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2008-05-27 08:23张巧梅
中州学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价值观

张巧梅

摘要:“幸福”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命题,也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幸福的内涵和价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而不同的幸福观中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人生境界也不同。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怎样使自己经常性地处于幸福的状态,才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人生问题。

关键词:幸福;幸福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132—0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而又实际的理论观点,即“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权威专家指出,这是针对目前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而专门提出的。新中国成立5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大多数人摆脱了为温饱而忙碌的生活境况,衣食住行已不再成为问题。然而,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代,随着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人们或为自己所得颇丰感觉幸福,或为自己财富不丰缺乏幸福。伴随因吃一顿饱饭而倍感幸福的感受越来越陌生状况的出现,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生活问题——当人们不再为满足温饱而感受幸福时,幸福从何处找寻?为什么有关“幸福”的当代指数却显示人们的幸福水平正在降低,而且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过去比现在更加幸福?

一、异彩纷呈的幸福观

改革开放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变得越加丰富多彩,更使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异彩纷呈。其中包含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幸福观,也包含了消极、狭隘的幸福观。有人认为,身体健康便是幸福,因为身体是幸福的载体,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物资再多,幸福也只是个空壳。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幸福,因为幸福主要是靠一颗健康的心去感悟的,如果心态、心情不好,便无法去感悟幸福了。有人认为,拥有大量的钱财并掌握大权,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是幸福。有人认为经历过便是幸福的,当自己一无所有时,还拥有健康,当自己身体不健康时,还有心理健康,当自己心理不健康时,自己还曾经经历过。这种观点认为,结果并不重要,参与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其中的各种磨难、教训等变成了人生的巨大财富,使自己更加清晰地感悟了生命和这个世界,不白活一回。还有人认为,拼搏、创新、为社会服务,这样才幸福、快乐、无愧我心。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形态各异的幸福观,并未道出幸福的真谛与本质。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使自己经常性地处于幸福的状态?这是每个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必须理解和正确对待的问题。

二、幸福的内涵

幸福就是对幸福的感受,亦即幸福感,它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觉,是人们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幸福感属于意识的范畴,受制于物质的制约,又不等同于物质。

幸福感有两层含义。首先,衣食住行用,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作为一个生存个体可以获得幸福感的基本,在个体得到满足之时,便会获得一种幸福感。其次,幸福感往往与个体快乐、愉悦、舒适以及自尊心满足等良好的心理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良好心理体验的产生也往往是与个体需要的满足、期望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某种需求或期望未能如愿以偿,良好的情绪体验,即幸福感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时候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可能会远远高于物质生活满足而获得的幸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如没有办法比较硬板床和席梦思床的幸福指数一样,那得看谁睡在上边,即使住进帝王式的庄园,享受超豪华装修,睡在高科技大床上,而如果总有失眠症,睁着眼睛到天亮那滋味未必就好受。由此可见,幸福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观标准,又要看主观感受。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感缺失,或者丢失了过多幸福感,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显然,这个“反差”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说,改革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在我国社会深刻变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必然会给不同的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就主观因素来看,初步小康社会的实现,人们精神需求的凸显和个性化彰显,使其与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而主观的日益增加的多元化需求与社会的整齐划一供给之间也时常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主观幸福感不会等量齐观。那么,在社会的极速发展中,个体在面临贫富、升学、就业、加薪、升迁等机会不等、结果不同的背景下,现代人将如何最大程度地获得和增加幸福感呢?

三、幸福感获取的路径探讨

(一)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身体健康是一个人产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础,人的生命存在是幸福存在的前提。所以保持生命的健康延续本身也就具有了实现幸福的重要意义。就像人们所言:幸福可以是10、100、1000……可以依据人的感受任意增加“0”的数量,而一旦前面的“1”失去了,后面再多的“0”所代表的都是虚无,而身体的健康就是前面的“1”。一件令健康人很开心的事情,却无论如何不能令一个白痴感到真正快乐,也不易使身患绝症的人真正开怀大笑。其次,一个人是否能够经常性地感到幸福,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标志。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人只有心态正常、心理健康时,才会时常快乐和幸福。把幸福与人的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因为心理世界是人存在的重要标识,还因为幸福总是与不幸联系在一起的——幸福即是对不幸的征服或超越。总之,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则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身体的健康能使人活着,心理的健康则能使人更好地活着,它能帮助肌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而个体具备了身体和心理的同时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二)树立良好的信仰和信念。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认为如此才能显示出其个人的存在。然而,个体只有具备这个时代所倡导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信念,即能顺应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努力完成在这种状态下的理想,才会感到幸福。信念,就是要认为有一份幸福在前边等着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定向前走,从而获得一种精神财富。有了这种支撑,即便人遇到重大灾难时,用这来支付灾难造成的精神亏空而不使自己跨掉,从而迅速获得平衡,这就像把钞票支付出去买来东西一样。

