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

  • “上下五千年”如何被科学证实
    试点,山西襄汾的陶寺和河南偃师的二里头两大都邑性遗址成了最早的试验田。纲举目张,随着工程正式启动并逐渐深化,探源工程形成以都邑性遗址和区域中心性遗址为重点的布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和辽河三大流域。“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找都邑性、中心性的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解释道,“可以说,就是寻找都城,寻找反映王权的最直接的证据。”一个社会达到何种复杂程度,人们如何生活、祭祀、耕种、畜牧、战斗……需要从更宏观的城址中透视。世纪之交

    党员文摘 2023年7期2023-06-16

  • 陕西宝鸡一西周时期墓地发现大量东方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應来自于陶寺文化。2018年至2020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东沙河西路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77座,其中西周墓葬45座,出土瓷、陶、青铜等质地文物328件(组)。从墓葬形制、葬式及文字等判断,此地为一处西周时期公共墓地。目前较普遍的认识是周人起源于渭河支流的古邰地,古邰地位于现今的陕西武功境内。后迁徙至今甘肃庆阳地区,因受戎狄侵扰,公刘时迁居古豳地,古公亶父时迁至周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望林介绍,同属于西周时期的周原墓地中出土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2023-05-30

  • 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生的群体性战斗。陶寺遗址墓地发现了2件射入人体的石镞,江苏邳县大墩子一墓主左股骨上的三角形骨镞,竟深入骨头达2.7厘米,足以让人相信石镞和骨镞可以造成致命的伤害,印证了镞用作武器的可能性。所以,无论从生产还是社会复杂化的角度来讲,都说明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镞可能已经是武器了。龙山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生产工具和镞的数量比例,与聚落等级密切相关。面积小于30万平方米的中小型遗址,如洛阳王湾遗址,刀等农业收割工具的数量最多,镞的数量很少,说明农业活动可能是

    读报参考 2023年14期2023-05-06

  • 古代水利规划的起源及运用
    了重要作用。2.陶寺古城城址及其水利设施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也是距今3900~4300年的一座都城遗址,是龙山文化中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陶寺城址作为都城,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对河流的利用。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盆地内塔儿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上,汾河河谷在陶寺城址以西约4 km 处,依傍汾河的支流(南河、宋村沟),显然选址时有意远离汾河主河道,以避开自汾河的水患。 而且在数千年前,南河和宋村沟的水量充沛,可为陶

    中国水利 2022年11期2023-01-02

  • 尧舜禹时代是否真实存在
    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发现了古墓的痕迹,并将这片区域命名为“陶寺遗址”。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就是尧舜禹时代的都城。那么,尧舜禹时代究竟是后人遐想,还是确有其事?尧舜禹可能是“传说”,但那个时代一定不是“传说”上世纪50 年代,襄汾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陶寺遗址。后经40 多年的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处距今约4300 至3900 年的都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说:“无论考古、文献传说还是民俗,大量的证据形成

    新传奇 2022年29期2022-11-04

  • 思念一个荒废的名字
    神秘的观象台——陶寺古观象台。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由13根柱子、12道观测缝和1个观测点组成,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的缝中线日切,而二十四节气与此密切相关。关于此,《尚书·尧典》中有一段文字,介绍了帝尧命羲氏、和氏兄弟四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情形:“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命羲仲“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命羲叔“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命和仲“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命和叔“日短,

    文化产业 2022年26期2022-09-24

  • 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漆木沙漏实验分析*
    研究所联合发掘了陶寺中期王族墓地内最大的王墓IIM22。在墓室东端的东北角壁龛内,清理出1件木胎大漆箱,编号为IIM22:25。该彩绘木箱,长方形,长97、宽30、高40、板厚2厘米。漆箱外侧局部露出粉红地施白彩,推测整体饰彩绘,上部以几何纹宽带为主,下部似窄羽翼纹。由于套箱整取,箱体外侧被整体保护,外壁的装饰纹样无法清理,因此没有对外壁纹样的整体认识。漆箱内壁通饰黑地红彩大菱格纹。IIM22:25漆箱出土时,口部东端平置131、132号玉璜形组珮,2对4

