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价值地位

2012-08-15 00:52齐春燕王来东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道德

齐春燕,王来东

(南开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071)

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价值地位

齐春燕,王来东

(南开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071)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内容上是相互独立的,在价值关系上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道德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依赖性,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中应该包括道德健康的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中存在着价值的缺失。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体育健康课程目标;价值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一改原来的单一维度,形成了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5个维度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体育健康课程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念发展相适应的趋势,阐明了体育健康课程是实现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学者认为体育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的培养不能代替思想道德健康的培养,体育健康课程存在着传统的道德健康教育的缺失。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具有道德健康教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是否包含了道德健康的内容,这个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对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探明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关系,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以及课程标准的运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1 健康内涵的演变

随着健康内涵的发展,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逐渐发展成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时,提出了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概念构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体育课程目标在设立时也考虑到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问题,相应地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1989年WHO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昭示着道德健康的发展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健康这一新的内涵的界定,以提高学生全面健康为己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应该增加道德健康的目标。

2 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关系

2.1 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在内涵上是相互独立的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7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这7个方面既成为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加深,体育课程中也慢慢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随着认识的加深,心理健康最终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在健康的内涵中,道德健康被当作是平衡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应该以道德为其发展的根本。尽管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但是对道德的重视程度却是相同的。“道德”指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社会规律、制度等以及个人的品德和操守。不管文化背景如何,道德都被认为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律。违背了这些规律,人们的健康就是不完全的。道德健康是让我们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往的体育课程目标中都包括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并且把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从研究心理健康的学科——心理学角度也可以看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学科以来,一直坚持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区分开来。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是以人的自然性为内容的,是与道德、价值等主观的内容相区分的。心理学的研究一直试图保持心理学研究的纯粹性而较少甚至是避免探讨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的价值和作用。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道德健康则是个人思想和行为去遵守和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以往的体育课程目标都把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从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内涵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更多地与个体的自然属性有关,而道德健康更多的是与个体的社会属性有关。因此,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在内涵上是相互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心理健康目标代替道德健康的培养目标是有待商榷的。

2.2 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的前提

尽管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强调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但是心理健康观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深深打上了时代和历史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性。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外界环境的千变万化,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价值观危机、生存意义的危机、道德失范等精神危机现象,这诸多危机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内心冲突与困扰。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中,要保持心理健康,更好地创造与适应环境,就必须要有道德健康作为支撑。首先道德健康是要求人们“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肯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但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事应恪守“利己不能损人”的道德底线。其次,道德健康要求大学生应该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学生们只有具备这种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不在变化万千的外界环境中迷失自我。第三,因为当今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都得到极大的张扬,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个性的发展应该在体育课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人在获得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不能使自己凌驾于社会的规范与准则之上,也应该以道德标准为最基本的底线。最后,每个人在合法地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应为他人的幸福做出贡献。因此,道德健康这4个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实人们的精神内涵,从而化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从心理健康观所具有的时代性与精神关怀的特征来说,心理健康需要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只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略了道德健康作为其必要前提的作用。因此,在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应该充分理解道德健康的作用,以在教学中适当增添道德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心理健康目标和道德健康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中相得益彰。

2.3 心理健康目标和道德健康目标的相互独立性

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并不是说在体育课程中可以将道德健康目标纳入心理健康目标,将道德健康目标消融到心理健康目标中。因为道德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具有相互独立性。首先,两个目标的理论基石不同。心理健康目标主要是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而实现的;而道德健康目标主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其次,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心理健康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有效地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以便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而道德健康目标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目标的内容不同。心理健康目标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智力训练、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而道德健康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显然,道德健康目标不能解决心理障碍的问题,而心理健康目标也不能直接解决与政治思想有关的问题。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目标中包括了道德健康的目标,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

2.4 心理健康目标与道德健康目标的相互依存性

2.4.1 心理健康目标离不开道德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与自身的发展。心理的适应是通过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一系列的过程实现的。而在态度转变这一过程中,主体的价值观念如何、情感的程度如何,对这种态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发展不是纯粹的行为选择的问题,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道德健康的重要方面。因此,人对外界的适应与自身的发展和个人的道德健康紧密相关。因此,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出发,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于发展的前提就是道德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目标必须依赖于道德健康的目标,两者不可分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只设立心理健康目标,这会使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出现一定的障碍,而道德目标会在心理健康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的目标的实现是离不开道德健康目标的作用的。

2.4.2 道德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心理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为道德健康奠定了心理基础。道德健康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道德的接纳程度,对道德的接纳是与道德相关的内容通过个体的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比较、接纳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健康的目标要求转变为个体的品德和行为,只凭个体本身认知能力的选择是不够的,它同时需要心理特征的某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脱离或缺乏这些心理因素的适应作用,个体对道德的接纳将难以有效地进行。道德健康目标在内容上需要心理健康的补充。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结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起积极的道德思考,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催生新的道德行为,并最终化为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因此,如果只有道德健康目标而没有心理健康目标,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也是不完全的。既然把学生的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目标,就要考虑健康各组成部分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各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3 结论与建议

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在内涵上是相互独立的,从价值关系上看,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因此,在体育健康课程中,道德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应该具有相互的独立性。然而,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基本条件来看,道德健康目标与心理健康的目标又是相互依存的。道德健康目标是心理健康目标价值地位的体现,因此体育健康课程目标中应该包含道德健康的目标,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确实存在着价值地位的缺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是不完善的,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看到道德健康目标的价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与党和国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号召也是相一致。

[ 1 ] 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 J ].体育学刊,2007(14).

[ 2 ] 王志敏,杨旭东,蔡宝忠.解读“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 3 ] 赵联.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根本诉求——兼论学校道德教育[ 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

[ 4 ] 张忠.论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D].扬州:扬州大学,2008.

G849.9

A

1674-151X(2012)05-00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01

投稿日期:2012-02-15

齐春燕(1976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与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道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