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品德教育

2009-12-04 07:50张秀丽任应斌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育教学

张秀丽 任应斌

摘要: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关键要形式灵活多样、结合实际,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品德教育;体育教材

一、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身体练习。在身体练习的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等都是绝好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素材。目前,独生子女占学生中的多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而将品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奉献的精神,摒弃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气,在集体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各种体育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例如:讲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可以促使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讲授体育的功能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学生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教授基本技术时可以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可以说,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结合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体育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的育人作用,并善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在寓育人于运动之中的同时,要把握时机,配合恰当的“说教”,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是由体育教学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而且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这便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机会。

3.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的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的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和发展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负荷、运动心理负荷,最终达到理想的育心效果。

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是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在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时,均需按照一定的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履行某种职责和义务,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体育的社会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正确处理好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学生行为目的内化为自身的需要,由此产生的内驱力是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和排除内外障碍的心理过程。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品德教育,使学生不断获得新动力。加强品德教育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渗透或者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品德教学内容,即把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将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课堂教学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区分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挖掘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协调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体育运动项目的某个特点,对学生进行启迪,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甲队和乙队进行足球对抗赛,其余的学生作为观众和拉拉队队员。比赛结束后,教师对比赛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赢的队为什么会赢?团结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于是就可以让学生知道团结的力量,懂得今后做事要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重。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学会竞争、合作和互相尊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的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风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师应教育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明辨是非,尊重事实,进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父母的过分呵护,不少学生都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气,甚至在体育教学中,正常的练习强度也会有学生喊“累死了”,而在进行中长跑的练习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理论上让学生知道,在中长跑中出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并教给他们克服“极点”的方法,再通过讲述体育界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化学生。通过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双重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运动富有竞争性,因此体育教学中也常常用到对抗练习和比赛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服从裁判、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作风。

3.充分利用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般来说,教师由于跟学生接触较多,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这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云妹.高校德育教育与体育文化活动[J].绥化学院学报,2006,(6).

[2]黄殿芳.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4).

[3]陆鸣鹃,李燕军.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环境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2).

[4]李林,陆作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J].教书育人,2002,(18).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体育教学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