    文物季刊 2022年3期2022-09-19

  • 陶寺遗址家户考古研究
    650021)陶寺遗址地处晋南临汾盆地,崇山以北、汾河以东,是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自1978年正式发掘起,对陶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期、年代、文化来源、文明起源等方面,也曾从聚落考古的角度研究陶寺文化的聚落形态。在遗址分期方面,分早中晚三期的看法被学界广泛认可,早期陶器有斝无鬲,釜灶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晚期陶鬲成为主要炊器,不见釜灶,中期遗存显示出过渡性的面貌。在遗址年代方面,根据碳14测年数据并经地层关系检验,得出陶寺遗址的绝对年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2022-09-15

  • 古代水利规划的起源及运用
    了重要作用。2.陶寺古城城址及其水利设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也是距今4300—3900年的一座都城遗址,是龙山文化中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 陶寺城作为都城,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对河流的利用。陶寺遗址位于临汾盆地内塔儿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上,汾河河谷在陶寺城址以西约4千米处,依傍汾河的支流(南河、宋村沟),显然选址时有意远离汾河主河道,以避开汾河的水患。而且在数千年前,南河和宋村沟的水量充沛,可为陶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7期2022-07-18

  • 走出“传说时代”
    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脉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一千年是一个“质变到量变”阶段的关键期。随着考古推进,这个“传说时代”正走进现实。从陶寺说起在黄河中游大拐弯处河东地区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上世纪5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陶寺遗址,后历经40多年的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处距今约4300—3900年的都城遗址。陶寺三面环山,一面向水,非常接近《管子》中对于都城选址的总结:“凡立国都,非于大

    中国报道 2022年7期2022-07-14

  • 走出“传说时代”
    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脉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一千年是一个“质变到量变”阶段的关键期。随着考古推进,这个“传说时代”正走进现实。在黄河中游大拐弯处河东地区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上世纪5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陶寺遗址,后历经40多年的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处距今约4300—3900年的都城遗址。陶寺三面环山,一面向水,非常接近《管子》中对于都城选址的总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中国报道 2022年7期2022-07-13

  • 史前文化中的“毁墓”
    史前的焦家墓地、陶寺墓地、清凉寺墓地之中,考古学家都发现了此类蓄意毁坏现象。“毁墓”概况位于山东济南章丘的焦家遗址,地处泰沂山脉北侧平原地带,南距城子崖遗址仅约5 公里。遗址墓葬区目前共发现清理史前墓葬205座,成排成列分布,按形制可划为大、中、小三型,多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墓葬共20 余座,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5 座,其余集中分布于南区。北区发现的5 座大墓在时代上均属晚期墓葬,且均遭“毁墓”破坏;除这5 墓外,其余墓葬保存相对较好。焦家墓地M17

    大众考古 2022年2期2022-07-07

  •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 ——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在山西太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承办。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十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从考古、文献、天文、建筑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凝练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思辨文明论证的哲学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文物季刊 2022年3期2022-04-06

  • 博览
    商务印书馆)山西陶寺遗址:寻找最初的“中国”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乡,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从1978 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考古实证表明,4000 多年前,这里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陶寺遗址里有一处面积约280 万平方米,距今4300 年至3900 年的城址。在陶寺遗址宫城的城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阙楼”式建筑,“阙楼”从

