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

  • 诗话选登
    漫志》农圃家风,渔樵乐事,唐人绝句模写精矣。余摘十首题壁间,每菜羹豆饭饱后,啜苦茗一杯,偃卧松窗竹榻间,令儿童吟诵数过,自谓胜如吹竹弹丝。今记于此:韩偓云:“闻说经旬不启关,药窗谁伴醉开颜。夜来雪压村前竹,剩看溪南几尺山。”又云:“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煙。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农圃渔樵》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如杜诗“风帘自上钩”“风窗展书卷”“风鸳藏近渚”,“风”字皆倒用。至“风江飒飒乱帆秋”,尤为

    师道 2023年6期2023-07-12

  •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研究
    541199)“渔樵”形象一直就是我国的经典艺术形象,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们的研究对象。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当中,也有着著名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句(源于杨慎的《临江仙》)。除此之外,该形象在文章、画作、诗词当中都多次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作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艺术领域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充分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本质特性和自然追求,古琴曲当然也不例外。一、“渔樵”主题的文化发展内涵(一)主题发展渔樵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2022-11-13

  • 《阁夜》新解
    战伐,夷歌是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杜甫全集校注》(全十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本文引用杜诗,均出自此书)。“夷歌”是世变之兆还是渔樵之乐,杜甫对公孙述的情感态度是褒是贬,聚讼纷纭。综合起来又有两种观点,每种观点内部又有细微差异。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首先是异文不同导致的理解差异。很多注家虽然留意到本诗的异文情况,但并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且“野哭千家”和“夷歌几处”上下两句数字的巨大差异也给诗歌带来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如王嗣奭认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5期2022-10-12

  • 姜松荣先生《渔樵耕读》长卷的美学体现
    以姜松荣先生的《渔樵耕读》长卷为研究对象,依据渔、樵、耕、读的历史文脉为线索,结合作品分析山水画的隐逸美学表现,发掘其中的自然美、意蕴美和伦理美,研究其作品中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思路以及启示,关注历史典故的回归、探尋山水的自然情愫以及彰显内心的人文关怀。关键词:渔樵耕读;隐逸美学姜松荣,1963年生于隆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

    收藏与投资 2022年4期2022-06-09

  • 杜诗“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新解
    数,一作是)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此当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1]。本诗作为杜诗中七律的代表,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发现许多杜诗注本对“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的解释尚有欠缺,特进行肤浅的补充阐述[1]。一、多家之说(一)常见的注释举例如下:1.“千家、几处,言哭多而歌少。《记》:孔子恶野哭者。《蜀都赋》:陪以白狼,夷歌成章。”[1]1561-15622.“野哭,旷野上传来的哭声。战伐,指崔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1-29

  • 一渔一樵即江湖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透过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气势雄浑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世人得知,《三国演义》开篇出自明代杨慎(1488—1559)的《临江仙》。不过词作中有一点容易为我们习焉不察,这便是“白发渔樵江渚上”句中的“渔樵”形象,其实足以厕身古代历史长廊与文学殿堂,成为今日读者、研究者瞩目的所在。所谓渔樵,顾名思义,无非是傍水捕鱼的渔户和伐山砍柴的樵夫,可又不止于此。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人物呢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4期2021-08-05

  • 渔樵三问
    悉历史奥秘的智慧渔樵?与赵汀阳先生的著作《历史·山水·渔樵》持不同观点,此文认为“渔樵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哲学表述方式,是当代学者对相关文本材料加以阐释的结果,是现代阐释学效果历史观的体现。【关键词】渔樵  山水  历史哲学“渔樵耕读”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传统下的日常生活方式,经过诗词歌赋、故事散文、绘画影像等各种文艺作品的塑造,它们又变成象征中国人理想生活境界和生活趣味的审美意象。赵汀阳先生近著《历史·山水·渔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4期2021-04-27

  • 元代散曲的“闲适”之趣
    的自然快活。四 渔樵闲乐,道出世间快活渔樵形象容易使人联想起山林逸士,他们高隐尘世之外,给人神秘莫测之感。元曲家笔下的渔人,在继承前代渔樵“清闲归隐”特点之外,更多了一种野评和戏说历史的趣味。他们在历史中体悟出深刻的人世道理,功名虚幻、荣华富贵并不能让人羡慕。他们敢于质疑圣贤,歪说历史,评古论今,世人眼中的英雄人物不足为奇,终究难逃樊笼,都不如渔樵宽适逍遥。渔樵居于水边林下,互为知音,共享山间明月。由于渔樵身份的特别,他们的生活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闲居、饮酒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3

