的写作生涯,诗人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四个倾向:以用心生活的“小趣味”拥抱生命大荒凉,以光阴串接的“小桥梁”联通时代大鸿沟,以精心培育的“小宇宙”捕捉诗学大神秘,以日积月累的“小东西”建造诗人“大家伙”。在“小”与“大”之间,诗人时刻激励和训

    写作 2018年5期2018-11-28

  • 同一首诗的演变与渐进
    ,所以拿到这本张执浩新作加精选的诗集《高原上的野花》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找出张执浩一直在写的那首诗。而张执浩这本诗集新奇的倒叙方式,也给了我可以溯流而上寻找源头的契机。首先,这本诗集的排版方式是倒叙的,也就是从最新的作品到最初的作品,我认为这种排列方式彰显了作者的自信,因为他根本没打算隐藏自己写作的来龙去脉,而且对自己当下写作的独特性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阅读这本诗集,也是从最后一首往前倒读的,在倒读中,尽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我想找到的答案。下面将我在阅读中的一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2018-09-12

  • 张执浩诗选《高原上的野花》探议
    ■霍俊明张执浩是这个时代深备诗学观念和精神禀赋并予以突出的诗歌实践的代表性诗人。对于张执浩的“诗人形象”、诗歌风貌(收入诗选集《高原上的野花》的近三十年的代表作)以及诗学征候,此次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予以了有力揭示和深入辨析。江雪的《困境与美德:示弱者的诗歌发声学》从诗人的精神困境和时代焦虑出发,深入探究了张执浩作为一个“示弱者”“地下工作者”(理想主义者)的独特音色和辨识度,从方言、美声、“爱的秩序”“和解”等“声音自觉”的角度讨论了张执浩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2018-09-12

  • 困境与美德:示弱者的诗歌发声学
    北诗歌领军人物张执浩的诗歌创作进入又一个高峰期。他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同时先后出版了《撞身 取 暖 》(2010)《宽 阔 》(2013)《欢 迎来到岩子河》(2016)等重要诗选集,屡获全国大奖,其中《高原上的野花》是最新出版的诗选集。张执浩说这部诗集是他个人完整意义上的一部诗歌精选集,收录的作品前后跨度达30年,基本上囊括了他各个时期创作特点和水准的重要诗篇。张执浩是一位不甘于诗学复制的诗人,他一直在求变,试图在不同的时期进行自我突破与精神审视,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2018-09-12

  • 词语、声音与诗学
    ,我说的诗人是张执浩,读的是他最新的诗集《高原上的野花》。这本诗集中的第一首《写诗是》,他写于2017年,时年52岁;这本诗集中的最后一首《糖纸》,他写于1990年,时年25岁。几次暮晚夜半时分,当我坐卧着翻读这本诗集,一种熟悉之感再次卷土重来,犹如将右手重新放入由其先前灌制的手模之中般严丝合缝。这或许是因为诗集中每一首我都读过,而或者又因为在生活中与张执浩过于熟悉的缘故,我在读他所有诗歌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不是在读,而是更接近于在听。每当我翻到一个标题,然后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2018-09-12

  • 忍冬
    张执浩忍冬张执浩有些植物一旦栽下了就没有人再理会它的死活就像你和我来到世上一旦形成我们就只剩下了一种命运你开白花的时候我开黄花我枯萎了你替我朝前攀爬这样的情状回应着我记忆中的那一幕:多年前我和你一起栽培过一株金银花黄花依旧黄白花依然白我在这个冬天想起它的时候你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忍冬也果推荐语:我不是一个会种植的人,盆栽养着养着都死去。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结局。哪怕再茂盛,也摆脱不掉既定的命运。张执浩是一个温情的人。他的温情来自于关注的视野。诗人关注着日常。