    支部建设 2022年36期2022-02-10

  • 史前绿松石镶嵌工艺的起源和发展
    播至中原地区襄汾陶寺、芮城清凉寺等遗址,并有所发展。陶寺遗址M3168出土有一件玉钺(M3168:10),其侧孔部分均嵌补有形状相同、大小相若且厚度一致的同质料玉石片(图3)⑮,除嵌补用料非绿松石外,镶嵌孔洞的方法以及填补对象均与海岱同类器及其填孔方式几乎完全一致。此件玉钺长16.8厘米、宽7.8~9厘米、厚0.4厘米,上侧孔玉片略呈圆形,直径1.7厘米,下侧孔玉片呈“8”字形,束腰处1.1厘米、最长处2.7厘米⑯。其上方侧孔或因顶部切割而残缺,下方侧孔当

    艺术设计研究 2021年6期2022-01-15

  • 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
    8年、两大阶段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表明,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已经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这比河南二里头文化还早约500年,成为佐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   陶寺遗址的发掘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最开始是为了寻找夏朝的遗存,发掘了与文献所谓的“夏墟”有联系的陶寺遗址。后来通过对陶寺遗址考古的连续发掘和系列研究发现,居彼时“天地之中”的陶寺遗址很可能是最早的“中

    华声文萃 2021年12期2021-12-21

  • 陶寺墓地彩绘陶器上的鸟纹*
    研究所)彩绘陶为陶寺文化中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陶寺遗址墓地中蟠龙纹盘仅见于一类墓,有较复杂图案的彩绘陶仅见于一类墓和二类墓中的甲型和乙型墓[1]。对于蟠龙盘的源流[2]和内涵[3]学者多有探讨,但对壶、瓶、折腹盆等器物上的复杂彩绘图像,发掘报告中只进行了客观描述,相关论述也较少,本文试对其内涵做初步推测。一陶寺M2001:49陶瓶肩及以上着红色陶衣,颈部以白彩绘平行线纹、宽带纹和圆点纹,肩部以白彩绘制复杂图案,报告称“近似涡纹或卷云纹”,实际应为比较写实的

    考古与文物 2021年4期2021-11-16

  • 坚守陶寺30余年从寻常夫妻到考古主力
    刘江陶寺遗址出土陶片上的纹饰。图片|中国文物报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陶寺考古队),有这样一对伉俪——冯九生、赵晔。丈夫冯九生从事考古发掘,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绘图、拍照、修复等工作,先后参与了闻名世界的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大城城墙、宫殿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是考古队的骨干。而妻子赵晔,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凭借多年的学习历练,成功修复无数破损文物,成为考古队文物修复、资料管理方面的主力。30余年来,他们夫唱妇随,在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

    科学大观园 2021年20期2021-10-22

  • 论中国早期文化互动及华夏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演进
    ,可参见何驽的《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9]408-435。何先生列举了屈家岭文化到达今山西省垣曲古城东关遗址的陶器证据。笔者的《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论述了距今约5500年至4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认为: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36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其影响所及至于今天山西

    跨世纪 2021年5期2021-09-23

  • 浅谈陶寺文明的“美食政治”现象*
    突起。其中晋南的陶寺文化已经进入到“邦国”文明阶段,进行了诸多政治试验,也突显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理念和制度的集成创新[1]。而较特别却意义深远的“美食政治”或“烹饪政治”理念,可以说在同时期诸多政治试验中独树一帜。李旻先生首倡此说[2],笔者赞同,并试图进一步作些申论。所谓“美食政治”,既包括宴饮政治,也包括将烹调过程与烹调结果即美食和菜品本身进行政治化,并贴上“文明”生活方式的标签,从而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美食烹饪文化,为政治统治与文明教化服务。当然,在中

    跨世纪 2021年4期2021-07-22

  • 陶寺遗址出土“无领平唇鬲”的实验考古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
    □黄磊 高江涛陶寺遗址是陶寺文化的核心遗址, 在1978—1985 年的第一阶段发掘中,曾出土一种形制特殊的陶鬲。 这类鬲无领、无鋬,由三个袋足拼接成器,敛口,大多口内附泥条一周,形成宽于器壁厚度的平唇,唇上常有刻画的凹槽或锥刺纹一周。 肥袋足,器物最宽处在袋足中部。《襄汾陶寺:1978—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下文简称《报告》) 中将这种鬲称为“无领平唇鬲”[1]210。有关“无领平唇鬲”的功能,李文杰先生曾试图通过模拟实验证明这种鬲实际上是制作陶鬲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4期2021-05-26