  • 临江仙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②江渚③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释①淘尽:荡涤一空。②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③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18期2020-12-09

  • 渔樵与历史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展览系列讲座
    的一个意象,就是渔樵。传统的说法是,渔樵耕读,四种人物意象连在一起,其中渔樵倾向于属于道家精神传统,而耕读倾向于属于儒家精神传统。渔樵耕读构成了一个文明的原初基础,或者说是文明的发源形式,没有渔樵耕读就没有文明。其中的提示是,农村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城市是文明的基础。考古学经常使用这个标准,如果找到古老城市遗迹,就能够证明文明的存在。对这个标准我有一点疑问,因为城市应该属于相当发达的文明阶段了,却不是文明的发源。可以说城市是国家的标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20年5期2020-11-17

  •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5009)“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渔樵形象,在诗人张志和《渔歌子》的词句中被吟咏过,在思想家邵雍的《渔樵对问》的文章中追问过,在画家王蒙的《花溪渔隐图》的画卷中呈现过……渔樵主题,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古琴以其泠泠清音,在渔樵文化的溪流中泛起层层波澜,值得我们去倾听、去品味。历代琴曲作者、琴谱编撰者、演奏者以及聆听者,在琴声中对渔樵主题进行不断演绎、日益完善、多次解读,形成了传衍不息、开放多元的艺术境界。其中,《

    艺术百家 2020年1期2020-07-13

  • “夷歌数处起渔樵”该做何解
    只是“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句总让人不得要领,“渔樵的夷歌”到底是什么情感色彩的意象,很难给予明确的解答。高中语文教参中虽将其解释为“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但对于“夷歌”为何有乱世之音却语焉不详。查阅相关资料却发现黄玉娟在《“夷歌数处起渔樵”之我见》一文中解读:“我认为《阁夜》中‘夷歌数处起渔樵中的渔樵的歌声不是‘乱世的音响,而是表现超脱现实,随缘自适的态度。”[1]只是她在论述中更多关注“渔樵”的文化内涵,把“渔樵”和隐逸文化结合起来。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2020-04-14

  • 渔樵江渚之上
    里,总会让人有种渔樵于此,终其残生的想法,不是因为风景的秀美,而是源于内心的奢求。可我只是一个来此暂住的渔客,并不想坐地升仙。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有所得才是目的。不远处有座石桥横跨于两山之间,据说是引水之用。那些满怀着喜悦匆匆而来的流水距离我太远了,在我看来,如同天边流动的云彩一样。渡槽因为年久失修,时不时会有水瀑凭空落下,给人进了水帘洞的错觉。阳光曝晒着整个山头,山脚下却异常凉爽,山谷里呼啸而来的清风夹着四野花草树木的香味,浓郁芬芳,让人沉醉。已经到了正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2019-10-12

  • 于平淡处见繁花
    七八篇——看完了渔樵的新作《渔樵闲话》。阅读了“后记”后,掩卷深思,脑子里冒出了古语“文如其人”,还有三毛的那句“我手写我心”。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话就说,闲话不闲,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大、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凉白开最解渴,大实话才动人。举个实例。在《我的从医记》这篇短文中,作者用通畅易懂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她的物理学得如何之差,高考她又是怎样连考三年,一年不如一年。在好多人信奉认认真真说假话、坦坦诚诚作假文的今天,能够这么磊落直接地将自己隐私一样的败走

    走向世界 2019年8期2019-06-11

  •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简评李商隐写诗喜欢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极致,以致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而这首《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多用烘托,使那个志趣高洁、飘逸出尘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识者稀”说明认识他的人很少,“哀猿啼处”告诉我们隐者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住处很是偏僻;“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

    作文新天地 2018年13期2018-11-29

  •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簡 评李商隐写诗喜欢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极致,以致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而这首《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多用烘托,使那个志趣高洁、飘逸出尘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识者稀”说明认识他的人很少,“哀猿啼处”告诉我们隐者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住处很是偏僻;“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年5期2018-09-11

  • 境·界
    ·周爷工房《溪山渔樵》无需骑鹿访溪山,一掬捧出盈盈间。天地人寰本自在,欲归渔樵知何年?这一座仙山,是完美的山景。它悠然悬空,白云轻掠,无比安详。这一作山就是传说中“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的绝妙注解。它的美,不拘囿于形体的比例,能令人有所思,有所远:想到山苍树秀、水润石活、烟雨朦胧、拂岚扑黛之景,由此心生林泉之思而澄静虚怀……意境融彻,出形体之外,乃得其真味!这样的山,是虚,是梦,是幻想,是体悟。由是,它悠然凌空……

