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2009-12-04 07:5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现代教育技术网络

韩 华

摘要: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切实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的新方法,同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树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观念,全力营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育人新环境。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现代教育技术;网络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河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采用大容量无线射频卡技术、高智能集群技术、指纹身份验证技术等,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建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了4个校区千兆光纤高速互联。学校作为豫西地区网络中心,拥有6条Internet骨干网络线路,为洛阳、三门峡等地的大中小学校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4所数字化校园示范院校之一。

一、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 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赋予高校精细化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对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河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 Internet 之间互联,信息点覆盖4个校区的100多栋楼房,入网计算机近万台,拥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综合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网络教学、综合信息服务等多个应用系统。同时,学校还建设了《春潮新闻网》《洛浦清风》等网站,为全校师生提供很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要研究高校信息化,首先要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深刻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就之一。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后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推广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能给高校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别人一时难以模仿的能力和要素,是高校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支撑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一,它作为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能力,是对一系列指标的有机整合,使其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与能力。第二,它的追求体现为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的用户价值性。第三,它作为一种积累性优势,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蕴涵高校内涵的、使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在生产力态势流、管理力态势流和文化力态势流的运动、集结过程中形成的,是高校有机整合各类资源、能力要素而不断创造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隐性力量,主要表现在高校的人才生产力、学术生产力、社会服务生产力、管理文化和以上几方面的有机组合上。

三、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高校业务流程及功能再造的过程,是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水平的过程。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其核心竞争力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信息系统中。一是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体制,无论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还是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都体现了各自统一的表现形式、统一的管理内涵和思想。其实施的目的是使高校的高层领导能更科学、快速、准确地决策,以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二是面向流程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打破了高校传统的直线职能制,实行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体系结构。其按职能分工建立科技成果、人才培养、财务、设备、人力资源等管理流程,并按各流程要求设立管理点和信息采集、处理及储存单元,减少了原管理体制的职能重叠和人为的管理壁垒,提高了工作和管理效率。三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四是支持人才培养链的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把高校的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就业和人才就业后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人才培养链,从而有效地分配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五是实行创造型的目标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使高校的管理从单目标发展到多目标和功能目标。通常,高校管理目标具有确定、科学、弹性和多向的特征,这些使每一个岗位上的教职员工都会受到激励和引导,使教职员工的行为总能确保高校总目标的完成,而开展信息化建设实行的是创造型的目标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除了要引入新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外,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培训体系。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即对学校决策者进行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前景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训,对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进行技术培训及行业证书认证培训,对大部分处于信息化系统使用者角色的用户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等。

四、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切实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的新方法。高校应建立实验基地,全方位地研究高等教育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要用现代信息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研究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网络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探讨在新的信息平台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以进一步拓宽高校的办学思路。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树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观念。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应该特别强调和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重视信息,善于利用信息,学会处理信息,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由于现代信息科学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能够把不同的专业通过信息传播建立起各种联系,并可以使传统专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观。

3.深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大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手段。为了加强大学生信息教育, 高校应在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系列和实践技能基础课程系列中体现有关信息技术、信息处理、多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非计算机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基础教育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新技术传播教学信息,使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完善校园网络,全力营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育人环境。高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不断加大对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最终,高校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信息化育人环境,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增强高校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魏晖,郑晓齐.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现代教育技术网络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大学生职业指导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新时期足球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
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力构建研究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