  • 从边疆走向中原 石峁至二里头遗址考察随笔
    。进入“最中国”陶寺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城址、高等级王墓、观象台、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陶寺已经是贫富分化悬殊、复杂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陶寺考古发现特别令人震撼的一点是令人畏怖的史前暴力。二里头遗址地处洛阳盆地,是面积逾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同时也被许宏研究员称为“最早的中国”。考察的末尾,是两个重量级遗址——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从吕梁东行再折南,车子穿行在夹于西吕梁东太行之间的山谷要道中。这条要道通向临汾盆地。在临汾盆地的南部便是襄汾县,著

    大众考古 2021年8期2021-03-09

  • 陶寺观象台与良渚文化祭坛
    观象台成为可能,陶寺观象台与良渚文化祭坛就是典型的例证。陶寺观象台的发现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发掘陶寺城址,在陶寺中期小城东南发现一座大型夯土基址,编号为ⅡFJT1,当时推测这有可能是兼具观象授时与祭祀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2004—2005年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对ⅡFJT1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发掘表明,ⅡFJT1基址由环形路基和台基组成,背依陶寺中期大城内道南城墙Q6,向东南接出一个大半圆形建筑,总

    大众考古 2020年2期2020-12-21

  • 以陶为伴以寺为家
    ,她就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寺遗址迄今已经发掘了40年,许许多多的重大发现离不开几代不懈探索的考古人,高江涛就是其中的一员。说起来,高江涛与陶寺遗址十分有缘。1995年入郑州大学学习,被调剂成考古专业。研究生期间,正是陶寺城址逐渐现世,重大的发现深深吸引着刚刚走入学术研究门槛的高江涛。200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而博士实习的地点恰恰就是陶寺遗址。2004年恰逢陶寺遗址发掘“观象台”遗迹,高江涛亲历了整个秋季的發掘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当

    中国经贸 2020年15期2020-11-06

  • 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发掘的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及其相关研究,提出了国家起源、晋南夏人遗存、尧舜时期的史实、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国等问题①;1979年、1983年,辽西地区凌源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建筑遗址与积石冢群的发现,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全新的资料,促使研究者对中华文明起源、中华古国史的研究进行新的思考②;1982年,田昌五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从传统古史的文献角度研究中国文明、国家的起源,提出中国奴隶社会形成于夏代之前,古籍中记载的黄帝、炎帝

    跨世纪 2020年4期2020-07-16

  • 探寻世界最早的古观象台
    究竟从何而来吗?陶寺观象台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的陶寺遗址进行钻探工作。以前钻探不知道地下是什么东西也能猜出个大概,可这次,古墓、城堡、城墙都被考古队排除了,还是猜不出究竟是什么。挖开土层看见的,一会是夯土层,一会是乱土,没有任何头绪。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天公作美,下了一夜的小雨,陶寺遗址的土质、土色清晰可辨,这可让考古队员们兴奋起来。大家迅速动手,刮掉多余的乱土,竟然露出了13

    科学之友 2020年5期2020-05-19

  •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齿轮
    铜渣和铜矿石。而陶寺遗址是龙山文化为主的典型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 余万平方米,距今4 500 余年。1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器陶寺遗址发现于20 世纪50 年代。1978 年至1984 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6 000 余平方米,主要收获是发掘了1 300 余座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墓葬,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随葬品,其中包括许多精美的青铜器。陶寺遗址中出现的铜铃、铜齿轮形器各1 件,能确定在陶寺文化中晚期(公元前2300 年至公元前19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20年1期2020-04-08