(三)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幸福感的获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实际上,人是血肉之躯,物质上的需要反映的是一种生命本然的属性,因而物质上的需要也当然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由物质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幸福感也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边际”,即“增加了的那部分”“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假设对幸福的满意度为一条纵轴,而金钱收入为一条横轴,两轴交点为零。当人的身上一个子儿也没有的时候,幸福满意度确实很低,几近于零。一旦人们手中有了钱,也不需要很多,即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困境,只见坐标上的那条曲线上升很快。现代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或在较为富裕的国家里,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较强。即随着个人财富的递增或递减,主观幸福感也随之递增或递减,二者呈正相关。因此,个体要努力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创造一定量的物质财富,使自己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的创造一定不是违法乱纪、诈骗受贿的不法收入,也不能是违背良心、丧尽天良所得。否则,就会惶惶不可终日,良心不得安宁,纵有家产万贯,也只能煎熬生命,折磨灵魂,这种人常常有一种愧疚感和负罪感在折磨他的灵魂,他自然与幸福无缘。

(四)增大精神财富总量。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表明,当消费者的财富继续增加到一定值时,纵轴很快又成为一条水平线,即任凭横轴上的金钱收入增至百万、千万、亿万,而纵轴上的幸福满意度不再上升,这是所谓金钱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均年国内(本地)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以后的美国人,幸福感似乎并未随之增加。比如饥饿的人吃肉饼,吃第一个肉饼他一定会觉得味道好极了;增加吃一个肉饼即吃第二个肉饼时,因为有第一个肉饼垫底,所以吃第二个给他带来的满足程度肯定不如第一个肉饼,依次类推。

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精神上的需要构成了人存在的独特属性。所以人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便也会循着精神的脉动而延伸,在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一定量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也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即使在未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只要拥有一定量的精神财富,也能获得一定的幸福感。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认为:物质生活的幸福即感官快乐,是由粗糙的原子构成的,在肉体内激烈的运动,不但短暂而且会造成痛苦;精神生活的幸福是由精细的灵魂原子构成的,能够带来持久的快乐。“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①同时,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二者的相关性约为0.25,是轻微的正相关。即当个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更多的金钱并非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许多人虽然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各种物质享受,不少人却觉得生活乏味,“自杀”的极端选择便是最好的例证。

(五)善于发现幸福。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幸福就像夕阳,人人都可以看见,但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因为,幸福的生活只有被个体感知时才能够从中获得愉快的心情和幸福的感受。

1.幸福感的发现离不开一颗善于感悟幸福的心灵,其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真、善、美是有机统一的,柏拉图认为:“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德行的活动。”②一个穷凶极恶、良心泯灭者,必然不会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他们眼睛所盯的仅是那些对己有用的事件;一个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的人,也不会发现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感悟到生命的珍贵和意义,触摸不到人间真情,体察不到每一天升起的太阳都是崭新的。

2.幸福感的发现来源于科学的比较方法。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善于与高于自己的幸福期待标准的人比较,这样往往会降低自己的主观幸福观,产生不自信、抱怨、懊悔、自责的不良心绪。不正确的比较带来的结果就是嫉妒,别人的快乐、幸福就会成为自己痛苦或不幸的根源(消费剩余)。所谓“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属于自我精神安慰,也远远好于自哀自叹。

(六)保持合理的期望值。研究证明,降低期望值是一个提高个体幸福感的简单技巧。人的一生有无限的期望,许多的期望被分割成有限的期望,在有限的期望满足之前以及原有的期望未能完全实现之前的每一瞬间,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痛苦、不幸的感觉。人生就是一个从不断实现期望和不断产生期望的过程,因而有时候降低期望值或果断地“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也是获得可靠而有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条件。因此,幸福并非是一种极致的生活状态,而是相对于不幸而言的特定程度,一定不能无度地妄想,要现实地、客观地、合理地期待,尤其不应有过高、过多的期待。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③他强调物质享受的合理而不过分,主要是求得智慧和心灵的宁静淡泊。

(七)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幸福感由幸福观决定,而幸福观是由价值观决定,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人生观源于相应的世界观。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健康的幸福观。人生价值是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是索取和奉献的统一。个人价值即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及受人尊重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多少、奉献大小的状况。而个人需求的满足及是否受社会尊重是由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决定,索取的同时,至少应当有等量的付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把劳动当作创造幸福的手段,把劳动和奉献本身当作一种幸福,即使是“得不偿失”也毫无怨言。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在与他人的交往、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增强自身心理抵抗力,增强应对重大挫折的柔韧性,强化意志力,磨练出宠辱不惊的能力和平和心态。

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处于何种生存境遇,个体对幸福的思索和探究显示的是一种人生常态——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在思考幸福,衣食无忧的岁月里仍然在追念着幸福;饥肠辘辘者有自己的幸福体验,华服美食者有自己的幸福感受。生活在继续着,关于幸福的话题也在持续着。幸福的内涵和价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而不同的幸福观中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人生境界也不同。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怎样使自己经常性地处于幸福的状态,才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人生问题。

注释

①李秀筠:《马列主义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②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73页。

责任编辑:思齐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价值观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