    宝藏 2018年3期2018-06-29

  • 眉间·闲情
    泊。一直羡慕山间渔樵,眉间悠然自得,带着与世无争的敦厚与温良,每日乘风泛舟,汲水而歌。奈何此生是做不得渔樵了,只抽空常去野外溪边走走,让自己眉间飘白云,响清泉,沐清风,挂朗月,种上小野花,开出自我,开出洒脱闲逸来。或是闲品一杯茶,让自己的眉间熏蒸世事浮沉,氤氲茶的芬芳与清纯。或静读一本书,让眉间染墨香,眉梢舒展韵脚!而你的一低眉,恰好柔软了一阕江南,催绽桃李芳菲。我的眉间是一阕塞北,支着红泥小炉煮雪,等你春风词笔报花信,展开一幅行吟水墨的江山,你送我一眉好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8年2期2018-02-26

  • 渔樵与历史哲学
    内容提要 渔樵是个隐喻,代表历史的绝对旁观者,因此是历史的无偏心评论人。渔樵的历史哲学属于道家传统,是一种“易道史观”,试图理解一切沧桑的历史之道。渔樵的史学方法论在于以无穷的言说使历史始终在场,让一切历史事件问题化,拒绝任何定论,从而使历史在无穷的意义链和问题链之中具有永远的当代性,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精神世界。关键词 渔樵 历史 不下定论〔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1-0001-18一、渔樵何人?根

    人文杂志 2018年11期2018-01-17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赏析】明朝词人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写得既气势磅礴又空灵飘逸,且富含哲理,很耐咀嚼品味。后被罗贯中用作鸿篇巨制《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开头,词人化用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名句,描绘了大江汹涌奔腾,浪花翻滚的壮阔场面,感慨无数英雄豪杰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冲卷得无影无踪。遥想当年,几多帝王亲率三军,逐鹿中原,尸山血海,始得江山;几多贤臣高瞻远瞩,纵横捭阖,安邦定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7年10期2017-03-27

  • 渔樵耕读图青花海碗
    文/蔡 楷渔樵耕读图青花海碗文/蔡楷明清官窑瓷器精美绝伦,但是一对民窑青花碗也会带给我们超出其价值的精神享受,民窑瓷器受众广,题材丰富,画风自由活泼,最能反映一个朝代的市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富有生活之趣和民间的拙朴味道。清代举康、雍、亁、道、光五朝为胜,光绪是中国古陶瓷历史上最后一个小高潮。此藏品是一对光绪民窑渔樵耕读图青花海碗,碗口直径22.8cm,胎釉坚细缜密,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模仿康熙,但有着色调飘浮不定的时代弊病。渔樵耕读图大量出现在青花瓷上是在康熙

    陶瓷研究 2016年3期2016-11-03

  • 小议中国文人的“渔樵”情结
    学史频繁出现的“渔樵”意象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审视文人与“渔樵”之间的千年情结,分析文人们真隐与假隐构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关键词:中国文学 “渔樵”意象 隐与仕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垂钓和砍伐生活的诗篇,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渔樵文学。秦汉以后,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在儒家与道家之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渔樵”结下不解之缘。而文学中的“渔樵”意象,恰是最经常触发文人的隐逸情思的原型之一。陆游说:“渔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期2016-05-30

  • 《风雪渔樵记》看什么
    词,为整出《风雪渔樵记》的上演画上了一个温馨的句号,也为“覆水难收”这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由于是老戏新排,剧场内外始终有不少戏迷对于新旧两个版本进行比较。但对于更多未曾看过老版的观众而言,《风雪渔樵记》是一出全新的创作,那么,将《风雪渔樵记》当做一部新戏看,究竟如何呢?听·故事别出枢机不逾矩对于熟悉越剧的观众而言,吴兆芬是一个和众多越剧表演艺术家齐名的“明星”。这个名字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代表了越剧的柔美和温情。这种温情,在越剧《风雪渔樵记》

    上海戏剧 2014年4期2015-04-20

  • 个中奥秘谁真懂
    十六年前的《风雪渔樵》和十六年后的《风雪渔樵记》,这两出越剧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好口碑。不过有人更钟情前者,有人更偏爱后者,双方在网络、报刊上“华山论剧”,各抒己见。这番场景,恰恰证明一部好戏是怎样地深入人心。一个被戏曲演绎了几百年的“马前泼水”故事,为何还是葆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原因在于不断创新,使老树爆出新芽、长出新花。笔者认为吴兆芬的剧本创作,总是能很好地做到以文化人、用心悟真,从而实现继承中的创新。首先是以文化人。吴兆芬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传