    诗潮 2017年6期2017-11-25

  • 被词语找到的人〔八首选二〕
    张执浩被词语找到的人〔八首选二〕张执浩被词语找到的人平静找上门来了并不叩门,径直走近我对我说:你很平静慵懒找上门来了带着一张灰色的毛毯挨我坐下,将毛毯一角轻轻搭在我的膝盖上健忘找上门来了推开门的时候光亮中有一串风尘仆仆的影子让我用浑浊的眼睛辨认它们让我这样反复呢喃:你好啊慈祥从我递出去的手掌开始慢慢扩展到了我的眼神和笑容里我融化在了这个人的体内仿佛是在看一部默片大厅里只有胶片的转动声当镜头转向寂寥的旷野悲伤找上门来了幸存者爬过弹坑、铁丝网和水潭回到被尸体填

    中国诗歌 2017年9期2017-11-24

  • 张执浩:为消逝的生活作证
    知道这就是诗人张执浩的故乡。今年6月中旬,借着参加诗人余秀华的一个活动之机,我跟着张执浩来到这里。这是他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地方,如今他已经在武汉生活了30多年,长居于此的是他80多岁的父亲和哥哥一家。从进门远远地看到父亲,再到走到父亲面前压低声音叫了一声“爸爸”,我注意到张执浩的脸色有点变化,我不知道那是因为父子相见的情怯还是人到中年后在人前的羞赧。在给了父亲两包茶叶后,张执浩招呼我们坐下喝茶,院子里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他像还是矫捷的少年一样三两下爬

    南方文学 2017年3期2017-06-16

  • 平原上空的闪电 ——读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
    的闪电 ——读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张德明张执浩是从江汉平原上走出来的当代优秀诗人。谈到江汉平原,我们会谈到它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风调雨顺等地理优势,会谈到它水源充足的库坝、一望无际的庄禾、勤劳淳朴的农人等人文风情。自然,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这里没有崇山峻岭的险峻突兀,没有数九寒冬的刀锋般严酷,过多处于中间状态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陈列于此,默然驯化了平原人较为平淡和俗浅的生活视野与精神个性,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这片土地上诞生的诗人们异样诗情的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4期2017-04-11

  • 令人忧虑的“陈子昂诗歌奖”
    颁给了武汉诗人张执浩,评会委对张执浩的授奖词是:“张执浩善于在细微的日常事物海洋中,打捞、萃取诗意的‘珠贝’,接近‘此在’生活和生命的内在本相,人间烟火之气浓郁,并在一种程度上触摸到了世界的本质和理趣的边缘,平淡而神奇,简隽又丰腴,兼具音乐的流动和画面的凝定,在朴素自然、具体质感的走笔里,彰显出一种理想的风格辨识度,和极具个人化的艺术魅力。有鉴于此,特授予张执浩《诗刊》2016年度陈子昂诗歌奖!”读完这段词藻优美华丽的溢美之词,写诗多年的我也忍不住想一睹为

    文学自由谈 2017年5期2017-03-11

  • 他说的理想,约等于现实
    的阅读视野内,张执浩算是一个极有能量的诗人。他写诗,写小说,写散文随笔,写诗评诗论,主编诗歌刊物,在武汉轰轰烈烈开展各种诗歌活动(如带头和湖北一干诗人办“平行诗歌论坛”,在地铁站拓展诗歌阅读空间,在大中小学举办诗歌讲座等等)。仅仅通过网络关注,但凡在湖北的大型诗歌活动中,一般都会见到他宣讲诗歌主张,极力推广现代诗的身影。他对湖北现代诗发展不遗余力的推动,令人刮目。用他自己的话说,“逐渐改变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学生态环境,在钢筋水泥中渗透进来一些诗意的东西。”

