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在消化病中心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2-08-14 12:03吴莉君唐裕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责任制护士长层级

吴莉君 唐裕芳

护理层级管理是对护理人员的职称、能力进行评估,按层次分组,明确各级的职责,各班次均有小组成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连续性护理,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管理方法[1,2]。实行合理的配备组合和科学的分层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管理质量和总体效益,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我科自2008年实行分组责任制分层护理管理,经过3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病中心共开展床位100张,分两个病区,在岗护士34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20名,助理护士3名。临床工作经验3年以下9名,3~5年10名,5年以上9名,10年以上6名。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8.4岁。

1.2 各病区建立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每个病区分两组,各配备护士长1名,护理组长2名,每组7~8名护士,每组护士负责23~25例病人,每人负责2~3例病人。以护理组长带领小组的团队工作模式开展工作,设立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岗位。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为框架的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图1)。组长每天与本组护士交班后一起查房,并带领本组护士一起完成本组病人的治疗、护理、各项检查、健康指导等工作。

图1 病区层级管理模式中护理人员的配置

1.3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位定系数,并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执行。

1.4 排班方法 实施分组连续性排班,每日交接班3次。班次:办公班1名,护理班4名(各组2名),治疗班1名,药疗班1名,晚夜班2~3名(治疗班、药疗班、晚夜班分别由A组、B组各1名护理人员承担)。上班时段:日班(8:00~12:00,14:00~17:00),连班(9:00~17:00),晚夜班(17:00~1:00,1:00~8:00),增加了中午治疗高峰期及夜班薄弱时间的护理人力,各班护士新老搭配。

1.5 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

1.5.1 护士长职责要求 对病区护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包括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质量控制,护士工作安排,上传下达及对外对内联络,安排临床教学工作,负责临床护理业务指导,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开拓及学科的发展等。

1.5.2 护理组长职责要求 护理组长负责指导组员工作,包括组织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护理,组员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督促护理措施的落实,协助护士长进行日常质量控制,经常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改进服务措施。

1.5.3 责任护士岗位要求 掌握本组病人情况,全面负责主管病人的评估,制定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措施。及时与本组医师联系,反映病人病情及治疗护理情况。检查指导助理护士的护理工作情况,完成临床带教任务。

1.5.4 助理护士岗位职责 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对病人实施部分治疗护理工作,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卫生处置等工作。

1.6 质量评价方法 对实行分组分层次护理管理前后分别抽查180份护理病历进行各项护理质量评分,调查180例住院患者的满意率,对34名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配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各项护理质量对比(表1)

表1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各项护理质量对比(n=180)

2.2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180例患者满意率比较(表2)

表2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满意率比较(n=180)

2.3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护士工作评价比较(表3)

表3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护士工作情况比较(±s)

表3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前后护士工作情况比较(±s)

注:满分为5分

项目 实施前 实施后 t值 P值3.07 ±0.66 3.41 ±0.59 1.93 <0.05专业发展机会 3.11 ±0.56 4.03 ±0.68 2.56 <0.05工作愉快感 4.18 ±0.34 4.75 ±0.64 2.06 <0.05自我价值满足感 4.23 ±0.11 4.47 ±0.32 1.69 <0.05与共事者关系 3.98 ±0.36 3.56 ±0.22 -0.17 >0.05年轻护士成长 2.86 ±0.52 3.48 ±0.88 3.20 <0.01激发学习兴趣工作决策和胜任3.60 ±0.51 3.66 ±0.48 1.86 <0.05

3 讨论

3.1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对护士实行“平台式”管理,即护士不论能力、学历、职称、职务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层次明晰的护士分级体系,未能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3]。护士各自完成了分配的护理任务便认为是做好了本职工作,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遇到问题过分依赖护士长,大部分护士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工作热情,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使护理人员大量流失。实施分层管理后职责清楚,分工明确,每个护士都肩负着护理病人、管理科室的责任,每人都成为了科室的主人,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管理小组之间互查互帮,增加了大家沟通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广大护士的积极性,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分层管理也拓宽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增加了护士的成就感,营造有利于护士队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护理人力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使护理管理更加系统和深入,护理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由于护士长统管科室的所有事务,辐射面过大,很难深入、细致地进行管理。通过对病区护理管理架构的合理分层,高年资护理人员在承担护理带教、健康教育、收费管理、病房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作用。护士长授权组长,组长把关,护士长督促检查,层层质量控制,使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效协助护士长对护理工作的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管理,使管理工作更有序。同时把护士长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和学科建设之中,使护理管理效率得以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后各项护理质量指标都有明显提高,我科在2010年连续三个季度获得“最佳基础护理流动红旗”,2011年被评为“优质护理服务标兵科室”。

3.3 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增强了团队工作意识,降低了护理风险我科急、危重病人较多,突发事件多,老年、卧床、输液病人多,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工作量大,由于我科低年资护士较多,其工作阅历较浅,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护理措施落实不完善,承担风险和工作压力较大。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实行护士新老搭配,强弱搭配,护理小组相对固定,技术力量均衡分配,8 h工作制,24 h负责制,使护理工作从护士个人单独执行转变为小组共同完成,每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遇到急诊抢救疑难护理问题时可随时得到高年资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了护理骨干管理才能和技术水平,同时新护士从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护理团队形成了不同层级护士优势互补,从而降低了护理风险[4]。

3.4 实施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科室护士结构的搭配上,要注意使其在年龄、职称、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梯次结构,并兼顾护理人员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互补。护士分层管理关系到每一位护士的切身利益,应公布层级岗位,公开任职条件,公正、公平、公开竞争上岗。护士分层管理既要发挥资历深、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护理骨干作用,又要注重培养、扶持年轻护理人才,使科室护理队伍保持老、中、青比例合理,以保证护理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5]。实施分组责任制护理既要强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要重视小组间合作,使科室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护士长在工作中应做到合理、适当授权,即使授权给护士,也要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监督及引导作用。护理管理者要结合护理工作的性质,充分考虑人力成本,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切实可行,使护士工作达到最大的效益[6]。

[1]舒欢水.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9,15(6):74.

[2]李星梅,张翠萍,郭建新.成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比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A):67 -68.

[3]陶红兵,方鹏骞,陈茂盛,等.从国外护理人员的专业岗位设置谈我国护理专业发展[J].护理学杂志,2006,21(14):19 -21.

[4]袁凤英,欧淑仪,林凤英.带班负责任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2):88 -89.

[5]车文芳.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方法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8,22(7C):1942 -1943.

[6]张洪君,苏春燕,周玉洁,等.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399 -401.

猜你喜欢
责任制护士长层级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长轮岗意愿质性研究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主审法官责任制论析
护士长管理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