    上海戏剧 2014年8期2015-04-20

  • “夷歌”“渔樵”意何解? ——关于杜甫诗《阁夜》的困惑与探讨
    县中学“夷歌”“渔樵”意何解? ——关于杜甫诗《阁夜》的困惑与探讨杨功辉 重庆市开县中学杜甫的《阁夜》被选入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欣赏(选修)》里,对于该诗的思想情感,教师用书上的分析是“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苦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对此说法,笔者表示赞同,但对其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的解读一直很困惑而不敢苟同。“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散文百家 2015年3期2015-03-19

  • 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词下阕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阕词明白如话,笔者少时初诵时不免有了疑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是“白发渔樵”,而不是其他人呢?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之“父”通“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5年2期2015-03-09

  • 渔樵攀话”与吴承恩的隐逸情结
    天条”①有一段“渔樵攀话”。“渔樵攀话”有其悠久的文化内涵,《西游记》中插入渔夫和樵子相互比争“山青水秀”的诗词描写,显然一方面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发挥了自己的独特创新能力。在《西游记》第九回乃至整部《西游记》里,“渔樵攀话”不仅仅是一种诗词的铺述,显示了作者的才情,更是作者隐逸思想的隐现,是作者审美理想与人生哲学的另一种阐释。一、“渔樵攀话”的文化渊源与隐逸情结“渔”和“樵”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意象,它们的结合是逐渐形成的。首先以对话形式出

    文艺评论 2014年4期2014-09-29

  • 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词下阕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阕词明白如话,笔者少时初诵时不免有了疑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是“白发渔樵”,而不是其他人呢?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之“父”通“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7期2014-08-14

  • 论《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的功能与意义
    洒洒铺叙了一段“渔樵攀话”的生动情节,引领起后文的所有故事。对这一情节,历来学者大多从艺术性即吴承恩改编西游故事的贡献着眼,如郑振铎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比研究了本回与《永乐大典》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卷“送”字韵“梦”字条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片断,指出“那么古拙的《西游记》,被吴承恩改造得那么神骏丰腴,逸趣横生,几乎另成了一部新作”②,但一般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这一情节在小说叙事上的特殊功能及其对小说重构的取经之行的独特意义。实际上,百回本创造出这样一段故

    明清小说研究 2012年1期2012-12-10

  • 中国古代渔樵文学“材与不材”思想辩证研究
    木雁,隐能终隐伴渔樵”,是对此思想命题的诗语表达。其中,“才与不才兼木雁”表明了诗人自处的生命态度,“隐能终隐伴渔樵”则将归隐渔樵作为这种生命态度的实践路径。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语象,渔樵成为历代文士回应时代问题和抒写情性的象征和意象。渔樵意蕴之丰富复杂恰是文人心态之曲折幽深的表征。在渔樵文学中,材与不材命题包涵三层意蕴:士人的自我定位、作为“他者”的工具价值和全生的生命祈向。〔2〕下面分层述之。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3期2011-11-20

  • 咏江南诗词六首
    ,背负青天。蜀道渔樵知晓,崆岭滩往事,未述噎咽。数春秋冬夏,宽得几分闲?酒烧喉,挑筋燃骨,让风来,恶水对清滩。齐声吼,破重重浪,从此张帆。七律•长江纤夫踏岸勒肩挣缆索,埋头挪步浪千重。山崩谷震朝天吼,水转涡旋对我冲。青泄滩中燃白骨,鬼门关下识真雄。长河怎洗纤夫泪,罢了春秋又入冬。中吕•山坡羊 寻梦江南天连湖水,波光含翠,莲仙欲滴千般泪。竹箫吹,柳烟回。风传紫调风先醉。款款蝶儿头上追。说,梦在飞;却,梦已归。注:紫调——江南的“紫竹调”。西江月•渔樵两岸燕穿

    中国三峡 2010年2期2010-10-19

  • 《历史的性格》:品味读书之境界
    苟仕耳。第四章《渔樵评弹》,此章题目令我想起《临江仙》,想起“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历史之风云际会与治乱盛衰,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王侯将相亦终“一堆荒冢草没了”。“古今多少事”,在渔樵耕读的历史常态里,亦“都付笑谈中”。渔樵耕读,是中国千年农耕社会之常态,乃平凡而永恒之态。而王朝之更迭,则是动态,风光无限却终要“树倒猢狲散”!《红楼梦》里薛宝钗说贾宝玉是富贵闲人,富贵且闲,此乃贵族之相,虽人人羡慕,然终要化为云烟,变成渔樵耕读笔下的“满纸荒唐言

    出版广角 2009年11期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