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语篇中的转述:不同声音的对话

2011-12-27 03:33李小坤
关键词:语料语篇话语

李小坤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学术语篇中的转述:不同声音的对话

李小坤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转述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话语现象,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及自己或他人的话语或思想。在学术语篇中,转述可以定义为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三种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的身份通过转述在对话中形成,转述策略不仅显示了学术语篇的对话性,而且也显示了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乃至学科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对话互动。

转述 对话 学术语篇

一、引 言

转述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话语现象。以往对语言转述现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其进行语法描述,重点放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从文体、语用和话语的视角对转述现象进行分析使转述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Leech和Short①Leech,G.N.& M.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English Language Series 13).London:Longman.1981.把语言的转述现象分为两类:言语引用和思想引用,他们认为思想是一种内心的言语,思想引用的特点和分类与言语引用是相同的;文学语篇中转述现象可分为五种模式:间接引语/思想(indirect speech/thought)、自由间接引语/思想(free indirect speech/thought)、直接引语/思想(free speech/thought)、自由直接引语/思想(free direct speech/thought)、言语/思想行为的叙事转述(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thought act)。Halliday②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London:Edward Arnold 1994.认为转述他人或自己的话语与思想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即投射。投射有三种方式:直接引语 (quoting),间接引语 (reporting)和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投射内容分为话语(locution)、思想(idea)和事实(fact);投射的功能为命题(proposition)和提议(proposal)。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Fairclough(1992)③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18 -120.把转述看作是明示互文(manifest intertextuality)的一种,即“话语表征”(discourse representation)。他主要关注新闻报道中描述性话语与被描述的声音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即两种声音的“或即或离”),以期揭示新闻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关系。有的学者认为转述语的性质与功能因语篇类型而异,应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基础上对转述加以研究(如Baynham,1996);也有学者(如彭建武,2001)提出通过认知机制来解释转述的意义及其意义结构。

很明显,人们对转述的研究已从传统语法发展到语义、语篇、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但是,转述作为一种话语交际现象,无论其内容、形式、功能是什么,它所体现的总是转述者、被转述者和受众之间的对话,正如巴赫金指出“人的真正的生活诉诸语言表达,其唯一表里相符的形式,便是没有终结的对话”④Bakhtin,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ed.M.Holquist,trans.C.Emerson and M.Holquist).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6:318,作为说话者行为的话语总是与对话相伴相生。而源于话语中的“另外一个声音”(another voice),即便其表现可能是隐蔽或模糊的,都可称为语言转述①Thompson,G.Voices in theText: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Llanguage Reports.Applied Linguistics,17,1996(4):506.。由此可见,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普遍存在的,转述在本质上就是各种声音对话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对话的视角来探究转述在研究论文语篇中的表现形式及功能。

二、研究论文语篇中的转述:声音与对话

研究论文语篇是一种旨在一个特定的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中报告最新科研成果、探讨各种学术问题的学术语类。论文语篇作者常以前人的研究为背景,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某种途径和研究成果,转述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论文语篇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或提供研究背景、佐证作者的观点,抑或表明已有研究的不足,证明其不足之处。许多研究表明(如Knorr-Cetina,1981;Myers,1990;Berkenkotter & Huckin,1995;Hewings,Lillis& Vladimirou,2010;),转述是学术语篇对话的重要途径,正如Martinez②Martinez,I.A.Building Consensus in Science:Resources for Intertextual Dialog in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8(7):268指出“在研究论文中,当作者以明示互文的形式引述以前的文本时,一种对话便建立起来了”。从对话的视角看,论文语篇中的转述主要体现了作者(writer)、被转述者(author)和读者(audience)的声音。其中,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声音有:1.我是行内人(insider),深谙学术语篇社团的规范;2.此项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但已有研究尚存某种不足;3.此项研究具有创新性,本研究可以填补某种空白。藉此,作者着手创建一个新的研究空间(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构建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自主(autonomy)、创新(originality)、遵守学术道德(morality)。在论文语篇中,被转述者和读者并没有直接站出来说话,但他们的声音同样存在多重特点。他们在“无声”地表达着自己的立场(通过作者):于被转述者而言,作者借助我(被转述者)的力量而发声,但是这个“我”的声音通过作者的理解早已融入作者的观点;读者的声音体现为一种期待:本研究是否可信、可靠、有原创性,值得一读?总之,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对话之中,其相互关系可用图1表示。