    诗歌月刊 2016年9期2016-12-14

  • 生存困惑中的现代诗思 ——评张执浩的诗歌创作
    代诗思 ——评张执浩的诗歌创作李 展作为华语传媒文学诗歌奖获得者,张执浩的诗歌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经验和反思特征;这种反思,融合了诗人深刻的城乡经验冲突;正是借助这种经验和直面真实的勇气,其诗艺具有了现代主义的存在维度。这为湖北诗学添了一笔重要的财富。张执浩 时代与命运 城乡经验 现代诗思在湖北诗歌史上,从屈原开始直至闻一多等人,其地域文学风格总体上既浪漫多姿,又呈现出强大的意志力量。如果这种主体意志与时代政治加以结合,就使得湖北文学具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文学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2016-11-26

  • 张执浩的诗
    ◆◇ 张执浩张执浩的诗◆◇ 张执浩树 巅仙女山与岩子河之间有一棵柳树从前就很高现在还在长从前我坐在山顶上看一些大鸟在树杈间争吵直到深冬,光秃秃的树巅上只剩下一只鸟巢一只用无数根树枝编织的鸟巢架设在三根枝桠之间喜鹊和乌鸦都曾入住现在我在河边又看见了它树巅沉浸在水底鸟巢如墨,要在河水里浸泡很久才能挥发开来而那时,天已经黑透了柳树还在长三根枝桠抬着一顶黑轿子在空中慢慢地走雏鸡的黄昏槐花到了晚上还是白的附近的天空也是母鸡一簇一簇蹲在院子里翅膀收敛有如帐篷雏鸡在篷沿

    诗选刊 2016年9期2016-11-26

  • 中国诗人面对面 ——余秀华读者见面签售会
    余秀华主诗人:张执浩中国诗人面对面 ——余秀华读者见面签售会时间:2015年8月16日 地点:卓尔书店阴主讲人:余秀华主诗人:张执浩张执浩: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来主持余秀华的读者见面签售会。余秀华: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张执浩:今天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和大家见面,那就和大家聊聊写作,聊聊余秀华的诗歌。我觉得一个写作者只有有足够的文学经验,有丰富的阅历,然后深度地思考,形成独立的、独特的人生观,这种特质决定你的写作能够走多远,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中国诗歌 2016年5期2016-11-26

  • 张执浩近作观其诗歌的结尾艺术
    朱旭从张执浩近作观其诗歌的结尾艺术朱旭近年来,张执浩的诗歌创作十分高产,也呈现出与以往诗歌的明显变化,“似乎不再追求那种迸发于外的尖锐力量,而是让力量流转于诗中而不胀破词语空间”。对此,张执浩自己在一次访谈中曾如此说道“读过《宽阔》的人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近几年的诗歌更趋向于一首诗的整体效果呈现,哪怕是一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诗……在看似毫无‘诗意’的地方让诗歌不经意地发生,我对这种方式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我似乎不再着力于那种突兀的有撕裂感的外在效果,在整

    长江丛刊 2015年5期2015-11-17

  • 宽 阔
    两年,我曾经为张执浩写过一篇文章。谈论他写的一首小诗《高原上的野花》。我在那篇文章中套用了本雅明的一个说法:“诗是无所表达的,没有意义的,它才是有价值的。”如今翻阅检点,我依旧同意这个观点。从诗的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所有杰出的诗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即它们不是现实世界或者心理世界某一个片段的代表,而是另外制造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仅仅属于它自己的逻辑和存在方式,如果你一旦想靠近它,进入它,你就不得不换一个心灵去理解它。由此而谈论到诗人,我有一个片面

    扬子江诗刊 2015年2期2015-11-14

  • 张执浩诗歌的语言策略
    00715)论张执浩诗歌的语言策略杨东伟(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摘要:张执浩是当下诗坛上一位比较重要的湖北籍诗人,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对语言的精到把握。诗人以“梦话”作为诗歌的语言生成机制与突破口,能灵活运用拟人、隐喻等各种修辞来提升诗艺,并注重运用张力美学来调整词语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形成诗人独特的“离心诗学”。张执浩自如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使其诗歌写作日益精进,但并不在语言迷宫里迷失方向,而是注重对汉语诗性特征的开掘。其诗歌写作拓展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3-27