  • 陶寺龙盘:图腾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果。所以可以说,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就是4 000多年前陶寺地区的龙的形象。那么,为什么在这里出现了龙呢?首先需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陶寺遗址的发掘情况。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陶寺遗址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距今4 000多年前的城市、宫殿、王墓、青铜器以及天文观象台、文字和宣誓王权的礼器等,这些都表明,位于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进一步的分析,陶寺遗址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与古史所记载的“尧

    科学之友 2020年3期2020-03-19

  • 新石器时代典型城址聚落形态分析
    石家河城址、山西陶寺城址、陕西石峁城址最具代表性。1.良渚古城。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良渚遗址群西侧,东南距离杭州市区约20 公里。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长1910 米,东西宽1770米,总面积约300 万平方米,城墙宽20~145米[1](图1)。从保存较好的东南角来看,应为圆角长方形。良渚古城由城墙、城内的宫殿基址、贵族墓地、外郭城以及外围庞大的水利系统组成[2]。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其上再用较纯净的黄色黏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9年5期2019-08-08

  • 文明解码
    形见绌,只有到了陶寺古城(前2300-1900年)才显露出一些文明的迹象。最近的发现还随时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比如2012年发现的陕西石峁城址,是用石头砌成,建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面积约为425万平方米,远远超过290万平米的良渚和280万平米的陶寺古城。然而在似乎较为荒僻的北方地带何以出现如此超级大城,考古学家也难以定论。文明前夜或初期这种多元并立的格局,已故考古学家泰斗苏秉琦形象地称为“满天星斗”,但这又不仅仅是一团乱麻。在其中若隐若现

    南方周末 2019-08-082019-08-08

  • 从“最早的中国”说开去
    ……”他根据临汾陶寺文化所具有的“综合体性质”,指出陶寺遗址居于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正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标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陶寺,这个汾河之滨黄土塬上的村庄,以自身的考古发现一次次地震动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史学界:早期和中期城址、王者大墓、宫城以及核心建筑、朱书陶文、古观象台等等。碳十四年代技术测年数据表明,陶寺文化距今约4300—3900年之间,相当于史载的尧舜时期。诸多考古资料多角度地指向了“尧帝古都”,陶寺遗址成了“尧都平阳”的不二

    中关村 2018年9期2018-12-08

  • 世界视野里的陶寺遗址
    刘合心陶寺文明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脉和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历程的支点与基石,无疑是我们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公元2017年12月8日,这是一个值得永久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考古,在历经四十载之后终于登上了世界考古论坛的领奖台,获得了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这是继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

    中关村 2018年1期2018-01-26

  • 陶寺遗址出土“家有”骨刻辞的意义
    561099)陶寺遗址出土“家有”骨刻辞的意义陈治军(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561099)陶寺遗址IIM26出土的骨刻辞不是“辰”字,这件骨礼器上的刻辞是“家右(有)”二字。这件骨制器物与骨耜形制不符,可能是骨仿制的玉圭或玉笏等礼器。骨刻辞“家有”即是“邦家”、“家国”能大有之意。出土陶扁壶朱书“文尧”所指与《尚书·尧典》内容不谋而合。这件骨刻辞的发现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朱书文字不再是孤证,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夏的国家形成、

    殷都学刊 2017年3期2017-09-26

  •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研究认为,襄汾县陶寺宫城遗址基本完整、自成體系、结构严谨、具有突出的防御性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城。据介绍,自201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所联合对“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进行了持续发掘,陶寺宫城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陶寺也很可能是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的最初形态。endprint

    中国收藏 2017年7期2017-07-27

  • 中国史前玉币趣谈
    十年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陶寺是文献中所谓的尧都。珍珠属于有机质,在考古遗存中难以保存,但是陶寺都城遗址确实出土过一定数量的玉器。陶寺文化的玉器以璧(包括联璜璧)、钺、戚(长条形带刃兵器)、刀、璇玑(也称牙璧)、琮、圭等为主,还有装饰品如镯、璜形珮、头饰步摇、蚩尤玉兽面等。器形以片状玉器为主,大多素面,没有装饰纹样。陶寺中期玉器大多很薄,多数厚3毫米左右,显然是一件玉器剖开成为多件的结果。邓淑苹先生提出华西