在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三种声音中,作者的声音无疑是最有力量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图把被转述人的声音传递给读者,而且他有权决定传递什么,如何传递。然而,在转述中,作者必须充分考虑被转述者和读者的声音,他们始终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作者的声音及语篇的生成、理解与接受,一种不考虑被转述者和读者的转述是没有生命力的。转述也是一种选择,作者总是根据学术社团的相关规范,选择合适的转述内容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图1 论文语篇中的声音和对话

三、转述的策略与功能

转述通常由转述信号(reporting signal)与被转述信息(message)构成。转述信号表示转述人正在引述他人或自己的话语或思想,主要包括转述小句、转述状语、转述名词、转述形容词和转述动词等类型,而信息则表示引述的内容,通常以引文或各种被转述小句的形式出现。转述的策略多样,从转述信息的来源看,可分为自引(self-citation)和他引;从对原文的处理方式看,可分为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直接转述是指对原文的个别词、句或语段的直接引用(quote),间接转述则是对被转述信息的总结或概括(summary or generalization);从被转述人的角度,转述又可分为整体性(integral)转述和部分(non-integral)转述③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49.整体性转述指的是把被转述人的名字纳入句子中,作为句子的一个语法成分,出版日期和页码用括号标在名字后或置于句末。在部分转述中,被转述者的名字不出现在句子结构中,而是置于括号内,用数字上标的形式在脚注或尾注中出现,可以同时指称多部著作。

采用何种转述方式是转述者实现其交际目的的一种重要话语策略。如自引是作者强调其本人对某一科研领域的个人贡献、突出其观点主张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作者提升学术地位,获取学术声誉;他引则可表明作者研究的积累性。同样,由于直接转述的是言辞(wording),在转述言辞时,句中的情态成分保留了,因而言语功能与原话相近,所以直接转述的信息更可靠,更丰富;间接转述的是意义(meaning),在转述意义时,言语功能被模糊了,只能通过转述信号来表现,但也因此而更具灵活性,作者可根据语境需求,对原文进行总结、概括,以便更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采用整体性转述还是部分转述也是作者凸显被转述者权威或所转述信息的主要方式,如下文①例句1)、2)、3)和 4)均选自 Harwood,N.An Interview -based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across two Disciplines.Journal of Pragmatics,41,2009(3):497-518.1)中的转述是整体性的,被转述者的名字或是置于by结构后,或是作引述句的主语,二者均以施事者(agent)的身份出现,这是强调被转述者地位的一种重要方式;2)和3)中的划线部分也属于完整转述,被转述者名字(或是其所有格短语)在句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被转述者的信息相应得到了凸显;4)是部分转述,作者强调的是转述的内容,而被转述者的信息则呈现在括号里,处于“次要地位”。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种种转述方式的背后,作者的交际目的、学科规范的要求和读者的期待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更明确地说,转述方式的使用是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之间对话得以进行的重要桥梁。

1)Mention should also be made of recent pieces of work by Hyland(1999,2003)and Rock(2005).As part of his primarily textually focused investigations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writing,Hyland has looked at citation and self-citation.In his earlier study,Hyland(1999)analyzed citations in a corpus of 80 research articles from eight disciplines…

2)Other researchers,such as Spiegel- Ro¨sing(1977)and Cole(1975),also found a high proportion of citations performed a supporting role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texts.

3)Other studies which identify intra-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clude Moravcsik and Murugesan's(1978)study of physics journal articles,and in this case the variation is put down to the journals'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audiences.