  • 街景:两孕妇 ——致萧红
    张执浩街景:两孕妇 ——致萧红张执浩站在人民电影院门前的孕妇,我见过那是在1938年的某个下午那时,这里还叫水陆街,店铺里面还在高声叫卖洋火。日本人的飞机盘旋在汉阳门码头上空,扛沙包的汉子跳进汉水,汇入大海孕妇从菜市出来,土豆从胸口滚落她弯腰,再弯腰,直到捡起一块带血的石头我见过这样一个怀揣梦想,却胎死腹中的下午,我见过她隆起后就再也没有平缓下去的腹部。一辈子都在怀孕的女人是幸福的,却左右不了幸福而现在她所站立的地方叫解放路因为解放了,所以她可以双手叉腰她

    中国诗歌 2014年5期2014-11-15

  • 野花摇曳的精神高地——张执浩的诗《高原上的野花》赏析
    精神高地 ——张执浩的诗《高原上的野花》赏析李汉超现代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之为隐喻。在上世纪90年代诗歌“两大阵营”的交锋中,“拒绝隐喻”的口号十分响亮,影响很大,当然也遭到很多人反驳。从修辞学上说,隐喻就是喑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一应俱全;而诗歌的隐喻往往只有喻体现身,隐喻一多,很多诗句就会发生歧义或者难解。因此,“拒绝隐喻”者认为,每个语汇在诗歌中应该有个

    中学语文 2014年5期2014-08-15

  • 从美声出发
    003年之后,张执浩陆续写出《覆盖》、《继续下潜》、《与父亲同眠》、《亲密》等诗作。其中,组诗《覆盖》荣获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他也因组诗《覆盖》、组诗《亲密》等荣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提名奖。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组诗《覆盖》、《亲密》等,加上此前的《美声》,完全可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诗歌最优秀的行列;其中的表达至爱亲情的短诗,如《覆盖》、《扶母亲过街》、《与父亲同眠》等,则完全可以列入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诗歌最优秀

    湖南文学 2011年10期2011-08-15

  • 张执浩专辑
    Zhi Hao张执浩:1965年秋出生于湖北荆门。现居武汉。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和《撞身取暖》等,中短篇小说集《去动物园看人》,随笔集《时光练习簿》,长篇小说《试图与生活和解》《天堂施工队》《水穷处》等。作品曾入选多种文集(年鉴),并获奖。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前不久我们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微博体(Twitter)诗歌”的倡议,希望出现更多的、能够直接率性地面对我们生活和生存困境的作品。也许这样的写作并不足以对我们的生

    湖南文学 2011年10期2011-08-15

  • 张执浩(二首)
    张执浩挖藕我的兄弟在挖藕。我的兄弟拖泥带水。我的兄弟年过五旬,看上去不谙世事。空虚的秋天,神秘又潦草柏油马路上走来几个黑影背后是阴凉的公墓区我的兄弟心无旁骛他拉开拔河的架势,似乎要和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同归于尽我蹲在田埂上,看见了多年前的那一幕:我们并肩站在那座干涸的堰塘底部秘密的水在几米深的地方冲洗着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的兄弟隐隐不安地拿起我的左臂试了试,又伸出右手将我一把推开重阳一幕,或莫须有秋风放过老石榴被落叶迷眼的女童扔掉竹篙,哭了年轻的父亲朝树干一阵猛

    诗歌月刊 2009年4期2009-05-22

  • 饱含着真实生命体验的睿智之思
     刘川鄂摘要:张执浩的诗歌写作凝聚着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他对生活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梦想“在远方”到“继续下潜”进入生活内部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他的写作也经历了从逃离生活——融入生活——深入生活的变化。张执浩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同时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凭借着对生活的热情,将诗歌的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生活中的欢喜,也抚摸生活中的疼痛,温暖,饱含着生命的痛与爱。关键词:张执浩;诗歌艺术;生命体验中图分类号:I2

    江汉论坛 2009年1期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