    金融博览 2017年7期2017-07-12

  • “叔虞封唐”究竟在哪里
    ,考古证实。先说陶寺考古。经过了近40年的考古发掘,中国社科院于2015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就是史载“尧都”所在地,尧舜禹时期走出传说成为信史。帝尧号陶唐氏,亦称唐尧,他先在古唐国封唐侯,后又到地望相近的陶寺“践帝位”。反过来说,既然尧都在陶寺,那么尧的原封地古唐国就应该在陶寺近侧才合乎情理。再说枣园考古。1991年5月,山西省考古队在翼城县隆化镇发现了枣园文化遗址,证实其活动年限为公元前4400年,早于陶寺遗址20

    中关村 2017年6期2017-06-22

  • 陶寺文化的兴起及相关问题
    □赵江运陶寺文化的兴起及相关问题□赵江运陶寺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主要分布于晋南临汾盆地、以陶寺遗址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陶寺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以来[1],随着遗址的不断发现以及资料的不断公布,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层出不穷,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地扩充。然而,检索过去发表的相关论文,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对其文化性质的讨论[2]、分期与地域类型的划分[3]、族属的认定[4]、聚落形态的研究[5]、社会发展水平的探讨及其总体面貌的综合研究[6]等方面,少有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4期2016-08-27

  • 陶寺遗址 ——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王国都城所在地
    □李伯谦陶寺遗址 ——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王国都城所在地□李伯谦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从1978年开始发掘至今已有38年的历史。通过几代考古学者的辛勤工作,已揭露出一个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在这个聚落址上,发现了面积20万平方米的宫城和面积280万平方米的外廓城及东南小城(图一)。宫城位于城内偏北部,已钻探和发掘出十多座宫殿基址,最大的一座面积有8000平方米,还发现了石柱础;外廓城内,西北部是从事农业的普通居民区,东南部是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8期2016-08-22

  • 超级古都开发进行时
    襄汾县,阴雨中的陶寺镇静悄悄。陶寺外的牌楼上,“尧都陶寺”的匾额略显土旧。多年来,今人并未对这座距今4300~4000年的“地中之都,中土之国”有何具体概念。然而,一个事实是,陶寺曾拥有最先进的政治文明,作为当仁不让的超级古都,确证了在夏王朝建立、进入王国文明之前黄河中游地区已进入古国文明阶段。牌楼的上联为“有鼍鼓龙盘青铜器是为文明肇始”,下联为“凭城墙宫殿观象台便知中国起源”。陶寺遗址自1958年被发现、1978年被发掘以来,“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直指陶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27期2016-07-27

  • 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
    帝君与昌明朝代在陶寺,在临汾,在山西,在中国。何驽,本名何努,北京人,1963年出生。分别于1985、1988、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9年,在湖北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200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山西队队长。主要从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专项”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

    中关村 2016年9期2016-05-14

  • 汾河边的最早“中国”
    它的巨幅广告牌。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复制品。 摄影/王牧陶寺的兴建与使用时代为距今4300-4000年前。从发掘出的一千多座墓葬推算,这个部落联盟古国的人口不下10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凡此种种,足以将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文明史往前推进了500年。“丁村人”之后,时间飞速前进,跨越到了离今约4300年前,处于汾河岸的襄汾县,又有了令世界瞩目的壮举,那就是陶寺遗址的惊人发现。陶寺遗址在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