4)Rather than discuss citation functions generally,then,the solution lies in getting writers to do so while referring to one of their own texts,which they re-read and reconsider throughout the interview,a method labelled the discourse-based interview approach(Odell et al.,1983)by applied linguist writing researchers.I had used this approach in an earlier study of academic writers'pronoun use(Harwood,2006,2007),and adopted a similar procedure here.

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Thompson&Ye②Thompson& 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2,1991:365 -382.认为作者与被转述者的交际意图有时可能相异甚至相互矛盾,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在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主要起到两种作用,一是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另一方面是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对被转述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等。在众多关于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中,Thompson&Ye对转述动词的详尽分类可谓是奠基之作,他们从转述动词的表意(denotation)和评价(evaluative potential)功能出发,按照作者行为(writer acts)和被转述者行为(author acts)把转述动词分为作者进行比较和理论化的转述动词和被转述者表示语篇、心理和研究的转述动词两大类,并从作者立场(writer’s stance),被转述人立场(author’stance)等方面对转述动词的评价功能进行了细分。在此基础上,Hyland③Hyland,K.Activity and Evaluation:Reporting Practices in Academic Writing∥In J.Flowerdew(ed.),Academic Discourse.Sydney:Pearson Education,2002:115-131.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转述动词的种类及其评价功能(如图2所示)。他认为,学术语篇中的转述动词根据其所指向的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1.研究性转述动词(Research Acts),表示研究的结果(如 discover,observe,notice等)或过程(如 analysis,calculate,explore 等);2.认知性转述动词(Cognition Acts),这些动词与研究者的心理过程有关(如believe,assume,suspect等);3.话语性转述动词(Discourse Acts),这些动词涉及到研究者对认知或心理过程的言语表达(如 discuss,hypothesis,report,state等)。

在Hyland看来,各类转述动词具有不同的评价功能,表达了作者或被转述者的立场、观点或态度。如,在使用表示结果的研究动词时,作者可用叙实性(factive)动词(如demonstrate,establish,show,solve等)表示确认或接受被转述者的研究结果或结论,或用反叙实(counter-factive)动词(如fail,misunderstand,ignore,overlook等)反驳已有的研究结果为自己确立研究地位,如果不想对所转述信息明确表态则使用非叙实性(non-factive)动词(如find,observe,identify等);与研究性动词主要用来表明作者对所引述信息的个人立场(personal stance)不同的是,作者在使用认知性动词时,常常将对转述信息所持的某种态度归因于被转述者,如agree,concur,hold,know等表示被转述者的积极(positive)态度,disagree,dispute等表示批判(critical),doubt,suspect,suppose等表示不确定(tentative),而 anticipate,conceive,picture等则表明了作者中立(neutral)的姿态。同样,话语性动词也可用来表达各种态度,如怀疑(doubt)、肯定(assurance)或反对(counters)等,这些态度视语境可归因于作者本人或被转述者。

图2 转述动词的分类

从上述有关转述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术语篇中,转述一方面承载着表意功能,另一方面也具有评价功能。无论是客观准确的表意还是从各种立场出发的评价,都体现着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之间的种种关系,是他们之间对话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转述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术语篇写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将以两本英语学术期刊为例,对学者们使用转述的情况作一语料分析。

四、转述策略与功能之语料分析

本研究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出版的《中国英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以下简称TEC)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言教学》(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以下简称ELT)最近三年发表的IMRD类论文各5篇(TEC所选论文的作者为中国学者,ELT所选论文的作者为英语本族语者),用Antcon 3.2.1 windows(2007)软件对文章中(标题、参考文献、附录除外)的转述进行检索,着重考察不同转述策略以及各类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结果统计如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两语料中,各种转述方式出现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TEC每万字出现转述54.65次,ELT每万字出现转述47.65次;在信息处理方式上,总结概括类的转述明显多于直接引述,而且在语料检索时发现,直接引述部分主要是源作中的“只言片语”(TEC中无整段转述,ELT中的两段直接引述也只是用作文本分析的对话);在转述结构的使用上,部分转述多于完整转述;引述来源以他引为主。这说明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作者偏好通过总结概括被引述材料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直接引述的主要是源作中的重要观点概念,从而在客观上避免了源作者过多的干预。同样,部分转述成了作者凸显被转述信息,淡化被转述者权威的一种重要手段。

