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的价值

2011-04-09 06:57高金花
河北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管腔脑血管病颈动脉

高金花

(河北省滦平县妇幼保健院, 河北 滦平 068250)

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临床已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5例,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龄40-80岁,平均58.6 岁。

1.2 方法:仪器 :采用美国GE公司LOQIG400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 MHz。

1.3 测量方法:常规取颈总动脉长轴切面,在距分叉处约2cm范围内颈总动脉处采集图像,测量血管内径,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即内膜与管腔交界面至中层与外膜分界面之间的距离。对病变处血管段行多个切面扫查,了解病变的范围,斑块的大小,测量狭窄段血管的血流参数。

1.4 判断标准:颈总动脉IMT≥1.0 mm,膨大处IMT≥1.2mm 为增厚[1]。根据斑块(厚度>1.2mm)的超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四型。扁平斑:内膜面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呈较均匀低回声,管壁偏心性增厚,内膜线不光滑;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形态不规则,呈均匀的低或不同强度的混合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硬斑:内膜面呈局限性隆起的强光斑块;溃疡斑:斑块的表面不规则,有时呈穴状或“壁龛”样影像,溃疡边缘回声较低。[2]。

2 结果

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85例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变,阳性率为89.5%,其中双侧颈动脉病变69例,单侧颈动脉病变16例;斑块形成73例;单纯颈动脉IMT轻度增厚者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部,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而管腔的狭窄>50%以上或血栓闭塞最常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段。

3 讨论

其他的颈动脉影像学检查主要依赖动脉导管造影显示管腔,间接反映血管内膜表面的情况,并不能直接显示管壁及其周围结构。它是有创性影像学检查。而超声简单易行、形象直观、无X线辐射,能够检测出斑块及其特征[3],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了解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狭窄程度。

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实时检测,清晰显示颈动脉的三层结构,准确测量颈动脉IMT厚度,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管腔狭窄的程度,实时显示血流情况,记录血流频谱参数等。以颈动脉IMT增厚作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检测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极高,其中以斑块形成为主,斑块形成发生率约76.8%,很明显,血栓形成或斑块局限性分布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直接导致脑部不同程度缺血;而血栓或斑块的脱落才是直接导致脑梗塞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广泛研究发现,导致脑梗塞发作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颈动脉硬化斑块[4]。本组检测结果同样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形成为主,斑块能造成管腔的狭窄,斑块破裂、出血、脱落,和/或阻塞血管,形成栓塞和/或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致病的主要形式。本组病例检测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本组患者颈动脉疾病的检出,不但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还可提示临床:凡高风险人群应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普查,通过对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形态的显示,预测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指导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1]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第五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68.

[2]王红霞,牛小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2):163-165

[3]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Echocardiography[M].Schecter SO Klig V Klig V 1996 :415-430.

[4]张挽时,鲁晓燕,温兆赢.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无创性影像学检查[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4,2O(2):106-108.

猜你喜欢
管腔脑血管病颈动脉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