    中国三峡 2016年2期2016-04-08

  • 陶寺就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的“中国”
    、有把握地宣称,陶寺遗址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距今4300年,比河南二里头提前了500年至600年。“陶寺就是尧的都城”在考古学界已形成共识,“尧都平阳”已成定论。王巍话音一落,整个会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至此,中国历史上扑朔迷离、争论多年的“尧都何在”的疑案最终有了答案,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史终于有了坚实的基点,临汾人民引以自豪的“尧都平阳”也终成不容置疑的铁案。这次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

    中关村 2015年11期2015-11-27

  • 陶寺遗址
    北京举行“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 陶寺再次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地方。会上发布的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内涵、规模、等级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目前,没有哪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如此契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正在让尧都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处,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较大一处。其中出土了一大

    文史月刊 2015年8期2015-10-21

  • 中国最早天文气象台及观测系统
    今4300年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形成地理气候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构建了巨大一个天文气象观台,通过观测一年中太阳的变化,准确测定冬至、夏至日出方位,确定季节,制定历法,并将其运用到原始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天文气象学观测系统。关键词:陶寺古观象台;太阳崇拜现代学者对于以来有系统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发展过程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没有系统文献记载的商周、春秋以前的早期天文气象学研究可以说是还处于初级阶段。越是在文

    卷宗 2015年5期2015-06-10

  • 陶寺考古与“节用”思想
    也就是考古学上的陶寺文化时期。墨子从百工职责、食、衣、兵器、甲胄、战车、舟楫、墓葬、宫室九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的成器法则。其一,天下百工,无论制轮工匠、造车工匠、做皮鼓的工匠、皮革工匠、制陶工匠、冶金工匠、木匠,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做出来的东西百姓能用就够了。其二,饮食吃喝,能让人填饱肚子,补充体力,强健体魄,耳聪目明就够了。其三,衣着穿戴,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夏天穿着凉快,冬天穿着暖和就够了。其四,兵器,每日必携带,锋利结实就够了。其五,甲胄,轻便耐用就够

    史志学刊 2015年2期2015-04-09

  • 中华文明探源随想录
    里头遗址和晋南的陶寺遗址以及浙江的良渚城址。可以这么说,我们现时进行的中国文明探源,就是寻找文明初始时期的国家——最早的“中国”。陶寺考古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1926年在晋南组织考古发掘时感叹道:“临汾县(平阳府),这是一个勾起人们历史遐想的城市——尧帝的古都!中国的读书人又有谁不熟悉这位伟大的君王的种种崇高品德呢?可是,他究竟建造过一个雏形的城市没有?”五十年之后,今之临汾、古之平阳没有辜负李老先生杜鹃啼血般的感叹:“尧——这位‘伟大的君王建造的‘雏形

    中关村 2015年1期2015-01-14

  •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期超大型遗址——陶寺引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对陶寺遗址进行都城考古研究,以探索其都城功能和早期国家社会性质。一个国家社会由其都城最为集中体现。所以探索一个社会是否是早期国家,首先从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中心——都城入手。都城考古判定都城遗址标准有城墙、宫殿区(宫城)、大型宗教礼制建筑(天坛、观象台、地坛)、王陵区、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相当于国库)和普通居民区。陶寺遗址都城考古实际上就是考古寻找上述都城功能区划的证据[1]何驽.从陶寺

    史志学刊 2015年2期2015-01-10

  • 夏朝去哪儿了
    一个考古遗址——陶寺遗址上面。陶寺位于山西省南部,恰好是传说中的夏朝的活动区域。在这里,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座巨大的史前城址,城址南北最大距离为2150米,最小距离为1725米,东西最大距离也达到1650米。这座大城的总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米以上,城墙是史前北方黄河流域典型的夯土版筑结构,具有强烈的军事防御功能。陶寺大城的东部是建筑精致、衣食丰足的贵族居住区和奢华恢宏的宫殿区,宫殿区以南,还有史前规模最大的粮窖群。而在城池的最南边是一片手工作坊,它们又与大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年11期2014-11-11