图3 TEC、ELT转述方式统计表

从转述的来源及转述出现的位置来看(见表2),两语料显示出一些差异:TEC中的自引率为“零”,ELT的自引率为每万字2.5次,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如Hyland(2003)对各学科的自引分析表明应用语言学论文自引率为每万字4.5次)。从无自引或自引率低现象来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语料样本不够大使得这一引述特征显示不明显,但另一主要原因可能是作者在有关领域确实尚无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此外,从ELT的自引分布情况(5次自引均来自文5,源自作者已发表的两篇论文)来看,自引既向读者表明作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是积累性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潜在的信息——自引是作者强调自己的立场观点,树立作者形象的一种主要途径。从表2我们还发现,转述主要出现在文章正文的各个部分,但在ELT中,摘要部分(文1和文2)也出现了转述(TEC中无此现象)。摘要是一种信息高度浓缩的次语类(subgenre),它可以使读者以最简捷的方式了解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该部分出现转述表明两点:一、被转述信息在作者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二、摘要部分出现引述既是国际学术期刊的一种新规范,作者也可藉此建构自我身份。

表1 TEC、ELT转述位置分布及自引统计表

在所选语料中,TEC检索到36个转述动词,出现的频数为57,平均每篇文章转述动词出现的频数为11.4;ELT有32个转述动词,出现的频数为51,平均每篇文章转述动词出现的频数为10.2。各类转述动词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①表中出现在单词后的数字表示该词在所选语料中所出现的频数,无数字标记的词表示其出现频数为1。。

从表2我们发现,TEC与ELT中转述动词分布的情况相类似:话语性动词占主导地位(TEC中占52.6%,ELT为68.6%,高频词也以话语性动词为主,如 define,point out,suggest,argue,note,elaborate等),其次是研究性动词(TEC 40.4%,ELT为27.5%),认知性动词出现频率最低,分别为7% 和3.9%。这一语言特征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图式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应用语言学属于软学科,这一学科往往以论证为主,以期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和问题。话语性动词的大量使用有利于推动论证的进一步展开,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辞来阐明观点,表达自己立场的一种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本研究所选语料为IMRD类实证性论文,这类论文中有关研究设计和结果分析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研究性转述动词出现频率也较高。此外,由于“客观论证”的需要,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认知性动词相应地出现频率较低。我们可以通过TEC和ELT中的各种转述内容来进一步理解各类转述动词的功能。如 5)中 address,describe,define,elaborate都属于话语性动词,作者通过这些叙实性动词传递被转述信息而未加任何阐释,这间接表明了作者力求客观公正的姿态;虽然同为话语性动词,6)中的claim,criticize,point out,downplay却是非叙实性的,这些动词表达的是被转述者的立场观点,不过也间接体现了作者的某种态度。如claim表示被转述人“自称”或“主张”,暗含作者对所述内容持不同意见;point out眀指被转述者提供了某种信息,实则表明作者对被转述信息的肯定与赞成;criticize与downplay表示被转述者对被转述内容持消极、反对的态度,但同时也表明作者对此持不赞同态度。以上我们发现话语性动词的使用往往是作者从其本人或被转述人角度予以考虑的,但研究性动词与此不同,它的出现是为了向读者表明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如7)中的研究性动词present,classify,find,differentiate表明了有关的研究过程或结果,这些反叙实性的动词在转述信息的同时向读者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有关的转述是公正、客观的。藉此,作者又为树立自我形象添了一笔。

表2 TEC、ELT转述动词类别及出现频率统计表

5)And almost all the research addresses native language discourse,except Romero Trillo,J.(2002)'s study,which describes…Schiffrin's framework is the first systemic theory dedicated exclusively to the research of DMs.She defines“DMs as sequentially dependent elements which bracket units of talk”(1987:31)

Yet,in Fraser(1999),he doesn't elaborate which group of DMs to put each type of subordinate conjunctions in,but subordinate conjunctions are so abundant in these written discourses that the present authors feel they cannot be overlooked.

