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

2009-04-01 06:38柳大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唐雎秦王教学

【情景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讲述的是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聪明才智和凛然正气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国家尊严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反复思考后,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我以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那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导入,在感知课文内容后,我顺势抛出问题:“徒以有先生也”,仅仅是因为有先生在,唐雎到底有什么过人之节呢?请大家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唐雎的过人之节是如何表现的?问题刚一抛出,学生在经过片刻的独立思考后,很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正是我所期盼的,因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果然不出我所料,讨论未几,很多组便纷纷举手示意已有成果,急盼发言,我顺势将大家领到了成果汇报环节。学生的发言令我满意:

生1:我从“挺剑而起”四个字看出唐雎的过人之节,唐雎挺剑而起,敢与秦王同归于尽,靠的正是一股不畏强暴、精忠报国,不顾个人安危的凛然正气。

生2:从唐雎的语言上也可以体现凛然正气,如“否,非若是也”,这句话的语气较委婉,甚至给人感觉唐雎是在屈从秦王,但我认为,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有时也是对付敌人的极好方法。这句话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生3:我认为唐雎说的“守”字,虽然只是一个“守”字,但含义丰富;表明我们并没有占别人便宜的意思,但国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土,誓与国家共存亡,国在人在,国破人亡。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

生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语气坚定有力、果断。这是唐雎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立即对秦王进行驳斥,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

生5:唐雎还用了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生6:唐雎在列举了三个史实之后,又说“与臣而将四矣”。这是一句潜台词,他是在暗示自己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唐雎是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生7:从生6那里我突然有一点启示,我可以为唐雎刺秦王的事件给文中的这个排比句再续上一句:“唐雎之刺秦王也,山崩地裂”。大家看,可以吗?

生8:我也来一句“唐雎之刺秦王也,天昏地暗”。

生9:我也来补一句“唐雎之刺秦王也,江河暴涨”。

生10:我也想到一句“唐雎之刺秦王也,天狗吞日”。

……

生11:从唐雎的语言行动等方面我们都能感觉到唐雎他不畏强暴,他视死如归,一心想报效祖国,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不被侵犯的凛然正气。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我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考这么认真、这么深入,这时教室热闹得像沸腾的开水锅。我顺势进行小结并过渡:我们明白了,原来秦王是被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暴,忠君报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正气震慑住了。这时我想大家肯定有话想对唐雎说,那么请你写几句话送给唐雎。学生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马上伏笔疾书。我的这个问题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唐雎的敬仰之情。其中一位学生现场编写了四句话:

强暴生来何足惧?

舍生取义扭乾坤。

丹心一片照万古,

浩然正气永长存。

大家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在我要求全班同学齐读的时候,那声势真有些气吞山河,声震云霄之感。

我看全班同学情绪是越来越高昂,一发不可收拾,我不失时机地深情诵读过渡:古往今来,正是为了这种尊严,多少炎黄子孙奔走呼号,多少中华英杰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展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血染的风采”……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惩列强;邓世昌为国捐躯战敌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江竹筠身受酷刑不动摇。多少英雄,都是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拼搏,而奉献!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古往今来,维护民族尊严的事例。我刚一提出问题,下面学生就纷纷举手,抢着发言。一时之间,课堂竟成了“维护民族尊严”为主题的故事会了:

生1:香港金项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黄子华对原岛大地说:“麻烦你跟日本人说一说,钓鱼岛是中国的。”

生2: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

生3: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生4:出使东吴舌战群儒的诸葛亮……

生5:还有机智反驳记者“对,牛弹琴”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生6:歌星刘德华在日本唱《中国人》……

……

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维护国家尊严是全世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最高尚的品质!”全班同学(包括我)齐读这句话,结束这节课。我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是并不是在读这句话,而是从心中喊出来的,我还发现有几个学生眼里竟然闪烁着泪花,突然感觉自己也有些哽咽了!课是结束了,可我的心却久久没有平静,课堂上大家高涨的情绪仍充荡胸间!

【评价与反思】

这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参与热情极高,对课文挖掘深度远远超过平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教学我获得了如下的启发和收获:

一、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初中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它们不仅语言精练优美,而且思想蕴含丰富,写作上各有特色,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在教学这些名篇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章法结构、表现技巧、语言艺术等去感悟深刻的道理,把古人的文字,化成有活力有生命的东西,摄入自己的灵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中,我始终在引导学生体会唐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感受尊严的力量。在文章整体感知之后,我顺势抛出问题,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及句式等方面充分探讨,充分挖掘语言背面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向唐雎表心声”和“故事会”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爱国激情,进一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场所有的人也包括我都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二、确定作品的教学方向

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设计教学。同样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可以从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角度进行设计教学,也可以从围绕人物形象角度进行设计教学,也可以改编课文为课本剧,然后表演来设计教学。还可以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本文,从而设计教学。然而我思考的是,现在正处于和平年代,国家尊严在学生心中还有多少份量呢?唐雎那一股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凛然正气能否让每一位学生肃然起敬,能否在每一个学生心中荡起波澜呢?《唐雎不辱使命》之类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原因是不是正在于此呢?编者收录这一类文章,用意是否也在于此呢?对于这些千古名文,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但是不是应该对作品进行最本质的理解,最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呢?我反复阅读此文,反复进行思考后,认为要使学生对作品达到最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还是应该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教学目标,最终使作品发挥出它的文本核心价值。

三、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展示的积极性。教师的设计要选准切入点,抓住可延伸的契机,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要注意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学生尽情表达了对唐雎的敬仰之情,正是我在设计和教学时恰到好处的结果。再适时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到课外,以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深化文章主题。在我激情诵读引导之下,同学们充分调动积累,情绪激动地讲述了一个个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一次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为后面“维护国家尊严是全世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最高尚的品质!”这句话的出示做了很好的铺垫,老师和同学们都被深深震撼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去合理地发展课文情节,在揭题时推想或在空白处填补,或在跳跃处想象,或在关节处拓展,或在结尾处延伸……就这样作超文本的探索。冲破语文课堂教学的格局,让学生随文练笔,感悟实践,迁移应用,创新实践。

柳大华,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泰顺。本文编校:秦晓燕

猜你喜欢
唐雎秦王教学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唐雎不辱使命否?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唐雎不辱使命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食客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
唐雎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