  • 陶寺古城形成与选址的环境与文化背景研究
    。山西临汾地区的陶寺城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大型史前都邑性城址,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2000年。其中期城址的面积达280万m2[16]。城垣环绕的中期古城内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宫殿区、祭祀区、古观象台、贵族墓地等多种功能分区。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社会分化显示陶寺古城已经具备了古代都邑的基本条件[17-18]。因此,对该都邑性古城的形成和选址同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以临汾地区为研究区域,将该区域自

    水土保持研究 2014年3期2014-09-14

  • 陶寺陶板为板瓦说存疑
    02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寺中晚期陶板残片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陶板共计104片,出土于ⅠT5026与ⅠT5126的中晚期 (距今约4100—3900年前)堆积中,其中的绝大部分又出土于这个区域的ⅠHG8中 (95片)。陶板正面有纹饰者居多,约占总数的84.6%,素面较少,约占总数的15.4%。(如图一)此外,约64.4%的陶板背面粗糙,特意保留了细砂毛面;35.6%的陶板背面经过抹光处理。一些陶板的背面或侧面附着有黄泥垢或白灰浆,附着力强,难以清除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4-27

  • 陶寺圭尺补正
    者曾在《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以下简称《功能试探》)一文中,推测圭尺漆杆残损段长约8.2厘米,杆原长180厘米。根据《周髀算经》记载“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之日晷尺六寸”,初步判定IIM22∶43漆杆第11号红色带处标志夏至影长,自第1至11号色段总长39.9厘米合1.596尺;第33号黑色带为春秋分影长,自第1至33号彩带总长141.6厘米合5.664尺。由于漆杆的总长不足以一次就能足测冬至影长,因而需要向前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年3期2011-01-25

  • “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
    来看待。2.2 陶寺的尺寸与早期“里”的合理假设如前引《汉书·律历志》所载,十进制在后世长度单位中普遍使用,汉代是从“分”到“引”共5级单位。出土的商代的尺也是十进制。如果假设最初的表示长距离的单位“里”与表示短距离的单位“尺”的对应关系,最简单也最符合逻辑的假设就是1里=1000尺。何驽对陶寺文化长度单位的研究得出,陶寺的1尺等于25厘米,1寸等于2.5厘米,5尺等于1步。[27]按照这种关系,1000尺=200步=1里,相当于现在的250米。2.3 早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年2期2011-01-25

  •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
    天文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李 勇(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北京 100012)2005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镇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它呈扇形结构,主要由 1个观测点和东侧的 12条观测缝组成。为考察其作为古观象台的必要条件,借鉴现代实测方式,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其在BC 3000—BC 1000年间作日切山顶的模拟观测,结论是该观象台可能的观测年代应早于BC 1500年,且最佳观测年份为BC 1956年,12条缝能观测 2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0年3期2010-10-27

  • 他发现了“中国”的起源
    年6月21日,从陶寺考古现场又一次传来喜讯:“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宣告成功!这是陶寺考古发现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这一最新成果不仅确认了尧那个时代即有了“地中”之说,而且认定,那时就是由地中之说来确定国都位置的。这就为古老的“国中之国”,即尧都的选址定位提供了依据。无疑,这一重大发现把陶寺考古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陶寺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一直牵动着考古界、史学界。陶寺,这个汾河之滨黄

    山西文学 2009年12期2009-04-19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
    理位置及发掘收获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陶寺镇南,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除去村庄、沟壑等区域,现存遗址面积约240万平方米。流经遗址北部7公里处的汾河纵贯山西中南部的临汾盆地。横亘于曲沃、翼城、襄汾等县交界地带的崇山(俗称塔儿山,因山顶有三源寺塔故名),将临汾盆地东部分为南、北两个小区。陶寺遗址即位于塔儿山西麓,整个地势原本为相对缓平的大坡地。后由于长期人为开发与破坏,山麓缺少森林覆盖,深厚的黄土堆积被季节性洪水冲

    农业考古 2006年4期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