(摘自TEC文3)

6)This dialogic perspective on reading is derived from the work of Vygotsky(1978)and Bakhtin(1994).Vygotsky claimed that learning takes place on two planes…

Although many authors have criticized the IRE sequence in teacher talk,Hammond and Gibbons(op.cit.:23)point out that teachers can capitalize on the third move of the sequence to‘increase prospectiveness'.

Walsh(op.cit.)downplayed the importance of minimizing TTT(teacher talking time),but in this class,it was a key element of the teacher s facilitator talk,and an indication of her ability to foreground the students'learning rather than her own performance as teacher.

(摘自ELT文2)

7)Wei(2001)presents a similar definition of id-ioms:idioms refer to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which are syntactically and lexically equivalent to one single word,structurally fixed with its meaning independent of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components.

Fernando(2000:32)classifies idioms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its opaqueness in meaning…

Liu(2003)finds that most teaching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related to English idioms are compiled based on the compilers intuition…

Pawley&Syder(1983:191)differentiated native-like fluency and native-like selection…

(摘自TEC文4)

尽管ELT与TEC中各类转述动词总体分布一致,但其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如ELT中话语性动词的出现频率比TEC中话语性动词的出现频率高16个百分点,而且这些话语性动词所涉及到的评价功能更广,如 criticize,defy,downplay,object to 表示反对,claim,maintain表示怀疑,argue,advocate,highlight,point out,reinforce表示确信赞同,而indicate,suggest则表示尚未确定等等。这些话语性动词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转述者的立场态度。

五、结 语

本文将学术语篇中的转述视为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之间对话的一种重要手段,着重考察了各种转述方式和作为重要转述信号之一的转述动词的功能,并对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学术论文中转述方式和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作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两类论文在各类转述方式的使用总频率、转述动词的数量以及平均使用次数上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表明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在转述方式及转述动词的使用上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两类论文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这尤其表现在自引、转述出现的位置以及话语性转述动词等的使用和分布上。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受交际目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如有的作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尚未有公开发表的成果,所以其论文中不会出现“自引”);二是受到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者在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时比较拘谨,而西方学者擅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弘扬作者的自我身份。不过,无论是共性还是差异,两类论文中的转述都证实了一点: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通过转述一直在对话,他们的身份在对话中形成。

[1]Baynham,M.Direct speech.What's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6(25).

[2]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5).

[3]Knorr-Cetina,K.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vist and Contextual Nature of Science.Oxford:Pergamon,1981.

[4]Myers,G.Writing Biology.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0.

[5]Berkenkotter,C.& T.N.Huckin.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Power.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5.

[6]Bloch,J.& L.Chi.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Cit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Discourse∥In Belcher,D.and G.Braine(eds)Academic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Essays on Research and Pedagogy.Norwood:Ablex,1995.

[7]Hewings,A.,Lillis,T.& D.Vladimirou.Who's Citing Whose Writings?A Corpus Based Study of Citations as Interpersonal Resource in English Medium National and English Med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

[8]Hyland,K.Self-Citation and Self-Reference:Credibility and Promotion in Academic Public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54(3).

[9]Thompson,G.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Reporting.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Hong Kong)Ltd,2000:5.

李小坤(1972—),女,湖南长沙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位论文中的转述研究”(SJ2010-01)

2011-03-01

H021

A

1000-5455(2011)06-0141-07

【责任编辑:王建平】

猜你喜欢
语料语篇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